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31章 方今天下,几人称孤?几人道寡?
继朱温篡唐立梁,不久后,第二个称帝的人物也已出现了。
如今占据巴蜀两川之地,而爵封西平王的王建,先前于朱温同李天衢、李克用、杨行密、王师范等诸藩势力大战杀伐之际,看似虽然一直打算坐山观虎斗。可是朱温废唐称帝之后,他也公然宣称,传檄天下,不承认梁朝的正统性。
然而王建接下来的操作却是:积极派遣使者秘密进发,赶赴河东,建议与李克用彼此“各帝一方”,共同登上皇位建国。此事若能谈成,你我皆是九五之尊,咱们互为倚仗,同样也能举兵共同对付朱温,这又何乐而不为?
王建到底还是低估了李克用拥护唐朝的态度,诚然承认巴蜀裂土分疆、自立一国,也能更为有效的拉拢来王建与朱温为敌。但如此不也是趁火打劫,要妄自称大?是以使者就算到了太原,传达过自家的建议,李克用勃然怒发、严词拒绝,并将使臣赶了回去。
王建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可是他称帝的野心自朱温篡唐之后,也是突然膨胀,同样不愿再等下去。遂召集幕僚属臣,共议称帝之事,数日后,两川之地莫名其妙的,不断的有“祥瑞异相”发生,王建遂宣称我虽忠于唐廷,但是国家已灭,临危受命,不得已,也只得建元称帝了。
于是乎,王建与各藩镇属臣,命诸地百姓痛哭三日,悼念唐廷废帝,旋即在成都南郊祭天,即皇帝位,国号大蜀,改元武成,大封百官……王建遂跳过了再晋封蜀王的步骤,而直接自号尊为英武睿圣皇帝。
李天衢闻讯之后,也忍不住吐槽道:有一个要称帝猴急更等不下去的,那王建虽然也有些雄主之才,可是为人秉性里也有好大喜功的一面,还英武睿圣皇帝?这牛逼让他给吹得……
李克用本来便是晋王,虽然距河东之地为晋国,如今也仍以唐廷臣子自居,视朱温梁国为伪朝国贼,扶唐国祚的态度依然最为坚决;而杨行密虽然自称为吴王,起码因为他对朱温的敌对心态,能与李克用达成共识,宣称己方势力仍是为了扶唐国祚;可蜀国王建的吃相可就难看了许多,他纯属趁着天下乱势急于称帝,非但与灭唐的朱温关系恶化,与李克用、杨行密这边的关系,也亲近不到哪去……
除了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这些方今天下割据一方实力最为强盛的雄主之外,其余诸藩,也都关注着李天衢这边又会作何反应。他到底是打算称王,还是会称帝?
然而班师返回兖州瑕丘的李天衢,虽然也发出檄文声讨朱温,却尚还未明确表态是否会把郡王爵位自行加封,还是一步到位直接建元称帝。他同样也在观望,注意着自梁、蜀二国自称为皇帝之后,天下诸藩之主,还会有多少称孤为王,又是接受朱温册封,还是自号建国,而梳理清楚方今天下割据势力的格局。
“朱全忠……呵,那贼子弑帝灭唐,自也不必再唤他唐廷赐名,朱温那厮要收买人心,河朔本来臣属于他的诸处藩镇,除了李罕之仍为昭义军节度使,他封魏博军罗弘信为邺王、封成德军王镕为赵王、封义武军王处直为北平王。
就连占据卢龙、横海二镇,而游离于梁、晋两国之外的刘仁恭,朱温要拉拢他日后一并与晋王为敌,也被封为交河郡王。不过眼下看来刘仁恭摆脱晋王,野心勃勃,同样不肯臣服于朱温,看来也要是以燕王自居了……”
节堂当中,先是解青报说着眼下河北方面诸藩得晋封王爵、郡王的消息。李天衢微微颔首,随即说道:
“刘仁恭、罗弘信、李罕之、王镕之流,先前都是迫于晋王的威胁,而只得投从朱温,义武军王处直也是不敌梁军,为势所迫而只得臣服。眼下河朔方面,大多固然是臣属于梁国的敌对藩镇,可那些藩镇之主也并非真心实意的臣服于朱温。无论唐廷灭亡与否,他们也都不过是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而如今要密切关注的,反而是那些态度暧昧不明的割据藩镇。方今坐镇赣地的镇南军节度使钟传谨守边境,向来不愿插手别处藩镇战事,眼下也为朱温拉拢被封为颍川郡王。不过钟传坦而受之,却并没有上表愿臣服于梁国,也不曾发檄文声讨篡唐国贼,看来也仍是打算一直中立下去。
可是西面臣服于朱温的荆南节度使,如今也被梁国封为宜都郡王的成汭,以及东边与朱温为敌,自号吴王的杨行密也都觊觎镇南军洪、虔、江、饶、吉、袁、信、抚……等诸州领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钟传两边都不愿得罪,却也是两头都不讨好,那他据守赣地,还能撑得了几年?”
