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第5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那就定了”崔源愉快地表示同意。
说罢,崔源想了一下,很快开口问道:“你那铁路修得怎么样,钱银方面还凑手吗?”
不容易啊,因为反对修路,崔源对修路的事不上心,难得他主动问起,还提起钱方面的事,不用说,肯定是心情不错。
郑鹏一脸轻松地说:“现在一切进展顺利,估计一年内可以完工,钱银方面不是问题,现在的进项可以应付。”
前面修路基、开采矿石、购买工地、奴隶和原材料,花钱如流水,以至钱财方面经常捉襟见肘,逼到要发行的“债券”来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一度还动了绿姝的嫁妆,虽说绿姝是心甘情愿,要是郑鹏不接受还不高兴,说郑鹏不把她当成一家人,然而郑鹏有意无意没少收到崔源的白眼。
幸好,大唐依然是盛世,民富国强,三宝号和名仕酒坊的赚钱能力不断扩张,其中三宝号的发展最为迅速,现在三宝号已成为大唐首屈一指的木器店,集家俱、农器和民用武器于一体,在大唐各州有超过八十间分号,大至全套家什、小到夹衣服的夹子都有,至于名仕酒坊的酒,早就卖遍了大唐每一个角落。
最令郑鹏高兴地外贸差不多每一季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与大唐灭了吐蕃,把大唐与西域诸国的通商最大的拦路虎消除,没有吐蕃阻拦、盘剥,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更加热闹、繁华,三宝号的木器、家俱,名仕酒坊的白酒还有独一无二的镜子,都是西域商人回国必带的商品,这样一来,郑鹏的收入如猪笼入水,大赚特赚。
钱一多,跟着投股的高力士和李隆基的红利也跟着水涨船高,对郑鹏也就更满意。
第988章。988 发车仪式
开元二十七年七月初六,黄历上说是今天是黄道吉日,诸事皆宜,位于长安城西大约五里处一个叫长泽的地方,彩旗飘扬、锣鼓震天,长泽原是长安城外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平日青壮不是下田就到长安城做工,多是老幼看家,略显冷清,但今天长泽村却是人满为患,道路两旁停满了各种豪华的马车,路上人挨着人,好像赶庙会一样。
由于人太多,不仅长安县、万年县的衙役出动,连京兆府的兵丁也出动维持秩序。
原因很简单,今天是长洛路正式通车的日子,准确来说,是长洛铁路正式通火车的日子,郑鹏已正式把路命为长洛铁路,还在崔源的坚持下,请太史局的太史令挑了一个黄道吉日作为正式通车的日子。
太史局也就是钦天监,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
本来五月中旬就能正式运行,为了这个黄道吉日,延迟了一个多月才正式通车。
郑鹏对周易没什么研究,也不知这天“吉”在哪里,不过对太史局那名太史令还真有点佩服,起码这天风和日丽,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这样的天气正式运行,省下不少麻烦。
前来观看火车通行的人很多,不少亲朋戚友也来捧场,不过郑鹏没时间接待,得为正式发车做准备:
“马夫长呢,让他把马弄好,就是不出发,也让百姓先看个仔细。”
“检查煤粒够不够,还有蒸汔机再检查一遍。”
“护轨队出发多久了?一定在出行前确认各段铁轨正常。”
“所有人员就位,不能出任何差池。”
郑鹏作为长洛铁路的最大股东兼总指挥,忙得团团转,主要是为第一次正式发作准备。
华夏很讲求意头,喜欢开门红,再说这么多人盯着,一会连大唐天子李隆基也要亲临,第一次正式发军不能出差池,定要顺顺利利,为此郑鹏把接待人的事交给崔源,自己一门子心思放在准备上。
