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516章

唐末大军阀-第516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眼下就连徐温本人,对于上元城这场攻坚战事,看来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
  起初魏军攻城,徐温尚且还能主持防务,终日急躁的调兵遣将、检视城防,还接连下令斩了三员备战稍有疏失的军将……可是魏朝大军的攻势一轮猛过一轮,任谁都很清楚若无外力救援,上元城必定会被攻破。
  随着时日的推移,无论是城中的文臣武将,还是在吴国权倾朝野的徐温,也渐渐的意识到楚、越两国的救兵终究是盼不来了。徐温遂也不再似守城战打响初期那般狂躁焦急,而是愈发的沉默寡言,近两日他在自己关在霸府官署当中,自闭独处、谁也不见。
  主子如此,他麾下臣僚当然更为悲观消极。树倒猢狲散,甚至有些官员寻思着如何暗地里打开城门,向魏朝投诚,策应大军杀入城中,也好在中原王朝谋个高官厚禄,偏偏这一次魏军抢占城关,已经迅速涌杀进入上元城中。
  到了这般境地,几乎也不会再有人愿意追随徐温赴死,魏军兵马很快便将杀至眼前,也就只能是投降须趁早了。
  上元城中心处,唐末五代时节按照汉晋、南北朝的官制,设立成就王业的藩王霸府,历经曹操、高欢、朱温、李存勖……等枭雄专掌的府署机构,非是在位时便篡位称帝,便是由儿子辈被夺权取代前朝社稷,同样受追尊成了皇帝……徐温设立霸府,再委派其义子徐知诰在吴国都城辅政监国,他的用意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杨氏吴国国主的位子,以后不是换我来坐,便是由我的子嗣取而代之。
  然而如今戎卫升州霸府的军士大半逃散,使女、仆役也几乎逃了个精光……也只剩下七八个下人忙前忙后、慌里慌张,在节堂四周堆起泼了油的薪柴。徐温却正矗立在节堂前方,面色木然,双目当中全无半点神采,就怔怔的瞧着在节堂内外堆积的柴火越来越高,若是点上一把火,应该会使得此间象征着他在吴国无上权势的官署机构……很快便化成一片火海。
  “差不多是时候了……”
  外面传来的喊杀声愈发清晰,虽然身着锦衣华服,可是双颊凹陷、脸色苍白,也犹如一只孤魂野鬼的徐温喟叹了声,旋即转头朝着身旁手执火把的胥吏望去,又有气无力的说道:
  “火把给我,你们都散去吧……”
  “徐公……”
  那名胥吏张了张嘴,欲言又止,到底还是按照徐温的命令,颤巍巍的将火把递了过去。待面无表情的徐温接过了火把,那名胥吏神情悲戚,如丧考妣,匆匆施了一礼,便掩面而去了……不过他背向徐温,很快便撒丫子奔跑起来,蹭蹭蹭那步子迈得飞快,就好似这一把火已经点燃,且烧到了他的屁股上一般……
  那几名仆役见状,各自摸向踹在怀中受徐温赐予的财物,面面相觑片刻,便做鸟兽散,而将徐温这个曾在吴国只手遮天,与一国之君实则别无两样的权臣抛在了身后。
  徐温孤零零的矗立在当场,过了良久,他忽的凄然苦笑,旋即迈出了脚,手执着火把,一步、一步的朝着节堂当中走了过去。
  吴、楚、越三家抗魏的计划,终究难以成事,苦守上元,到底还是难以抵挡住魏朝虎狼之师的大举猛攻……那么向魏帝李天衢低头,降从于魏朝以求保全性命?这个想法,徐温从来就不曾有过。
  当年魏朝任命据地叛离的田頵,将他掌控的领土划入己方势力版图之内,徐温做为吴国使臣,便曾出使表达强烈的抗议……然而通过那次机会,他与李天衢那当世枭雄亲身接触,便能隐约的感觉到对方身上透着股难以捉摸的气质,他很难让人看得透,却又十分善于揣度人心。
  就算对待敌国民众,魏朝军旅军纪严明,尽可能做到秋毫无犯,所以魏帝李天衢在各地民间的风评甚好……可那只是针对老百姓,通过徐温的了解,也知道李天衢对待他所认为心怀鬼胎的文臣武将,出手那可狠着呢……
  那蜀国权臣王宗弼又落得个什么下场?他软禁蜀帝王衍乃至后妃宗亲,胁迫其交出皇帝玺绶,便上杆子去向魏军乞降谈判,然而魏帝李天衢反手就把他给办了,直接将王宗弼交给川蜀百姓处置,结果让其落得个被积怨极深的川蜀百姓群体手撕。
  何况还有李振、高郁、张全义……等魏朝开国功勋,也都因营私结党、仗权敛财等罪责,李天衢遂动用雷霆手段,大举清洗,肃清了那些为他打天下的近臣。
  徐温扪心自问,就算与蜀国王宗弼同样是势倾朝野的权臣,自己却更注重民生,绝对不会竭泽而渔的盘剥祸害治下百姓……可徐温很清楚自己犯上弑君、挟主弄权,又已经暴露出成则进取中原,不成则南北对立的野心……似李天衢那样的雄主,又怎么可能容得自己在魏朝立足?