解青若有所思的应了声,随即又有些忧虑的说道:
“主公,虽说占据岭南任清海军节度使的徐彦若上表臣服梁国,而被封为南海王;还有据有福建五州之地,称雄一方的王潮近日病死,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也立刻宣称愿意奉梁国为主,朱温更是直接封其为闽王……徐彦若、王审知虽臣服于梁,但岭南、闽地与我军相距极远,固然也不必提防他们。
可是……昔日孙儒贼军余孽,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方今已占据湘楚全境,他也明确表态奉朱温为主,如今更是受封楚王。而朱温诡计多端,还赐封钱镠也为吴王,兼掌淮南军节度使……方今江东却有两个吴王,且又将我军统掌的淮南军转封给钱镠,这不还是要挑起与我军、杨行密之间的争端?楚国马殷倘若也倒向朱温一方,钱镠更是与淮南军隔江相望,只怕也要顾忌他们会协同梁军,随时发兵侵袭我军与杨行密后方领地。”
“钱镠为人秉性,我大概也能揣度得清。中原谁能称雄称尊,他便奉谁为主。可是他更识进退,对天下时局走向也拿捏得清,朱温挑拨我军与别处藩镇为敌的手段,当初杨行密能看破,钱镠当然也能洞察得清。往日他与杨行密争夺江东诸州倒也罢了,如今朱温又要拉他下水,与我军为敌,他钱镠又岂会甘心受梁军摆布?”
李天衢长声说着,心里则暗付道:本来按正史轨迹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而两年后朱温又胁迫皇帝再封钱镠为吴王(三年后改封为吴越王),并兼任淮南节度使的手段也都用过。就是在察觉杨行密只会做自己的对头之后,朱温遂拉拢钱镠,是更要刺激恶心下南吴方面的死敌……
然而李天衢却也知道钱镠固然有野心,可他的野心至封疆为王便到头了,人家大概占据两浙之地后,几乎对外便不打仗了,一辈子未曾打到长江北岸,随后与杨行密之间打的也都是防御战为主。
毕竟按史载都到了后梁灭国,前蜀、南吴、南汉、闽国……等政权都已相继称帝,钱镠都熬成了列国开朝君主当中差不多岁数最大的,也仍是以吴越国王自居。结果周围邻国都看不下去了,表态愿意承认吴越称帝建元,而钱镠则笑言“此儿辈自坐炉炭之中,又踞吾于上邪(按《十国春秋·吴越二》所载)”……
人家心态稳着呢,是以朱温哪怕以重利相诱惑,钱镠也从来不会因眼前的利益而冲昏了头脑,因为他也有能力看破其中潜在的巨大危险,以及过于顺从于朱温所将付出的代价。总之钱镠对于梁国的态度便是:
你们谁称霸中原,我就奉谁为主。封我为王,我谢谢您,要上表称臣,还是交纳贡赋,我绝对不会怠慢。但是与杨行密之间的恩怨,我自己看着办,真要胁迫我军北上去与你敌对的势力厮杀,对不起,你也使唤不动我。
是以李天衢大概也能判断的清钱镠对朱温称臣,但是也不愿做他的爪牙走狗。然而正说着,李天衢忽的顿了一顿,随即又喃喃道:
“至于那楚国马殷……”
第332章 理念的冲突,关于称帝的争议
那马殷,果然也打下了一片江山。而且按后世河北省地界,如今也仍是诸藩割据的局面,他却几乎已拿下了湖南省全境疆土……
李天衢寻思着,不过马殷流亡至湘楚,所要面对各处割据的对手不过据一州一隅,与河朔魏博、成德、义武等藩镇相较也不是一个量级的。想必他现在也很清楚,想要重归故地,再往北面拓展,也将是困难重重。
