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 >

第4章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第4章

小说: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国民党右派的意志指导国民革命的情况下,主张“天然领导权”,放弃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在实践上同样放弃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国民革命的领导。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有无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毛泽东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观点是:    
      ①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领导权问题不仅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前途。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革命有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关系到民主革命能否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问题。    
      ③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通过本阶级的政党来实现的。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敌人而取得革命胜利。    
      ④必须树立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思想。为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善于团结和率领广大同盟者向共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要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同时照顾同盟者利益并给以政治教育;在和资产阶级的合作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同资产阶级分裂的情况下,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又要反对“左”倾关门主义,争取和团结一切同盟者。    
      17    
      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材料1】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87年9月)    
      【材料2】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7年9月)    
      问题1:根据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问题2:分析产生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经验。    
      【答案要点】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2)在1978年以来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把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主题,但是,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相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都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追求人类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具有完全相同的历史使命和最终目标。    
      (4)“两次飞跃”的主要经验是:    
      ①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防止“左”又反对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②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贯彻“两次飞跃”及其“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和根本方法。因此,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③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使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8根据材料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材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于毛”,指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曲折探索中起步。“成于邓”,指的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个以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为鲜明特点的、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摘自《自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半月谈》    
      问题: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的观点。    
      【答案要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于、开始于毛泽东。    
      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树立了光辉典范。    
      ②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③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误是在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同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借鉴。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于、成熟于邓小平,是因为:    
      ①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    
      ②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③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④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    
      19根据材料分析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材料1】    
      各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摘自毛泽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外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2】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3】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期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那个时候,党和群众心连心,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比较高,社会风尚好,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作。所以,尽管遇到困难,还是能够比较顺利渡过。经济上发生过问题,但总的说还是有发展。充分肯定成绩,同时也要讲到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庐山会议的错误。总的说来,我们还是经验不够,自然也有胜利之后的不谨慎。”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重要意义。    
      问题2:分析说明在探索中的局限性及原因。    
      【答案要点】    
      (1)主要探索成果有:    
      ①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    
      ②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是这些积极成果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不仅他的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而且也是他多次率先提出并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    
      (2)重要意义    
      ①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探索中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及那些独到的、创造性的思考,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③这一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    
      (3)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①艰辛探索但总体上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②探索的一些正确成果没有在实践上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某些严重的背离    
      ③探索中另一种“左”的倾向逐步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    
      ④最根本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4)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    
      ②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    
      ③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20根据材料分析中国50年代和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两条工业化道路”【材料1】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社会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材料2】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