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584章

黄天之世-第584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因为如此,权柄日重,鸿胪司如今才有了礼部四司之首的名号。
  “上国天官容禀。”
  一名身穿着锦袍,腰挂着铃铛的使者神色虽然惶恐但是却没有让开道路,而是硬着头皮仍然挡在前方。
  那使者的语调颇为奇怪,但是汉话说的确实不错。
  “我等听闻上国天君领军返朝,请问何时才能收到召见,与我等交接的官员说好今日告知我等,但是不见踪影,我等无奈不得已才拦阻天官。”
  官方的称呼之中,许安都是以道君的身份出现。
  那些流传于国内的传言之中,不知道为什么也传入了国外,一些部族和国家真的以为其是天神,所以都是口称天君,而后天君的称呼便开始流传了开来。
  到现在,在这些番邦属国之中,都是口称上国天君来代指许安。
  “我等也是怕觐见之时,失了礼仪。”
  那使者拿起手帕擦了擦额头之上的汗珠,他是龟兹的使者,对于汉地的文化颇为了解。
  他知道原来汉庭统治之时,若是礼仪不符合规范,惹来皇帝不喜,轻则多罚贡献,重则惩戒国主,所以他宁愿得罪鸿胪司的官员也要问个清楚。
  蒋雨神色先是一沉,但是随即便是想起了什么来,低声咒骂了一句,露出了一丝无奈。
  之前那几个外使馆的文员结伴出去往东市走了,多半是忘记了交代这些使者,才有引出了这些事情。
  龟兹使者心中微寒,那鸿胪司的官员骂人似乎用的俚语不是官话,他确实根本就听不懂在说些什么,当下也只能是立在原地,不断的擦拭着额头上冒出的冷汗。
  “道君有令,长安连宴七日以庆天下安定。”
  “第七日的朝会会召见你等,到时候自有我司官员前来引导,不必惊慌。”
  “第五日会有专人领你们学习礼仪,这几日的时间,你们可以暂且休息。”
  蒋雨言罢,推开一众使者便要离开。
  不过他感觉自己说的话有些太过于生硬,这些使者的国家历来恭顺,偶尔也当稍微给予点面子。
  “你们也不必要守着使馆之中了,这几日的盛会,不妨也去看看。”
  “你等可以回馆稍作准备,值守的军兵那边我会派人知会。”
  “这……”
  一众使者皆是面露喜色,峰回路转,他们不仅得到了想要的答桉,甚至还被获准出馆。
  要知道作为使者进入长安,都被限制只能在外使馆和鸿胪司内活动,轻易不允许上街。
  “多谢天官。”
  一众使者纷纷称谢,一时间蒋雨的耳畔又是一阵喧嚣。
  蒋雨没有再继续停留,迈步向着前方鸿胪司的主阁快步走去,很快便走入了阁中。
  一众使者则是欢天喜地的离开了长廊,往着外使馆的方向快步走去,他们早想看看这长安到底是什么样的模样。
  进城之后便被直接带到了外使馆中,根本根本没有机会游历长安一番。
  他们原本身处本国,哪里见过如此巨大的城池。
  一众使者沉浸在喜悦之中,却没有注意到有一道视线从刚刚开始便一直停留在他们的身上,那视线正是从鸿胪司主阁的方向投来。
  其实并非是蒋雨真的善心大发,让这些使臣参与盛会,本就是交代下来的命令。
  至于原因则很简单,长安城内举办的这一场盛会,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更是为了宣扬文化,彰显国力。
  北疆、辽东、朝鲜三战,明军德威,远扬四海。
  西域一战,明军所向披靡之势深入众人之心。
  张燕威震南疆,灭国林邑,更是使得南疆诸国惊惧不已。
  很多国家和部族刚刚形成文明不久,甚至还是茹毛饮血,他们有很多都还是部族,连国家都不是,远远落后于汉地。
  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就在华夏的周围,他们看着汉地的居民的生活,上至国主,下执平民百姓,皆是对华夏文化无比向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明国如今国力举世无双,原本在汉时,周围的这些小国部族,对于汉地文化就是十分的憧憬,哪怕作为从属都想要加入华夏。
  比如难楼,上谷乌桓数十万骑,雄踞一方,但是却是对于华夏文化极为痴迷,习汉文,讲汉语,甚至是穿戴汉服。
  许安本来想要下令所有的番邦国家都必须要使用大明官话,也就是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汉字。
  但是结果是命令还没有发下去,他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周围的不少国家,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作为国家的文字,甚至平日里交流也有不少的汉语,各国的贵族基本都会汉字与汉语言,甚至还有汉名。
  华夏文化一直影响着周边的国家,而这一影响在明国建立,明军的横扫四方之后变得更为显着。
  华夏文化早已是形成了文化圈,而当影响扩大之后,一些周边国家派出使臣前往长安。
  他们都只有一个目的,便是向大明进贡称臣,有的甚至还希望大明能够派出官吏,来接受他们,他们想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如今的外使馆中,就有十余名国家持着各自国主的书信,想要并入明国境内,请求大明册封。
