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290章

唐末大军阀-第290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城内先前已发榜晓谕,经过安抚整顿,黎民百姓出来迎候圣驾,肃立于长街两旁,也大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架势。
  而长安城内居民,虽然不及唐朝极盛时达百万规模之巨,经过朱温好生经营,如今也有数十万的民众。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这本来也是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长安百姓又历经梁末时节的腐朽黑暗,民生动荡……如今也终于盼来战事结束,只想过安乐平和的日子,自然也都认同做魏朝治下的子民。
  毕竟魏帝李天衢,于方今时节被世人赞说为施仁政抚民的明君当中,也会算他一个。
  即便比起吴越钱镠、闽王王审知、朔方韩逊等国君节度,似乎魏朝对外用兵的频率似乎更勤了些……但李天衢也尚还说不上是穷兵黩武,而毕竟魏帝如今统掌的地盘最为广阔,实力也最为强大。只有国家强盛,时局方才尽可能的维持稳定,家庭才能得以平安的道理恒古不变,是以长安百姓,几乎也都是心甘情愿的接受魏朝的统治。
  经过外城长街,御驾抵达唐朝与梁国的大朝正宫大明宫,又行至内朝当中的紫宸殿,李天衢也早已换上黄袍衮冕,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警跸宿卫排布于大殿内外,也做好了准备,接受原梁国群臣的朝参礼拜。
  包括朱温的外甥,先前于梁国朝中也属于权贵勋臣袁象先在内,还有郑珏、赵光逢、赵光允、赵光胤、韦说、杜晓、李琪、萧顷……等一众梁国降臣,呼啦啦的跪倒一地山呼万岁。毕竟他们作为原为败亡的政权效力,如今又转而投从新朝的降臣,不但要表态效忠,也颇有请罪的意味。
  李天衢的目光,首先落到了毕恭毕敬伏地的袁象先身上。心说这厮虽有巨贪恶习,不过却也生性宽厚,曾赈恤黎民……
  毕竟一个人的好坏难以做定论,而袁象先按原本轨迹降从于后唐之后,也没有如段凝之流那般仍要争权夺势,即便被委以重任,他似乎也不敢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所以给这袁象先安排个没什么油水可捞的官做,如果尽职尽责,让他领受爵禄,按本来的归宿得个善终,也未尝不可。
  而袁象先先前通过大肆敛财,家财巨万……李天衢迅速官职任命且先不急,就吊着他的胃口,毕竟这厮又有朱温外甥这层身份,现在也无从得知魏朝又将会如何处置他……按袁象先原本投从于后唐时“遍赂权贵及刘皇后、伶官巷伯”的套路,就把他带到汴京去,通过自己扶持的“权宦”王嗣恩好生敲其竹杠,又能让他吐出多少财产,就全充为国用了。
  李天衢的目光,又扫向其他拜伏在地上的降臣。
  这些人,起先有不少都是唐廷臣子出身,而朱温当年清洗清流公卿,屠戮朝中重臣,过了几遍筛子,于灭唐立梁之后,还能留下来为就梁国效忠的,基本也都是被朱温给吓怕了,也不会讲究为君尽死节那一套……毕竟当初唐廷朝堂中真正忠烈尽节的公卿大臣,几乎也都被朱温给杀光了。
  其中诸如萧顷、郑珏之流,若是李存勖攻破长安、覆灭梁国,由于他河东李家一直打出的是扶唐国祚,为大唐复仇的旗号。由于萧顷与郑珏等人在唐朝届时世代显贵的身份,李存勖为严惩他们未对唐廷尽忠尽节,虽未处死,但下诏贬出朝堂,打发到地方州府任职。
  不过被问责贬出国都朝堂的,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没有向宫闱后妃、权宦伶人行贿……而其中确有才干者,之后也曾升迁复入朝堂。其中如京兆韦氏出身的韦说,甚至以降臣的身份做到了后唐宰相(却被秉政争权、打压异己的郭崇韬给搞死了)……所以这些人当中,有的也还有大用处。
  李天衢把眼朝着左侧乜去,望向排列伏拜的赵光逢、赵光裔、赵光胤等兄弟几人。也知道如今那赵光裔虽然本为梁国膳部郎中,可按正史线州,他应该会在一两年后,被派遣清海军番禺传诏,赐封刘隐为清海、静海军节度使,之后便留在当地。
  而于刘隐之地刘(上龙下天)称帝建大越国(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时,赵光裔被赐封兵部尚书,而后又累功就被升为宰相,随后为相二十余年,时称贤相。
  虽然一方割据政权的宰相,与幅员辽阔的大国王朝的宰辅相较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起码重用某些才干,治理一方政务的能力还绝对是有的。当然其中也有些之前巴结赵岩等权奸外戚弄权乱政的隐患,时机成熟时也务必要铲除掉……
  考量只眼下而言,这一众降臣当中能用得上的人手,李天衢心中寻思着,也忽的开口说道:
  “梁主朱温,毕竟犯下弑帝篡唐这等大逆不道的恶行,得位不正,也自当断灭其国祚。尔等虽为伪朝旧臣,但倘若心诚肯为我朝效力者,朕自然是既往不咎,只是考量先前侍奉梁国事迹,谁当录用、谁当惩治……朕也还须好生思量一番。
  而今我大魏入主长安、兼并河中,倒也有一桩差事,须遣使赶往凉州夏末、甘州回鹘等势力宣告我朝灭梁,看其如何回应,你们当中又有谁……愿出使走这一遭?”


