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安便让人先拿来饭食,他和张辽、郝昭三人倒是不要紧。
在内务府任职的三人却是饿不得,他们之中年纪最大的人已经近六十岁了。
他们现在并没有感觉饥饿,只不过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罢了,等回过神来,只怕是伤了身体。
许安手下的文士并没有多少,自然也是极为注重他们的身体健康。
卫士端来饭食,还没有一会,杨绩等人便已经吃完,他们现在只想听许安讲解最后的一篇天书上的内容。
如果不是许安强硬要求,只怕是他们决口不会提吃饭二字。
许安放下陶碗。
杨绩等人已是全神贯注的拿起而来毛笔,竖起耳朵,生怕遗漏一字。
许安站起身来,继续言道。
“第二篇名为《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许安的声音,传出了房舍。
他没有注意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集在庭院中,越来越多的在听着许安讲解。
良久,许安停下了言语。
《千字文》他需要删减了很多,所以也慢了很多,有些注释他也已经忘记了,根本没有《三字经》记得那么全面。
“可惜啊,可惜啊……”
傅祁放下毛笔,长时间的写字也消耗着他的体力,但这并没有让他感觉难受,真正难受的是天书有缺,很多地方,许安已经回想不起来了。
甚至有些连注解都摸棱两可,虽然可以自行注解,但天书所言,若是自行注解真正意思可能就不得其真意了,这也是傅祁为什么摇头感怀的缘故。
“以天书启蒙……”
杨绩的脸上泛起了一丝不正常的潮红。
“以天书启蒙……哈哈哈……”
庞渤满眼通红,摸着自己的胡须,盯视着另一只手中的竹简,感慨道:“有此蒙学,黄天真当兴也。”
思虑过多,许安的脑袋也是有些昏昏沉沉,他抬头看向四周。
只见不知道何时,庭院外几乎站满了人,文吏、缇骑、黄天使者……他们全都是在听许安讲解经义的。
第二百七十章 黄天纸
天书启蒙短短数日便传遍了晋阳城的街头巷尾,有关于天书的内容也流传了出去。
加上鹰狼卫缇骑、坐探暗中的推波助澜,更是使得传言传播的越发的迅捷,使得信服的人越多越来。
不过许安没有闲心来管理外界的流言蜚语,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需要处理——改进造纸术。
许安之前在看有关于三国的影视作品时,曾经有过疑惑,为什么蔡伦早已经发明了纸,但汉代却仍然是使用简牍来作为记录的工具。
这也使得许安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到了解答。
自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改进的造纸术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至今也有八十二年。
但大部分的世家豪强,甚至官府之中,日常的书写记事以及办公,还是使用的简牍为主。
此时的上层社会的贵族、豪强、世家皆是存在着固有的思想,最重要的文书资料、契约合同应该铸成钟鼎,其次则书于竹帛
《三国志·卷十九》记载有一句话,便很好的说明的了当时的情形,“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
当然这也和汉时的纸张的缺点有关,就算是改进后的“蔡候纸”依然是没有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极容易被损坏,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唯此才能长期保存为据。
“蔡候纸”虽然改变了纸张无法书写的、造价低廉、但是却还是无法解决长久保存的问题。
许安知道只有纸张彻底解决本身存在的“短板”,使其便于保存、而且不易损坏,这样纸张的优越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取代缣帛、竹简。
当纸质书普及之后,简牍制作工艺繁琐,体积大、重量重。缣帛更是昂贵无比,寻常人家不可能使用得起。
许安早先便想要开设蒙学,当日口述出《三字经》还有《千字文》后,便正式将筹建学堂之事,提上了日程。
而要开设蒙学,那么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书籍之事,至于讲授之人,倒是简单,现在道堂之中的符祝还算是绰绰有余。
毕竟许安的计划,是先在各城中修建学堂,随后慢慢推广出去。
建立学堂的计划,首先最重要的便是扩充黄巾军的人才储备,还有提高识字率。
不仅仅是蒙学,许安准备一共建立三种学堂。
一为蒙学,不教经义,只为6…12岁的孩童教授读书写字、简单的术算。
二为郡学,吸纳蒙学排名前列的学生,或者通过考核者,教授的更为复杂的术算、以及政事处理,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知识、第二年于各地实习帮助处理郡中政事,毕业可以授吏。
三为国学,入国学院者只要毕业即可授官,国学面向郡学毕业生招收。
不过有一点特殊的,就是郡学、国学两座学堂招收的学生,只有加入太平道,才能入学,否则没有入学的资格。
道堂则是相对独立,面向军中的符祝,不属于三处学堂管辖。
许安的计划是先在各城中,设蒙学两座、郡学一座、于晋阳城设国学一所。
国学院由自己担任祭酒、其余郡学院、蒙学院的讲师挑选符祝充任,蒙学院祭酒由符长级的符祝担任、郡学院祭酒由祝长级的符祝担任。
为了开设如此多的学堂,所以许安也召集精通制纸的工匠会聚于晋阳城。
现在许安正带着杨绩、傅祁、庞渤三人在造纸的工坊之中视察造纸的情况。
“蔡候纸”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防止虫蛀不能长久的保存,但防止虫蛀的办法。
而许安当时在了解纸张为什么没有普及时,也找到了后世纸张普及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核心,就在于——黄蘖(niè)。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在炼丹之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发明了这种染纸的办法。
而染纸法,就是是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其来浸染纸张,使纸张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
这种经过黄蘖汁液浸染的纸张被称作“黄麻纸”,虽然颜色发黄不如白纸美观,但却极大延长了寿命。
造纸的工坊的一处,一叠裁剪的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外表泛黄的纸张,被放在了案牍上。
“这便是染好的纸张?”
