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也只有拼他娘的!将契丹人杀得彻底亡魂丧胆,至此不敢再敢觊觎南面的疆土!
晋军锐骑士气更是高涨,仍在李嗣昭的统领下摧锋破阵,马战长短兵刃接连探出,仍是势不可挡。反观己方被突破阵列的几拨骑众却是七零八落、哀鸿遍野。
地上又平铺一层尸首,惊嘶的无主战马乱窜奔走……萧阿古只纵骑游走,试图与朝着他这边冲来的敌军锐骑拉开一定距离,再拈弓搭箭时,却又发现诸队晋军亲随将李嗣昭团团围在中间,都已万分留意周围施射来的冷箭。
绷得紧紧的弓弦,缓缓的又送了下来。萧阿骨只冷眼凝视片刻,忽的叹言说道:
“罢了,也只得撤军了……这场仗因我而败,起先攻得太猛,却终究未能撼动那李嗣昭坐镇的军阵。白白消耗诸部人马的气力,又被那李嗣昭抓住时机,直取我军软肋……若论临阵指挥调度,我也不是他的对手。眼下也没有机会一箭射杀了那李嗣昭,再拖耗下去,也难以挽回败局……”
萧阿古只倒也干脆,他立刻吩咐身边亲随奔走传令,各部骑众尽快尽可能得收拢人马,旋即立刻撤军。
而胯下骏马已经掉头转向,并扬蹄飞奔起来。萧阿古只仍时不时的回头观望,只不过他再眺望后方晋军骑阵之际,眼中似乎也多了几分敬畏。
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往日我纵横北地,罕逢敌手,但与你这番厮杀,却是心服口服。以后有机会自当再来寻你交锋,可是今日,我也只得认栽了……
又追击撵杀出一段路程,已能确定这一路契丹大军也已被杀得军心溃散,而只得狼狈败返之时,昭义镇骑军甲士也相继发出高昂的欢呼声,当然也有亲随牙将军校,立刻纵马上前去探望将主的伤情。而李嗣昭勒马止步,包扎住额角的布襟也已呈现出一片紫红色……李嗣昭这时才感到一阵眩晕,他双目似也逐渐失焦,心中也不住念道:
负羽先登,搴旗深入,本非将帅之事,当假拳勇之材……而为将者,本于坐筹,宁劳陷阵……只是用兵也时常不可以常理度之,契丹势大,我本心想亲率锐骑陷阵,克敌制胜才更有把握。可却仍不免头颅中箭,到底还是有些轻率莽撞了么……
正寻思时,李嗣昭的意思却渐渐模糊,他的身子在马背上晃了几晃,旋即便往一侧栽倒了下去。也幸亏一名催马疾奔过来的牙将眼明手快,一把将他给搀扶住。而听得周围亲随疾声呼唤,李嗣昭缓缓的又睁开双眼,虽然声音已甚是微弱,可他仍吩咐道:
“传我军令,昭义军将士返回无极县城,把守城郭,继续留意北面敌军动向……并立刻派遣快马,向大王报说战情。如若我救不活了……也须切记秘不发丧,你们也只顾采取守势,力保定州无极一隅不失,直到另有将领前来接管军务……
契丹虽然势大,不过按我想来,大王想必能够挫败耶律阿保机,很快也会下达旨意,而诏令我昭义军协同北上吧……”
虽然李嗣昭预料到自家君主李存勖果然以少胜多,杀败耶律阿保机只得引军撤返。然而他本人似乎也是强撑着一口气奋战到激战结束,即便被昭义军亲卫部众急忙护送回无极县城救治,却终究因抢救无效,当天便撒手人寰。
无极县城当中的昭义镇牙兵部众,呼天抢地、悲号痛哭甚众。毕竟李嗣昭不但治军严明,又体恤士卒,而极得军心。一个极受推崇爱戴的主将憾然离世,他麾下绝大多数将官兵卒满心追思哀悼之情,自然也是久久不能平复……
