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257章

黄天之世-第257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诩久在西凉军,得以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平津关内驻守的西凉军,没有片刻的放松。
  西凉军悍勇善战,并非是吹嘘出来的名声,而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名声。
  对于黄巾军来说,日常严苛的训练,是他们在战场之上搏命的资本。
  而西凉军,却是优者存,劣者汰,他们跟随着董卓多年,皆是从战场上活下来的捍卒。
  正因为如此,他们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松,而在什么需要警备。
  平津关的都尉住所之中,贾诩双手抱胸,闭着双眼,坐在案桌之后。
  他的案桌上放着一封信,一封来自故人的信。
  他一直记得一件事,那是在凉州的时侯,那是在他少年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他的学业并不精,老师对其也不过寻常态度,甚至因为课业有些迟缓,还被责罚过。
  甚至老师给他的评价不过,也不过中才,日后官位难高。
  那么多人之中只有一个人,没有看轻他,那人翻阅了他所有的文章之后。
  当着所有人的面,郑重其事指着他说道:“此子有良、平之奇!”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阎忠。
  贾诩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初已经是被称作名士的阎忠,在众人面前给予他的评价。
  当一个人被所有人都看轻,看低的时候,这个时候却有另一个人为他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予其肯定。
  贾诩因此认识了阎忠,两人虽无师徒之名,但实际上贾诩很多时候有不知道的问题,常常会去请教阎忠,而阎忠也一一为其详细的作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
  虽然现在贾诩已经和阎忠有十数年未曾谋面,他也从昔日风华正茂的少年步入了中年,步入了不惑之年,到了四十二岁。
  但贾诩一直都没有忘记昔日阎忠的恩情。
  这封信已经放在了案桌上足有半个时辰的时间了,但是贾诩却迟迟没有打开信件。
  贾诩在迟疑,阎忠已经不再是与他同朝为官,而是在并州,在太平道,已经投入了太平道之中。
  贾诩不知道书信之中写的什么,但是他知道一定与太平道有关。
  他现在并不想现在和太平道有太多的牵连。
  太平道之事,实在太过于棘手,韩遂、马腾都有辗转的余地,但是太平道却并没有。
  汉廷和太平道势同水火,水火绝不会相融,只有一方彻底的消失,另一方才会松懈下来。
  半响之后,贾诩终于是拆开了信封,这封信是阎忠送来的,他必定要看。
  贾诩打开信封,看着信纸上的文字,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他本以为是阎忠来信是想要他帮助做一些什么事,或者是加入太平道之中。
  但是,阎忠却并没有提过这些,而是犹如一个朋友一般,说起一些往事,只是最后一段话,有些奇怪。
  “袁绍、曹操、鲍信、王匡等人皆是世家出身,如今身处外地,作为太守,州牧权重,必反之。”
  “董卓倒行而逆施之,惹得天怒人怨,汉室威信扫地,群雄并起只在旦夕之间,必不能长久,董卓败亡,文和身处西凉军之中,必收牵连,若是他日遭受牵连,可持玉佩,往并州来,沿路黄巾军见此玉佩,必会相助。”
  信封之中还有一块小巧的玉佩,贾诩拾起玉佩,只见玉佩之上,刻着一个小字,仔细查看,那小字是一个“安”字。
  贾诩一手将看过的书信放入一旁的火盆之中,另一只手将玉佩握在了手中。
  信中最后一段,阎忠的话他怎么都看,都觉得有些古怪。
  似乎董卓必定就会败亡一般。
  但是现在贾诩无论推算了多少次,董卓的赢面都十分之大。
  李儒的计策正在顺利推行,董卓如今不仅掌握着西凉军、并州军,还将蹇硕召回的五校禁军给收入了囊中,而宫中宿卫,还将原先洛阳各地的军队也都被其掌握在了手中。
  如今董卓麾下,足有五万精兵,皆为健勇。
  皇甫嵩虽有三万余人驻扎于右扶风,但是只要皇帝一封诏书,即可解除其兵权。
  皇甫嵩绝对不可能抗旨不尊,众人都十分的清楚。
  收降皇甫嵩那三万多名精兵,董卓麾下兵力将会接近十万,这十万军队可不是黄巾军,那东拼西凑,由农夫组成来的十万军队。
  也不是张举、韩遂等人由胡骑组成的,滥竽充数居多的十万大军。
  许安虽然号称有二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在籍的兵员总共不过十余万,这十余万的军队之中,大部分的军卒都算不上正规军。
  被许安留在了腹地用作屯田,真正的主力部曲,也不过只有四五万人。
  而董卓坐拥十万精兵,大部分基本都是历战的锐士,又占据富裕无比,人口众多的关中之地。
  并州、凉州地广而人稀,就算四州黄巾入并州,并州也不过只有两百多万的人口,凉州算上羌人可能也才堪堪过百万。
  而仅司隶一地,便有三百多万人口,沃野千里,富者更是多如过江之鲤,胜并州多矣。
  凉州如今内乱,韩遂、马腾两人也并非是不能招降,只要付出一些代价,凉州也必然成为董卓的一大助力。
  而且董卓还有最大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现在他占据着洛阳城,而天子就在洛阳城中。
  天子虽为傀儡,但是天子的名号仍在。
  刘辩就算作为傀儡天子,但是他终究还是天子。
  汉室的正统在于洛阳,在于刘辩。
  刘辩登基为帝,刘协退位被废为陈留王,虽是董卓一手控制。
  但是现在刘辩却是作为汉室的正统存在。
  朝中的百官公卿也在董卓的控制不下。
  总皇威,掌兵要,龙骧而虎步!
