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鼓声轰隆,节奏紧密有力,那三名壮汉不时还一起吆喝一声,那激昂有力的鼓声,让人有一种置身于战场的感觉,郑鹏好像闻到硝烟的味道。
真不愧是朝廷设立的机构,光是这鼓声,就知水平很高。
鼓声响起,很快,琴声、箜篌声、笛声、琵琶声等乐器声纷纷响起,大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在催人奋进的乐声中,执戟的舞者和挥着长袖的艺伎进场,在乐声中舞戟,在乐声中舞蹈。
这次改编《秦王破阵乐》,候思亮花了不少心思,最让他骄傲是加入了女艺伎,用戟的勇猛和女伎的柔美,演译着铁血与柔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节目效果。
不知是不是皇上驾临的缘故,这一次发挥得异常出色,一曲奏完,全场皆静,在场的人都被乐声感染,或是激动或是陶醉,好像余音还在耳边环绕。
“很好”李隆基开口点评:“乐器之间的配合,比上次有了很大的提升,延续了破阵乐宏大激昂的特性,还创新地从中加入女艺伎,衬托勇猛之余,也为歌舞增添观赏性,有这份心思,不错。”
李隆基自幼喜爱音律,能歌善舞,会编曲,还精通几种乐器,是音律方面的大行家,很快就作出中肯的评价。
“谢皇上谬赞,微臣愧不敢当。”候思亮面露喜色,连忙跪下谢恩。
皇上有赞,做臣子要谦虚。
“很好”对李隆基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要知道他对音乐一直持着严谨的态度,就是他最看重的梨园,演奏时稍有差错,也会下令停下,当场指正批评。
李隆基评价时把候思亮的那点小心思全说出来,简直就是找到候思亮的“G点”,谁都看得出,候思亮脸上有掩饰不住的笑意。
不少人有些同情地看着郑鹏,心里想的是,这次赌约郑鹏怕是要输定了。
谁叫你这么狂妄,说话不兜着点,让候思亮钻了空子,这一次候思亮还发挥得那么好,想要翻身,难了。
最惨的是,郑鹏好像想走一个过场,随便叫了一伙还流鼻涕的孩子,仅仅训练了三天就来参加比赛,三天能干什么?
要是只有自己人在这里还算了,谁料想到皇上驾临。
好吧,丢脸丢到皇上面前,以后前程暗淡不说,要是让皇上觉得是尸位素餐,在混空饷,丢了官身事小,要是一生气,保不准要掉脑袋。
这运气,也是差得没谁。
很多人同情郑鹏,也有人幸灾乐祸,例如候思亮。
候思亮谢完恩后,走下经过郑鹏时,眼里露出戏谑的目光,嘴角挂着嘲讽的冷笑,压低声音说:“郑鹏,我可买了五百贯你输,努力哦。”
这是故意挑衅还是策略?在上场前扰乱自己的情绪?
郑鹏面不改色地说:“好,某会努力。”
死到临头还嘴硬,候思亮心里冷笑着。
“现在有请郑乐正表演他的节目。”钱公公大声地说。
风宫厅传出一阵稀稀哗哗的掌声,这时那八百多演奏人员已经撤离,中间留出一块很大的空地。
郑鹏也不耽搁,向高高在上的李隆基行了一礼,又请示了钱公公,然后走到那群孩子前,看到他们有些紧张,笑着打气:“都不要急,放松点,一会好好唱,唱完再带你们去吃大餐,大伙说好不好?”
“好!”一群孩子高兴地叫了起来。
小孩子就是这样,一听到吃的,就连害怕都忘记了。
这,这是表演?
下面的候思亮差点没笑出来,这个郑鹏真把左教坊当成是自己家呢,在皇上面前也不严肃一点。
李隆基也被郑鹏的举止弄得有些迷惑,扭头小声问道:“钱公公,郑乐正表演是什么节目,怎么选了这批孩童?”
