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300章

唐末大军阀-第300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解个中因由,本来也并没打算出兵征讨。
  可是张颢其人,在追随先主打江山的旧臣当中,却不过是泛泛之辈。但他非但弑主、更要篡位,只怕也已有歹意,要对先主其他子嗣下手……之前的事,我尚且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张颢还意欲篡权僭位做吴国之主,那么我等也就无法再坐视不理了……”
  纪祥闻言,不由的惨笑了一声,他也很清楚吴王杨渥,毕竟是他亲手杀的……更何况自己又是张颢党羽心腹的身份,其他吴国将领前来征讨清算,也决计不会饶过他的性命……
  左右都是个死,纪祥遂大吼了一声,擎起手中钢刀,便朝着陶雅疾冲而去!
  而陶雅神情平静,就淡然注视着纪祥已是狗急跳墙,并持刃朝着这边杀来……可是也不必劳烦他出手,身后大批兵卒,立刻涌杀上前,诸般兵刃,便一并朝着纪祥身上招呼过去!
  寒芒卷落间,便听得“噗!”、“噗!”、“噗!”……利刃切割血肉的闷响声连绵不绝。没一会的功夫,纪祥便如血葫芦也似,身上多处数不清的创口,而颓然瘫倒在了地上。大口的污血从他嘴中喷出,很快便濡红了地面……而纪祥的身子抽搐了几下之后,他的眸子渐渐的黯淡了下来,直至生命的活力彻底从眼中消逝……
  而几路吴军,既然已经杀入宣城,如今张颢的府邸,自然也早已是鸡飞狗跳。
  如闻晴天霹雳的张颢呆立在厅堂当中,即便身边有亲信急声请示,他脑内却已是一片空白……而据传报称,徐温竟然分遣右牙军打开城门,迎几路征讨军旅杀入宣城,张颢脸上蓦的戾气满布,眼中也满是怨毒的恨意。
  张颢本来以为,虽然与徐温出现争执,可是先前毕竟合谋弑主。那徐温便当真就能确定,前来兴师问罪的吴国宿将,就不会连带着他一锅端清算了?
  不久前,张颢还寻思着徐温留在宣城碍眼,暂时却又不宜动他,虽仗着自己的势力稍胜一筹,便曾明里暗里的胁迫徐温转任至其它州府任职。
  而徐温那边,按如今的轨迹却没有严可求给他出谋划策,也就没有人会力谏如果要斗倒张颢,进而掌控吴国大权,哪怕耽着些凶险,也必须要留在权力中枢。否则到外地任职,以徐温既曾弑君,又远离国都的处境,只怕要被张颢个死死压制住。
  而徐温的义儿徐知诰再是才智过人,现在毕竟年少识浅,不比严可求那等级别的谋士高瞻远瞩,往往能走一步、算三步……所以本来徐温心想远离宣城,反而也能脱离与张颢僵持对抗的局面,那么自己的处境,反而会更加安稳。
  所以徐温先前还真就打算按张颢的意思,调任至外地,再按徐知诰的计策,联系其他吴国宿将表态:
  吴王杨渥,就算是我与张颢合谋杀的,但是为什么要动手,大家同为先王心腹,这其中因由应该都能感同身受……可是要篡位称王的,与我可没有关系,这也完全因由是张颢要骑到你们头上,我与他划清界线,咱们再联合起来讨伐那个乱臣贼子。
  然而无论是谁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快。由于没有严可求的出面使计,张颢只会粗暴的挟持朝臣,软禁杨家宗室,也并没有拥立先主杨行密其他的子嗣为国君。这反而引得周本、李遇等开国功勋兴兵前来讨伐,而尚还未转任至外地的徐温见状,这也就没法走了,务必立刻表态与张颢决裂……
  所以即便如今时局演变,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本的轨迹……可是张颢自从杀害杨渥之后,终究被权力欲冲昏了头脑,便迫不及待的要做吴国之主……无论是正史线,还是眼下这般形势,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便注定是个死人了。


第658章 转迁国都,你还如何一手遮天?
  “钟泰章,你意欲何为!?”
