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359章

黄天之世-第359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德接任中垒校尉,虽然是校尉之职,但实则位高权重。
  刘备虽然现在是平虏将军,但是地位却是比不过伏德。
  伏德并没有武名,虽然身形还算健壮,但是比起曹操、刘备、黄忠等人皆是少了一股英武之气,倒是显得有些阴柔,倒是和曾经的袁术气质有些相仿。
  袁术曾经放浪形骸,花天酒地,不过这数年以来的军旅生涯和经历,已经是让袁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如今的袁术早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那个身穿着锦衣,纵情声色的世家贵公子。
  刘备微微侧目,看向袁术。
  此时袁术正襟危坐,一身的戎装,头戴铁冠,眉目犀利,只是面色和孙坚一样同样阴沉。
  饶是谁见了如今的袁术,都难以想象袁术曾经会是一个放荡不堪的世家子。
  帐中坐着的人并不多,除去他们五人之外,便只有荀彧、郭嘉两人。
  刘备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的眉头微蹙。
  他心中有一种不妙的预感,他感觉原本稳操胜券的东郡之战可能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可能……
  孙坚合上了手中的帛书,闭上了双目,他的声音低沉无比,不复平日的激昂。
  “黄巾军出函谷关,兵进洛阳,洛阳已经沦陷……”
  刘备霍然抬头看向孙坚,强忍住了站起来的冲动。
  “黄巾军的骑军已经兵临轘辕关下。”
  孙坚的声音有些沙哑,脸色阴沉无比。
  刘备的脸色也慢慢的难堪了起来,他明白了为什么孙坚和袁术两人脸色都如此之差了。
  “黄巾军自函谷关出兵,他们难道不需要休整?”
  曹操面色有些低沉,疑惑道。
  “如此短的时间,许安怎么可能掌控关中……”
  曹操脸色难看,前段时间华阴之战的战报传来,众皆哗然。
  许安于华阴一战击破董卓军,阵斩了董卓。
  五万西凉军土崩瓦解,就已经是令众人侧目。
  现在黄巾军又兵出函谷关,进犯洛阳地区。
  曹操并没有说完,他看到孙坚的神色,最后还是停下了言语。
  吴景、朱治两人都是很早便跟随在孙坚的麾下,曹操也知道吴景和朱治两人在孙坚心中的份量。
  此前孙坚派吴景守备洛阳,如今洛阳沦陷,恐怕吴景已经是凶多吉少。
  孙坚双手撑靠在案桌之上,继续说道。
  “泰山郡传来密信,泰山黄巾似乎在向北迁移,青州兵在陆续进驻泰山、济北两地。”
  孙坚的第二句话落入帐内,大帐之中的气氛几乎犹如要凝固了一般。
  众人的脸色皆是难看无比。
  郭嘉和荀彧两人是主要的谋臣,而曹操、刘备等人都是高级将官,他们清楚如今天下的局势,各地的情况。
  而孙坚所说的这两件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史诗级的灾难。
  不需要说明,黄巾军如此行径,如此动作,都代表着一件事。
  袁绍已经和黄巾军达成了某项交易,缔结了盟约。
  黄巾军的行动就是在配合着袁绍。
  刘备心中一紧,他一瞬间便明白了为什么袁绍让他们乔装打扮,暗中返回濮阳。
  “袁绍和许安两人合谋,我们必须想办法将部曲安全撤离南岸。”
  孙坚将目光投向帐内众人。
  他很清楚袁绍和许安两人合谋所能造成的后果。
  现在青州兵和黄巾军自泰山、济北和洛阳地区威胁着他们后方的安全。
  为的就是要他分兵,而使得东郡正面战场上他们没有足够的军兵。
  而一旦没有足够的军兵,那么袁绍便有了可趁之机。
  孙坚不相信袁绍没有计划。
  如今许安兵进轘辕关,威胁阳城,而泰山郡内袁谭派遣大将岑璧带领青州兵进驻。
  泰山郡的南面便是豫州的鲁国,而济北国的西面则是兖州的东郡和东平国。
  现在青州已经和冀州练成了一片,原本拦在青州兵东部的屏障已经消失。
  袁谭不需要和臧霸攻破徐州,便可以支援东郡的战事。
