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如果是民间自己出钱修筑那就不一样了,相当于官府和民间同时在修建铁路,铁路的形成速度将会更快,江淮行省亦会更加繁荣。
“不知道铁路之投资几何?官府为我们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又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南京城到芜湖县的铁路修筑?修筑完成之后又如何运营?在下代表的是芜湖的父老乡亲们,不希望让乡亲们花许多冤枉钱。”汪常远表达了自己的困难。
“不要说你们寻常商人百姓,就是我们官府要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建从南京城到芜湖的铁路,我们都捉襟见肘。”喻思恂说道。
江淮行省才堪堪修建了第一条铁路,长达400余里,对于铁路的昂贵刻苦铭心,见到汪常远等芜湖商人自发想要承包建造铁路,表面虽然不动声色,但是心底已经乐开了花。
若是工部禁止民间进入铁路行业的话,他自然是会给汪常远他们吃一个闭门羹,然而现在的情形是京城鼓励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马路、铁路等基础交通领域的投资建造,恨不得把民间的闲钱全都收集上来修路。
别看基础建设前期投入惊人,这是被视为整个社会的“固定资产”,可以保证帝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
与土地兼并相比,将钱投资到道路上更加物有所值。
“不知可有物价的账簿,方便让在下作为参考,估算修建、运营铁路之成本以及收益?”汪常远小心翼翼地问道。
“关于铁轨之物价,实不相瞒,因为轨梁厂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也上下浮动,不过我们可以提供此次修建宁苏铁路的大致价格清单给你,但你不得外传。”喻思恂说道。
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杭州城也想修铁路
“你们的意思是修一条从杭州到苏州的铁路,途径嘉兴府,将苏州、杭州两座城市连接在一起?”
无独有偶,比芜湖商人更加强势的杭州商人向浙江行省衙门提出了修建苏杭铁路的请求,让位于杭州的行省衙门都为此震惊。
杭州商人在宁苏铁路通车之后都坐不住。杭州城一直与苏州城相互较劲,一个是浙江行省最繁荣的城市,另一个是江淮行省最繁荣的城市。于是他们向浙江行省衙门申请修建苏杭铁路,从苏州经嘉兴府到杭州城。
“咳咳,本官也早有在江浙地区修筑铁路之意,几年前与张延登几乎是同时向工部争夺长江以南第一条铁路的修筑权。不过正如你们所见,工部批准的是张延登的申请。”浙江行省的民政官王业浩也是四朝老官员,帮助九州军在江浙地区镇场子。
他作为浙江行省的父母官,对于工部率先批准江淮行省修建铁路的事情耿耿于怀。
“人人尽说江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杭州偏偏排在了苏州之后,就连第一条铁路也是被苏州城抢了魁首,难道我们杭州城有什么地方不及苏州城不成?”杭州商人抱怨道。
这种怨气也在于苏州城和杭州城都是此时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两座城市太过相似,在彼此的经济辐射范围之内。而苏州城隐隐压了杭州城半头,让杭州城的商人颇有微词。
“江淮行省的前身是南直隶,工部批准在江淮行省修建南方第一条铁路也在情理之中,你们需要考虑到还有南京城在江淮行省。”王业浩说道。
杭州城的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颇为无可奈何。江淮行省袭南直隶的管辖范围,天下间最为富裕的地方。而浙江行省袭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繁荣程度要次于南直隶。
既然是最繁荣的地方,那么江淮行省每年上交给京城的地方税收就最多,京城对于此地有所偏爱很正常,而且也只有江淮行省可以财大气粗修建一条200多公里的铁路而不会遇到地方财政上的困难。
“大人,铁路这种东西可以昼夜不停运转,加快运输,与京杭大运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浙江行省一靠京杭大运河,二靠东部大海,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若是错过了修筑铁路的机会,指不定以后我们的影响力就会被江淮行省所覆盖。”杭州商人继续游说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作为周转货物的商人,他们知道交通有多么重要。苏杭地方水纵横,又有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靠近东海、长江,所以到了海洋的时代就很容易发展起来。
现在铁路这种陆地交通兴起,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新一轮运输革命的征兆,必须要抢在前面。
王业浩的食指不自觉地轻敲着木桌,他心里也想要在浙江行省修筑铁路啊。
对于他这个民政官而言,能够在任期间完成铁路建造,那就是一项大的政绩。就算没法调到六部,也可以在浙江行省的地方志上名垂青史。
“虽然工部还没有批准我们行省修筑铁路,但若是由民间商人组成铁路公司自发建造铁路,也许工部会同意。”王业浩主动向商人们提出建造新铁路的想法。
既然你们不是很想要在杭州城修建铁路么?那你们就自己找人筹资自己建。
“啊?!”
杭州商人们听到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怂恿他们修筑铁路,个个目瞪口呆。
他们眼红南京城和苏州城之间的铁路通车,于是想要让杭州城所在的浙江行省也开始铁路建造计划,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需要自己出钱建啊!