而昭义军一众牙将,也是谨遵李嗣昭的遗命,督令各部牙兵严守城防,派出轻骑斥候巡视周围敌情。又立刻派遣快马赶赴定州新安地界,向晋王李存勖禀说,契丹大将萧阿古只已被杀得大败北返……以及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却在战阵中因头颅中箭,终究难以挽救性命而离世的消息……
与此同时,按李存勖先前部署,李嗣源统领横冲、三讨等骑军部众,绕道迂回,也已遭遇被杀得狼狈北撤的契丹大军。便立刻与安重诲、石敬瑭、李从珂等嫡系心腹发动突袭。
即便契丹大军眼下仍然数量庞大,可是经历先前一场惨败而士气低迷不振,更关键的是各支依从于耶律阿保机的部族军首领经历大败之后,也已各生异心。
李嗣源麾下军旅又是以骑兵为主,势如疾风迅雷的一番奇袭,心灰意懒的契丹大军,便如同跑到一般时,屁股时又狠狠的挨了一鞭子,也只顾继续仓惶的往北奔逃……
而契丹至少眼下而言,也不擅长攻城守城的战法。毕竟以往纵横于塞北之际,奚族、室韦、于厥、女真……等北地诸族各部的聚集地,也不会如中土地界那般修筑高耸坚固的城郭。
擅打的野战却接连败于晋军,耶律阿保机当然也不会打算退守到北平国治下城郭,而与李存勖乃至他帐下诸部军旅打攻坚战……是以继续引兵北撤,未出数日光景,便已撤出易州、定州等北平国治下疆土。
是以李存勖经休歇整顿,再要挥军北上之时,王处直所处的北平国都城,也将直接面临晋军的大举反攻……
第700章 北平国兵变,王都篡位
定州安熹城内,本来由义武军藩镇牙署,与唐时所设的总管府为底而扩建的王宫当中,面对几员臣僚急切询问,北平王王处直,却失魂落魄瘫坐在交椅上,他两眼发直,怔怔的望向前方,眉宇间也满是惊骇之色。
契丹那可是整整三十多万大军呐……还是由国主耶律阿保机亲自统领南下,怎么会如此轻易的败了!?
王处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找的新靠山,也只不过派遣几个使者前来知会一声,都没打算进安熹城,便统领兵马途径易、定等州府北上而去了……新的靠山不能为他北平国撑腰,那么过去的靠山很快便要来兴师问罪了……
何况王处直深知自己当年便曾带领义武军背晋投梁,已被河东李家宽恕过一次,而上次臣服于朱温,还可以说是为了保全义武军藩镇,为势所迫,不得已也只得屈从……但这次却是主动联系契丹,做为带路党把塞北外族往河朔地界引。还致使契丹兵马纵横肆虐于卢龙军,致使晋国折了史敬思等功勋宿将……那晋王李存勖又怎会饶过他?
仅凭易、定、祁三州兵马,又如何能抵挡住杀败契丹三十万之众的晋国大军?如若我当初不曾央请阿保机那厮挥军起来,挟制晋军而为我北平国倚仗……又怎么落到今日这般境地?
王处直心急如焚,不由的又埋怨起那时力谏请求契丹引兵南下的王郁……然而自己那个儿子,眼下却还在做为向导,随着一拨契丹军旅掳掠卢龙军治下州府……而做为北平王,王处直心知自己毕竟也同意背叛晋国、转投契丹,那么晋王李存勖前来兴师问罪,又怎会听他辩解?
“大王……晋军既然杀败契丹北返,不出数日光景,也将杀至安熹城下,到底又当如何?还望大王您尽快定夺啊!”
“晋军兵强马壮,而我邦小兵微,不能力敌。而契丹终究不可信,将北平国弃如敝履,即便据城死守,早晚也终将落得个城破人亡的下场……唯今之计,大王您也只得立刻派遣使臣,而向晋王俯首请罪才是……”
“你们都住嘴!”
听殿厅内一众臣僚仍在七嘴八舌的进言,王处直不胜其烦,而蹭的站起身子,当即扯着嗓子大叫道。什么?向晋王俯首请罪?这决计不成!
