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301章

唐末大军阀-第301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上虽如此说,徐温心里则暗恨道:
  刚除了张颢,却又来了个李遇,可恨这厮对我提防心思极重……可虽然眼下不便与其为敌。李遇本来毕竟屯戎地方的武职军将,在吴国朝堂中根基不及我深厚……要与权谋手段慢慢与之周旋,想必早晚也有机会铲除掉他。
  只不过还须权衡陶雅、周本,乃至司掌镇南军的刘威等元勋旧臣的反应……要掌控朝堂,也仍须小心谨慎,决计疏失不得啊……
  ……
  由徐温、周本、陶雅、李遇等吴国元勋旧臣诛杀软禁杨家宗室,而意欲篡位自立的张颢,便拥立杨行密膝下另一子,如今尚还不过十岁出头年纪的杨渭继位,更名做杨隆演,成了南吴第三代国君。
  而杨隆演做了吴国国主之后,还由徐温安排部署,派遣使臣至本来敌对的魏朝上表臣服。
  而李天衢闻知南吴有使者前来,这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按史载轨迹,张颢、徐温原本计划行刺杨渥得手之后,便相约向后梁称臣。
  当初杨行密与朱温,可也是连年征战不休的死对头,他们要迅速整合吴国朝堂,自然也要尽可能争取消弭外部的威胁。而如今雄踞中原的既是魏朝,现在经历内乱,也经不起折腾的吴国名义上选择服软认怂,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李天衢也已探明,吴国旧臣宿将李遇,因征讨清除逆臣功绩,而被加封为宣州观察使,同时吴国朝堂内部官员调动得似乎也比较频繁……他便立刻意识到,即便张颢身死,徐温要想在吴国朝堂中一手遮天,也绝没那么容易。
  毕竟按正史线走的话,徐温一人独揽大权之后,也开始试图逐步翦除杨氏旧将的势力。而对于他掌控朝堂反抗态度最为激烈的,正是那个李遇。
  徐温为了尽快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则是拉拢来按原本轨迹,本会为吴国效力的柴再用出兵攻打,还擒执住李遇的儿子到了城下逼迫其就范……李遇不忍自己的爱子受折磨炮制,只得出城请和,却被柴再用当即擒下斩首,家门除了儿媳是先主杨行密之女而留下安顿之外,其余亲眷也尽遭屠戮……
  可是如今的柴再用,却在长江以北担任魏朝淮南军节度副使……徐温又无严可求辅佐,尚还没有掌控住朝堂。多了李遇这个死对头就在眼皮底下,徐温就算要动他,可是驻外的统军将领,已插手吴国君主更迭事宜……徐温再是奸诈,也有颇多顾忌。而他无法独揽大权,那么吴国以后的形势,又将会如何演变下去?


第660章 后继人选,不能光看别人的笑话
  如果按史载的轨迹,徐温先除李遇,仍忌惮刘威、陶雅等宿将,而欲兴师讨伐。然而刘威后来相约陶雅、李简等同僚驾轻舟赴席,表明承认徐温总揽大权的事实……这也是因为当时的徐温已完全控制住朝廷中枢,而且他本身虽也算是个阴谋家,但也深知宽政抚民的道理。
  似刘威、陶雅等吴国旧将,考量到当时就算对抗徐温,只怕已是胜算不大,所以先后只得选择顺从。不过现在的徐温仍需要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稳定内部,甚至排除异己上……然而他要压制反对力量的过程,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更何况……李天衢也很清楚徐温膝下还有徐知训这么个败家子,不但骄横淫暴,也将手握权柄。如果按正史线走,由朱瑾出手怒杀徐知训,不但反而可以说是帮了徐温一个大忙,同时也为如今尚还在隐忍蛰伏的徐知诰扫清了他面前最大的障碍。