所以按正史轨迹,马殷所建立的南楚政权向南又拿下两广地区部分领土之后,便很少再对外开战,而是专注于内部发展。就此也是如钱镠那般安心做个割据一方的国主,而不愿参与进中原群雄的争霸战当中。
虽说他那两个恩官孙儒、刘建锋,也都是死在我手上的……可李天衢心说按史载,孙儒可就是杨行密拼得元气大伤而自行搞定的。所以若说杀主之仇,本来南楚、南吴双方国主之间也可说有私怨旧恨,然而当初联手杀败孙儒,李天衢也曾探闻得知,为杨行密擒获的贼将当中,也包括马殷的二弟马賨。
杨行密玩外交还是很有一手的,他得知马殷继承了孙儒余部的指挥权,又跑到湘楚地界打下一片江山,便以他察言观色的手段确定马家三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便放他到长沙投奔兄长,而充当南吴、南楚双方交好的桥梁。
马賨也的确极力劝说自家兄长与杨行密结盟交好,乃至共同谋议对抗朱温。而南楚政权依附于梁朝,鉴于朱温在中原的强势,马殷终究也没有同意马賨的要求,但是他倒也记下了杨行密这桩人情。
若是按原本的轨迹,马殷对梁国该称臣便称臣、该上贡就上贡,但是也不会奉朱温的旨意主动攻打杨行密。除非南吴往西面大肆侵攻而威胁到湘楚一带,南楚才会出兵打打下手。直到杨行密逝世,而其子杨渥继位之前,双方偶有战事,但是基本上也都维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
换而言之,他楚军,现在也是两头都不得罪。而马殷不打算与杨行密为敌,那么也就更无法对我军构成什么威胁。
“马殷那边,自有杨行密去与他周旋,还有占据荆南的成汭,想必凭杨行密麾下良将精兵,也足以对付。唯今臣服于朱温,而会出兵、出钱、出粮与我、李克用、王师范几方联军交锋的附属势力,也仍是集中在河朔一带……”
李天衢正沉声说着,却听得门外忽的有胥吏报道:
“主公,李振李长史已返回瑕丘,奔至牙署,说有要事要与主公相商。”
……
本来对唐廷深恶痛绝,又是急功近名的李振急匆匆的说有要事相商,李天衢也立刻猜到了他迫切要达成的目标,也并没有立刻允他前来谏策,而是召集一众藩镇幕僚文臣,而会集于节堂当中共同商议。
果不其然,待一众属臣到了节堂,尚未坐定,李振便急不可待的出列说道:
“主公!如今朱温已然篡位,按先前顾忌,贸然称帝,则名不正言不顺,可方今唐祀绝尽,这还何来名正言顺?以主公威望声名,自当称帝,这还有何可议?还请受皇帝玺绶,灭梁兴李、永绥历服,以成大业!”
李振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面色立变、神情各异,而又是罗隐站出身来,他瞧向李振,脸上满是一副“我看你不爽已经很久了”的神情:
“李振,你这是要陷主公于不义!主公举兵讨伐国贼,为先帝报仇,乃是恪守臣子职责,然后册立宗室后人,以重振唐室社稷!而如今梁贼未灭,先帝尸骨未寒,你便怂恿主公称帝,如此却要失天下士人之望!”
李振闻言嘁了一声,他和罗隐的立场正好对立,理念不合,彼此间矛盾也是日渐加深。如今也在李天衢身边熬出一定的资历,李振遂也不在乎反唇相讥,遂斜眼乜向罗隐,冷笑道:
“天下士人?罗公指的可是那些自谓清流,可是也早被朱温杀绝的酸儒之辈?方今主公只领郡王爵禄,而梁国大肆封赏,便连王镕、罗弘信之流都做得甚赵王、邺王,而主公方今声势,足以力挽狂澜,与朱温抗衡,便连晋王李克用眼下也不及我军势威!便是称帝,有何不可?罗公,方今天下什么世道,你怎还看不清?