  所以苟活乞降,无非是枉自受辱,到头来还是不得好死……按徐温想来,那么也莫不如采用自焚这等君王覆亡之时,也显得更为悲壮的方式来自我了断性命。
  然而徐温凄凄惨惨的又走出数步,已是万念俱灰,忽然心头却倍感悲凉……他也不由得暗叹道:
  询儿、诲儿、谏儿……我膝下五子,正妻妾室,还有义儿知诰也注定是在劫难逃……但是他们大多都在宣城,可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今日我却也只得孤零零的一人上路了……


第1133章 徐温之后,就轮到徐知诰了
  徐温根本就没指望徐知诰坐镇的吴国都城能够抵御住魏朝大军的攻势,升州上元既已失守,那么宣州宣城早一时、晚一时,也必然会被敌军攻破。
  这就是个死局,根本无从化解……徐温是个出色的阴谋家、野心家,却也算不上高明的谋略家。何况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尝试过图谋对抗魏帝李天衢,但是野心与计划已被看穿,计划相继失败,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明知对方意欲何为,徐温深知败亡已是不可逆转的了。
  徐温心中感叹,当年自己在追随先主的三十六英雄当中,不过就相当于是个小老弟,起初功绩平平、声名不显。虽然因言谈举止颇显威严,而又被人唤作徐瞋,但那时要震慑住在道上厮混,做贩私盐勾当的江湖汉子尚可,与吴国其他战功赫赫的元勋相较,可就显得有些不起眼了。
  也是后来杨行密发觉徐温虽然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但为人机警干练,尝能谋而后动,便对他愈发重用。从那以后,徐温便如忽然开了窍一般,非但常常参与军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手段也是愈发的厉害……
  回想往事,徐温本来既感到庆幸,又十分的得意……当初先主杨行密,也是个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的主,他察觉到自己的小舅子朱延寿有篡权夺位的野心,甚至可以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假装自己患了眼疾,就连妻室在自己的面前与男子勾勾搭搭都能装作视而不见,最终使得朱延寿相信他当真打算让权托付,赶忙前去觐见,便落得个被杨行密设伏诛杀的下场。
  似杨行密那等枭雄,却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提拔重用的属下,以后会发动兵变弑杀他的长子,并将他的次子视为控扼在掌股之间的傀儡,距离篡取他杨氏吴国国主之位,也已不过一步之遥。
  然而到头来,终究还是一无所有……徐温凄然感叹自己在吴国斗倒了所有对头,野心膨胀,却终究无法逾越过魏帝李天衢那座大山。成王败寇,他也只能接受这等命运。
  “以为能够成就的宏图霸业,原来到底也不过是浮梦一场啊……”
  徐温一边失魂落魄的说着,一边走入节堂,未过多时,火势便蔓延起来,烈焰飞腾,噼啪作响,一阵劲风卷过,无数火星登时漫天飞舞。看来升州霸府再过不了许久,便将化为一座火山……
  上元东城城门口处,又有一队队衣甲鲜明的骑士策马开拨进来,牙军侍卫,犹如众星捧月般拥簇着一员主将进入城郭。却是愈显沉稳老练的安仁义,还要指挥所部牙军迅速扫清城中顽抗的吴军余部,全面控制住此处名城要地,他颌下胡须大片花白,一副颇具威仪的老将模样。