反正崔源也喜欢做这种露面又风光的工作,只见他抱着开始吖吖学语的玄外孙郑思远,好像炫耀一般到处跟人寒暄,看他眉开眼笑的样子,好像一个老来开孙乐的老人,要不是亲眼目睹崔源这些年来的变化,郑鹏都不敢相信。
想当年在贵乡,崔源面带寒霜眼露凶光,特别是那种不怒自威、视生命如蝼蚁的态度,跟现在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正式运行前,铁路已经跑过多次,包括夜间运行,人员间有了不错的默契,还做了多次防止意外事件的演习,可以说轻车熟路,没什么道度,压力也不大,这次不过是比较瞩目的一次。
“皇上驾到”
郑鹏刚忙完,就听有太监高呼李隆基亲临的声音,抬头一看,只见一队禁军护送大队人马缓缓向这边靠近,走在前面的正是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的李隆基,跟在他身边的,正是去年新立太子的李亨。
一个把大唐带到前所未有的盛世,无论是威望还是疆土都到达巅峰的男人,而一个将是继承这片霸业的幸运儿,父子二人都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郑鹏和崔源等人连忙前去迎接,一番礼仪后,又陪李隆基和太子李去看即将启动的火车。
李隆基走到火车前,突然停下脚步,有些不解地看着火车车头的位置。
“父皇,可有不妥之处?”李亨跟在李隆基后面,前面的李隆基突然停下,把他吓了一跳,差点都要撞上了。
李隆基指着火车前侧的位置问道:“郑爱卿,要是朕没错,上次测试时,用作拉动的马匹有十八匹,为何这次只有十二匹?”
郑鹏楞了一下,没想到贵为天子的李隆基观察这么仔细,连拉车多少匹马也清楚,回过神来,很快一脸自豪地笑道:“回皇上的话,原来的确需要十八匹马来拉动,改进蒸汔机后动力大增,也就酌情减少了马匹,毕竟马匹不便宜,也有不稳定因素。”
“不稳定因素?”李隆基开口道:“爱卿是说马匹突然失控或出事摔倒吧。”
“皇上英明”
马匹是牲畜,一些突发事件可能会让它受惊失控,或跑着跑着就摔倒,特别是十多匹马一起跑,稍不注意就会碰撞,减少马匹也就减少这类事件发生。
李隆基想了想,很快开口问道:“用马拉火车,的确有风险存在,要是出现这种情况,不知爱卿有何应对之法?”
说起来李隆基体验过民间疾苦,也率兵谋过大业,知道郑鹏说的是实话,在军中,马有失蹄是很普通的事,要是在火车开动过程中有马失控或失蹄,这是一件要注意的事,毕竟这种新式交通工具能载超过一百人呢。
郑鹏一脸认真地说:“回皇上的话,行驶途中可能遭遇各种事情,我们已做了各种预案,请皇上放心。”
“哦,说说怎么做预案?”李隆基顿时来了兴趣。
“路设路长,每天不间隔巡逻,每个站都设有马厩,乘客到站下车时正好替换马;火车上驻有一位郎中,乘客中途发病晕倒什么的,也有人照料;马匹有马夫照顾,马夫除了长鞭外,还随身带了利刀,要是马匹摔倒不能及时站起,会果断砍掉缰绳,同时马夫旁边还会有一条绳,遇到紧急情况一拉绳,控制室的人收到会马上减气排压,同时制刹。”
顿了一下,郑鹏继续说:“除此之外,像山崩、水淹、火车故障、盗抢等事情,都做了对应的应对之策。”
李隆基满意地点点头,一脸赞许地说:“连郎中都配备,好,很好。”
对郑鹏的能力,李隆基还要很有信心的。
一旁的李亨忍不住开口问道:“郑将军,蒸汔机孤听过很多次了,真是非常神奇,孤想问一下,若是没有那些马,这火车还能动吗?”
把车固定在铁轨上,对李亨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然而,传说中的蒸汔机到底有多神奇李亨还真不知,在他心中,总觉得蒸汔机可有可无。
那么多马,光是用马就能拉走了,多加一个什么蒸汔机不是画蛇添足吗?