  济北国离东郡并不远,两郡国接壤,这也意味着,如果孙坚必须要防备青州兵进攻他们的东面,加入东郡之战。
  敌军自三面包夹而来,三线作战,还没有地利可言。
  如此危急的局面,就算是兵仙韩信降世恐怕也没有办法解决。
  孙坚的脸色之所以如此难看,正是因为这一局面的转变。
  虽然如今前线他们仍然占据着优势,但是孙坚很清楚,袁绍绝对不会让他们这么轻易的脱离战场,撤退到黄河的南岸。
  郭嘉和荀彧两人相视一眼,皆是从对方的眼眸之中看到了惊骇。
  没有人想到袁绍居然会和黄巾军联盟。
  “撤离之事每拖延一分便增添了一分的威胁,绝不能再拖延下去。”
  “我已经安排了舟船,还有接应的部曲。”
  “汉升。”
  孙坚的目光投向了黄忠和曹操。
  “你领荆州兵先行撤离,然后率领水师接应。”
  “孟德,你领兖州兵殿后,我会领军前往白马接应你们。”
  黄忠和曹操两人对于孙坚的安排都没有异议,孙坚领军并没有分什么嫡系、非嫡系,也不像董卓那样分什么亲疏间隔,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也算是做到公正廉明。
  而且东郡之战初期全赖荆州兵奋勇和黄忠的计策,这才攻下了延津渡口在黄河的北岸站稳了脚跟。
  殿后虽然危险,但是曹操并没有说什么其他的言语。
  兵战凶险,若是害怕危险,他也没有必要来当这个兖州刺史。
  “公路……”
  孙坚看向袁术,有些犹豫。
  袁术按着膝盖站起了身来,毛遂自荐道。
  “殿后的事交给我,骑兵渡河复杂,我军本来就缺少骑兵,玄德麾下的五千幽州骑绝不能有失。”
  孙坚止住了言语,他的目光和袁术的目光碰撞到了一起。
  袁术的目光使得孙坚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原本的计划。
  会议很快便落下了帷幕,孙坚说定了一些细节的问题,之后众人便起身离开了军帐。
  他们也没有什么时间可以浪费,袁军的探子魑魅神出鬼没,难保得知他们离开了营地,然后袁军趁机发起进攻。
  袁术、曹操等人走出了营帐,而郭嘉和荀彧两人却并没有走,他们被孙坚留了下来。
  “陈都传来的消息,关中陷落,司徒王允护送弘农王及时离开了长安向南撤离,如今已经通过了武关,抵达了南阳郡。”
  孙坚面色复杂,低声说道。
  “弘农王……”
  荀彧眼神微动,弘农王指的正是刘辩,昔日刘协登基之后,蹇硕便是让刘辩于弘农就国。
  如今他们遵奉的是刘协,所以刘辩虽然在长安是天子,但是他们称呼刘辩都是以弘农王称呼。
  郭嘉欲言又止,他看向孙坚,感到有些棘手。
  “除去王司徒外……”
  荀彧斟酌了一下,低声询问道。
  “皇甫将军和盖勋两人,长安的三公九卿皆在队伍之中,还有不少长安的民众……”
  郭嘉目光微凛,心中百转千回。
  王允、皇甫嵩、盖勋还有一众长安朝廷的重臣,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地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进入陈都朝廷,恐怕不会平静,必然会引起一场变动……


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进洛阳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注定被铭记入史册的日子。
  洛阳城的城墙之上,无数土黄色旌旗在疾风之中飘扬,发出猎猎的响动之声。
  那曾经飘扬在洛阳上空数百年之久的汉军旌旗第一次消失不见。
  无数手持长枪,按配着刀剑,头戴着黄巾的军卒昂首挺胸站立于洛阳城雄伟的城墙之上。
  在一众黄巾军的将校的簇拥之下,许安驾驭着战马缓缓的步入了广阳门的城门甬道之中。
  清脆的马蹄声在甬道之中回响,见过了宏伟的长安城,洛阳城并没有让许安心中有多少的波动。
  长安城给人的感觉,正是昔日汉相萧何想让众人感觉到的“非壮丽无以重威”。
  而洛阳城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则是繁荣昌盛,富丽堂皇。