  长安的这一场盛会,不仅仅只是一场单纯的盛会。
  许安想要借助这一场盛会,让天下人都知晓大明的包容,知晓大明的恢弘,知晓大明的强盛。
  布国威于寰宇、扬长安于天下。
  相比于军事上的征服,文化的影响才是更为长久。
  ……
  东西两市灯火通明,长安城的街道之上,一盏盏明灯亮起。
  头缠着黄帽,身穿着浅蓝色制服的守夜人拿着灯笼,将点燃了道路上的林立的路灯,一一点燃,
  长安的宵禁一般都是在黄昏之后的一个时辰之后才实行,比起一般城池的日落则禁要晚的多。
  因此在长安的街道之上立着不少的路灯,这些路灯每当黄昏来临之时,都由专门的守夜人点起,平日里路灯只会亮起重要的地方,为过路的行人照亮道路。
  但是今日所有的路灯都被点亮,明亮灯火照亮了四处的道路,长安的街道之上,皆是灯火通明。
  街道之上,此时已是熙来攘往、川流不息。
  盛会期间,车马禁行,也使得道路宽阔了许多。
  此时的街道之上所有的行人都向着同一个方向走去,那里是市集所在的方向。
  人群之中,一名小胖子尤为引人注目,那小胖子腰间挂着一柄木剑,看起来年岁不大,一双眼睛四下转悠,似乎对着一切都很新奇。
  众人之所以注意那小胖子的原因, 是因为那小胖子骑在一名女子的脖颈之上。
  那女子肤色偏向小麦色,腰间挂着一柄短刀,带着许多亮晶晶的银质配饰,没有像汉地的女子一般梳着头发,而是随便扎着。
  她一手抓着那小胖子的腿脚,稳住身形,另一只手上却是抓着一串糖果,津津有味的吃着。
  而在其旁边,还有一名身穿着紫锻锦袍的男子和一名身穿着直裾袍服的女子。
  那男子气宇轩昂,英武不凡,而那女子虽然未施粉黛,但一颦一笑却是皆是能够引得人不由心动。
  周围还有五六名身穿着劲装的佩刀男子护卫在其左右。
  这身穿着紫锻锦袍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许安,而他牵着手的人则正是王异。
  那小胖子自然就是许丰,而那背着他的女子正是许玉。
  一小一大两人不知道为什么,关系倒是好的不行。


第九百一十六章 胡旋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市集之中,灯烛辉煌,人来人往,喧嚣非常。
  四下皆是噪杂的人声,来往的行人脸上无不带着欣喜的神色。
  他们的眼眸之中神采奕奕,他的神色不再如同以前那般的麻木,他们昂着头颅,挺起了胸膛,不再卑躬屈膝,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要他们卑躬屈膝。
  此为苍生黎民之天下,而非世家豪强之天下!
  昔日那个腐朽不堪,不断的压迫着他们,剥削着他们,欺凌着他们的汉帝国,已是轰然崩塌,化作了一片瓦铄,成为了过去。
  现在大明帝国赭黄色的旌旗飘扬在长安城的上空,苍穹不再被玄旗所遮蔽。
  那飘扬在长安城上的旌旗,和他们脚下所踏着的泥土颜色相同。
  这数年以来,太多的事情发生了改变。
  昔日那些汉庭的官吏下乡走亭,带着满脸凶恶的差役,言语凶横,颐指气使。
  收缴赋税之时,若无钱粮缴纳,轻则一顿毒打,重则甚至破家下狱,判刑受罚。
  那些手持着刀兵的军兵冷漠不堪,面对啸聚山林的劫匪多是不闻不顾,根本毫不关心任何的事情。
  他们保护的是王公贵族,保护着世家豪强,跟他们根本没有什么交集。
  甚至在打仗之时,他们还要加入军队去做那什么辅兵,名为辅兵实为劳役。
  但是现如今,那些太平道出身官吏对待他们却都是和颜悦色,只有对待囚徒、凶犯才会雷霆动怒。
  他们来往亭乡之间也不是收取税赋,而是修建水利,修建河提,建造工坊,教导他们该如何种植作物,给予他们更好的农具。
  那些身穿着黄衣的军卒,步履矫健,威武不凡,不仅不高高在上,甚至还会在他们遇到困难之时提供帮助。
  许安举目望去,入目之处,尽皆是攒动的人头。
  市集划定的店铺之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身穿着短衫的店员大声的展示着,叫卖着店铺之上的商品。
  一个个招牌上的文字皆是龙飞凤舞,刚劲有力,在其后方基本都绘制着一个图形。
  这些图形基本都不一样,有的是以飞鸟走兽为图形,有的则是以汉字花纹为图形,有的则是器皿树木为图形。
  这些图形正是其店铺的品牌,他们都在户部的商业司之中登记各自的品牌。
  重农抑商的制度如今已经被基本已经被废除,商人也成为了一个正当的行业。
  如今太平道内鼓励商业,自秦汉一直以来都实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废除了大半,商人的地位正在不断的回升。
  但是对于商人的管辖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反而是更加的苛刻。
  现在无论是行商、还是小摊贩、甚至是货郎都需要前去商业司登记入册。
  当然小摊贩和货郎自然是不需要缴纳商税,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才需要缴纳商税,按照收益的不同,缴纳不同份额的商税。
  囤积货物、恶意抬价等等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所受到的惩罚都被加重了数倍,对于大商人和商家的制约也多了许多,随着收入的提高,征税的比例也越高。