第636章 魏国灭梁,蜀国的反应
  听李天衢这一番言语,紫宸殿内伏拜的一众降臣登时来了精神。他们也都很清楚,降从于魏朝之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也都要会重新洗牌……其中谁能加官进爵,又有谁会受惩处贬官,甚至有杀身之祸,也全由魏帝定夺,在新主子面前,一有机会也必须要尽力表现,无论是谁得李天衢委以职事,起码还说明自己在魏朝有用。
  李天衢如挑瓜捡菜一般,最终择选出使凉州夏末、甘州回鹘的人选,却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夫子。他名为韦震,出仕时本来任朱温藩镇中的统判官,所以也是梁国朝中的老资历宿臣。虽然说不上是定国安邦的能臣,但为人干练机敏,有口辩之才。
  听闻韦震当初按朱温授意,做得也是不断向唐廷施压,逼迫唐昭宗就范的勾当。而当世的顶级说客李振反而早已投至李天衢麾下,所以阴差阳错的,倒也显出了韦震的能耐。朱温篡唐之际,他便被赐封为正一品的太子太傅,朱友贞登基之后更是加封为太师,虽然实权不大,起码官阶已是位极人臣的荣誉虚衔。
  由擅长外交的韦震出使与凉州夏末、甘州回鹘等势力打交道,也可说是物尽其用了。然而除了这些情愿降从于魏朝的梁国臣子,倒还有个在逃的人物需要处置……李天衢沉吟片刻,忽的又沉声说道:
  “梁国驸马赵岩,根据长安南隅鄠县降军上报,他与其族弟赵縠一众车仗途径县城,又往西南方向奔逃而去……看来是打算去投奔蜀国啊……”
  恩官赵犨的次子,当年还曾共同死守宛丘对抗黄巢大军的朱温女婿赵岩。按他原本的轨迹,便是在梁国国都眼见要被攻破之时,背离朱友贞出逃。只不过按说他因与本名温韬的温昭图狼狈为奸,所以便去投奔当时坐镇徐州的同伙,结果却被温昭图砍了脑袋,而当做向后唐换取功名的本钱。
  不过如今温昭图早已死在由李克用亲掌鸦儿军的攻势之下,梁国其余州府望风而降,赵岩若是要逃,东面尽是魏朝掌控的疆土,北面又有梁国的世仇晋国掌控,西面则是局势错综复杂的诸族各部……所以唯一的选择,他也就只能去寻求好歹先前与梁国也曾做邦交往来的蜀帝王建庇护了。
  即便当年曾经并肩作战过,李天衢估计赵岩也很清楚彼此间相处的并不愉快。就算顾念恩官赵犨的情分,李天衢也不会打算如李存勖那般,以协助朱温灭唐的不赦大罪名义,将赵家后嗣诛族杀绝。可赵岩想必也很清楚,魏帝就算会宽胥保存赵家宗族骨血,但是也实在没有理由放过他这个讨好朱温最为卖力,而带头促使忠武军藩镇归附梁国的权奸外戚……
  所以赵岩只能逃,也可说是病急乱投医,投奔蜀国纯属没有选择的选择……李天衢心中寻思,以蜀国皇帝王建的秉性,他有必要去包庇收容已经失去靠山的赵岩等人么?
