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583章

黄天之世-第583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小胖子的名字还是在繁阳之战后才真正定下来。
  小胖子的名字叫做许丰。
  “丰”原义只是指草木繁盛,后来引申指人的体态丰满,容貌丰润。
  《诗经·郑风·丰》首句便是“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不过许安为他取名为“丰”,更多的,是取的“丰”字的本意,草木繁盛,五谷丰登。
  天下已定,对于升斗小民来说,没有什么比起丰收更为让其喜悦。
  不过好像许丰如今却是正向着丰字的第二个含义转变而去,体型偏胖。
  算算时间,小胖子今年也到了四岁,这个时候,都是以出身之年为一岁。
  差不多有一米的高度,此时他身穿着一件红缎戎装,头发不长,打理的整整齐齐,腰间悬挂着一块纯白色的玉佩,还挂着一把木剑。
  那木剑的剑柄之上甚至还挂着剑穗,缠着绳索,像模像样的插在剑鞘之中,挂在其腰间。
  不过许安敏锐的注意到,小胖子的鞋子有些湿土,多半是不知道在哪里玩乐沾染上的。
  汉时的孩童都不束发,也不剃发,头发自然下垂,因以称为垂髫。
  后世的一些图画,年画之中,出现的一些孩童梳着一小簇头发,周围的头发都被剃掉,其实并不符合汉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剃除?
  这个时代在孩提时期,会剃发扎辫的人只有北方的游牧部族,诸如鲜卑、乌桓等部族才有剃发的传统。
  小胖子眼神陡然一亮,随后煞有其事的弯下了腰,做了一个还算是看得过去的揖,口中喊道。
  “见过阿父。”
  不过他的头只是刚刚低了下去,很快便抬了起来。
  小胖子的眼睛仍然是停留在许安的身上,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咕噜咕噜转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许安看着眼前的小胖子,不由的笑了起来。
  他伸出了手,摸摸了小胖子的脑袋,小胖子原本打理的整齐的头发被他这么一波弄,倒是弄得又乱了不少。
  “戎装佩剑,倒真像个少年将军。”
  许安将小胖子抱了起来,让其坐在了大腿之上。
  “剑是刘叔给我的,戎装是阿娘给我的做的。”
  血脉相连,冥冥之中似乎真有什么感应,许安的举动并没有让小胖子感觉不舒服,相反他感觉呆在的许安身旁反而很是安逸,听到问题,他想了一想,很快便回答道。
  “你是喜欢这些东西,还是?”
  许安眼神微动,小胖子口中的刘叔,自然就是留在长安监国的刘辟了。
  小胖子兴致勃勃,他的声音略微高昂,手中比划着。
  “刘叔说,阿父是英雄,是大丈夫,我听话本里面说,英雄和大丈夫都是佩着剑的,所以我也要佩剑!”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阿父一样,成为英雄,成为大丈夫!”
  “有志气,有志气!”
  许安仰天而笑,他本来想着自己常年在外征战,耽误了对于许丰的教育,但是没有想到,许丰居然有着这样的之气。
  “哈哈哈哈哈。”
  “丰儿常去石渠学院,也是听到那些国学生在殿阁里面谈论时事,还有讲师讲述的一些故事,这才缠着我一直来问。”
  王异的眼神之中充满了宠溺,颇有几分无奈道。
  “我把你的事讲给他听之后,他也要穿戎装,要佩剑。”
  “央求不过,我便给他改了几件衣服。”
  小孩子想要舞刀弄枪,一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都会极力反对,毕竟担忧孩子受伤。
  但是王异显然不是什么普通的父母,她本来就是自幼习武,爱好舞刀弄枪。
  她脸上虽然有无奈的表情,但是对于许丰喜爱武事,她根本一点都不反对,不然也不会亲手去给许丰改制衣物。
  “许久不见,你的女工倒是长进了不少啊。”
  许安哈哈一笑,调侃道。
  说起来,王异的女工其实并不好,少有缝制什么衣服。
  许安现在所穿着的内衬就是王异缝制而成的,那可是这个世界上的孤品。
  不过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很多地方都有问题,但是许安一直以来,只要披甲上阵,许安都会一直都穿在身上。
  王异白净的脸庞之上浮现出了一抹嫣红,听到许安的调侃,轻轻白了一眼。
  两人虽然聚少离多,感情颇有一些平澹如水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却是牢固非常。
  “丰儿还没有进学吧?”
