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360章

黄天之世-第360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人带甲两百多斤的身躯直冲而来,吴景根本没有躲避的空间,被撞得正着,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吴景掀翻在了地上。
  吴景被这一猛烈的撞击撞得差点背过了气去,眼前一阵发黑。
  剧痛从他的胸腔和腹部同时传来,骨裂的声音清晰可闻。
  吴景想要说话,但是铁锈的味道已经充斥在了他的口鼻之间,他的喉咙痛的难受,似乎有什么东西堵在他的喉咙。
  血红的颜色取代了原本的黑暗,最后映入吴景眼帘的是一柄越来越大的铁锏……
  短短的十息的时间,战斗已经结束。
  太庙之中,唯一还能站立的只有那些身穿着黑甲,面带着狰狞面甲的军士。
  疾风呼啸而过,太庙之外那面玄黑色的旌旗被猛然吹起,绷直。
  在这一刻,那旌旗上的大字也映入了众人的演练——“陷阵”。
  申时七刻(16:45)
  黄巾军攻入洛阳城后的一个时辰,洛阳城中最后的抵抗力量也宣告消亡。
  许安在万军的欢呼声之中进入了洛阳城中。
  这数年以来洛阳城所经历的灾难比其千年经历的灾难都要残酷万分,一切的繁华都被付之一炬,随着那东逝的黄河滚滚而去。
  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两侧破败的丘虚,仍旧残存着的黑色无言的述说着曾经的惨状。
  洛阳地区百万之民,被董卓强行驱赶着迁往长安,一路上无数的人的惨死,无数的人被破家灭门。
  曾经最为富庶的河南之地,如今只余下空荡荡的丘虚,以及数万留存者。
  而那数万居民,还是因为孙坚两次攻占洛阳,都迁移了不少的民众进入洛阳。
  洛阳战乱频繁,但是终究是一处肥沃之地,如此肥沃的田地,并不需要担心人来耕种。
  董卓振奋了精神之后,也没有再行烧杀抢掠之举。
  如今洛阳地区的人口,好歹是有了三四万人,不至于太过于荒芜。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被称之为“太庙”。
  如今洛阳的汉室太庙大门洞开。
  汉室太庙的内外,飘扬的尽皆是代表着黄巾军的土黄色旌旗。
  许安缓步走在前往太庙的道路之上。
  攻占洛阳,根本就没有花费黄巾军多少的精力,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镇守在洛阳的汉军早已经被周昂带领的河内兵拖的疲惫不堪。
  虽然和孙坚相比相去甚远,但是周昂毕竟是被袁绍委任成豫州刺史的人,又如何能是什么庸才。
  周昂消耗了吴景所有的精力,使得黄巾军捡了一个大漏。
  许安抬头看着修缮完好的太庙,这里经历过了修缮还算是完好无缺,见不到被大火烧过的迹象。
  但是被四周的丘虚围着,却是看的有些讽刺。
  许安步入太庙,空气之中的血腥味很淡,但是还是被许安嗅了出来。
  地上的暗淡的血迹证明了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厮杀。
  许安没有让人跟随,独自一人走入了太庙之中。
  太庙之中,烛火明亮。
  就算是前线的战事再如何的激烈,太庙之中仍然留着人值守,维持着太庙的清洁和明灯不灭。
  太庙之中立着自刘邦起始汉朝所有皇帝的牌位。
  墙壁之上挂着汉朝每一任皇帝的画像,对应着底下的牌位。
  那些人的面目神情,有威严,有冷酷,也有温和……
  他们的功过是非,都被史书尽数的写在了史书之中。
  他们其中有人确实是勤政爱民,确实是体恤民情。
  只是他们其中也有昏庸之辈,也有恶劣之辈。
  他们建立的功绩不应当被否定,但是他们的过错也不应当被遗忘。
  赢取了天下的汉高祖刘邦。
  平定了七国之乱的汉景帝刘启。