  ……
  蜀国国都成都,由王建称帝时聘名匠所建创的宫殿,也正按《十国春秋》中所载的那般“尝以缯彩数万段,结为彩楼。山上立宫殿亭阁,一如居常栋宇之制”……
  而富丽堂皇的大殿当中,蜀国一众臣子位列两班,也正听着由镇守蜀道要隘的将领所派遣来的使臣,禀说梁国外戚赵岩、赵縠投至关前,呈上珍宝财物,乞请转呈蜀国帝君收容的消息。
  而王建端坐在龙椅上,他生得隆眉广额、龙睛虎视,倒也有能镇住麾下臣子的雄主之相。只是他现在也已是六旬的年纪,似乎也是由于这些年来愈发的沉迷享乐,所形貌气质也显得有些懒散与消极。
  “朱温的女婿赵岩,还有梁国左骁卫大将军,兼宣徽北院使的赵縠,已浑如丧家之犬。若是朱温还在世,朕多少忌惮梁国几分,可是如今梁国都已亡了,那蠢汉还以为朕却是好买通的?又何必顾忌他梁国外戚的身份?我蜀国又何必收容那专权乱政,也已是名声在外的佞臣?”
  王建冷笑一声,旋即又慢条斯理的说道:
  “那赵岩与赵縠……就不必来成都了。珍宝财物留下,人则杀了,将他们的首级传至长安去,全当做魏国攻灭梁国的贺礼了……”
  然而王建方自下令说罢,参赴朝议的众臣当中,本名王宗懿,如今因被钦封为太子而更名的王元膺面露忿然之色,也不住恨声说道:
  “可恨魏、晋两国悍然出兵,即便梁末主暗弱无能,可是社稷覆亡之快,仍出乎我朝意料之外。偏生大长和蛮夷犯边侵袭疆土,倒有那杨师厚的确用兵了得,杀过大渡河,反并下云滇之地大片疆土。
  只是我国因处于战事,调度军旅,征讨南面诸寨各部……本来也因趁着梁国国力衰微之际,趁机出祁山吞取关中诸地。如今却是被魏国捷足先登,并下梁国大多领土,反而成了我蜀国强邻……而那魏帝李天衢野心勃勃,只怕日后也要觊觎我朝啊……”
  王建闻言,脸上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当年我蜀国虽然兵败于朱温,也只得与梁国修好霸占,彼此面上和睦,实则朱温那老狐狸,也必然时刻觊觎我蜀国疆土。但是任他兵强马壮,也逾越不过蜀道天险,所以与朕尔虞我诈,也不得不面上佯装亲近。
  如今换做李天衢掌控关中,也是亦然。眼下虽然不宜招惹魏国,他也奈何不了我蜀国。而魏、晋两国,也便如我朝与梁人一般面和心不和,如今晋国的世仇死敌朱家梁国败亡,魏帝与晋王日后……想必也不会一直相安无事下去,我蜀国先南顾云滇,观望中原局势,再图谋伺机而动,也未尝不能从中取利。
  而方今天下称帝建元于中土者,唯朕与朱温、李天衢三个。而魏国灭梁,朱家帝业覆亡,任他李天衢吞并梁国之后再是势大,与朕不还是东西各帝一方?如今就算给他几分薄面,我大蜀与他魏国平起平坐,他若意图兴兵来犯,也讨不得任何便宜,届时恐怕还要让晋王有机可乘……如此魏国又怎敢妄动?”