钱公公也有些尴尬,家丑不可外扬,也不好说郑鹏和候思亮,都不稀罕说这二个人,一个狂妄一个不要脸,以至资源极不平衡。
“这是他们两人商议的结果,郑乐正表演什么节目,老奴也没有过问,他这个人,总喜欢给人意外的惊喜。”钱公公有些尴尬地说。
李隆基呵呵一笑,也不再说话,而是饶有兴趣地看着郑鹏,有点好奇,看郑鹏用一群孩童,能玩出什么花样。
郑鹏没有理会那么多,让一百名孩子排成四排,小的在前面,高的在后面,呈一个半圆围着,排好队后,转头看看那三名跟着的女乐官。
女乐官会意,三人拿出一支长长的羌笛,对郑鹏轻轻点点头,示意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场的人大吃一惊,都想着郑鹏会从简,没想到他真简约到这种程度,人数仅有一百孩童,乐工只有三名,乐器只有羌笛一种,不过一想到郑鹏只有三天时间,就是想弄复杂一点也来不及。
败家啊,不少乐官都在心里暗骂郑鹏:难得有机会在皇上面前表现,没想到郑鹏就这样浪费,要是机会给自己,肯定比有候思亮还拼命。
“羌笛?看来这位郑乐正是要唱歌,还是旋律较为宛转的歌。”李隆基开口评点。
羌笛是华夏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音色明亮,清脆婉转,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主要用于独奏。
一次用三名女乐官,估计是唱歌的人比较多,一支羌笛不够,所以用三名女乐官同时演奏。
吹奏羌笛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整个一首曲调,技巧性要求很高,这也是郑鹏选了三名有点年纪乐官的原因。
年轻的乐官有点难以驾驭,特别是三人合奏,还要达到三人合一的独奏效果。
“开始!”看到准备完毕,郑鹏毫不犹豫地叫开始。
三名女乐官相互望了一眼,很有默契地把羌笛放在嘴边,齐声吹奏起来。
就在乐官吹奏的瞬间,风宫厅内响起非常婉转、悠扬的羌笛声,那清澈的音色、优美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淡淡离愁,极具感染力。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只是一小段羌笛声,风宫厅内等着看郑鹏笑话的人,一个个闭嘴不言,候思亮的脸色,第一次现出一丝凝重。
只有一直沉默寡言的丁横,嘴边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李隆基眼前一亮,那手忍不住握紧紫檀大椅的靠手,有些惊喜地说:“咦,这曲调。。。朕从没听过,新编的?”
对一个爱好音律的人来说,听到一段没听过的优美旋律,犹如好色的人发现一个绝色美女一样令人激动。
钱公公眼里也露出一丝吃惊的神色,神色中透着一丝如释重负,闻言马上应道:“老奴也没听过这个曲调,可能是。。。”
话还没有说完,李隆基很快打断:“别出声,开始了。”
钱公公哪敢反驳,连忙用手捂住着嘴巴,生怕打扰了李隆基的雅兴。
此时,站在大厅中央的一百孩童,终于齐声唱了起来到: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曲的旋律优美,词写得婉转动人,配上羌笛明亮音色带给人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再加上孩童那纯净得有如天籁的声音,把那种与友人离别的淡淡离愁表演得淋漓尽致。
一时间,全场人都听呆了,特别是坐在紫檀大椅的李隆基,不知什么时候闭上了眼睛,一听边一边用手指轻敲着椅背,好像在轻声拍和一样。
完全沉浸于在美妙的歌声中。
这个郑鹏,妖孽啊,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一出手就给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今天四更,现在是第一更!喜欢本书的书友来个订阅,要是能送张月票,那就更完美了。
第145章。145 救命稻草(第二更)
整首歌不长,一共才十句话,在唱完后,回头又重唱一遍。
曲、词无可挑剔,选用羌笛也是经过深思熟绪,那独特的音色跟曲词相得益彰,最让人惊喜地是,采用童声演唱,纯净中带着幼稚的声音,极富含感情和穿透力,直击人心脏中最薄弱的地方。
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歌声感染、带动。
当最后一个音阶落下时,偌大的风宫厅一片寂静,好像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众人的神色各异,原来自信满满的候思亮,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慌乱的神色。
就当所有人以为一曲唱完时,从第一排中间突然走出一个扎着小辨子的小女孩,小女孩胖乎乎的,长着一双好看的大眼睛,显得天真可爱,有人认出,这个小女孩就是刚才摔倒,被郑鹏抱起来的小恩。
小恩没理会其它人的想法,走出来后,在郑鹏目光的鼓励下,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竟然是清唱,没有旁人和声,没有羌笛伴奏,可是那纯净得有如一泓清泉的声音,再一次击在场人柔弱的心房上,众人突然有一种感觉:音乐也可以如此纯净、简单,就是很多地方没唱到位,有很多唱歌技巧没用上,可依然那样好听、动人。
这才是最纯粹、最感人的音乐。
刚刚重复唱了二遍,可给人一种不过瘾、情绪难以平息的感觉,小恩这一次清唱,正好让人把感情释放开来,让人心满意足之余,又有一种淡淡的离愁。