  横扫漠北、犁庭扫穴,立下了不世之功的汉武帝刘彻。
  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刘秀。
  ……
  家天下,终究是有极大的缺憾。


第六百四十七章 多事之秋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二十六日。
  洛阳陷落的第三天。
  鸡鸣未响,陈都的北门便已经被守城的军卒打开。
  一匹快马从自北方疾驰而来,踏碎了陈都宁静的生活。
  急促的马蹄声从街道中央传向四方,马蹄声犹如骤雨一般响亮,又犹如骤雨一般迅速的消散。
  但是那马踏地面的响动,还是扰醒了城中许多居民的清梦。
  马蹄声刚一落下,鸡鸣声便随之响起。
  地平线上开始绽放出了些许的光芒,天空之上的皓月还未有完全隐匿身形。
  先是一声高昂的鸡鸣自城外的一处民居骤然响起,随后越来越多的公鸡加入了鸣叫的行列。
  万物复苏,世界逐渐明亮了起来。
  百里加急,军情急件。
  那道急促的马蹄声不只是惊醒了陈都北城区的居民,还惊动了整个陈都的王公大臣。
  鸡鸣声响起不到两刻钟,陈都朝廷的一众重臣皆是匆匆赶往陈都皇宫——千秋宫。
  昔日刘协在卢植一众家兵的护送之下向南一路潜入陈都。
  陈王刘宠让出了曾经的王宫作为刘协的行宫,后面刘协于陈王宫登基称帝,改陈县为陈都。
  陈王宫也正式成为皇宫,名为千秋宫,取意“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之中的“千秋”两字。
  等待了良久,殿阁中终于是传来宣召的声音。
  刘宠早已经是等的有些难耐,宣召声刚一响起,他便迈开步子大踏步向前走去。
  不过刚走了不到两步,便被荀彧拉住了袖袍。
  刘宠回过头,有些不明所以。
  荀彧趁机上前,走到了刘宠的身后。
  “将军如今身为百官之首,必须谨于言而慎于行,作为表率。”
  荀彧眉头微蹙,低声道。
  “无论是事情再如何危急,也必须要不急不缓,若是将军不掩饰情绪,喜怒形于表面,那么百官必定会因为将军的举动而感到恐慌。”
  “天子年幼,正是需要将军辅佐之际,将军必须要镇定。”
  刘宠面色微凝,也是反应了过来。
  他用余光看向身旁的大臣,果然看到了那些大臣脸色都十分的不安,他们的注意力也确实在他的身上。
  “我明白了。”
  刘宠看着荀彧坚定的目光,重新了恢复了镇定。
  一直以来,他作为藩王,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藩王。
  但是自刘协入主陈都之后,一切都悄然发生了改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没有实权,只能是淡然度过一生的普通藩王。
  天子倚仗着他,先是承认了他自封的辅汉大将军之官职,后来又加封他为车骑将军。
  他身为藩王,实际上没有资格担任车骑将军一职,但是刘协却是无视了所有的非议,任由他人分说,仍旧将车骑将军的位置委任给了他。
  骤登高位,也让一直以来养尊处优,不通政事的刘宠有些不适用。
  好在他原来的国相骆俊并非庸才,将将军府上上下下安排的井井有条。
  荀彧等人前来投效,也给了刘宠的很大的帮助,也教会了刘宠许多。
  刘宠恢复了镇定,他脸色恢复了正常,放缓了步子,向着前殿走去。
  荀彧看着刘宠迅速调整了神态,心中也是颇为欣慰。
  一直以来,刘宠都能够虚心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虚怀若谷,虚心纳谏,但是也有其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什么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之辈。
  荀彧整理了一下,汇入了人流之中,跟随在刘宠的身后一并走入了殿阁之中。