  忽然间,张颢又听见厅堂之外,有府邸内的都管惊呼叫嚷,旋即又是声惨嚎声起,也骇得他更是浑身猛的打了个激灵……旋即张颢瞪目望去,就见那个唤作钟泰章的吴国将官手持锋刃滴血的钢刀,带领着数十军汉,便已冲入厅堂当中。
  这钟泰章在宣城担任左监门卫将军,也算是响应左、右牙军行刺杨渥的同谋,然而他与徐温走得更近……眼下当然也是来者不善,张颢立刻意识到,必定是徐温唆使这厮前来,而要取自己的性命!
  “钟泰章!你以为助徐温那奸贼杀了我,便能洗脱弑君杀王的大罪?既然几路兵马杀入宣城,要清算逆臣,就算我今日难逃一死,你们也都别想活!”
  张颢气急败坏的嘶声大喊,而钟泰章听了,却不屑的冷笑一声,便狞声说道:
  “杨渥小儿戕害旧臣,本来左、右牙军以兵谏的名义肃清他的亲信,再图谋行刺杨渥,即便会遭世人非议,但好歹其他宿将勋臣,也都能体谅当初你与徐节度的苦衷。杀杨渥,也才能保住他们的官身名禄。
  可你偏偏要趁机夺权篡位,废先主宗室而自称吴王,又有何德何能,能让众臣顺服!我等也要被一并清算?你又错了,我之所以按徐指挥使授意,要尽快杀来取你首级,为的就是向其他袍泽表明心迹,而与你这逆臣贼子划清干系啊……”
  话音未落,钟泰章便疾窜了出去。而张颢平素疏于打熬身手,也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见钟泰章狰狞的面庞变得无比清晰,又是一刀劈斩,便已颈项间疾速掠过!
  刀锋割断了张颢的毕竟动脉,鲜血登时呲呲的向外喷涌。双目如死鱼般凸出的张颢刚要挣扎,便又被钟泰章一脚狠狠蹬翻,仰面倒在了地上,整个身子如堕冰窟,也再也无法站起身来……
  钟泰章又一努嘴,其余如狼似虎的军汉,也扑向张府内其余人扑了上去。一时间凄厉至极的惨嚎声响彻厅堂,溅起血迹斑斑点点的,染得到处都是,也让人顿感心惊肉跳。
  张颢麾下左牙军部众,相继为周本、陶雅、李遇等吴军宿将所统领的军旅杀得溃不成军。如此张颢连同府邸一众人手,悉数为钟泰章率部轻易诛杀。然而徐温指使钟泰章召集军汉,趁乱袭杀张颢,他本人则率领着一彪亲随,抢先扑向宣城当中的王宫内苑……
  “万幸王太后与诸位世子性命无虞!张颢贼子弑杀大王,犯上谋反,软禁宗室……臣一直设法搭救。今日终于能开城门接迎勤王兵马入城,平乱诛贼,以保王太后与诸位世子周全!”
  王城内宫,徐温指挥右牙部曲,很快的便杀散了左牙军残部余众。直至寻到了杨渥之母史太夫人,乃至杨渭、杨濛、杨溥、杨浔、杨澈……等杨行密膝下其他子嗣之后。徐温便立刻跪倒在地上,开始了他声情并茂的表演,只三言两语下去,就好自己包装成了忠君忧君,一直隐忍等候时机,而要与奸臣张颢对抗的忠义之士……
  而史太夫人本为先王杨行密的侧室,还是杨渥、杨渭的生母,只不过却也是个毫无主见的妇人。面对曾主谋弑杀他亲生儿子的徐温,史太夫人却因这段时日担惊受怕,一见有吴国臣子还是一副忠心维护主母的模样……她也如史载轨迹那般,反而对徐温极其依赖,遂当即带着哭音的恳请道:
  “先是渥儿遭逢不测……可怜先王诸儿年纪尚幼,居然也要遭遇这等祸乱……蒙徐公保护杨家宗室,您的大恩大德也必然铭记于心。”
  听得史太夫人这句话传入耳中,跪倒在地上的徐温嘴角微微翘起。心说差不过已能确定,自己从同样牵连弑君大罪的逆臣身份,已经洗白成一个定乱平叛,拯救宗室的忠臣……要忽悠史太夫人这些孤儿寡母,这还不容易?而一旦能争取到先王遗孀的依赖,再由我扶植新主继位……其他吴国宿将,哪个还会追究我弑君的行径?