许安取过一张“黄麻纸”,放在手中仔细的查看。
这和他后世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那些黄色的典籍用纸,倒是相差无几。
听到许安的询问,站在许安不远的一名工匠略有些激动的回答道:“禀大贤良师,这些正是用了大贤良师教授的‘染纸法’染成。”
身在并州,他们早就听闻了许安的种种事迹,还有传言,亲眼见到这样的一名传奇,自然难免是心绪有些激动。
更难得可贵的是,许安提高了他们这些匠人的薪酬,免除了徭役,改为雇佣制,使得他们的生活比原先要好了很多。
之前天书蒙学的之事,在晋阳城中的沸沸扬扬,天命在于黄天的言语更是屡见不鲜。
随后许安便召集工匠,要造新纸,据说这这种新纸,可以长久的保存、而且不怕虫蛀。
如果这种纸如同许安所说,真是可以长久的保存、不怕虫蛀,那么他们便是首批做出这种纸的工匠,而且知晓的秘方,如何不激动。
许安看到一旁面色神情各自不一的造纸工匠,笑着言道:“自然可以。”
“此法可是仙人在我梦中所授,怎会有假,到时候各地的蒙学、郡学都将使用这种纸。”
许安虽然还不知道到底效果如何,但想来记载之中有,定然不会相差太多,只要能保存数年其实都已经可以了,毕竟只是造纸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算上收集黄蘖,也不过是多一些收集的人罢了。
杨绩、傅祁、庞渤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许安正好奇他们为什么这般作态时,杨绩终于是开口问道:“请问大贤良师,此纸该用何名称呼?”
“名字?”
许安倒是没有想过纸名,不过很快,他便想到了该叫什么名字。
“染纸法是我太平道仙人所授,用这些纸编纂书籍,于传播经义,既是黄天所赐,便唤作‘黄天纸’吧。”
第二百七十一章 雕版印刷
“上天所授,仙家手笔果然非我等凡人所能见识。”
一名须发半白的工匠捧着手中黄色的纸张,几乎老泪纵横,感慨道。
“‘染纸法’‘染纸法’……仙人的智慧,我等凡人终是不能及其分豪……”
许安看着拜服在地上的一众工匠,他大肆的宣扬的天命的归属,神话太平道、黄巾军还有自己,终于是见到了成效。
“禀大贤良师,《三字经》《千字文》两书雕版,由我狼卫监管,已让工匠雕刻已经完成,这是试用板块,还请过目。”
一名身穿着白狼服的狼卫百户官,手中持着两块木板,缓步走入了房舍之中。
“雕版?”
杨绩的目光看向那狼卫百户官手中的木板,有些好奇,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是雕版。
“敢问明公,这雕版又是何物?”
杨绩转过身子,向着许安施了一礼后问道。
他知道,这多半又是出自许安的手笔,所以也没有去问旁人。
而且事关《三字经》《千字文》两本天书,更是让其无比的好奇。
傅祁和庞渤两人,也是微微上前,侧耳倾听,全神贯注,生怕遗漏许安的任何一句言语。
许安微微一笑,从狼卫百户的手中接过雕版,放在了案桌之上。
杨绩、傅祁、庞渤三人一并凑了过来,三人举目看向“雕版”。
只见那被称之为“雕版”的木板上,密密麻麻的刻字。
虽然字体是反过来的,但是杨绩还是看出了,这上面刻写的正是《三字经》上的内容。
“这是?不对……”
杨绩面露疑惑之色,用手摸着雕版上的凸起,他感觉自己好像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一时间却难以想通其中的关节。
许安看到杨绩的神色,笑着说道:“杨公取纸张来便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好、好……”
杨绩当即从旁边的案桌上取来了一张“黄天纸”。
许安接过黄天纸,将其轻轻的覆盖在雕版之上,微微一压。
一旁的杨绩双眼一凛,他已经想到了其中的关窍!
“妙啊……妙啊……妙啊!”
杨绩忍不住拍手叫好,傅祁亦是面露讶色。
一旁的庞渤却仍然没有理解许安的意思,连忙扯着杨绩的袖口询问道:“文仲,这到底是何用?”