孤先前为保住义武军,这才绝晋附梁,这又岂是只为我一个?藩镇牙将臣僚、诸部牙兵,不也因此得以保全?如今孤又叛晋而投从契丹,也是为保全北平国祚,你们一个个的,得享官身爵禄,而晋王如今要寻孤问罪,无论是做晋国还是北平国的官,自然不会清算到你们头上,便想着推孤出去顶罪!?
王处直越想越气,眼中也不由的流露出几分杀意。两次叛晋,而再度称臣只怕终究是行不通的……可是他也很清楚,就算自己杀光了麾下劝他向李存勖认罪请求宽胥的属下,晋国大军照样还是要攻破城郭,届时休说是王位,只怕连性命也保不住了……
王处直气喘吁吁,胸膛剧烈的起伏着,他心想正因死乞白赖央求契丹来使多逗留两三日,也只有再去央求契丹会分拨一部分兵马协助死守定、易、祁三州,即便耶律阿保机铁了心要回塞外,而不打算与李存勖拼得个你死我活……可是保住北平国,对于契丹而言,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如今李存勖要来形式讨伐我北平,如果当真让晋国一统燕、赵之地,早晚不还是要去寻你契丹算旧账?
然而王处直心中正寻思时,忽的他却听到殿厅门口处骤然响起阵喧哗叱喝声。几队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的牙兵也毫不顾忌这里是北平国君王召集臣僚奏事议政的场所,便直喇喇的冲了进来!
王处直浑身猛地一颤,当他定睛望去,瞧清楚带头率领这些牙兵冲突殿中的那个人时,又当即大声叱喝道:
“王都!你要干什么!?”
被王处直称作王都的那个北平国将领,本名为刘云郎,当年却先是被王处直曾极为宠信的道士李应之收为养子。然而义武军当年内部哗变,骄横无忌的李应之被藩镇内部一众牙兵所杀,王处直遂又收王都为义儿改了姓名。
王都本来也深受王处直宠信,许其为义武军节度副使,也是藩镇内手握兵权的宿将……只不过直到本来随着侄儿王郜逃至河东太原的亲生儿子重返故地,王处直与他这个义子的关系也不免变得微妙起来……
听王处直出言质问,王都先是一声不吭,他提出手中血渌渌的人头便往前一抛,身为几个亲随也纷纷挥手抛出几颗首级。而那些滴血的人头大片光秃,王都等人薅住头顶蓄着一小撮头发这才提拎得起……这也很明显是契丹北地民族所留的髡发样式。
而王处直浑身不住又抖索起来,他探头望去,就见那些人头……果然是耶律阿保机派遣来打发他自顾自保的使者!
面色唰的变得惨白,王处直连退数步,又一屁股坐在王椅上。而王都则踏前数步,直勾勾凝视向自己的义父,忽的阴声说道:
“义父您千不该万不该,去召请契丹这等塞外异族南下,我如此做,也是为了保全我北平国国祚啊……”
王处直也已意识到,自己收养重用的这个义子,竟然是要趁着晋军北上问罪的当口,而煽动定州牙军发动兵变!他脸上筋肉不禁又抽搐了几下,眉宇间夹杂着三分怨恨、七分惶恐,而又斥责道:
“你这孽子,当真要背反不成?可要记得,当年义武军兵变,而叛军诛杀李应之之后,可是点名也要除了你这后患!是孤极力保全你性命,还收你为养儿,才有今日这般功名荣禄……你……非但知恩不报,竟于我北平国生死存亡的时候,还意图要谋害孤!?”
