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高歌 >

第125章

盛唐高歌-第125章

小说: 盛唐高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鹏收到调令,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去找张孝嵩,没想到吃了一个软钉子。
 准确来说,是被晾在一边。
 到了安西都护府,被告之张孝嵩正在密室会见重要客人,让郑鹏到偏厅先等着。
 说是偏厅,其实是一个耳房,简陋不说,送上来的茶是粗茶,点心看起来有点像隔夜的,一开始郑鹏也不以为意,觉得这里的条件比不上长安,将就一下,可等到一壶茶冲淡得像白开水还在等的时候,就知自己不受待见。
 有人要给自己下马威。
 郑鹏有些无奈,自己不招谁不惹谁,一点利益冲突也没有,可连面还没见就被晾在一边,算是未见官就先打三十大板。
 奉旨离京,算是特使,放在其它地方,那些官员肯定毕恭毕敬,讨好有加,可来到西域,这招有点行不通。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更别说对一个外派空降的小官员客气。
 知道急也没用,郑鹏干脆放好心态,自顾闭目养神。
 大约等了一个时辰左右,一个传令兵这才姗姗来迟地通知,张孝嵩御史在大堂等候。
 终于还是见面了,郑鹏站起来,稍稍整理一下衣妆,然后跟着传令兵走。
 “张御史,吕都护使,郑鹏带到。”到了大堂,传令兵对坐在上首的两个人禀报。
 郑鹏看了一眼,忍不住吃了一惊:大堂上坐上两个人,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一个须髯如戟、五大三粗,长得斯文的人,穿着一袭青色官袍,而长得粗犷的人穿着一袭紫袍。
 唐代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衣紫为贵,本就穿着紫袍的人为尊,让人吃惊的是,身穿青袍的人等在上位,而穿着紫袍的人坐在次席,论气场,也是也穿青袍的人较大。
 只是看了一眼,郑鹏就知坐在上位的是在西域有专断大权的监军御史张孝嵩,而紫袍的人是安西都护使吕休。
 张孝嵩是闲时是监察御史,有战事变成监军御史,官阶只有八品下,但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很广,颇为百官忌惮,贵为三品安西都护使的吕休,反而被他压了一头。
 名副其实的见官大一级,也是郑鹏的顶头上司。
 郑鹏刚想行礼,张孝嵩站起来,快步走过来,拍拍郑鹏的肩膀说:“原来你就是名动大唐的郑鹏,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免礼免礼,一路辛苦了,请坐。”
 登门拜见时,郑鹏已经把相关印信交出去验证过,不存在假昌的现象。
 能在西域呼风唤雨的人,果然八面玲珑,虽说暗地里给郑鹏一个下马威,可做法却让人抓不到半点把柄,起码表面上抓不到。
 要不是刚才的遭遇,郑鹏还真以为这位“西域之王”有多热情。
 郑鹏马上谦虚地说:“不敢,某只是运气好,写过二首还算勉强过得去的诗,没功名没政绩,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虚名,张御史文才武略,出之为将入之为相,是大唐的栋梁之才,某是见面不如闻名,而张御史才真的是闻名不如见面。”
 像张孝嵩这种上位的军方大佬,没几分傲气也有几分傲骨,突然空降一个副手来制肘,还是一个没经验的副手,心里肯里不高兴,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死杠的话,在战场上被卖掉还不知道。
 郑鹏敬佩有真本事的人,对张孝嵩敬佩有加,明知他给自己下马威,还是给他戴了一顶高帽,最重要的一点,急着上位的郑鹏,实在没时间再浪费。
 一天不扳倒崔源,一天就如鲠在喉。
 “呵呵,郑判官真是风趣,不对,今日收到调令,应叫你为郑副监才对。”张孝嵩笑呵呵地说。
 这时一旁的吕休开口道:“郑副监,某有个疑问,不知该不该问。”
 “吕都护请讲。”
 “郑副监身处长安繁华之地,有陛下的宠信,有美女相伴,每日听听曲喝喝酒,何等逍遥快活,怎么跑到西域这等苦寒之地?”吕休忍不住问道。
 有皇帝宠信,前途不可限量,左教坊是一个乐坊,那么多女伎女乐,简直就是身处花丛中,有必要跑到西域这里吃苦吗?