唐廷皇帝在位时,又有哪路藩镇真心奉他为主?我辈属臣,为求前程功名,侍奉的是如主公这等有雄才伟略的君主,而并非是那傀儡皇帝!你说我要陷主公于不义?成大事不可拘泥甚仁义礼数,朱温不义,可现在又何以雄踞中原,实力冠绝于诸藩之上?此等乱世,慈不掌兵、仁不当政,所谓的大仁大义,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也早差不多被杀绝了!”
李振那伶牙利嘴一发威,也登时激得罗隐面庞涨红,然而还没等他驳斥,李振继而又道:
“而主公这些年来励精图治,打下一片江山,你明明侍奉主公,却说什么要寻找唐室宗室后人,以继帝位?当初唐廷皇帝在位时,便也由着你自诩高风亮节,可如今李晔一脉皇室宗族都已被朱温屠尽,难不成还要找高祖皇帝流落在民间的旁支不知已是第几世孙,还要主公历经艰辛凶险,索要打下来的江山社稷拱手相让?
罗公,唐廷宗室已经死绝了,要尽忠,也就只能随着他们到九泉之下去了!朱温能称帝,王建能称帝,以主公雄才伟略,麾下猛将雄兵,而雄踞于齐鲁、江淮,凭甚就不能称帝?往日你说既忠于主公,也忠于唐廷也由着你,可如今唐朝已亡,难道任由其他割据小藩,也要对主公称孤道寡?皇朝社稷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唐朝气数已尽,劝主公不可称帝,这才是要失了文武众官的指望!你对主公,这又有忠心可言?”
李振凭着自己的口才巧舌如簧,话说到最后,可就有些诛心的意味了。而罗隐虽然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可是使弄嘴皮子功夫争辩的功夫明显还是不及李振,他气得身子不住微微颤抖,当即又回道:
“义阳郡王太玄公为大唐忠臣,怎会有你这等不肖子孙!我……我何曾说过主公必定不能称帝,与朱温贼子两相对持,主公先讨梁贼,而不能再寻觅得唐廷宗室子嗣之时……也自可称帝。
缓称帝,则能进一步在争取天下民心,而你急于唆使主公称帝,操之过急,这让天下人看来,主公本为匡扶社稷,却也要被质疑早有乱臣贼子意图篡位的谋逆之心!我罗隐自问投从主公以来,勤勉尽忠,也全为主公思量谏策,又怎能容你这等小人如此辱我?”
李振最恨的就是自诩清流的文人,而罗隐同样也看不上李振这等满肚子坏水,太过急功近利的人物。两人越说越急,眼见都要有要捋胳膊挽袖干架的趋势,李天衢见了面色一沉,也正要出言喝止之际,节堂中忽的却另有一人出言道:
“主公倘若如今便要称帝,那么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乃至淄青军王师范又将如何作想?”
第333章 打下那块地,还是要换国号的
“这……”
李振瞧见是严可求忽然开口提出质疑,自家主公也时常召他在身边出谋划策,很显然十分看重。加上严可求每次提议谏策,往往也能直切要害,而且推敲分析时局走向也甚是准确,所以心里对他多少有些忌惮。
可是如今唐朝覆灭,梁、蜀二国称帝,天下忽然又多出许多国王、郡王,李振的确早已坐不住了。就算他也很清楚李天衢此时称帝的一些弊端,可仍要凭着自己的口才,而从容回道:
“晋王虽与主公交好,并且因朱温这个共敌而同仇敌忾,可是他向来盛气凌人,以共讨梁国的联军之主自居。可是晋国如今接连失地,周围有强敌环伺。就算主公称帝,会惹得晋王不喜,但是晋国外无援军,又有朱温一直虎视眈眈,晋王可又敢与主公决裂?他反而要仰仗我军策应,也只得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