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朔方之战,匈奴归降后,黄巾军中的肉食才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不过也没办法供应全军,毕竟不能竭泽而渔。
匈奴部族还有那么多的人,要是牛羊全部只是供应并州黄巾军的吃喝,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一半的将校、官员每日都定有肉食之类的东西,而且自然也不可能和普通军卒住在一起,这在兵法和办公上都是不正确的。
所谓没有特权指的是不像某些汉地的官员一样养尊处优,位居常人之上,高人一等。
许安除了规定,不允许铺张浪费,不允许奢侈享乐外,还规定所有的军官的最高的待遇,不允许超过一条线。
阎忠沉声言道:“在下以为,明公下令不允许铺张浪费,不允许奢侈享乐此事正确,但规定待遇不能超过的标准,却是低了很多。”
许安眉头微皱,他制定这个规定,第一是财政问题,第二就是他有些害怕黄巾军会变成后世太平天国那样腐败的样子,一旦成为那样,局势便难以挽回了,腐化的速度,有时候要远超人的想象。
但许安知道阎忠不会无的放矢,此时提出,自然是有自己的想法,这件事许安之前也有过犹豫,毕竟俸禄太低,待遇太差,却是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都高到可以忽视这些的地步。
许安曾经看过明朝的一个事例。
明朝官员俸禄就被定的极低,其后果便是,就算有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存在,但明朝的官场一度却是贪墨成风。
朱元璋规定了对贪官的处罚标准和方式,可谓是历朝最为严厉,只要是贪污六十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甚至于在私下收受—件衣服、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四本书也算作犯罪。
为了震慑贪污者,更是设立了凌迟、枭首示众、种诛、弃市、纹面、剥皮、割鼻、阉割、挑膝盖等种种酷刑。
最为众人所知的便是“剥皮揎草”。
将人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
依此来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但就算是这样,却依旧没有办法阻止贪污的官员。
明初的贪官被杀者不计其数,仅在有名的“空印案”和“郭恒案”中,就有数万人头落地。
甚至于到后来,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满任,很多人都被杀掉了。
一些地方确少官员,甚至于让戴着镣铐的官员,出来断案,断案完毕后再押解回牢。
现在并州的经济并不发达,黄巾军中内的气氛还是不错,能够贪腐的地方也没有多少,而且就算贪腐了,其实也没有地方可以让人用钱。
阎忠双手作揖言道:“明公不允许铺张浪费、奢侈享乐此法可行,不过规定不能逾越的标准,却是要提高一些。”
“此事如大禹治水一般,易疏不宜堵,疏则水患减除,堵却是更让人为之心动。”
“贪腐之事,古来有之,难以清除,明公麾下有鹰狼卫缇骑作为耳目,确实能止于一时,但却不能阻隔一世。”
“所以在下认为,明公只需要遵循自俸要薄,养贤要厚这两句话,便可长久无忧,而且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
“自俸要薄,养贤要厚?”
许安面露思索之色,仔细的念叨着阎忠所说的话。
“不错。”
阎忠振了振大袖,郑重的言道。
“自俸要薄的意思就是说,明公的衣食住行的标准可以放低些,饮食粗淡一些,让军中、道中的人学习。”
“养贤要厚的意思便是,对于贤才,对于人才,对于那些真正在做事,付出了辛劳之人,要给于较为优厚的待遇。”
许安的面色渐渐的认真了起来。
阎忠顿了顿,看到许安认真听取的神情,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每次自己向许安提出意见,许安不管之前在干什么都会非常认真的倾听,
阎忠笑了笑,继续言道。
“正如明公此前曾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而不得。”
“明公所言黄天之世,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天有阴晴,地有肥瘠,人亦有富贫之分,有懒惰之人,有勤劳之人,有聪颖之人,有愚笨之人,此乃天地之间的定律,非我等人力所能改之。”
“在下以为,并非是说明公使得天下人的待遇都一样,那么天下便会大治,天下大治、国家安定,不在于平均,而是在与公平二字。”
“公平者,即为公正而不偏袒,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是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而不得,才是治国之道理,明公现今的处理方式,却是违背了昔日自己的言语。”