  只要董卓不出昏招,就算关东的袁绍等人全部集结起来,也难是董卓的对手。


第四百八十八章 讨董联军!
  “都尉,洛阳急令。”
  门外传来的敲门声,亲卫的声音从房舍之外传来。
  贾诩一手扣住玉佩,一面转头看向门外。
  这个时候,洛阳传来急令,必然非同寻常。
  贾诩双目微眯,他看了一眼燃烧着的火盆,之前被他放于其中的信纸早已经是燃烧殆尽了。
  听说那种纸张似乎是叫做黄天纸,倒是真的有几分门道。
  绣衣使者仍在的时候,探听到了许多关于并州太平道的事情。
  黄天纸并非是什么太过于机密的东西,自然也被很多人都知道,贾诩也知道些许,但是从没有亲眼目睹过。
  绣衣使者虽然被废除,大部分的余党说是被斩杀,其实也并不是全部被杀。
  一部分的绣衣使者不知去向,而另一小部分,则是选择归附董卓。
  绣衣使者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赴死一途,李儒劝谏董卓留下了这一小部分人,暗地组建了一个组织,名为玄庭卫。
  玄庭卫直属于董卓,几乎继承了绣衣使者所有的权利,不过没有放在明面之上。
  董卓实际控制的疆域之中,绣衣使者被取缔,大量的绣衣使者骨干被诛杀,其余的绣衣使者经过筛选都进入了玄庭卫中。
  可以说玄庭卫继承了绣衣使者大部分的遗产。
  但是其余各地的绣衣使者,却并不买玄庭卫的帐。
  据贾诩所知,大部分的绣衣使者选择归附本州的州牧、太守,从明面转入了地下。
  贾诩拿起案桌上的玉佩,想了一想,随后将其放入了怀中,这才让门外的亲卫进来。
  亲卫递来密封着信件,贾诩拆开信件,取出了里面的帛书。
  帛书的内容,让贾诩的神色不由的变化了一下。
  关东竟然真的生出了乱子。
  袁绍辞官到达渤海郡,历数董卓罪行,言称董卓暴虐,逾越之十多处罪状。
  冀州牧韩馥虽是董卓举荐,但是也是袁家故吏。
  袁绍与董卓撕破了脸皮,韩馥不久之后发出命令,声援董卓。
  东郡太守桥瑁甚至伪造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政府,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重新拥立刘协为天子。
  广陵郡功曹臧洪说服陈留太守张超,联合其兄陈留太守张邈一同举兵。
  兖州刺史刘岱亦加入,在酸枣举兵,关东之地,反董之势已经势如野火燎原之势。
  卫兹、王匡、刘岱、孔伷等人俱在各自辖地,招兵买马,广募豪杰。
  “关东联军……”
  贾诩看着手中帛书上的内容,他原本对于董卓信心十足,但是此刻因为之前阎忠书信的影响,心中却是对董卓有了一些动摇。
  莫非董卓的败亡已经注定……
  贾诩又想起了洛阳市井之中的传闻,许安是黄天在凡间的化身,有未卜先知之能,断吉凶,知阴阳,辨生死。
  莫非……
  贾诩站起身来,他没有再想下去。
  鬼神之说,他向来都不相信。
  若是真有鬼神,真有仙神,世间怎么可能还是这般的光景?
  贾诩走出房舍,庭院外卫士已经准备好了马匹,就等着贾诩上马前往洛阳。
  贾诩没有急着上马,而是先转头看向北方,那是并州的方向。
  北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也是阎忠所在的方向。
  微风吹拂而来,贾诩一瞬间有些恍惚,好像又回到少时的学堂之间。
  他低着头坐在学堂的一角,只敢用余光去看阎忠。
  阎忠手持着绢扇,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泰然自若。
  此时的阎忠,早已经是出名许久,被称为凉州的名士,受万众敬仰,而他贾诩不过只是一名学业中等偏下的无名之辈。
  “贾诩贾文和,何在?”
  阎忠站在学堂的中央,站在他的老师,还有一众同学的中央,不卑不亢的问道。
  在众人的闹哄哄的声音,阎忠终于是在学堂的角落之中找到了贾诩。
  贾诩双手紧张的死死抓着衣袍,他不知道阎忠为什么提起他的名字。
  阎忠微微一笑,举起绢扇,指着他所在的方向。
  随后环视着众人,朗声说道。
  “此子有良、平之奇!”