  只是那富丽,那堂皇和繁荣与昌盛一起都早已经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
  那是永汉元年(189年)燃起的一场大火,洛阳方圆数百里之地被董卓付之一炬,烧成了灰烬。
  昔日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南北两宫只剩下残垣断壁,洛阳城中那些琼楼玉宇也没有任何一处能够幸免遇难。
  百年的古都,千年的古城,经历了数十代人的营造,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全部被付之一炬。
  无数劳工,无数工匠,花费了上千年辛勤建造起来的城市,就在着一朝一夕之间,在熊熊的大火之中全部都化作了灰烬。
  许安牵引着战马行进在洛阳城的街道之上,空气之中的血腥味还没有发散。
  周昂进攻洛阳城月余的时间,并非是毫无建功,他指挥着数次登上了城墙,甚至都攻入了洛阳城中一次,只不过最后还是被吴景带兵所击退。
  周昂退兵之后,随后而来的便是许安带领的黄巾军。
  两日的时间,投石车都还没有到达之时,何曼已经带着武卒营登上了洛阳城的城墙。
  洛阳城的守军早在连番的大战之中疲惫不堪,面对着士气正盛的黄巾军根本不能抵抗。
  何曼领着亲卫杀入城中,就算吴景再如何奋战也是无济于事。
  洛阳城中的守军很快便被斩杀殆尽。
  其实许安领兵进入洛阳城中,洛阳城中的战斗还并没有结束。
  外城沦陷,黄巾军攻入洛阳城中一路势如破竹,而汉军则是节节败退。
  吴景领着最后十余名军兵躲入了太庙之中、
  洛阳城在被董卓付之一炬后,先是被孙坚攻取。
  孙坚攻下洛阳之后,修缮太庙,重筑了城墙,但是限于财力和物力以及很多方面的原因。
  洛阳城终究是没有完全被修缮,只是修缮了几处重要的建筑。
  而随后董卓派兵再出函谷关,夺回了洛阳,也修缮了部分建筑。
  再之后,汉军偃师大胜,徐荣放弃洛阳,退守函谷关,孙坚再度攻占洛阳,又对其进行了修缮。
  太庙这一处建筑,修缮的最为完善,也算是洛阳城中唯一完整的建筑。
  吴景倚坐在太庙的柱子,仰头望着房梁。
  太庙之外,喊杀声稍缓。
  依靠着狭窄的地形,黄巾军兵力的优势无法展开,连续发起的数波攻击都被打退。
  随后黄巾军便放缓了攻势,直到现在,黄巾军也没有发起下一波的攻击。
  但是吴景很清楚,恐怕当黄巾军再发起攻击之时,就是他们葬生之时。
  剧烈的疼痛感再度从吴景的腹部传来,不过吴景现在并没有时间去管他身上的伤口,而且就算是吴景想管,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一名黄巾军的武卒用长枪刺穿了他腰腹部的甲胄,他当时甚至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那冰冷的枪尖刺入他的身体之时的形状。
  “哗——————”
  太庙之外,陡然传来一阵高昂的喧哗声。
  吴景面色微变,太庙之中的一众军将就算早已经是存了赴死之心,但是他们脸色也是都无法平静。
  他们知道,他们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了。
  事到如今黄巾军已经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也不会给他们活路。
  此前黄巾军数次的劝降都被吴景断然拒绝,这一次黄巾军将会用手中利刃与他们对话。
  “踏踏踏——”
  沉重的踏步声在太庙之外响起。
  一面玄黑色的旌旗出现在了吴景等人眼眸之中。
  吴景面色一凝,黄巾军之中的旌旗虽然有不同的纹饰,但是却基本都是土黄色。
  如今太庙之外,那一面玄黑色的旌旗却是万黄丛中一点墨。
  一股不详的预感从吴景的心底升腾而起。
  吴景强忍着剧痛挣扎的站了起来,他身旁的军卒也都是握紧了手中的兵刃,此时此刻只有手中的兵刃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丝安全的感觉,只是那一份安全感实际上也不过虚妄罢了。
  洛阳城中足有数万了黄巾军,他们不过十七人,又如何能够幸免遇难。
  “嘭!”