阎忠双手作揖,庄重的向许安行了一礼。
“所以这边是在下所说,为什么明公此举不甚妥当的原因。”
“自俸要薄,养贤要厚,只有做到了公平二字,这样才不会使得追随着明公的人而寒心啊。”
许安站起身来,离开自己坐的的席位,走到了阎忠的案桌之前。
阎忠如今的一番话,却是点醒了许安。
许安一直想着,不能让黄巾军变成了后世的太平天国那样,从内部瓦解掉。
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却是让他忽略了公平二字。
许安重新坐下,对阎忠恭敬的行了一礼,诚恳的言道。
“若是没有军师点醒,我定下的规定却是险些酿成大祸,要是使得众人离心离德,大业未果,纵然我万死亦难辞其咎。”
许安这番话确实是真心实意,汉军对于太平道的信徒的容忍度非常之低。
无论是朱儁还是皇甫嵩,还是其余各部的汉军,都没有轻饶过任何归降的黄巾军。
许安知道历史,再历史上,汉军与黄巾军在广宗的大战,没有许安参与,最后的结果便是张梁战死,3万人被杀,5万余人赴河而亡,无人突围。
皇甫嵩入广宗,悉虏黄巾军家属,焚烧大批辎重,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下曲阳之战,汉军斩杀、生俘者10万余人。皇甫嵩收集黄巾军死去军卒的尸首,筑“京观”于城南,以显示其战功。
许安现在统领的黄巾军,虽说看起来正值如日中天,但实际上,稍有不慎,却是万劫不复。
若是黄巾军败,或者从内部瓦解,那么并州的太平道信徒的境遇和下场,绝对极为的悲惨,而一直跟随在许安麾下的黄巾军军卒,只怕是无人可以幸免于难。
“明公从善如流,宜哉。”
阎忠连忙扶起许安,他每次的谏言,许安都会认真的听取,就算不采纳,也会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
“现今并无大事发生,明公及时纠正,止于胎腹,无须担忧。”
“我这就是修改政令,军师先行吃饭。”
许安站起了身来,重新坐回了案桌后,将饭食推到了一旁,拿起了毛笔,在黄天纸上书写着。
第三百五十九章 出佂两郡
中平五年(188年),五月十二日。
许安麾下各路军兵已经陆续赶到了晋阳城外,此时的晋阳城南北两处大营,皆是一片热火的朝天的景象。
黄巾军的武卒营和锐士营朔方一役的伤亡造成的孔雀,也被各军抽调的精锐填补完毕,甚至还扩大了军队的总人数。
如今的武卒营有军士七千余人,锐士营更是达到了八千余人。
不仅仅是人数增加了,武卒营和锐士营的武备也提高了不少的档次。
以前的武卒营,说是全员铁甲,其实不过只是铁制的胸甲,其余的地方还是革甲。
一开始建军的时候,一什十人中只有一面塔盾和几面曲缘盾。
而锐士营,只是全员能披挂革甲,手持长戟或是长枪,佩戴少量的曲缘盾,只有军官才能穿戴和武卒营军卒差不多的铁甲。
但是到了现今,占据了并州的黄巾军,工坊的制作力全开。
源源不断的铁矿石从各地的矿山和矿洞之中,被民夫运送至各地的工坊,伐木工人也是昼出夜伏,砍伐着适合组装长枪、制作弓弩的木材。
黄巾军府库中的钱粮如流水一般支出,民夫的运费、工匠的工费、伐木工人的薪资,矿山的维护……
黄巾军的府库钱粮减少,而黄巾军的武库中却是日益的繁忙。
一件件甲胄、一杆杆长枪、一柄柄长戟、一张张强弓、一捆捆箭矢从工坊中被取出,运送至晋阳的武库,再从武库之中被文吏发送给各军的军卒。
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官道之上尽是忙碌着的民夫,还有负责押送的黄巾军兵丁。
如今的黄巾军武卒,已经真的隐隐有几分曾经战国时期,威震天下的魏国武卒风范了。
武卒营的武器配置,十人一什,装备长戟十柄,环首刀十把,塔盾三面,什内设“持弩手”四人,处于每什最末位,各持弩箭三十支。
接战一般是以一屯百人为最小的战阵单位,塔盾兵在外侧,长戟兵次之,持弩手排列于最后。
并州武库中,存量最多的便是弩机和箭矢,而会制作弩机的工匠也颇多,但还是有些供不应求。
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许安甚至想除了塔盾兵外,其余的武卒都配备上弩机。
这样在接战的时候,就能给于对方极大的杀伤,更进一步增加武卒营的战斗力。
黄巾军虽然如今看起来人多势众,但并州实际上地广人稀,每一名军兵,尤其是老兵其实都极为宝贵。
武卒营所装备的盔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原本的盔甲是从武库中夺取的汉军盔甲,拿到的只有胸甲,至于臂甲,裙甲便是全然没有,只能用革甲代替,或者干脆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黄巾军武卒,在葵城之战之中,虽然有铁甲防护,却依旧伤亡惨重,而在朔方之战却是伤亡颇少的原因。
现在武卒营的军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装备了一种新式的臂甲,也就是原来的老兵,赢下了朔方血战的那三千多名武卒。