“能”郑鹏一脸自信地说,不过很快补充道:“不过速度不快。”
“有多快?”李亨就像一个好奇宝宝,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
郑鹏想了想,很快说道:“大约是一头驮着一石米驴子的速度,说快不快,说慢不慢,沦为鸡肋,所以需要借助马的拉力。”
“郑将军,加了马,能快多少?”
“比单骑慢,但比普通马车快”郑鹏解释道。
李亨满意地点点头,一旁的张九龄突然开口问道:“郑将军,你花费巨资打造的长洛铁路,不知跟普通的马车相比,有何优势?”
这话问到点子上,话音一落,很多人都静下来看着郑鹏,想听听他怎么解释。
长洛铁路前后修了七年,可以说花钱如流水,最多时八个工段同时开工,动用超过上三百余次火药爆破,一度超过万人在工地上施工,饶是郑鹏赚钱能力了得,也差点耗光家财,很多人不明白郑鹏为什么这般折腾,听到张九龄发问,现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第989章。989 好事与远方(全书完)
这个问题郑鹏不知解释了多少次,不过问的人是张九龄,还得耐心解释。
张九龄跟郑鹏交情很深,当日郑鹏还在贵乡流浪时在诗会上相识,就是张九龄的不吝赞许,郑鹏才声名雀起,两人之间交往不多,但有事都会为对方发声,逢年过节也会相互赠礼,有一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以张九龄的聪慧,郑鹏不信他看不出,现在当众提起,算是给郑鹏一个解释和宣传长洛铁路的机会。
类似的问题回答过很多次,郑鹏回答起来自然轻车熟路:“好处有很多,最重要有三个,首先是省时,长洛铁路是曲中取直,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大缩短了路途,而火车的速度并不比普通马车差,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第二是省力,长安到洛阳,路途遥遥远,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车,都不是一件乐事,要知路途颠波,一连跑几天,到目的地的时候,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对老幼和妇孺更是一种负担,坐上固定铁轨的火车就不同了,有如平地般平稳,别说能安安稳稳休息,就是吃个饭、喝个茶、下个棋也能随心所欲,出门也不用特地带上车夫。”
“最后是省钱,举个例,一个人要到洛阳办事,不带仆人不用车夫,一人一马上路,路上不担搁,也要三天才能抵达,人要吃,马要嚼,晚上要住店要给马喂精料,再省一天怎么也得二百文钱,三天就要六百文,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而坐上长洛专列,只需要二百文,足不下车、衣不替换就可以顺利到达,省时省力省钱,非常划算。”
张九龄闻言连连点头,高兴地说:“好,非常好,没想到火车有这么大的便利,郑将军,你取名为长洛铁路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还会修其它的铁路?”
亲眼看到火车的英姿,又听到郑鹏的介绍,张九龄心情太好,很快又提出新的问题。
运载量大、速度快,无视天气全天候出行,简直就像神话中的仙器,普通人觉得新鲜,张九龄却看到火车背后蕴藏的巨大潜能,有了火车,可以更好地互通有无,加速商货流通,也可以快速调配人员、物资,前景一片光明。
想法再大胆一些,要是全国都通上这种便捷的铁路,那大唐的将会更加强盛、富强,国力蹭蹭上涨几个台阶。
郑鹏一脸坚定地说:“回张相的话,一定会。”
亚马逊流域一个蝴蝶展一下翅膀,有可能在美洲引起一场飓风,这就是有趣的蝴蝶效应,俗话说得好,水过留痕人过留名,郑鹏也想享受生活之余让这个世界因自己的存在有一点点不同。
到目前为止,还算有点成绩。
吐蕃灭了,困扰大唐二百余年的心腹大患消除,边境更加安全,商路更加繁荣,武惠妃没有病逝,杨玉环没有进宫,李林甫没有得势,李隆基没有沉缅温柔乡中,大唐国力也没有盛极转衰,反而还透出蒸蒸日上的迹象,依然是郑鹏心中的那个盛世大唐。
不对,应说是盛世大唐的豪华版。
李隆基拍拍郑鹏的肩膀,有些触动地说:“爱卿之才华,世人皆知;爱卿之功绩,朝野皆见;爱卿之忠心,可昭日月,像这种利国利民之好事,朕定会支持。”
“皇恩浩荡,臣感恩涕零,谢主隆恩。”郑鹏连忙谢礼。
有了这句话,相当于多了一道护身符,郑鹏连忙表示感谢。
“郑将军,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车?”李亨忍不住问道。
郑鹏抬头看看旁边日冕刻度的位置,马上应道:“回殿下的话,估摸还有二刻钟就到吉时。”
为了不耽搁吉时,崔源还让人搬来一来日冕,方便郑鹏对照时辰,眼看离吉时越来越近,管家崔二已经协助那些得道高僧在举行祈福仪式,第一批尝鲜的乘客也向指定地点集合,等着上车。
吉日还没到,蒸汔锅炉已经开始加热蓄力,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待吉时。
“有意思”李隆基突然心血来潮地说:“郑爱卿安排一下,朕也试一下这个火车,就当是去东都巡视一下。”
不会吧,李隆基要坐火车?