  按说徐温本来会架空了他主公杨行密的子嗣,掉过头来也要清除吴国旧将势力;而他的义子徐知诰,不但夺取徐家基业,起先最初为杨行密收养,让他一介出身微末的流民出人头地,本来恩同再造,可是徐知诰如若称帝,他也会把杨氏子孙悉数关禁起来,杜绝与外界接触,甚至到了同宗男女自相匹配的地步。
  再到他儿子李璟那一代,索性将先朝开国宗室杨氏悉数杀尽,致使杨行密绝嗣断后……所以徐温与徐知诰这对义父子,的确有着心狠手辣的一面。
  然而无论徐温还是徐知诰,之所以能成功上位,除了他们对竞争对手出手虽毒辣,也的确能勤于政事,注重兴利除弊、保境安民,只不过另一方面,的确也有机缘巧合的因素。
  所以如今面前的阻碍更多,徐温、徐知诰更要不择手段,用阴谋诡计除掉对手。可以预见的是,吴国以后党同伐异,纷争内斗的局面也只会变得愈发激烈。
  不过迄今为止,眼见朱温梁国弑父杀兄、吴国杨渥作法自毙,导致杨行密打下的江山社稷到底要被权臣掌控……李天衢自知也不能光看别人的笑话,自己实则也要敲响警钟。
  毕竟五代十国这般时节,诸如南楚群驹争槽、闽国血亲相残、前蜀新主奢侈荒淫致使亡国……任何一方割据政权的开国君主,能从诸处藩镇当中经过弱肉强食,再脱颖而出,往往也都具备一定的才能,可往往建立起来的国祚很少能传得过三代,问题到底还是出在了他们子嗣储君身上。
  至于自己的子女……李天衢膝下除了长女李瑞瑶、次子李继志、三女李瑞璎、四女李瑞珞之外,这些年下来,由皇后齐玉韵再生皇子李继弘、后妃李舜弦生子李继灵,荣瑛瑛生子李继贤、生女李瑞歆……眼下正好是四子四女。
  做最坏的打算,李天衢情知自己也未必一定便能长命百岁。即便打下莫大的江山,可是如若子孙不争气……更何况孤儿寡母镇不住旧部宿将,江山反而拱手让于他人,这在五代十国时节本来就屡见不鲜。诸如朱温、杨行密这等一代雄主,他们子嗣却终究保不住先人打下的江山,这也都是前车之鉴。
  所以权衡到底哪个儿子可以为国家储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李天衢心说渐渐的也已能看出些眉目。
  而皇后齐玉韵所生的次子李继弘也已是十岁出头的年纪,虽然脸上稚气未脱,可生得虎头虎脑,似乎更为好动。即便身子还没张长开,比起他兄长李继志还要矮了半头,但身板明显更为壮实些。
  只不过比起他娘不争不抢的性子,这李继弘似乎对他庶出的兄长有些不服气。毕竟储君人选若按年龄排序,那么魏朝皇帝继承人的位子,也不会轮到他这个当弟弟的来坐。李天衢也知道人有进取心,固然是好事,可如若不知克己自省的道理……进取心变成了难以自制的野心、贪心,到头来恐怕也只会害了他自己;
  至于三子李继灵,由于他的母亲李舜弦是波斯裔,所以从貌相上来看,混血儿的特征也十分明显。似乎也是因为受他娘耳濡目染,李继灵打小便喜读书,不但已能熟读四书五经,平素最大的爱好便是钻研吟诗作赋……不过文风初见端倪,小小年纪,走的似乎是他舅父李珣那般闺怨情愁的花间派路数……加上他们娘俩都比较“佛系”,平素就好做词作赋,对于哪个皇子会被选定为魏朝储君一事,看来也并不上心。
  所以李天衢心说李继灵这孩子以后能做个风流才子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但是也不指望让他继承皇位了……毕竟再是多才多艺,文采斐然,可是当一国之主的身份与多愁善感、能诗擅词的文人联系到一块……这却让李天衢忽的联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
  至于四子李继贤,他的母亲荣瑛瑛本为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的妻室,不过转而为李天衢所纳,也已经有些年头。而李天衢要选择最合适的接班人,虽然从来不会受这些子嗣的母亲来历影响,只不过现在的李继贤也不过才七岁大,尚还看不出他长大成人之后,是否又有能力做个明君;
  所以只眼下而言,李天衢要重点关注的,仍是他的长子李继志。