  素来以箭术为傲的安仁义,如今也是魏朝开国功勋中资历最深的老将……虽然若论弓箭的本事,他虽然早已过了壮年,也仍是一副“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拽模拽样,但也不得不承认打水战半路出家的柴再用成就大功……若不是他打水战一举挫败吴国主力水师,魏朝军旅与后勤也就难源源不断的渡过长江天堑,并对升州上元迅速形成合围之势。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安仁义与柴再用本为淮南军藩镇正、副节度,虽说不上嫉恨,可是看柴再用大逞威风,他也就难免会有争强好胜的心思……所以围攻升州上元,安仁义牟足了劲的打,如今终于攻破城郭,他自然也感觉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
  而安仁义刚催马过了城门,一彪军士便押解着已经弃了军械,表示愿意任凭魏朝处置的吴国平南大将军李德诚前来听候发落。他睥睨俯视过去,就见李德诚垂头丧气,便如霜打的茄子一般彻底蔫了,他硬着头皮临危受命,硬撑到了现在,显然也不愿意再与魏军厮杀下去……
  安仁义固然不会知道,按他原本的命途轨迹,于最后情知已是穷途末路之时,会将自己的人头连带着最为宠爱的美妾,当做顺水人情,赠予这个吴军福将……将吴国疆土并入魏朝版图,要尽快稳定局势,对于已经认命愿意归降的吴国文臣武将,还是要尽力安抚才是……安仁义心中念罢,他面色稍缓,便吩咐身边的军校说道:
  “既然已经放弃抵抗,也须好生安置吴国俘虏。对于愿意听候发落的敌军将领,朝廷那边发来的谕令之前,暂且幽禁起来,但也切不可怠慢了。”
  李德诚耷拉着脑袋,听安仁义说罢,也知道作为战败的一方,这个时候只能认怂服软。然而他嘴唇微动,正要说些感恩戴德的言语时,突然周围喧哗声大作,一名魏军牙将也立刻对安仁义说道:
  “安节帅,您快看!那边起了大火!”
  安仁义连忙眺目望去,就见位于上元城中心的位置火势漫卷而去,烈焰滔天,滚滚热浪卷起夹无数灰烬也在不断的翻滚着……他的目光迅速又落在李德诚身上,疾声问道:
  “城中起火的位置,又是哪里?”
  李德诚顺着众人的目光望去,立刻便意识到那边的大火又会是谁点起的,也想到了徐温应该就置身于火海当中,想必已是一命呜呼了。
  一阵悲戚之情,不由的又涌上心头,毕竟李德诚暗叹徐温不但是他李家的亲家公,本来也是自己的靠山……李德诚虽然为徐温效命,或多或少,也是出于攀权附贵的打算,但是两家联姻,彼此好歹也有些交情。所以即便李德诚也能想到徐温若是为魏军生擒活拿,恐怕也注定不得善终……可如今眼见他落得这般下场,自己也难免感到有些伤感。
  然而眼下既然认命只得放弃抵抗了,李德诚还要挂念保全身家性命,也顾不得再为徐温的下场感到悲戚……安仁义既直接问话,他很快便回复道:
  “禀告安节帅,徐公……鄙国东海郡王徐温,于升州上元设立霸府,遥决军国大事,总揽民政兵权,而起火的位置……正是他所处的霸府。”
  “难道是徐温那厮……已纵火自焚了?”
  安仁义脸上掠过一抹讶然之色,旋即他沉吟不语,心中则暗念道:
  这倒也省却了不少功夫,按陛下的意思,徐温狼子野心,我朝本来就不曾打算招降他归从,也不能留那他的活口……不过稳妥起见,倒还要彻查一番,以确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寻思罢了,安仁义又朝着烈焰升腾的去处望去,旋即沉声喝令道:
  “调拨兵马,速速前去救火,决计不能让火势蔓延开来,倒要累害得上元城中百姓枉遭池鱼之殃!也务必要查明徐温的霸府当中,又有多少具尸骸!