 难道想成为第二个张孝嵩?
 话音一落,张孝嵩忍不住把目光投向郑鹏,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郑鹏放着乐官不做,跑到西域当监军。
 战场上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值得吗?
 早就想好这个问题,郑鹏闻言一脸认真地说:“说出来不怕二位笑话,陛下说,每天听的多是靡靡之音,想听类似雄壮的军旅之曲,以后送将士出征、为将士们庆功可以用到,让某写一曲,可改了好多遍,陛下左右不满意。”
 张孝嵩皱着眉头说:“身处太平繁华之地,每日锦衣玉食,是很难体将士冲锋陷阱、奋勇杀敌那种舍生取义的情感。”
 “对了”郑鹏大声地说:“张御史真有见地,陛下也就是这样说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就把某放配到这里,说是副监军,实则没有训练过,也没有从军的经验,怕是不能帮上二位,还请张御史和吕都护多多包涵。”
 谁要你帮忙?
 帮不上才好,只要不在一旁妨碍、指手画脚就行。
 张孝嵩和吕休对视一眼,两人眼里都有松一口气的神色。
 吕休笑着说:“郑副监真是谦虚,都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同僚,理应相互照应。”
 “就是,万事开头难,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郑副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就是。”张孝嵩大方地表态。
 郑鹏一脸高兴地说:“一定,一定,张御史,大食、吐蕃还有西突厥余孽太可恨了,竟然公然入侵拨汗那国,现在拨汗那王还有长安心忧故土,我们什么时候出兵,替拨汗那王讨回公道?”
 年轻人,就是毛毛燥燥,凳子还没坐热,就想着打仗,说是副监军,实则和那些热血的新兵蛋子没什么区别。”
 张孝嵩呵呵一笑:“郑副监,此事不急。”
 “不急?为什么?”
 吕休在旁边解释道:“郑副监也不是外人,也没必要隐瞒,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天气,现在已经入冬,天寒地冻,路面湿滑,不适宜作战;第二个原因是这次动荡,西域大部分的部落和国家都卷入,让他们先争个你死我活,完了我们大唐再出兵收拾他们,这事省时省力多了。”
 “一直就任由他们残害拨汗那的百姓?”郑鹏一脸吃惊地说。
 真是一个楞头青,是拨汗那的百姓,又不是大唐的百姓,更不是你的家人,那么紧张干什么?
 张孝嵩不紧不慢地说:“不是任由,而是战略,某很同情拨汗那的百姓,也要为大唐将军的生命安危考虑,更要卫护大唐的利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所以暂时不出兵。”
 顿了一下,张孝嵩出声:“等于冰雪融化之时,就是出兵教训吐蕃和大食之日。”
 张孝嵩有些无奈,要不是朝廷的一旨密令,现在自己早就在拨汗那的宫殿中享受战胜的喜悦,说不定这时候朝廷的封赏都下来了,可现在还得苦等。
 战场上要么抢占先机,要么后发制人,错失了先机,只能等待机会。
 在冬季贸然行动,相当于多了一个叫“天气”的敌人,不仅对将士,就是对马匹也不利。
 郑鹏也想到张孝嵩不会在冬季用兵,闻言有些困惑地说:“那我能做些什么?”
 李隆基让自己尽快到赶到西域,一路风餐露宿,可没少吃苦,没想到到了西域,负责这里的张孝嵩却说不急着出兵,这让郑鹏郁闷得不行。
 早知这样,不如慢慢赶路,也可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
 张孝嵩和吕休对视一眼,很快说道:“虽说要到春天才用兵,但我们也不能闲着,筹备粮草,整顿军务等,郑副监刚来,很多事不熟悉,这样吧,先去你的护卫队,跟他们磨合一下,如何?”