“义父何出此言?要知道引契丹南下,可是您听信王郁煽惑,而引契丹挥军入塞,这也无异于引狼入室。如此不止是与晋王成了仇敌,而塞北外族,倒要骑在我北平国臣民头上,您却不知这也已是惹犯众怒。
背叛晋国投从契丹,这是您咎由自取。我不得已而为之,却也仍是顺应民心呐……”
王都冷笑一声,继而说道。虽然腰挎的钢刀尚未出鞘,可是手掌却也一直按在刀柄上……而他冷眼打量着王处直,脸上也全无半点以往恭谨顺服的神色:
“您也须想清楚,如今我北平国已把晋国得罪得狠了,如若这个王位仍由义父来坐,那晋王势必要横扫三州,灭绝北平国祚。可是如果义父退位,而且甘愿由我看束的话……这才能有与晋国交涉翰旋的余地。
一步错、步步错,如今晋王恨您反复无常,治下百姓怨您投靠外族,这北平王的位子,义父您也终究不能再坐下去了。如若还是恋栈不去,非但只会招致杀身之祸,我义武军自据一方称王的社稷,终究要为晋国所灭。
所以您还想不明白么?我唯有发动兵变,请父王退位让权,这才有可能保全北平国,而也能让您多几分保全性命的把握啊……”
第701章 无论名正言顺,还是谋反夺权,这王位只能是我的
王都每说一句,王处直的面色便似又苍白一分。即便自己这个义子摆明了这是要篡位夺权,可是王处直也已发觉,殿内其他臣僚,便没有一个站出身来,斥责王都意欲谋反篡夺义父王位的逆行……
换而言之,王处直也意识到,看来北平国文臣武将也已认同,若要尝试与晋国交涉,而保住这一方自治的割据政权……起码也势必先要把他赶下台去。
只是执掌一方生杀大权的国君王位……王处直又怎肯舍弃?他万般不愿的望向王都,又恨声说道:
“就算你篡权夺位,可是又怎知晋王便肯罢兵休战?既然已与我北平国敌对,晋国又为何不趁势夺下定、易、祁三处州府?到时你即便坐上北平王位,晋军大举来犯,这个王……你又能做多久?”
王都听了,却哈哈一笑:
“这国君若仍是您,则北平国必亡,义父也终究性命难保。可是若由我夺取义父的王位,向晋国表态也只是您不明事理,而我等仍愿奉晋王为主,一旦有机会,再擒执住煽惑我北平投从契丹的王郁交由晋国发落……即便不能把话说死,但也的确有安抚晋军退兵的可能。
毕竟对于晋王而言,南面的魏朝,才是他的劲敌。我北平国虽地狭兵微,可是若被逼得只能做困兽之斗,也能让晋国损兵折将……而义父收容提携大恩,我可是一直铭记于心,这也是在为您义父善后啊……晋国不会再容许您做北平国主,那么王位由我来坐,才有机会向晋王请求能否饶义父的性命不杀……”
王都边说着,他又踏上前去,站在王处直的面前,眼中已有凶芒闪烁,而又一字一句的说道:
“我当然不会如赵国张文礼那般薄恩寡义,明明身为赵王养儿,却弑君篡位,到底要遭天下人唾骂……只是义父……希望您也莫要逼我把事做绝……”
王都目露凶光的眼神直射过来,骇得王处直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意识到自己的性命,也已完全落入面前这个义子的掌控当中。如若王都真发了狠心,恐怕自己也活不到晋军杀至安熹城下了。
眼见嗒焉自丧的王处直低垂着脑袋,也不再言语。王都嘴角翘起,忽的又厉声喝道:
“来人!送义父至西宅安住,若不是我有事召唤……他老人家也就不必出来走动了!”
一队牙军步卒轰然领命,旋即立刻扑上前来,直接架起瘫坐在王位上的王处直,便大步腾腾的往外走去。本来身为北平国君王的王处直,便仍由着那些军汉驾着他脚不沾地的往外拖,已是形如槁木死灰,只得任人摆布……
殿厅内其余臣僚惊魂稍定,他们面面相觑一番,便已有人上前奉承王都乃是临危受命,为保全北平国祚,臣等也自当鼎力辅佐云云……而王都神情倨傲,直接坐上正首王位,心中又寻思着:
可惜王郁随契丹兵马在卢龙军治下走动,留着他早晚也是个祸害……而张文礼弑杀他义父赵王篡位,晋国以此为名义兴兵讨伐,我要遣使向晋王求和,自然也不便对义父痛下杀手,否则还要遭世人非议……不过义父膝下其余幼子,到底也须想个名目尽数除了……
篡权夺位这种事,向来都是要么不做,要么便要做绝。
想到王郁这个名字,王都仍是恨得牙痒痒。本来出身微末的他,当年虽然先是被王处直宠信的道士李应之收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