郑鹏一下子楞住了,按理说火车营运是一个买卖,谁乘都可以,问题是李隆基不是普通人,一国之君,大唐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大唐的国运和走向,安全方面更是不容出一丁点的差错。
没做过这方面的预案啊,位置不够怎么办?有危险怎么办?路上出了差池怎么办?
正当郑鹏想着怎么拒绝李隆基的时候,多个声音几乎同时响起
“皇上不可”
“皇上不可”
“父皇三思”
张九龄、李亨、李林甫等人纷纷出言劝阻。
“皇上是一国之君,自应坐镇京城,朝中不可一日无君,请皇上三思。”张九龄一边行礼,一边劝谏道。
“皇上是九五之尊,不能轻易离开京都啊”
“三思啊,皇上。”
“请皇上三思,火车虽说新奇,但安全方面尚无验证,皇上切勿以身试险。”
“请皇上看在大唐江山和黎民百姓的份上,切勿以身试险。”
太子和朝中一众重臣纷纷劝谏,郑鹏也出言劝道:“皇上,火车初次运行,难免有不足之处,而接待和安保方面也没有准备,怕是接待不周,请皇上给微臣一个改良的期限,到时以全新之姿迎接圣驾。”
身边人都劝谏,就是郑鹏也婉谏,有心试乘的李隆基有些兴趣盎然地说:“朕本想亲自试乘以示对爱卿的信任和支持,如此说来,只好择日了。”
郑鹏闻言心中一动,有些感激地说:“皇上亲临,已是对微臣最大的支持,皇恩浩荡。”
这话不是拍马屁,而是有感而发,长洛铁路从策划到实施,没有李隆基的支持肯定没有这样顺利,实在不能再挑剔了。
“父皇”李亨向李隆基行了一个礼,恭恭敬敬地说:“父皇国事繁忙分身不瑕,儿臣愿代父皇试乘火车,看看郑将军的新式火车有何鲜奇之处,回宫再细禀父皇,请父皇恩准。”
火车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李亨虽说是太子,可也是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心中早就跃跃欲试,听到李隆基有些不甘,马上站了出来。
主动站出来,为父皇解困之余又显示自己的勇气,满足自己的好奇又能获取郑鹏的好感,简直就是一箭四雕,何乐而不为?
至于安全?李亨并不担心,要知火车在一年多前已经开始测试,一个多月前更是全面测试,郑鹏也说了做了多种预案,出不了大事,再说届时郑鹏也会随车出发,郑鹏都不怕,自己怕什么?
“准!”李隆基一脸欣慰地看了李亨一眼,开口表示同意。
看到儿子有担当,李隆基龙颜大悦,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李亨心中一喜,连忙行礼谢恩,然后扭头开玩笑地对郑鹏说:“郑将军,听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