 密令中明确指出,要拨一队人保护郑鹏的安全,张孝嵩并不打算打折扣,先安排郑鹏去跟他的护卫队会合。
 “这次到西域,只是观察和学习,一切唯张御史马首是瞻。”郑鹏恭恭敬敬地说。
 “吕都护,郑副监在龟兹,这是你的地头,那队护卫就在安西都护府出吧,你安排一下,一定要安排最精锐的队,保全郑副监的安全。”
 “没问题”吕休一口应下,接下有些的为难地说:“安西的府兵,最精锐的就虎营的虎头队,可是。。。。”
 张孝嵩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没什么可是,郑副监的安危最重要,不要舍不得,只是暂借,又不是要了你这队兵,就这样说定了,把最精锐的虎头队拨作郑副监的亲卫队。”
第252章。252 宴无好宴
 解决了护卫队的问题,作为东道主的吕休,在都护府内设宴给郑鹏洗尘。
 三人坐下后,相互敬酒,吃菜,说一些奇闻趣事,场面很是融洽,看到时机差不多,吕休开口道:“很多人都说我们武夫粗鄙,郑副监,你怎么看?”
 “也不尽然,有很多将军是文武双全的,例如张御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楷模,出之为将入之为相。”郑鹏笑呵呵地说。
 “那是,像我们这些为将的,哪个没仔细研读兵书、推演历朝历代的各大战役,像《六韬》、《孙子兵法》、《兵法二十四篇》这些兵法,就是不能倒背如流,也是耳熟能详”说到这里,吕休话音一转,开口问道:“对了,郑副监,不知你喜欢看哪本兵书?”
 考验来了。
 郑鹏苦笑一下,很坦白地说:“吕都护使所说的兵书,都是前人兵家经典,一直没机会拜读,可惜,以后还请吕都护使多多指教。”
 很明显,吕休在测试自己的军事素养,这本来是一个容易出风头、获得吕休和张孝嵩赏识的机会,可郑鹏还是没抓住。
 想从军的念头是突然泛起,路上买本《孙子兵法》想恶补一下,可马车颠来颠去,眼睛一会儿就花,整个人也昏昏的,根本就看不下去。
 想蒙混过去不可能,吕休和张孝嵩都是沙场老将,随便出几个问题就能揭穿,到时更尴尬。
 反正一开始就说到这里是观察和体验,也不用藏着掖着。
 “好说,好说。”吕休呵呵一笑,对郑鹏的军事素养又多了一层了解。
 张孝嵩哈哈一笑道:“郑副监是一个才子,吕都护使考兵法,真是为难了,要考也考学识啊。”
 “好啊,那还请张御史出题考一下,让某也看看郑大才子的文才风流。”吕休微笑地说。
 “考就考,郑副监,你不会介意吧?”
 两人一唱一和,郑鹏都不知说些什么好,只好说道:“大才子都是虚名,不能当真,张御史考哪能介意,就怕我这个小乐官才疏学浅,不能让张御史满意。”
 不管两人是测试还是有意让自己难堪,这个洋相还真是出定了。
 胸有成竹才能应付自如,可论起真本事,还真是短板。
 早点把乐官这两个字提出来,就是答不上,也有台阶下。
 把姿态放低的好处是摔倒时,不会很痛。
 张孝嵩说了一声“过谦”,然后开口问道:“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郑鹏一听,整个人都有些懵了。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大约是:两军交战,死亡很大,要是能做到战而屈人之兵,这才真正胜利者,最近国家边境多有外敌骚扰,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通过外交途径罢战息兵,使朝廷不发兵卒,不仅避免生灵涂炭,还能节约大量的国库开支,利国利民。对当下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意思郑鹏明白,可张考嵩是用策问的方式,这是大唐开科取士的一类的试题,郑鹏也不知用什么格式去回答。