  至于先王杨行密膝下的其他子嗣……徐温微微抬起头来,乜向由内苑宫女看护住的那些孩童。其中杨渭、杨濛、杨溥年纪稍长,但年纪也都在七、八岁到十岁出头上下;至于杨浔、杨澈两个幼子,还只是襁褓里的婴孩……
  所以当年哪怕杨行密从来都不认同他的长子有雄主之才,却又只得将吴王的位子传给他。而徐温朝着面前那些年纪幼小的孩童打量过去,就见他们一个个面色惊惧,瞪圆了双眼,依偎在身旁的宫女怀中死活不肯撒手。至于杨浔、杨澈两个婴孩,也被先前右牙军撞入王城内苑时发出的响动给惊吓到,各自在襁褓中正嚎啕大哭着……
  而追随着父亲徐温,一并杀入内城宫闱当中的徐知训大咧咧的站在一旁,嫌婴孩啼哭聒噪,还不住狠狠的啐骂了一口。他横着眼打量杨渭、杨濛、杨溥等先王遗子,瞧他们也不过都是可以任凭处置的孩童,竟然也丝毫不掩饰脸上那轻蔑不屑之色。
  徐温心中更有城府,虽然不似他儿子徐知训那般张狂,但这个时候他心中也正暗忖道:
  所以说张颢终究是自取灭亡,又何必废黜先主宗室,非要做吴国的王,而惹犯众怒?杨渥那小儿既除,先主其他子嗣更是年幼,也只消扶植新王继位,而摄政把持大权……如此即便名义上仍为吴国臣子,可实际上与吴国之主又有什么分别?
  也亏得你张颢太过急于求成,非要篡位夺来那虚名……否则我还要与那厮一直尔虞我诈下去。不过张颢作法自毙,而我又抢先救应先主宗室,占得先机。如此那蠢汉看错形势,到底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便宜了我啊……
  心中虽正打着如意算盘,可徐温脸上仍扮出副气切关怀的模样,他又安抚史太夫人带着杨渭、杨濛、杨溥等先王遗子返回宫闱中,便表态如今由他分拨牙兵戎卫,也无须忧虑。
  又过了一阵,宣城王宫内苑间,忽的却又有衣甲铿锵声响起,由周本、陶雅、李遇所统领的吴军将士,也都抵至王城宫闱。
  而徐温立刻笑呵呵的前去相迎,摆出一副迎接许久不曾相见的同僚袍泽的姿态。而周本打眼瞧见徐温,先是重重的冷哼了一声,然而却也胡乱一施礼做了回应……
  毕竟周本对徐温的看法十分复杂,弑杀吴王,本来大逆不道,偏偏这也是为他们这些旧臣宿将出了一口恶气,再加上徐温又立刻与张颢决裂,打开城门接迎征讨军旅,也是平叛定乱的有功之臣……周本又是勇烈豪直的性子,为人处世直来直去,然而以徐温的行径看来,他一时间却也不知该如何对待;
  而陶雅则面色如常,与徐温攀谈几句,也并没有如何不快。这也代表他的态度:弑君的事,我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你有你的苦衷,也算是解了我的危难……既然你还认保先主宗室,这事就当翻篇过去了,我也不再提。
  然而等到徐温又要与另一员救援杨氏宗室而来的宿将李遇套近乎时,却见他面色不善,还阴阳怪气的说道:
  “徐指挥,先前无论是与张颢那逆贼合谋弑主,还是如今救援先主宗室,你来得可都够早啊……”


第659章 那个国家,以后只会越来越乱
  听李遇夹枪带棒的说罢,徐温的脸一下子便沉了下来,也当即回道:
  “……李将军,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李遇冷笑一声,又踏前两步,毕竟他自打投奔杨行密效力以来,是领兵打仗的武将;而徐温则更倾向于协助主公,处置藩镇内部事务。所以两人相较,明显李遇更有股杀伐狠戾的气势,他凝视向徐温,又沉声道:
  “我说的哪里错了?与逆贼张颢合谋弑杀吴王的,是你徐温;而如今反目又袭杀张颢的,也仍是你徐温。而张颢意欲篡位自立,固然该杀,你倒能趁机反水,也是借助我等的声势除掉了张颢这个竞争对手……以为便能独自把持吴国朝政了?”