“大人您是与我们玩笑罢?我们对这种铁皮怪物一窍不通啊”杭州商人们面如苦瓜。
不料王业浩一脸严肃:“本官当然是认真地和你们交谈。我们杭州城虽然与苏州城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但是两座城市也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圈子。工部不准许我们行省擅自修筑铁路,不过对于铁路路线的勘探却在进行,所缺的就是资金和人才罢了。现如今南京至苏州的四百里铁路通车,修筑铁路的人才就会空闲出来。那么就只剩下资金到位的问题了。如果我们的民间能够有人主动向工部提出承揽苏州至杭州城的三百里铁路,想必工部一定会同意此事。”
“工部已经向各个行省发出通令,若是有民间商人愿意投资于马路、铁路之建设,里程在二十里之上者,则可以向工部汇报,由工部亲自审批答复,重要的路段工部还会专派技术人员前来指导。你们说苏杭铁路算不算重要的路段?”
“”
不少前来抱怨的杭州商人此时听得王业浩一阵忽悠,心里都在盘算着投资苏杭铁路的可行性。
听上去有点像是天方夜谭啊。
可是宁苏铁路的通车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有了实物摆在这里,让人不得不动心。
“如果仅仅是将嘉兴府、杭州府接入宁苏铁路,那么我们就太过吃亏了。宁苏铁路覆盖的范围有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四府之地,而我们只有两府之地。不如将铁路从苏州府延长到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四府之地,我们才可和对方保持相近的影响力。”王业浩则站在大局上看待浙江行省的铁路建设。
如果说南京城到苏州城的铁路是沿着长江,那么浙江行省的铁路则是围着杭州湾。
“苏州城到宁波有五百余里,怕是比南京城到苏州城的距离还要远。江浙行省的铁路是官府出资建造的,估计耗资巨大,我们寻常商人怕是很难”杭州的商人对于投资五百里铁路的建设信心不足。
京津铁路不过两百余里,南京到苏州城的四百余里铁路让最富裕的江淮行省也要好好掂量才敢开工,鬼知道五百里的铁路要花多少钱。
“不如我等官商合办,看工部是否会同意?”王业浩试探地问道。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三十年运营权
“此月江淮行省民政官张延登告老归乡,副官喻思恂接任。湖广行省法庭进行人事调整,变动事项如下”
在六部的每月例会上,吏部左侍郎汇报此月的人事调整,有些是正常的变动,还有些是官员出事被罢免。
本来吏部汇报过后应该是户部报告,不过楚云注意到了工部尚书、工部侍郎等一批高级官员似乎有些按捺不住。
“工部似乎有重要的事情,就由工部先汇报。”楚云也想要知道工部有何事。
“是!”工部尚书亲自站起来到汇报台。
“上个月江南地区兴修第一条铁路,由南京城建经镇江、常州到苏州。此事上月已经汇报过了。不过我们工部接连收到了江南的三封电报,甚有意思。一封来自江淮行省,芜湖的商人和一些有钱的家族想要将铁路从南京城往西边延长三百里,到达芜湖。”工部尚书说道。
“芜湖是在南京的上游方向,如果芜湖与南京城之间通了铁路,相当于沿江铁路达到了800里的里程。”不少官员来自于江淮地区,他们知道芜湖的位置,同样在长江南岸。
如果宁芜铁路修建,那么长江一带的经济将更加繁荣。
因为楚云很快击破李自成等农民军,所以长江中下游受到的战乱影响不大,这里不但工商业发达,同样有“苏湖熟,天下足”的农业,是帝国的宝库,税收在各个行省之中的比重很大。如果不是有东西交趾行省的农林渔业、东瀛行省的银矿、南洋行省的香料和种植园、京畿和辽南的工业来平衡,说不定楚云还要将江淮行省拆分成两个行省。
当地方的经济实力过强,那么一种可能的结果便是京城的政策都要受到地方的影响。
“江淮行省的下一段铁路规划如果我没有记错的,应该不是往西边修筑,而是应该向杭州的延伸?”楚云问道。
南方地区的铁路,第一阶段先连接南京城和苏州城作为试点,接下来再将苏州城和杭州城连接,构成一个三角形,加速长三角的发展。
即使没有全面开放海禁之前,这里就已经是最为繁荣的地方了,而大规模开展海外贸易、铺设铁路,长三角的可能会更加辉煌。
“是的,按照预定的计划,第二段官营铁路应该经过松江府,再到嘉兴到杭州,宁苏铁路将变成宁杭铁路。不过他们是民间商人主动要求修建的铁路段,我想即使和我们官营铁路的方向不一样,也是可以接受的。”工部尚书说道。
“只要按照相同的规格建造铁轨,保证蒸汽机车能够在所有铁路上运行,那么让民间商人来建造和运营铁路没有什么所谓。”
楚云亲口向外界宣布民间资本可以有条件地进入马路和铁路的建设,他也不曾想这么快就有人有魄力承揽铁路的建设。那可是300里的铁路,每一公里的铁轨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占据了铁路修筑的主要投资。
“不过问题是他们芜湖的商人有能力承揽下来300里铁路的投资吗?喻思恂是否已经和他们说明修筑铁路的成本?”户部尚书陈挺问道。