武卒营装备的新式臂甲,并不是如同现在汉军所装备的臂甲一般,而是用带着弧度的铁片连接在一起所组成的。
这臂甲正是许安绘图让工匠打制而成的,后世明朝的环臂甲。
一块接着一块的铁片被串联起来,用于防护手臂,在提供的防护的同时,又不影响手臂的活动。
不过受限于甲胄工坊的产量,黄巾军的武卒还是无法列装裙甲。
可以遮蔽腿部和脚部的铁甲,只有排在第一位的塔盾兵才有资格佩戴。
更多的普通的武卒,新补充的武卒还是只装备了铁制的胸甲,他们的铁甲是由工匠将原本武卒营破碎的甲胄、淘汰的甲胄、以及缴获匈奴的铁甲,改制而成,防护力要弱一些。
锐士营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朔方之战退下来的锐士们也已经换装完毕,三千多名锐士原本的革甲上,被装填了一些铁质的甲片。
并州处于边境之地,工匠人数相较于内地多些,不过碍于锻造的技术,产能也不是很高。
关于锻造武器的技术,许安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虽然他以前也喜欢冷兵器,但是也只限于书本和网络视频,至于如何锻造,锻造的技术如何提升,许安也没有任何的头绪。
不过许安还是知道一些关于锻造的常识,历史书上曾经学过的常识。
现在的工坊内,许安颁布了几条政令,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工匠更新技术,只要能有效提高产量和武器强度,都会给与高额的奖励。
还将工坊内经验丰富的工匠集中了起来,让他们在锻造将校甲胄、刀兵的同时,再去做一些实验,并安排文书记录实验的数据。
如今黄巾军的工坊产量还是有限,但现在的黄巾军还是算的上今非昔比。
要知道原本很多黄巾军的普通军卒,甚至铁制的武器都没有,拿的兵刃有些还只是木头削制而成的枪。
现在的黄巾军已经全面换装完毕,许安麾下的直属作战部队,不仅是全铁质武器,还装备了大量的甲胄。
此次出战的武卒营、锐士营,共计有一万五千人,披甲率百分百,铁甲占比近40%。
虽然这样的武备比不过汉廷新成立的西园禁军,但比汉军地方部队还是要强出了数倍,至于哪些乡勇,团练,在黄巾军的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骁骑营的武备,基本不需要工坊制作,骁骑营大部分都是汉军的军卒,在许安接受前,就已经列装了不少的铁甲。
只是朔方一战,骁骑营也折损了很多军卒,还损坏了很多的甲胄,不过这也只占了一部分的人工用来维修。
并州的武库中什么都不多,但是维修的甲片却是有不少。
装备最差的是从原来匈奴部族征募而来的并州义从,共有两万千人,一万两千名骑兵,八千名步兵。
其中一万两千名骑兵是作为作战的战兵,但就算是战兵,这些匈奴人,多半是只穿着衣袍,少量的一部分有革甲,铁甲只有百长才有资格穿戴。
匈奴部的铁甲,几乎被许安拿去了八成了,只给匈奴人留下了两成。
八千名匈奴步兵,全都没有披甲,兵器也是五花八门,连铁质兵器都没有,只是充任辅兵和民夫。
原本许安计划是出兵三万三千人,但是两郡之战,肯定会爆发攻城战,此战出阵的都是许安麾下的直属部队,武卒营和锐士营装备精良,不应该被消耗在攻城战中。
而且后勤征募民夫也要消耗大量的钱粮,而征募匈奴人,却只要负责匈奴的饭食。
还可以减轻度辽将军李德在塞外的压力,毕竟此战许安带领黄巾军主力东进,万一匈奴部有出现了一个脑子不好的人煽动叛乱,那么确实会给现在的黄巾军添上一些麻烦。
思前想后,许安便又多征招了八千名匈奴步兵,不过是多消耗一些军粮罢了。
一方面省了征募民夫的钱,一方面压制匈奴部可能出现叛乱,一举两得。
晋阳城外,黄巾军出征的部队已经尽数就位。
田仲和安仆延也领了许安的命令,带着难楼的女儿玉谨返回了上谷乌桓部。
联姻的事,被安排到了攻占两郡之后。
得到了许安的应允,安仆延并没有多停留,欢天喜地的带着许安的书信离开了晋阳城。
而在五月十二日这一天。
上谷乌桓也对代郡、上谷两郡,发起了进攻。
难楼先是致信给上谷郡的郡守,言说想恢复昔日的待遇,想进入长城南部安置部分族人。
上谷郡的郡守自然是拒绝了难楼,而难楼正是要一个可以出兵,又不让两郡生出警惕黄巾军的借口。
得到了借口的难楼一口气征调了六万多名的乌桓骑兵,更是亲自带领大军进攻上谷郡。
不过难楼也知道自己只是作为牵制一方,主攻还是许安带领的黄巾军,所以只是局部的袭扰。
否则若是攻势过于猛烈,代郡和上谷郡的汉军官吏请求支援,让刘虞提前带兵赶来支援,那就无比的难受了。
难楼能统帅九千余部族,带领着如此的多的乌桓人,战阵上的经验自然是丰富无比。
草原不比汉地,在北方的草原上生存,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部族亦有兴盛衰落,难楼能带领着如此多的乌桓人保持着兴盛,自然是不容小觑。
虽然征募了六万多名骑兵,但是难楼只是给于守卫长城的军兵造成了乌桓人试图南下,攻势频繁,但是并不猛烈,只需要少许的支援,便可坚持的住。
幽州张举的叛乱,分出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