  市集之中除去修建好的店铺外,还有一些简易的摊位。
  东西两市的店铺每一家的租金都极高,一般的商人根本无法承担,只有那些大型的商会才能承担的起这样的消耗。
  那些从东西南北远道而来的行商虽然可能有规模庞大的,但是他们也不需要整年整年的租借店铺,就算有足够的余钱,但是这样无疑是一种浪费。
  所以长安的两市之中,都设有一些的简易的摊位,这些摊位租金都是按日收取,因此基本都是外地的客商所租借。
  而此时许安正前方的摊位区中的景象,让他都感觉有些眼花缭乱。
  身穿着各式服装的客商正极力的招揽着生意,想要趁着盛会之时售出他们库中的货物。
  只是一眼看去,许安便看到了数十种不同的服饰,甚至其中还有很多的混合的服装。
  其中一名满脸胡须的大汉穿着最为怪异,他和寻常的汉人一样束着头发,但却是穿着大宛国贵族的衣服,服饰却是带着南疆那边的银饰,手臂之处的臂环明显是出自北地。
  这样的怪模怪样,又奇特的装束自然是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不过众人的眼神都是带着欣赏。
  长安城内来往的胡商行客犹如过江之鲤,无论再如何奇怪的服饰,长安城内的居民都早已经是见怪不怪。
  长安城内的居民,对着其他各国的文化,新奇的事物都抱着包容的态度。
  所以小胖子虽然引人注目了一会,但是众人也没有将注意力一直停留在其上。
  至于那些带刀的护卫,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来往的行人心中也只会猜测一下,这些人保护的是哪个重要的人物,其他便没有再多想。
  能够在长安城中堂而皇之的佩戴刀剑的人少之又少,既然没有被警察抓起来,那么证明其是合法佩戴。
  公然行凶的事件,从长安城建立起,直至今日,总共只发生过不到数起。
  毕竟长安城内那些林立的在坊市之间的警备塔,还有警察所并非是摆设。
  那每一座警备塔内负责值守的人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卫戊军卒,明军之中的正兵。
  塔内是由黄巾军的军队的掌控,互相传令,城区的大小之事皆不能瞒过瞭望塔上的军卒。
  一旦发生骚动,立即便有军卒敲响塔顶战鼓,发号施令派遣应急部队前去处理。
  每座塔内,值班军卒满编有五十人,也就是整整一队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军卒。
  五十名训练有素的军卒,足以应对城中发生的任何的情况。
  进入长安城的人,都不允许携带制式刀具,至于偷带弓弩,一经查出便是死罪,毫不容情。
  而除去了警备塔外,坊市之间,每一坊众都有一处警察所,负责维持治安。
  摊位店铺之中不时便有商品成交,商铺摊位的老板将商品精心包装好后呈递到顾客的手中。
  长安城内的百姓如今可并没有什么人缺少银钱,毕竟这树立的一座座工坊,还有那各种活计只要愿意去做,都能获得不菲的银钱。
  就是只种田地的农户,也能收获不少的粮食,售卖之后也能收获银钱。
  明国如今打下了如此巨大的疆域,影响深远。
  如今的明国,商贸空前繁荣,而商业的繁荣也开始反哺起了社会,就算没有收取各种各样的赋税,单靠外贸和商税两项,都比起汉庭之前收取各类繁杂的赋税还要更多。
  一般国家新立,都是修生养息,与民休息。
  不过实际上,明国国内的百姓一直是处于一个极为舒适的环境。
  外界的战乱几乎和他们没有多少的影响,战火无法波及到国境之内,也不需要承担增派的战争税收。
  毕竟明军一直以来打仗的花费,基本上都是用的世家豪强积攒下来的余财。
  只有在当初出征繁阳之时,同时征伐北疆之时,因为临时需要,所以下发了全面战争动员令,征集粮食和马车等等以助战事。
  以工代赈修建起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使得地方上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
  而发放下去的大量工钱,民间普通的百姓手头里面都有了余钱,这也使得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造就了集市的昌盛。
  这座新建的长安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在几年之前,这里只不过是普通的田地,还并非是城池,但是现如今,无数的阁楼拔地而起,无数房舍星罗棋布,街道纵横交错,坊市繁荣无比。
  看着眼前的景象,许安不禁有些失神。
  明灯高悬,烛火飘摇,眼前这一切,俨然是一幅盛世的绘卷。
  或许那使得后人,无论如何都始终念念不忘的盛唐长安,便是这样的场景。
  “那边,那边。”
  小胖子一手挥舞着拳头在空中摇晃,一手指着不远处的烤肉摊,嘴中不断的念叨着。
  “哪里,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到啊?!”
  许玉则是垫着脚尖,不断的询问着,她的身高不够,就算是踮起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