  许安手中把玩着原本挂在许丰腰上的木剑,同时开口问道。
  “不曾进学,还要两年的时间,才够年龄的限制,才能进蒙学堂入读,就算是破格录取,也得五岁的时候了,现在年龄不够。”
  王异梨涡浅笑,清声回道。
  蒙学堂的入学年龄最低是六岁,破格录取的界限也是五岁。
  要想破格录取,必须要通过面试官的面试,一座蒙学堂一年最多也就十个名额。
  破格录取的好处,也不过只是早一年进学罢了。
  如今的太平道学院体系之中,也允许优异的学子接连跳级,入蒙学堂有年龄的要求,但是无论是之后的郡学还是国学,都没有任何的年龄要求。
  “不过之前阎公在时,也算是为丰儿启蒙了,阎公教着他开口说话,识文断字。”
  “后面阎公去往青州之后,又让阎纶来教导丰儿。”
  “阎纶……”
  许安微一沉吟,对于阎纶,他的印象已经有些陌生了,不过也并非是全无印象。
  阎纶是阎忠的族侄,因为其政务处理卓越后来他被他调往太行工坊之中担任坊主。
  阎纶可是说是阎家年轻一辈最有优秀的几个年轻人之一,不仅博览全书,还精通术算之道,通晓工匠之事。
  能成为太行工坊的坊主更多的也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偌大的太行工坊在他的管理之下一直都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在其之后更是完美的完成了新式马具的制作任务,各方面的工艺和制作速度都远超其他的几座工坊。
  诸如太行工坊一般的工坊本来共有五座,但是在阎纶的管理之下,最终太行工坊的发展比起其他的工坊都要更为迅速,生产的速度要快上了许多。
  因此太行工坊也被订为了最重要的工坊,之后的新设的研究室和试验室也都设在了其中,教给了了阎纶负责。
  太行工坊裁撤之前,阎纶一直都是担任着太行工坊的坊主。
  裁撤之后,许安将阎纶也调入了长安城,担任新工坊的坊主。
  阎纶如今在长安城,担任的是十座工坊之中最为特殊的一座工坊坊主——研究工坊。
  顾名思义,这座工坊主要的任务并非是生产武备和军械,而是主要在于研究,研究各式各样的事物。
  蒸汽机和火药、还有改进造纸术都是在这一所工坊之中实验研究之中。
  研究工坊就在应天府和太液池的旁边,那里也是由黄天使者负责看守,所有研究人员根据其对于技术、以及职责被给与了对应的权限。
  当了解的技术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们将无法再和平常人一起生活,会被限制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研究工坊极为特殊,内中颇为封闭,甚至有专属的市集和医院。
  这里不归长安巡抚司管辖,也并不归长安官府管辖,负责其治安管理的是黄天使者,研究工坊直属于道政府管辖,换而言之,他们只用对许安一人负责。
  毕竟道政府虽有府令和有司,但是实际上,如今的整个太平道都是许安的一言堂。
  “阎纶,倒是个人才。”
  许安微微颔首,心中思索着,如今研究工坊在蒸汽机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缺少密闭材料无法再进一步,前去找寻橡胶的船队还没有航行,蒸汽机只能是暂时搁置了下来。
  黑火药的比例也通过了穷举法确定了大概的最优比,正开始试制火药武器。
  现在研究工坊的重心,主要是放在了火器之上。
  水力锻锤这个构思许安之前也提了出来,研究工坊内的工匠在多次的试验之后,已经是推出了一台利用水力的机器,但是还在完善之中。
  水泥之类的重要的基建材料也在试制的范围之中,而纺织机的改进,也正在稳步推进。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的工业革命,许安自然是记得,生产力的改变正是因为那些机器的发明。
  想法很多,但是技术的难关却非是可以轻易的突破。
  许安并非是专业研究这方面的人物,对很多的东西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很多东西他连外观都不知道。
  寻常人不去主动了解这些东西,对于其也是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怎么可能全都知晓,明白其中的细节和原理。
  除非是理工科生的学霸,还是杂学有着一定的研究,而且实践能力点满。
  就好像很多人张口就来,火药的配比是一硝二黄三木炭。
  但是实际上,那些人却是不知道,所谓一硝二黄三木炭,并非是说1:2:3的比例。
  一硝指的是黑火药配置中,一斤的硝酸钾,二黄指的是二两的硫磺,三木炭则是说取三两木炭,并非是简单的1:2:3。
  而就算是知道一硝二黄三木炭真正意思的人,但是绝对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二两和三两的“两”,到底是按照古时的十六两一斤来算,还是现在现在的十两一斤去算。
  而就算是掌握了全部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动起手来却又是另外一种事情。
  后世的中学物理课、化学课中常有实践课,很多学生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实践之时,却是常常犯下许多的错误,以至于实验最终失败。
  “阎纶现在可是在研究工坊?”