  一声巨响陡然从太庙之外响起,吴景的眼眸闪动,他清楚的看到了太庙的大门发生了变形。
  吴景握紧了手中的环首刀,目光死死的盯视着太庙的大门。
  “嘭!!”
  又是一声巨响,那巨大的声响犹如一柄巨锤一般狠狠的敲击在太庙内众人的胸膛。
  这一次的撞击,使得那厚重的太庙大门被打的木屑横飞。
  灰尘纷纷扬扬撒落于地,在阳光的照耀之下被吴景看的尽收眼底。
  吴景的瞳孔微缩,他的心慢慢的提了起来,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古怪不已。
  不知道何时开始,除去了撞门的声音之外,四周所有的声音皆是已经消失,此前那高昂的喧哗声就像是没有出现过一般。
  太庙之外是一片死的寂静。
  整个世界似乎只有太庙之外撞木撞门的响声,甚至连吆喝声和号子声都没有。
  四周沉默的可怕,沉默到让吴景原本坚定的内心都出现了一丝波动。
  “嘭!!!”
  又是一声爆响声传来。
  木屑崩飞,巨大的炸响声一瞬间贯入了众人耳中,让人忍不住变色。
  吴景眼眸之中的瞳孔在这一刻不由自主的陡然张大。
  在他的眼前,并不是什么身穿甲胄,头戴着黄巾和他们一直鏖战的黄巾军军卒。
  而是一支浑身被玄黑色的铁甲所覆改,甚至包括手脚、脖颈、面部都被铁甲包裹于其中的重装步兵。
  他们从未有见过这只军队。
  “踏——”
  身穿着厚重的铁甲,使得那些重装步兵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沉重的踏步声。
  吴景瞳孔放大,他终于明白此前那沉重的踏步声是从何而来。
  那些身穿着玄黑色重甲的军卒皆是手执着铁棍一样的古怪兵刃,但是又和铁棍不同,有握柄,也有护手,似乎是一种钝器。
  “呼————”
  还未吴景反应过来,那群黑甲军士一名盔上挂着黄穗,似乎是军官的黑甲军士将中的铁棍向下猛然一劈。
  沉重的呼吸声响起,那群涌入太庙的黑甲军卒猛然发起了冲锋。
  吴景神色一凝,还未等他反应过来,两名身穿着重甲的黑甲军卒已经一左一右向他直冲而来。
  吴景久经战阵,他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合击之法。
  两柄铁锏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封锁了吴景左右腾挪的空间。
  吴景目光闪动,陡然向后退去。
  军阵作战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但是现在却是小规模的战斗,根本没有什么军阵可言。
  对于这种小规模的争斗,吴景的经验还算是丰富。
  铁锏挥空,其中一柄几乎从吴景的鼻尖擦过,吴景甚至都能清楚的看到那铁锏上的纹路。
  虽然他从没有见过这种古怪的兵刃,但是他知道,这兵刃一旦砸在他的身上,恐怕他就再也站不起来。
  躲过了致命的一击,吴景没有犹豫沉腰发力,双手握刀猛然向前斩击而去。
  “铛!”
  金铁敲击声响起,吴景的脸色大变。
  他手中的百炼环首刀,砍破了那黑甲军士最外层的盔甲,但是之后便再也砍不进去半分。
  “嘭!”
  还未等吴景犹豫,那被他砍中的黑甲军士已经是抛弃了手中的铁锏,沉肩榻胸一气呵成,狠狠的撞击向他的胸口。
  连人带甲两百多斤的身躯直冲而来,吴景根本没有躲避的空间,被撞得正着,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吴景掀翻在了地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