  按先前的安排,李继志如今暂时担任官阶从八品上的汴京北市仓监丞。毕竟以他现在的年纪而言,就算外放至京畿治下的县衙做个知县,阅历上而言尚还不足。好歹在汴京中做个小官,也能体验民生疾苦。按李天衢想来,随着李继志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再逐步委以更高的职位,而一步步的考核他的成长。
  然而当李天衢又唤来解青,询问在他赶赴长安,与灭梁之后与西北诸方势力交涉来往的期间,李继志做为仓监丞以来近期的情况之时……片刻功夫过后,李天衢的脸忽的沉了下来,眼中竟也流露出些许杀意……
  汴京北市街巷间,一处名为悦来楼的酒楼当中,位于二楼的一处雅间内的桌席上,已经铺好了美酒佳肴,外面隐隐的也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而方今魏朝皇子李继志就坐在当中,从他的神情上看来,也全然不似以往与他父亲李天衢相处时那般拘谨小心。
  自从做了汴京北市仓监丞以来,李继志又与几个魏朝勋臣衙内子弟相处得熟络,彼此来往的也愈发频繁。今日也是按照往常惯例,又要相聚热闹一番……
  然而今日与皇子李继志同席共饮的,则是徐泗军节度使张归霸之子,张汉伦、张汉杰、张汉融兄弟三人。


第661章 识人之明,你需要自己去悟
  “以殿下尊崇的身份,纡尊降贵的打理事务,亦是任劳任怨,臣也当敬您一杯……”
  张家兄弟三人当中,稍为年长的张汉伦满脸堆笑,把盏说道。李继志闻言倒摆了摆手,说道:
  “嗳,小王蒙父皇教诲,须当虚心历练。如今也不过是京畿北市仓廒的监丞,自当恪职尽责,也算不得甚么。”
  的确李继志如今司掌汴京北市仓廒,说白了就相当一处官署机构的库管,无论职权与责任也实在有限。而且即便李天衢曾嘱咐在先,但毕竟是魏朝皇子下派磨练,相关的官员胥吏,当然也会尽可能的予以方便。
  不过与张汉伦、张汉杰、张汉融相处,李继志嘴上虽然谦虚,可心里也是十分的受用。毕竟过往与父亲李天衢相处时,他也总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心中也始终会有种约束感。
  更何况,李继志的生母顾惜云,本是朱瑾府邸中的美妾出身。即便魏朝深宫内苑当中,嫔妃间高低贵贱的等级也不是那么分明,可并非魏帝元配的妃子,也难免感觉要矮人一头。
  然而生下了宗室长子,顾惜云可说是母凭子贵。人到底也有私心,所以李继志自从记事以后,便终日听他母亲敦促不可辜负父皇厚望,要时刻谨言慎行,绝不可错失嗣君的位子……如此母子之间的相处,也少了几分亲情,又多了几分压力,这也难免使得李继志怏怏不快。
  可是自从与转任至汴京的张家兄弟接触以来,李继志觉得能放得开自己的言行。再时常被他们交口夸赞,他也愈发的感到轻松自在。
  很快的,张汉杰也笑吟吟的举杯说道:
  “殿下这是过谦了,陛下有意让您长些阅历,这显然是要当做国家储君培养。如今殿下虽只是市仓监丞,可古人云知微见著,早晚您也将荣登大统,以我等看来,以殿下方今行迹看来,日后也必然会是一代明君。”
  “这……这话说的,却是为时尚早了,小王只是年纪稍长,我朝储君之位也仍虚悬,履职尽责,也只是为了不负父皇栽培。而看父皇的意思……立嫡以贤不以长,又如何能笃定储君便必定是由小王来做?”
  张家兄弟哥仨,仿佛天生就擅长奉承谄媚一般,他们眼见李继志嘴上虽仍报以谦逊,可是也很明显按捺不住脸上的喜色……三人对视一眼,很快的张汉融便又接茬说道:
  “呵呵……我等兄弟,父亲、叔父皆追随陛下开疆拓土,立下从龙之功。臣等自然也期望效法父辈,为我朝建功立业。而今殿下奉皇上旨意,下至官署增长阅历,我们兄弟也当辅弼殿下,以尽臣子本分。
  而如今即便陛下春秋正盛,而宗室尚还有几位皇子,可殿下乃是皇上长子,为人嘉言懿行、敏而好学。无论以贤还是以长,储君之位,不都是非殿下莫属?”