人生之中,谁没几个不在身边的家人、知己朋友,一句“知交半零落”,勾起多少人埋在心底的记忆。
小恩唱完后,回到原来的位置,然后所有参演人员一起向李隆基所在的位置轻轻鞠了一躬。
这是表演完毕的信号。
现场一下静了下来,少倾,不知是谁带的头,先是几个人拍掌,最后所有人、包括李隆基也站起来拍掌,那热烈的掌声,好像要把风宫厅的顶棚都掀翻。
在场的人,或许岁数有大小,地位有高低,技艺有优劣,但都是与音乐结缘,最佩服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候思亮的《秦王破阵乐》表现不错,还在改编中加入创新,但他始终是拾人牙慧。
而郑鹏不同,曲、词都是自己作的,还恰如其分地选用羌笛和孩童,献给众人一曲最纯粹的音乐。
两者一比较,差距立现。
看到一切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郑鹏终于放下一颗心头大石,嘴角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这是一首后世很有名气的歌,歌名是《送别》,《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于1915年作下《送别》,无论是《旅愁》还是《送别》,都成了久传不衰的经典。
郑鹏听到李隆基选节目的用途后,心中有数,安禄可汗来长安,来了就得走,以大唐对突骑施的看重,离别时肯定要送行,虽说不知是谁送,但这歌绝对应景。
就是抛去应景,这曲词绝对是一绝,因为它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也就是胜券在握,郑鹏这才变得“狂妄”,让候思良先挑人,坐看他不要脸把好的全挑走也没动作,《送别》这首歌旋律太美了,又容易朗朗上口,小孩子记忆好,半天就能唱出来。
提前三天时间,其实主要是给那三名精通羌笛的女乐官多一点时间练习。
候思亮一直防着平康坊,因为郑鹏跟平康坊的关系很好,好到那些花魁主动放话,不要钱,赔上酒菜陪郑鹏一渡春宵也愿意,跟周会首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可千算万算,没想到郑鹏真正的人选,是在花芽堂。
郑鹏在后世,听过多过《送别》的版本,听来听去还是儿童版的最好,那纯净中带着稚气的童声,把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刚才候思良说自己投了五百贯,以他的家境和收入,嘿嘿,只怕要还很久很久了。
李隆基感叹地说:“难得,前面重拍,后面清唱在词方面又有一变,不错,不错。”
不虚此行啊,李隆基心里暗暗感叹道。
这次突然驾临左教坊,其实就是想看看郑鹏,到底是什么人,心里也暗暗有些期待,想郑鹏会写出一首好诗,这样自己又可改编一首不错的歌。
没料到,郑鹏超出了自己期待。
“谢皇上谬赞,微臣愧不敢当。”郑鹏学着候思良谦虚。
李隆基好奇地问道:“郑爱卿,这曲从何而来?”
“回皇上的话,这是微臣涂鸦之作,今日是第一次示人,有不足之处,还请皇上多加指点。”郑鹏恭敬地说。
果然是原创新曲,李隆基心中更是好奇,开口问道:“听钱公公说,郑爱卿刚进教坊不久,接受任务的时间也不长,这么短的时候内,就创作一首这么好的曲?”
诗作得好,字写得妙,这已经不知比同辈人好多少了,没想到在音律方面也这么有天赋,李隆基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在比赛前,郑鹏对音乐就是力量的见解,就让李隆基对他刮目相看。
郑鹏谦虚地说:“当日辞别朋友赴京,就隐隐有些想法,只是一时没有成形,接受任务后想着合适,就加紧修改、完善,幸好在比赛前赶出来。”
这样说,比赛前一直不出现,躲在家里想着发财大计的事,可以完美掩了过去,狂妄二字也就无从提起。
要是郑鹏说自己短时间就想出来,李隆基还真不相信,郑鹏主动“放弃”才思敏捷,说是自己长时间酝酿的结果,反而信了。
合理之余,也看到郑鹏谦虚的一面。
“老奴可以证明”钱公公乐呵呵地说:“郑乐正接受任务后,一直在家中努力,有时几天也不踏出宅门一步,能在这么短时间拿出这么好的成绩,真是后生可畏。”
内部比赛的效果超出预期,两个节目都得到皇上的夸奖,作为左教坊的最高负责人,钱公公戚有荣焉。
王文举也笑着说:“是啊,对郑乐正的才气,某也是打心底佩服。”
“小的早说郑乐正不同寻常,还是钱公公眼光独到,给我们左教坊请来一块宝。”
“曲词可谓一绝,真了不得,这首曲,肯定能成就经典。”
皇上都表态了,在场纷纷表态,都是对郑鹏赞誉有加,人群中也有不高兴的,那是一些下错注的人,脸色开始变差,特别是押了自己重注的候思良,脸色苍白如纸。
要是输了,不仅输了面子,钱财也遭受极大的损失,郑鹏是在自己挑完人后才找人,还是挑了花芽堂的小孩子,这说明什么,相当于两人打架,对手让了一手一脚自己还打不赢。
丢人丢大发了。
就当候思亮快要绝望时,李隆基突然开口:“两个节目各有特色,朕作为评判,一时也很难作出选择,这样吧,两位卿家各自说说自己节目有什么好,好在哪里,你们两人作完陈述,朕再作最后决定。”
还有机会?
本来绝望的候思亮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好吧,很紧张,后台都不敢看。。。。
第146章。146 赏金万两(第三更)
郑鹏心里有些郁闷,这皇帝的心思,还真是随心所欲,自己和候思良都势成水火了,他还嫌事不大,让自己和候思良自夸。
夸自己的好,那就变相贬别人的不足。
郑鹏还在腹诽,候思良早就按捺不住,马上行礼道:“皇上,微臣有话想说。”
“准奏,起来说话。”李隆基轻抚着下巴的美须,欣然应道。
这里不是朝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