  众人见礼完毕,一道惊人的消息便已经是从王越的口中被说了出来。
  “洛阳陷落,贼酋许安率众已经攻入了城中……”
  刘宠的脸不自觉的抽动了一下,他早就得知了消息,在使者传召他前往皇宫的时候,那名使者就已经先和他说明了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个消息从王越的口中说出,回响在殿阁之中,还是让刘宠感到了有些无所适从,口干舌燥。
  王越的声音低沉,他的话音落下之后整个殿阁便再没有了声响,陷入了一场诡异的寂静之中,哪怕是落针都可以听闻。
  洛阳城被董卓占据良久,迁都长安之际,一把大火将洛阳的殿阁宫宇全都焚烧殆尽。
  但是洛阳仍旧是汉庭曾经的都城。
  董卓拥护刘辩,他们遵奉刘协。
  东西二帝并立,无论再如何相争,再如何纠纷。
  长安和洛阳这两座汉庭曾经的都城都仍旧在汉室的手中,还保留着些许的脸面。
  但是如今,这遮羞的布匹也被人狠狠的扯了下来,扔在了地上,还踩踏了无数一次。
  东西两都尽皆沦陷,落入了蛾贼之手……
  “袁绍暗通蛾贼,应该已经达成了盟约,青州兵进入泰山郡,济北国……”
  王越继续为众人汇报着前线发生了事情,殿阁之中随着王越的声音再度响起,开始慢慢传出了喧哗的声音。
  之前洛阳的陷落,只是让众人感到手足无措。
  但是现在王越所说的这条消息,就是再不懂军事的人,也能够明白事情有多么的危急。
  泰山、河南、东郡,三个方向。
  也就是说东面、西面、北面三个方向,都有敌人……
  此前为了筹备东郡之战整个陈都朝廷忙碌了整整数个月。
  各地的军兵沿着官道全都汇集在陈都的北面,一辆又一辆的运送马车几乎塞满了官道。
  袁绍击破了公孙瓒,正是兵强马壮,声威鼎盛之时,没有人有必胜的信心。
  这段时间,前线刚刚传来了不少的报捷的文书,安定了众人的心绪,但是这个节骨眼却是又出了乱子。
  刘宠竭力控制着自己的神色,但是眉头还是忍不住皱了起来。
  董卓败亡的消息,早在之前便已经传来,许安攻取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的事情并非是什么隐秘。
  王允和皇甫嵩、盖勋等一众长安朝廷的大臣已经护送着刘辩已经抵达了南阳郡的治所苑县。
  这件事本就让刘宠有些焦头烂额。
  现在那些人真的就是烫手的山芋,刘辩的事情并不难办。
  刘协是遵奉遗诏的在洛阳殿内名言顺登基的天子,董卓废帝并不合礼法,只要抓住这一点,再加上如今董卓败亡,陈都朝廷的一众臣子,世家还有孙坚、袁术等人皆是名言遵奉刘协为天子。
  刘辩对于刘协天子之位的影响并不大,甚至还有益处。
  刘辩退位之后,东西两帝并立的这种混乱现象消失之后,刘协将会唯一的正统,唯一的天子。
  让刘宠头痛的并不是刘辩,而是王允等人。
  皇甫嵩、盖勋两人一个是议郎,另一个只是挂名的越骑校尉,两人德高望重,而且长于军略,进入朝中对于朝廷大有益处。
  但是王允等一众长安朝廷大臣的事务却是棘手非常。
  现在陈都朝廷之中,三公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是九卿等许多官位却是已经有人担任。
  王允等人以来,如何安置,就是一大难题。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长安朝廷的众人安置问题没有解决,前线的战事又出现了波动,众人的心也都是不由自主的沉了下来。
  荀彧见众人神色惶恐不安,先是向刘宠看了一眼,得到了同意之后,便挺直了身躯,出声言道。
  “东郡战事其实并不需要忧虑,孙使君骁勇善战,此番因为蛾贼添乱生出了危险,必定可以成功撤回东郡。”
  “蛾贼虽然占据了洛阳,但是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四关仍旧在我军手中,我军腹地实则并无忧患。”
  刘宠站起身来,淡然道。
  “文若所说的并没有错误,如今局势变幻,但是我军仍然占据优势,各位无需慌乱,安抚民心,稳住朝政,我军必定可战而胜之。”