杨绩神情激动,指着身前的雕版言道。
“将雕版之上,涂上墨水,然后敷上纸,然后只用轻轻一刷,雕版之上的字,立时便会出现在纸张之上。”
庞渤面色大变,连忙拿起一块雕版,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
若是真如杨绩所言,这小小一块雕版,上面有上百字,涂上墨水,再敷上纸,可以循环使用,那么一天下来,可以复制多少的书籍,多少卷宗。
庞渤此前还想,若是许安想要设立如此多的蒙学,就算改进造纸法,但现在文吏不足,抄写书籍费时费力,又得花上不少的时间。
庞渤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杨绩和傅祁神情如此激动,这可是变革性的发明!
“莫非这也是仙人所授之法?”
庞渤小心翼翼的捧着雕版,生怕将其损坏,声音显得有些颤抖。
“自然。”
许安点了点头,雕版印刷术,加上便于保存的“黄麻纸”,两者合一,给与的许安开设学堂的底气。
东汉时期,知识,书籍,简牍,这些全部存在于贵族之手,寻常百姓单是识字都十分之难,很多典籍都被那些豪强世家攥取在手中。
比如郝昭,他的守城、器械之法,都是学自自己家中藏书典籍。
有一点原因就是简牍不便于携带,传播困难,而且雕版印刷术没有出现之前,多是只凭手抄书籍,典籍,这也造成了留存的书籍相当有限。
许安派遣魏律前往河东郡去清除世家豪强,还有一点,就是想要将世家豪强那些珍贵的藏书和典籍全部查抄出来。
黄巾军和豪强世家水货不能相容,郝昭虽然是豪强子弟,但他加入了黄巾军,只不过是其主观的意见,他的家族不见得会同意。
黄巾军统一上党也有些时日了,但实际上,除了强行逼迫的文吏,在鹰狼卫的监察之下工作外,大部分的豪强世家,就算是屈服了,也没有让自己家中的子侄来黄巾军中仕官的意愿。
毕竟黄巾军的所作所为,几乎无一不侵犯着这些豪强世家的利益。
单说田税,现在黄巾军征收田税,所有豪强地主都需要按照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缴纳田税,狼卫缇骑一直都在清查隐田。
没有了算赋,口赋,人头税这些乱七八糟的税收,一般的小民缴纳的税确实是低了很多。
但是豪强世家在黄巾军的统治下,反而是要缴纳更多的税赋,这直接侵犯到了他们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河东郡的豪强世家抵抗的力度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并州的豪强地主快速的屈服,则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毕竟黄巾军不过只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但匈奴人要的可是他们的命还有钱,孰轻孰重根本不需要对比。
所以并州的官吏、豪强暂时还是能供黄巾军驱策。
当然,如果汉军重新占了上风,这些并州原本已经屈服了的豪强、官吏,定然又回重新露出獠牙,反抗黄巾军的统治。
所以,许安想要夺取天下,想要击败汉末的群雄,黄巾军的局限让他不能依靠世家,他必须要走另外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而这条路,便是要依靠群众。
而汉末的群众,他们不识字,豪强地主把控乡聚,把控喉舌。
而要掌控喉舌,就要开启民智,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能识字,能读书,这样黄巾军的政令才不会被那些盘踞在乡聚,根生蒂固的豪强地主所歪曲。
等到蒙学逐渐展开,启蒙教育逐渐扩大,到时候办设官报,亦可更大一步的增加华语权。
这就是宣传的力量!
房舍外人影绰绰,脚步声更甚。
杨绩此时才发现,不知道何时,房舍内外已经站满了鹰狼卫的缇骑。
连鹰狼卫的指挥使刘辟也在其中。
许安缓缓站起身来,面若寒霜,环视着房舍中的一众工匠,冷声言道:“‘黄天纸’,‘雕版印刷术’此两件事乃是我军之绝密,若有泄露者,株连九族!”
第二百七十二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
杨绩、傅祁、庞渤三人跟着许安走出房舍,这才发现工坊之中所有的工匠都被集中了起来。
鹰狼卫已经彻底掌控了这处地方,纵使插翅也难逃此地。
不仅是制纸匠,那些雕刻的工匠也被集中了起来。
许安弯下腰,对着身前一众工匠先是郑重的行了一礼。
许安神色肃穆,诚恳的言道:“为了能平定天下,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各位了。”
“此事事关重大,若是技术被汉室所窃取,恐怕其势力大振,世家豪强更为高高在上,而臂如我等的小普通民却会越发艰难。”
汉帝国现在虽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他的战争潜力,却远远胜过只有一个并州和半个河东郡的黄巾军。
改进的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如果被汉帝国夺取了,不提世家豪强会因此变得有多么强大。
情报泄露后,许安到时候肯定是不能再发行报纸了,拥有了黄麻纸,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