  听张家兄弟三个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罢,李继志心里也终究难免飘飘然了起来。似乎以往一直紧绷的神经忽然能松弛下来,这也让他忽的萌生出一个念头:
  是啊……毕竟我为长子,父皇还是看重我更多些。只要不犯大错,储君之位也当由我来坐……即便过几年后,其他皇弟再年长些,想必父皇也让考量他们与我比较……可是我早于几个皇弟出仕,能更早的争取公卿宿臣的信任,而在朝堂中打下根基,便如张家这兄弟三个,甘愿为我所用……如此看来,往日我待己倒是过于严苛了些……
  心态愈发的放松,再加上几盏黄汤下肚,李继志心情大好,便又主动举起杯来,而带着几分醉意的说道:
  “承三位吉言,无论小王如今下派至官署历练,还是有朝一日荣登大统……有三位鼎力辅佐,小王也必然以股肱心腹视之!”
  ……
  相较与张汉伦、张汉杰、张汉融兄弟三个欢饮时开怀放纵的模样,当李继志又被召回至宫中,与他父亲李天衢相处时,举止唯唯诺诺,却依然十分拘谨。
  担任仓监丞之后,李继志虽然隔三差五的仍须回宫,但是在北市也有处府邸住所,所以平常私下里也便于同宫外人来往。然而父皇召他觐见,自然也是立刻要去。所幸距离与张家兄弟几个吃酒已是昨天的事,也不至因醉酒而事态。
  而李天衢召见李继志前来,也并没有刻意针对他与张汉伦等兄弟三人来往密切一事过多逼问,起先也只是询问监丞日常职事,与其他官吏相处的关系,乃至见识汴京城内民生又有何想法……
  李继志倒是不假思索、对答如流,看得出这段期间他也的确不曾怠慢疏失。李天衢缓缓颔首,聊家常、论时势的又言语一番之后,他踌躇了片刻,忽然意味深长的说道:
  “身为一国之君,亲贤臣,远奸佞,国家才能昌盛;而亲奸佞,远贤臣,社稷终要败亡……然而这个道理,不但是明君,就连暴君、昏君也懂,可为什么却还会铸成大错?
  说到底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君王看待臣僚,往往也会难辨忠奸。有时候自以为值得信赖重用的臣子,也难免会是蒙蔽上听,乱政误国的佞臣。
  为父要你出去见识、历练的,不只是治国之术,还要有识人之聪、用人之明。然而有些事,也少不得人生阅历的积累……而且你毕竟是魏朝的皇子,也难免有人会另有居心刻意与你亲近示好,而再与人相处时,你也须谨记为父今日的教诲,再想想接近你的那些人的言语……”
  听李天衢长声说着,李继志心思一动,然而他也只是恭恭敬敬的应了。直待李天衢让他退下时,才又如释重负的拜辞而去。
  而目视李继志走出御书房,李天衢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思忖话也只能点到这里。毕竟张汉伦、张汉杰、张汉融兄弟三个,虽是魏朝开国功臣张归霸的子裔,可是老子英雄儿狗熊,他们尽是善于谄媚君王的佞臣……这件事也就只有他李天衢知晓。
  没有那个奸邪佞臣,会把“奸佞”两个字刻在脑门上……何况现在他们兄弟三人,眼下只是与尚还未手揽大权的魏朝皇子走动来往得相对密切一些,也尚不能指证他们就是欺君罔上、祸乱朝纲的奸臣。
  就凭着自己已知张汉伦等兄弟三个的史载事迹,便暗地里做了他们?李天衢心想这件事如果还要我来出手的话……等到我离世之后,他还不是照样没有识人之明,而分辨身边近臣到底秉性如何?
  所以有些人情世故,还需要你自己去领悟。而且这也是个关卡,就看你小子能不能凭自己的能力通过了……


第662章 贿赂近臣?早晚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