  刘宠声音高昂,极富感染力。
  众人心中本来有些许的不安,但是听到荀彧的分析,以及信心十足的刘宠之后,倒是心绪安稳了不少。
  不得不说,刘宠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刘宠身长八尺,貌伟而庄,行步有威,声音浑厚而有力,每每言语都极富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想要信服。
  既能够礼贤下士,也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稳住局面。
  此刻刘宠站了出来,众人彷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很快便冷静了下来。
  刘宠毕竟是已经经历过了不小的风浪,如今他正慢慢的从那个完全不通政事的藩王,开始变成了一个合格的车骑将军。
  集议的时间并不长,刘宠在荀彧和骆俊的帮助之下很快便安排好了事务。
  刘协年幼,并没有干涉刘宠的安排,当初在拜刘宠为车骑将军的时候,就已经算是将大权交给了刘宠。
  军事上的事情基本是由孙坚统管,而政务上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属于刘宠的管辖范围。
  正因为如此,刘宠并没有无视刘协,在每一次决定之时他都会请示刘协的意见,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安排事务。
  在东汉末年一众藩王之中,刘宠绝对算的上是另类。
  刘宠曾经遭受国相魏愔蒙蔽犯下了大罪,最后汉灵帝下诏赦免刘宠,并对其不予追查,刘宠因此对于刘宏颇为感激。
  经此一事,刘宠一改往日风貌,不再沉迷术道。
  曾经的国相骆俊也并非是庸人。
  骆俊年轻之时在会稽郡作为小吏,太守见他精通经史,又懂军事韬略,因此对他特别器重,留心观察。
  最后认可骆俊的人品才干,举骆俊为“孝廉”,骆俊因此奉召到了京都洛阳任职。
  后来刘宏委任骆俊为陈国相,骆俊到陈国,如鱼得水,两人相处融洽。
  骆俊与刘宠两人同心协力,陈国因此民生安康,治安稳定,刘宠多次上书,称赞骆俊乃是贤相。
  集议结束,众人拜别了天子,纷纷告退,不过刘宠和荀彧等数人却被王越留了下来。
  等候在殿阁的外的羽林卫将刘宠等人引入了偏厅。
  荀彧坐在席上,除了刘宠和骆俊之外,偏厅内只有另外两个人在,这两个人荀彧都认识,作为车骑将军的属官,他对这两人并不陌生。
  其中一人乃是荆州从事蒯越,字异度。
  蒯氏是荆州南郡望族之一、蒯越便是蒯氏如今年轻一代翘楚。
  大将军何进也因为听闻他长于计略,于是聘请他作东曹掾。
  蒯越曾劝何进要先发制人,尽快把宦官杀掉,但何进犹豫不决。
  蒯越因而预料何进必会败亡,于是便向何进申请出任为汝阳令。
  最后果不其然,何进最后为宦官所害,而蒯越早已经赴汝阳上任,荀彧当时便和蒯越两人有过交集。
  而另一人则是徐州的治中从事王朗。
  蒯越代表的荆州牧刘表,而王朗代表的则是徐州牧陶谦。
  荀彧清楚,此前在殿阁之中的集议不过只是稳定人心罢了,偏厅才是真正谈话的地方。
  刘协很快便来到了偏厅。
  “东郡战事危急,洛阳陷落,蛾贼已经兵临关下,各项事务的详情皆在帛书之上,请诸位观之。”
  刘协端坐于上首,面色肃然,他虽然年岁尚幼,但是行为举止之间已经有了王者之风,言语之时吐字清楚,声音有力而又坚定。
  荀彧展开了案桌上的帛书,帛书之上述说的比王越所说的事情要详尽的多,很多地方甚至连细节都有。
  甚至于详尽到进入泰山郡和济北国的青州有多少人都写的清清楚楚,而对于洛阳黄巾军的情报,也让荀彧大致了解一些。
  荀彧双目微眯,他知道绣衣使者的存在,但是没有想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