他追随楚云超过十年,最为操心也是钱的事情。
修筑铁路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烂尾的话,那么不但浪费银两,而且会打击各地修建铁路的信心。
“电报中声称计划成立芜湖铁路公司的芜湖人共计有112人,他们打算认缴白银30万两用来作为修筑芜湖铁路的初始资金。他们想要向官府雇佣铁路工程师、铁路工人。另外他们额外准备了5万两白银,成立芜湖电报公司,想要沿着铁路铺设电线,以方便铁路建成之后芜湖火车站能够与南京火车站进行联系和协调火车班次,同时能够将芜湖县城接入电报,为芜湖县的百姓提供民用电报服务。”工部尚书又亲自说明南京城发过来的电报内容。
有线电报是现在铁路通讯最快捷的方式,可以快速地通报火车班次,协调不同蒸汽机车之间的运营。
“既然他们连电报公司成立都做好了准备,看来他们对于修筑铁路有了充分的准备”
众多帝国高级官员见芜湖的人是来真的,真心想要修建铁路,于是开始了争论。
主要的争论点并非民间是否能够修筑铁路,而是如何要确定民间资本修筑铁路的规范。
“三十年,他们拥有对自发修建的铁路有三十年的运营权,三十年后收归官府所有。官府可以提前收回铁路,但是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补偿。”
最终众人根据户部提供的参考,确认了民间修筑的铁路的自主运营权为铁路修筑而成后的三十年时间,以供投资者收回成本以及进行盈利。
“至于电报公司,官营工厂可以专门为他们生产电线和提供铺设电路、提供电报机。”楚云最后敲定。
将电报机提供给民间,很有可能会导致电报机原理的涉密。
不过这对于楚云而言并没有什么所谓,电报机的原理和电磁学有关,而西方还没有这样的理论研究,想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理,没有个十几二十年是不可能的。而有系统在身的楚云,二十年之后无线电报估计都开始普及应用了。
“不只是芜湖提出了修筑宁芜铁路的打算,而且属下这里还有两封电报。一封是浙江行省民政官王业浩想要建造苏州城经杭州城到宁波港的铁路,采取的方式是官商合办。这一条铁路将会经过浙江行省的嘉兴府、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工部尚书又说道。
“官商合办?有点意思”楚云发现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很有想法,竟然想到了官商合办铁路。
“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各出资一半,成立铁路公司,以后每年的收益也对半分。广东行省也提出了修建珠江口铁路的提案。”工部尚书念出第三封电报的内容。
不只是江南地区,而且连岭南的广州府也想要赶上铁路浪潮。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押送女王
京城火车站,几个士兵押送着一个女子下了火车。这个女子带着面纱,穿着异国的服饰,身前却带着手铐,只露出一双大眼睛。
她从来没有到过苏门答腊岛以外的地方,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对她来说陌生的国度。海岛之上的明程度远不及京城繁荣。即使作为俘虏,她也不得不为京城的繁华所震撼。
京城的主干道被重修过,使用的是整齐的硬路面,道路的两侧铺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根电线杆,上面安装有路灯。
火车站、九州图书馆、紫禁城、北方园林、正在修建当中的水泥楼、来往的四轮大马车、竖在路旁的广告牌,所有的一切都在刺激着她的眼球。
就像是一个古代的人突然穿越到近代一样,对周围的所有一切感到陌生。
也许在工业革命之前一千年的历史中,农耕明的人类社会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类明的进程开始加速,此时京城和其他还没有引入新技术的地区相比,已经开始让落后的地区产生了时代感。
这次成为战俘之后,亚齐国的阿兰女王从苏门答腊岛经马六甲押送到京城,被当成了征服南洋的第十二兵团的战利品运到京城,说是要献给楚云。
军部的人不知道楚云会不会要这份战利品,但对方毕竟是一国的女王,即使成为了俘虏也可以受到优待。
说起来东江镇的监狱里面还有着许多的南洋的王公贵族。
京城火车站的百姓注意到了被几个士兵看守的异国女子,不由感到惊奇,但见穿着军服的士兵,不敢上前询问。
很快来了一辆大马车,被俘虏的阿兰女王上了马车,十二兵团的士兵将其押送到十二兵团驻京城的联络处,暂时在联络处关押。
此次押送队伍中还有一个葡萄牙人,他是为数不多能够懂得汉语、苏门答腊岛土话的人。
“怎么抓了一个女子回来?”联络处的职员问道。
“这是兵团长俘虏的亚齐国女王,特意送到京城进献给军主大人,同时向其他兵团炫耀一下我们的战绩。我们此次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