  许安微微挑眉,他突然有些心血来潮。
  王异拧了拧眉, 一双凤眸熠熠流波,她怎么会不知道许安心中的想法,现如今天下太平了,但是她这个郎君却还是闲不下来,当下无奈道。
  “今日又不是休沐日,研究坊自然是在运转,现在骑马赶过去,太阳还未落山,工坊中应当还有人在值守。”
  许安正准备说要去研究坊,但话到临头却是止了下去。
  “今天太晚了,研究坊反正就在哪里也没长什么腿脚,终归是跑不掉。”
  许安站起了身来,伸出了左臂,一手便将小胖子抱了起来,
  王异神色微讶,凤眼之中有明波流转,她看的出来许安确实一开始是想去研究坊,她惊讶的是,许安竟然转变了心意。
  许安一手抱着小胖子,另外一只手向着王异伸了过去。
  “这几日没了宵禁,东西两市彻夜灯火通明,正好见识见识,这长安的盛景。”


第九百一十五章 长安盛景
  明月初上柳梢头,火树银花灯如昼。
  夜色渐深,长安城中却仍然是人声鼎沸。
  宵禁令连除七日,七日的时间是举国同庆之时。
  天下安定,四海昌平,战事已休,甲兵入库,盛世已现,如何不让人感到憧憬。
  除去值守的警察和长安城的卫戊部队之外,其余的军兵都得到了整整七日的假期。
  那些值守的兵丁也都并非是七天之内都需要值守,自然也是安排了换防之人,这是举国同庆之盛事,自然不能让其一直坚守岗位。
  许安从陈都班师回朝,一路上的行踪并非是什么秘密,所有人都清楚大军的行踪,京城几乎是一日三报。
  回城之后的庆祝自然是必不可少,回城之后将会解除宵禁,举城欢庆的消息自然也是早早就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
  长安城内,所有人都在等着许安班师回朝的这一天。
  而这一天,正是今日。
  长安城中各处工坊、里坊务工的人早早的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白日繁忙,但是夜晚的时间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
  平日里有宵禁,只能闭户在家早早入睡。
  原本长安城的晚间,向来是寂静无比。
  只有打更的更夫,以及巡逻兵丁经过街头巷尾之时,才会发出些许的声音,打破宁静。
  一年之中,只有在新年之时才有几日解除宵禁的时间。
  如今宵禁解除,长安城内一片欢腾,灯火通明,恍若白昼。
  这样的盛会,如何不让人心旷神怡,如何不让神向往之。
  鸿胪司内,此时也是一片喧腾,与外界一般无二。
  鸿胪司隶属礼部,为礼部四司之一。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
  故汉设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之事务,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属国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赞襄礼乐之官。
  原本许安是设置了外务司统管此事,庞渤就是外务司的首任司长。
  不过在确立了三府六部之后,外务司也就此改为了鸿胪司。
  除去鸿胪司,如今的职责,比起此前的外务司要更多,权柄也要更大,隐隐有礼部四司之首的风范。
  鸿胪司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权力,地位隐隐成为四司之首,完全是因为如今明庭如今拥有着,远比先代更为广袤的土地所导致。
  鸿胪司中,人来人往。
  不时便有抱着文书的文员从长廊处快步走过,又或是见到有人走出一处阁楼然后又迅速的转入另外一处阁楼之中,所有人都是行色匆匆,都没有停留哪怕一息的时间。
  一名身穿着蓝锻官袍的青年官员手持着一封文书,走过了转角,但是却是被一众服饰各异的使臣拦住了去路。
  “大胆。”
  那蓝袍官员眉头微皱,横眉立目,呵斥道。
  “鸿胪司内,竟然敢拦阻道路,还不速速让开!”
  他叫蒋雨,是鸿胪司的少卿,现在还有公务在身,这要是没有按时完成可是要被礼部责罚,万万不能拖延。
  这些人的服饰各异,其中有些人他也认得,是藩属部落和国家的使者。
  听闻了呵斥声,那些使臣皆是一惊,有几名的胆小的使者已经是连忙退开了道路。
  番邦之国,从属之部,许多皆是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对于这些藩属部落和国家的使者,他并没有丝毫的和颜悦色。
  上国官员自要有上国的威严。
  如今明国共有八省十四州,内中组成的人口来源极为复杂。
  十四州原为汉地,开发完善。
  但是就算如此,在并州、凉州有乌桓和羌氐等部族。
  而在幽州则有乌桓、扬州有山越、益州有南蛮诸部、交州也有百蛮。
  而在作为屏障八省内外,更是部落繁多,还有一些番邦小国。
  东夷、北狄、南蛮、西戎,大小国度、番邦部族多达上百之数。
  北疆的鲜卑、呼揭、丁零,南疆的骠国、盘越、掸国、西域的车师、乌孙、龟兹等等。
  其地域虽然大多派遣了官员管辖,也被纳入了版图,但是不少的地方还是让其代为管理,实行的土司制度。
  这些土司、番邦属国都被按照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评级,然后册封为土司官员,授予职位。
  他们不仅需要缴纳赋税,还需要定期上贡,甚至还要贡献兵员,提供军队,作为屏障,以为先锋。
  而明庭要做的,只是提供保护,开放贸易。
  能够有资格在长安常驻使臣的,也只有那些稍大一些的番邦属国,但是就算是如此,这一数量也达到了四十余部,足以见如今明国国威之盛。
  而一些并没有上表臣服的外国,也在鸿胪寺内拥有专属的使者馆。
  而除去掌管番邦属国、他国外交之外,凡国家大典礼、宴飨、经延、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等也皆由鸿胪司处理。
  正是因为如此,权柄日重,鸿胪司如今才有了礼部四司之首的名号。
  “上国天官容禀。”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