  早年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生计的无赖之徒出身,曾被乡里乡亲唤作“贼王八”的王建,如今却也能称雄于蜀地,而称帝建国,打下一片的江山也算是从割据诸藩当中脱颖而出……当然权谋心术也甚为老辣。
  然而王建做为朱温灭唐称帝之后,而急不可耐最先也要以皇帝自据的一方君主,不但极为看重虚名,又极好面子。当初与梁国做邦交来往时,便因朱温那边的国印标示“大梁入蜀之印”,寓意梁国把蜀国当做唐朝时节招抚的夷狄看待,便激得王建勃然大怒欲斩了来使,而后虽然作罢,但是于朱温被他亲子朱友珪弑杀之时,王建派使臣李纮前去吊唁,国印印文便针对性的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所以既然都是称帝的君主,不管是朱温还是李天衢,哪怕蜀国国力稍逊,王建从排面上来讲,也决计不甘落在下风。
  然而王建嘴上对殿中一众臣子虽如此做,他心中也不由念道:
  本来朱温遇刺身死之后,梁国日渐衰微,可恨朕却没有把握住机会……如今换做李天衢掌控关中,他魏国却是锐气正盛,以后与其相处,也少不得要劳心费神了……


第637章 东西各据一帝?我从来没把你当成劲敌
  又想到以后要与李天衢多打交道,王建忽的却感到心中一阵怠倦与不耐。即便现在场面上仍旧要以蜀国帝君的身份思量如何与魏朝对持,但随着年龄渐长,王建处理国事时也显得愈发意兴阑珊,似乎以往的雄心壮志也被岁月磨平了太多。
  王建心中感慨,心想自己原本不过是许州舞阳县一介无赖汉,还曾犯罪入狱过。随后参军从戎镇压王仙芝反军,随后也终因被唐廷督军太监杨复光提拔,位列“忠武八都将”之一,直至巴蜀迎接御驾,这才迎来人生的转机。
  认奸宦田令孜为干爹,统掌御前神策军,随后又趁着唐昭宗意图打压宦官势力,削除藩镇兵权时翻脸处死田令孜,而有了脱离朝廷与巴蜀之地自立的机会,先占西川、再取东川……这才得以成就帝业。随后统掌一方至今,已是六旬年纪的王建心想活到了这把岁数,也当多享享福了……
  毕竟魏、梁、晋等几方雄主相互攻伐时,王建却称雄于巴蜀偏安一隅。他到也曾想过杀出两川、逐鹿中原,可是先有朱温、又有李天衢……王建自知就算要与李天衢竞争角逐,与魏国之间也必然将会是旷日持久的战事。那么即便有机会入主中原,自己只怕也没几年活头了……守住巴蜀,保存朕打下来的江山社稷便是,又何必终日劳心费神?
  所以大殿当中,即便又有光禄大夫杜光庭、御史大夫冯涓等臣子针对与魏朝外交事宜上谏提议,王建却慵懒的挥了挥手,说道:
  “倦了,尔等按朕的吩咐行事便是,就此退朝了吧……”
  ……
  魏、晋两国瓜分原梁国治下疆土,大概也划分清了界线,双方又派遣使臣与周边诸方势力来往,开始在外交方面竞争较劲之时。坐落于秦岭与大巴山北域,直通八百里秦川的关隘中蜀国守军,也已奉王建旨意,就地斩杀赵岩、赵縠取其首级,并由成都派来的使臣毛文晏出蜀道北上,赶赴长安,将两颗人头呈送于魏国帝君李天衢,并趁机商两国以后来往事宜。
  大明宫内,唐时被誉为“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含元殿大朝正殿当中,李天衢端坐于上首,端详着由内侍宦官呈上的锦盒,就见盒中那两颗首级当中,赵岩的脑袋以硝石灰做过处理,虽然也已有些变形,但不止基本上仍能辨识清他的身份,大概也能看清这张面如死灰的脸上凝固住了绝望与惊怒神情。
  李天衢心想与自己所料的不差,梁国一旦覆亡,那么弄权乱政的驸马赵岩,也将立刻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无论他逃到哪里、投奔何处,终究还是难逃一死。
  陈州赵犨、赵昶、赵珝三公,当年也都是一心匡扶唐室的忠臣,偏生赵岩却为了穷奢极欲而做了梁国勋戚,又做尽祸国殃民的勾当而作法自毙……九泉之下,又有何面目见他父亲与叔父?
  李天衢心中感慨一番,又接过由蜀国来使毛文晏呈交的国书。看王建所写的书信当中,字里行间语气倒还算客气。可是他以蜀国帝君自居,更似是以前辈的语气客套一番,看来也是在表态:
  就算你灭了梁国,以后彼此也要多加来往,可是也莫要以为能让我蜀国屈从就范。
  李天衢冷冷一笑,他大概也能揣度得清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