  徐温闻言,心中当然已经对李遇起了杀心,可偏偏却又不便发作。因为李遇正说中了他心中的想法……何况以现在这等处境而言,自己也不具备对李遇出手的条件。毕竟陶雅、周本的旧将也在旁边瞧着呢,徐温自知如果沉不住气而一意孤行,他也不是没有可能要与张颢落得同样的下场……
  偏偏李遇挑明了逼问,徐温脑筋转得飞快,立刻想好了说辞,又做出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道:
  “如若易地而处,李将军不得已兵谏夺权,而引得吴王忌恨……你又作何打算,是君要臣死,臣便不得不死?难道还任由他继续打压戕害功勋宿将,致使吴国众臣人心尽散,而招致覆亡之患?
  而张颢包藏祸心,先前我并不知情,如今接引诸位袍泽,诛杀那意欲僭位的叛臣,这难道还错了?既然我的确曾为自保,而合谋除掉吴王,终究愧对先主……可这也不是为我吴国的旧臣袍泽着想?
  否则王茂章、吕师周……等同僚本来愿为先主竭力效死,被迫却只得叛离出走……李将军认为我也该叛逃?亦或者说就只能等死?从头到尾,我也只想尽臣子本分,也实无意趁机独揽大权、把持朝政!”
  李遇听了重重的哼了一声,可他还要言语时,陶雅却站出身来,挡在了他们两人中间:
  “罢了……我吴国内乱纷争,也该至此为止了。徐指挥使,也是先王旧部出身,如非为势所迫,先前也不至出那般下策……如若认由吴王胡作非为,只怕到底要断送我等出生入死,而打下的这片江山社稷……眼下也当尽快另立新主,以稳定局势,至于其它事……也不必再争执下去。”
  眼见陶雅出面调停,李遇寻思片刻,仍斜眼打量着徐温,又道:
  “诚然正如浔阳公所言,也当立刻拥立新主。只是杨氏宗室子嗣年幼,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臣子掌控……依我之见,宫禁内宿卫衙内,乃至拱卫国都的军旅,也须重新整顿一番。我愿率领所部兵马,转迁宣州,以图匡正王室,护卫君王。也免得再有什么乱臣贼子,因新主年幼,便还要生出什么不轨的企图……”
  李遇此言一出,陶雅、周本听了,也觉得未尝不可……然而徐温闻言,心中不住又恶狠狠的咒骂了几句。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君主年幼而极易被权臣把控。李遇很明显看不惯徐温有摄政揽权的机会,就是针对他自表要调至宣城。而如若徐温这边当真有挟制君王的意图,李遇就是他眼前最大的障碍,而且其余统军戎卫一方的吴国将领,仍随时会关注宣城这边的局势。
  可是李遇除了是先主的嫡系旧部,他的儿子还迎娶了杨行密膝下一女,所以还兼顾宗室外戚的身份。如今宗室动荡、新主年幼,他要统领军旅转迁至宣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本来戎卫宫禁左、右牙军,先前可都参与弑杀君王……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吴国新主,却仍要由手上沾满了他兄长鲜血的徐温看护着……李遇也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
  陶雅思忖片刻之后,便转头望向徐温,问道:
  “李将军所言倒也在理,宣城历经动乱,也当转调军旅拱卫君侧。而由我司掌的歙州与宣州接邻,也便于策应。而与李将军同殿为臣,不知徐指挥使意下如何?”
  徐温倒也想反对,可是他也并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李遇冷眼旁观,陶雅出言相询,在旁还有周本目光炯炯,也正朝着自己这边凝视过来……徐温也只得故作痛快的表态,而当即说道:
  “同样是了为匡正我吴国社稷,李将军有意要转调至宣城,这又有何不可?只盼能与将军精诚协力,时日久了,徐某也当能自证心迹,恪尽本分,而辅佐先主子嗣……”
  嘴上虽如此说,徐温心里则暗恨道:
  刚除了张颢,却又来了个李遇,可恨这厮对我提防心思极重……可虽然眼下不便与其为敌。李遇本来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