 真是出人意表,郑鹏以为张孝嵩出一个命题,命自己作诗,心想大多是与边塞有关的诗句,都准备剽窃一首好诗,好歹挽回一点点颜面,没想到张孝嵩出乎意料,以科举策问的方式来考自己。
 张孝嵩这一招厉害,考题中文中有武,正好摸郑鹏的底牌,简直就一棍打在郑鹏的“七寸”上。
 郑鹏张张嘴,可什么也说不出来,整张脸就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吕休看到,心中明了,主动举起酒杯说:“喝酒喝酒,难得有机会好好吃一顿,我们这些武夫最怕就是考这个验那个的,说得再多也没有杯中的酒更有意思,来,干了。”
 表面是在替郑鹏解困,心里已经作好了打算:这个郑鹏,文不成武不就,就是靠着陛下的宠信,跑到这里也不知是好奇,还是跑到这里为自己的履历增添光彩的一笔。
 以后安排工作,得安排好,在军事上别指望郑鹏能帮什么忙,没有帮倒忙就谢天谢地。
 张孝嵩用眼角的余光瞄了郑鹏一下,很快举起酒杯说:“我们三人能在这里相聚,也算是一种缘分,来,今天来个不醉无归。”
 “两位都是我的前辈,这一杯是我敬二位才对,先干为敬。”郑鹏头一仰,把琥珀杯中的葡萄酒一饮而尽。
 西域盛产葡萄陈年佳酿,口感爽畅、果香味浓郁,是一等一的好酒,可到了郑鹏嘴里,却变得有些苦涩。
 吕休和张孝嵩主动给自己台阶下,可郑鹏知道,自己在两人眼里,真的变成可有可无,有什么好的差事,也轮不到自己。
 虽说还是笑脸相对,可用屁股想也知是看在李隆基的份上:郑鹏可以面圣,直达圣听,吕休和张孝嵩也算是一方大员,久浸官场,是八面玲珑的官油子,就是不刻意讨好,也不会故意得罪。
 这顿洗尘宴,郑鹏吃得不是滋味,吃了没多久,三人很有默契地结束,张孝嵩有事要到北庭都护府,而郑鹏休息过后,也要到虎头队的驻地接收。
 安西都护府外,库罗和自己族人聚会去了,只有郭子仪和阿军在门外候着,两人一边啃着西域特有的大饼,一边聊着:
 “阿军,你家少爷进去,也有些时候了吧?”
 “超过二个时辰了。”
 郭子仪看了看手上干巴巴的大饼,又看看守卫森严的都护府大门,有些羡慕地说:“老三进去了那么久,他可是钦差大臣,说不定这家伙美酒喝着,美女搂着,也不想想我们在寒风中啃着冷冰冰的大饼,真是过份。”
 阿军看看都护府的大门,有些担忧地说:“西域六大都护府,其余五大都护有可能以礼相待,至于安西都护吕休,骨子耿直,就是有宴也不是好宴。”
 “咦,阿军,你认识这这位吕都护使?”郭子仪有些吃惊地说。
 “不认识,当年有幸在战场上看到他率兵冲锋陷阵。”阿军说话间,眼神有些迷离,好像在回忆着昔日的峥嵘岁月。
 郭子仪正想打听当年的情况,无意中看到都护府的府门大开,郑鹏脚步有些轻浮地走出,也顾不得打听,连忙走上去扶住,小声地说:“三弟,你没事吧?”
 “没事,上车再说。”郑鹏脚步有些飘,可头脑还是很清醒。
 葡萄酒的度数不高,对郑鹏作用不大。
 上了马车,阿军赶车,郭子仪看着郑鹏有些复杂的神色,忍不住问道:“进去了那么久,还以为你陷进了温柔窝,看你神色,这次拜访,好像不是很愉快啊。”
 “大哥,要是你被晾了一个时辰、尴尬半个时辰再虚伪半个时辰,就是你也不能保持情情愉快吧。”郑鹏自嘲地说。
 郭子仪一听,安慰地说:“不是一个圈子,很难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张孝嵩和各都护使磨合得不错,朝廷突然派个副手来,换哪个也不高兴,对了,张御史说什么时候出兵?”
 要是看得起,早就让人把郭子仪等人也接进去,酒菜伺候,可作为郑鹏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