  遣快马走报水、陆围城的诸部兵马,绝不可让城内有任何一人趁乱走脱。再立刻搜捕霸府中的胥吏、仆役,拘过去看个清楚,以尸骸的身形与所处的位置辨识。到底葬身于火海当中所有人都是什么出身,必须要核实清楚!
  升州上元虽然已经攻破,可是稍作休整,还要立刻进军。毕竟徐温那义子徐知诰……尚在还据守宣城负隅顽抗。”


第1134章 纵然飞蛾扑火,吾往矣
  待诸路魏军肃清城内守军,彻底控制住升州上元城之时,霸府火势好歹也被几拨兵马扑灭。只是烧毁的残垣断壁弥漫着呛人的浓烟,一时难以靠近,直到城内喧嚣的喊杀声、哭嚎声渐渐平息,以浸湿的布条掩住口鼻的士兵,便涌入霸府的废墟中去,并从当中发现一具焦尸。
  虽然那具尸首烧得焦黑,也着实难以辨认。可是根据尸体的身形,被发现时所处的位置,乃至拘来的霸府胥吏亲口供述,基本上也可以确定那具尸首……的确是纵火自焚的徐温。
  吴国实际上的统治者已死,上元城内吴国文臣武将败馁气沮,也都不愿再抵抗下去……魏军遂又分遣兵马,在城中到处奔走,告知百姓各安其事,并排查是否有什么城狐社鼠会趁乱做些扰民的勾当。
  上元所有吴国官员的名薄,也都已记录在册。经过清理尸骸、整顿兵马,本来因为战事而惶恐不安,生怕遭受兵灾波及的上元城内民众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然而次日一早,大队大队的军卒整装待发,按照各自的部曲迅速列队,骑军将士早已翻身上马,成千上万匹战马扬蹄嘶鸣,无数匹战马四蹄翻飞,敲击得大地都在微微颤抖,由各部军将指挥着,又朝着南面开拨而去。
  再攻破宣州宣城,基本上就意味着吴国这一方割据势力也将被魏朝覆灭。
  诸路魏军齐头并进,宣城遭受围攻,也已持续了一段时日,形势也如先前徐温死守的升州上元那般极为险恶,也随时都有可能被魏军的先登锐士抢占城关。
  一次次攻势过后,宣城的城墙肉眼可见的愈发残破,环绕城郭的护城河也几乎都被填平。城墙下方,也有不少散落的攻城器具,周围也难免仍有些来不及收殓的魏军士卒尸骸……然而宣城满目疮痍,大片的城墙塌垮,即便有守军士卒与民夫役工面前用沙袋、木栅加以修补,也未必能经受住魏军下一轮的猛攻。
  宣城当中大片的房屋也被拆光,石块与木梁都被搜集起来,以当做消耗性的守城用具……很多厮杀得精疲力竭的伤兵倚在墙垛后,目光呆滞,愣怔出神;被强拘来协助修补城防的民夫,也只得在监工军校的威逼喝令下来回劳作着,都如行尸走肉一般,不见半点生机与活力。
  直到又有大批的魏军兵马向宣城逼近过来,残破的城关上尖叫惊呼,混乱的人头涌动,虽然也会有将官军校厉声喝令麾下兵卒不得惊慌,可就连他们脸上也满是绝望之色……
  然而这一次魏朝马步军中行进至弓箭射程边缘处,纷纷擎起手中硬弓,却是射出一蓬蓬上面绑缚着招降檄文的钝头箭矢,旋即又如潮水一般退了回去……宣城守军惊魂稍定,也立刻有识得些字的兵卒上前捡起掉落在城墙上的箭矢,取下绑缚在上面的文书,再打开看时,便发现魏军射入宣城的檄文,想要传达的讯息概括起来便是:
  升州上元已由我军攻破,吴国权臣徐温也已经纵火自焚。那徐温实乃乱臣贼子,以挟制吴王独揽军政大权……然而如今徐温既然自尽,就相当于你们的主子都已经死了,那又何必再负隅顽抗下去?
  徐温乃至他的亲子义儿挟主不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