  风渐渐的急切了起来,贾诩眼前的光景骤然消散,又重新变成了青翠的树林。
  原来的风华正茂的少年,早已经是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
  贾诩微微一笑,转过了头。
  “许安……”
  贾诩低声的呢喃着。
  “真想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能让阎公这般的人物投身其下,尽心辅佐……”
  贾诩翻身上马,轻拉缰绳,座下的白马低低的嘶鸣了一声,载着贾诩就此扬长而去。
  ……
  成为相国的董卓,越发的猖狂,甚至夜宿于皇宫之中。
  朝中百官虽然极为不忿,但却无力阻止。
  在的玄庭卫的监察之下,但凡有敢说董卓半句坏话的朝臣都会被逮捕入狱。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
  又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甚至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
  更是找寻了一个由头,开启文陵(汉灵帝的陵墓),使人拿取其中珍宝,充作军资。
  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听说洛阳发生变故,担心其父安危,所以前往洛阳。
  但董卓因为旧事和周晖有所争执,对其厌恶至极,甚至毫不掩饰,直接派兵将其劫杀。
  此时的董卓已经是权倾朝野,真正的做到了,顺其意则生,逆其心则死!
  当董卓受到了关东联军组建的消息之时,不由的勃然大怒。
  如今他身为相国,随着权柄日重,根本容不下胆敢忤逆他的人。
  “该死,该死,一群以下犯上的逆贼,他们的官职还是我向皇帝讨来的!一群忘恩背义之徒如何敢如此!”
  董卓在厚德殿之中大发雷霆,不停的渡步。
  “一群废物,连‘蛾贼’都打不过的废物,也敢来讨伐我?!”
  董卓正在盛怒之中,根本没有人敢上前劝谏。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低头垂目,眼观鼻,鼻观心,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触了董卓的霉头。
  上一个惹了董卓不高兴的人,现在还在大牢里面受着玄庭卫的酷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四百八十九章 风霜以别草木之性
  等到董卓发泄了一通之后,李儒这才走出队列劝谏道。
  “关东联军,虽名为群雄,却实为群犬,不过一群小丑,相国坐拥精兵十万,内有洛阳八关,外有精兵强将,更兼有大义之名,平灭关东联军,不过覆手之间。”
  李儒向左右各看了一眼,董卓看到李儒动作,知道其有机密相告,于是挥了挥手,左右的甲士看到董卓举动,皆是向后方退去。
  自从上次被越骑校尉伍孚刺杀之后,董卓每次出行便多带甲士,以防不测。
  骑都尉华雄因为救护有功,已经是被升为了中郎将,更是被其封为都亭侯,随侍左右。
  “关东联军声称出兵乃是归还帝位于刘协,出师有名,虽非正,但是合乎理。”
  “相国废帝,汉室威信扫地,但是也给了关东联军把柄……”
  李儒面色一厉,并指成刀,向下虚砍了一下,冷声道。
  “不如让他们没有这个名头……”
  董卓眼皮一跳,李儒居然想要直接杀了刘协。
  但是董卓虽然废了刘协为帝,实际上对于刘协还是有些好感。
  毕竟刘协为帝之前,是董太后抚养,被称为董侯。
  董卓自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族,本来他甚至都不想废帝。
  但是不废帝,汉室威仪仍在。
  相国之位虽然崇高,权倾朝野虽然快意,但是他的野心可不远远止于此。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始终是还在一人之下,哪怕是名义之上的一人,也是让人极为不舒服。
  那皇帝的宝座,那刘家的人坐的,他董卓难道就做不得吗?
  “若是师出无名,大义在我,平灭关东联军之后,相国威望将到达顶峰,名震天下,届时扫清关东,再收凉州,平灭幽并叛乱。”
  李儒双手作揖,沉声说道
  “天下至尊之位,有德才者居住,汉室又有何理由不将帝位禅让给相国……”
  董卓转头看向身旁的李儒,听着李儒的描绘,心中也不由的一阵激动。
  汉室的天下已经太久了,确实也是时候该换一个人坐了。
  董卓的目光慢慢的变得凌厉了起来。
  欲登高位,必须心狠手辣。
  “相国,我还有一事禀报。”
  李儒看着踌躇满志的董卓,心中稍安,趁着董卓心情稍好,这个时候他刚好可以说出另外一件事。
  “如今天下未定,相国夜宿皇宫却是有些不妥,还有便是我军入城稳定洛阳局势,但是如今城中已经发起了多起案件,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一共有十数起……”
  董卓眉毛一挑,露出了一些不耐烦的表情。
  李儒虽然察觉到了董卓的异色,但是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着,有些事情他必须要说。
  “关东联军虽不过一群豚犬,但是也是阻碍,北地黄巾已成气候,许安此人起于微末,却在短短数年之间,在汉庭的包围之下,席卷并州,占据十二郡之地,不可小视。”
  李儒的谏言有时候让董卓感觉还是有些刺耳。
  “天子年幼,我身为相国,在其身边辅佐一二,再正常不过了,你看这朝野之中,难道有人反对?”
  李儒眉头微蹙,便要再说。
  董卓知道李儒又要长篇大论,连连摆手道。
  “洛阳城中生乱,我会传令下去,约束底下的军将的。”
  言罢,董卓没有再和李儒多说,带着华雄等一众甲士,便离开了大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