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妻为大都督 >

第110章

妻为大都督-第110章

小说: 妻为大都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家伙,每当你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的时候,他却又会展现出更为了不起的才华。
  他的身上究竟还有多少秘密?我却丝毫不知情呢?看来以后可得多多发掘才行啊。
  心念及此,折昭嘴角溢出的微笑更盛,笑容犹如深山幽谷中的兰花草一般,优雅而又淡然。


第二七六章 异地安置之策(四)

  说到这里,崔文卿端起案上茶盏猛吞一大口,也不停顿歇息,继续言道:“再说第三点,安置点安全问题。的确,就目前形势看来,辽国西夏对我朝均是虎视眈眈,而振武军所领的这四州,更是首当其冲,若不能想得万全之法,那我们这些安置点在辽国西夏的眼中,无异于是一块块肥肉,足让人垂涎三尺。”
  “故此,若要维系四州稳定,只得加强军力,第一,振武军可适当增加兵员人数,当然,这必须得到朝廷的同意;第二,可在灾民中挑选出精壮男子,编为厢军之内,平日劳作战事操练,到得外敌入侵之时,厢军便可整体编入振武军当中,在折大都督的领导之下,抵御外敌。”
  既然干脆利落,又简单明了的解释完丰州刺史所提出的三个难点问题,崔文卿环顾左右,笑问道:“不知诸位刺史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出来一并让在下解答。”
  事关切身福祉利益,刺史们自然不会客气。
  紧接着,几位刺史又询问了崔文卿几个问题,崔文卿都是一一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即便是存在争议,也群策群力的想点子,谋办法,议论到酣处,几人就连午膳也是在中军大帐内草草解决。
  待到黄昏时刻,商议结束,刺史们再无疑问,全都露出了满意之色,气氛也渐渐活跃了起来。
  见状,折昭微笑总结道:“那好,既然大家都对异地安置之策清楚明白,那这次议事就此结束,若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尽可下来之后询问崔行长以及本帅,还是那句话,这次异地安置之策关系甚大,请诸公务必戮力同心,共谋大事,不辜负朝廷以及官家对我们的期待,更不辜负千里昭昭远道而来的灾民们。”
  “诺!”所有人同时起身抱拳,犹如将军般赳赳领命了。
  是夜,崔文卿和折昭均没有返回府谷县,而是就在振武军中军大营歇息。
  夏日天长,用罢晚膳不过黄昏,崔文卿折昭两人骑马出了军营,一并朝着军营外的小山飞驰而去。
  这段时间,崔文卿常常骑马,马术日渐精湛,跟随折昭飞马出营竟是速度不减。
  折昭美目斜睨了跟在她身后的崔文卿一眼,忽地玩心大起,双腿猛然一夹马腹,胯下白马一声短嘶,好象感觉到主人的心意似的,猛然加速,激扬而起的尘土直扑了崔文卿一脸。
  “擦!这小妞儿当真是太可恶了!”崔文卿暗骂一声,自然不肯服输,脚跟用力一磕马腹,那匹赤红色的骏马一声短促嘶鸣,骤然大展四蹄,箭一般直追折昭的白马,贴着茫茫苇草几乎快要飞了起来。
  一白一红两马你追我赶,速度飞快,待到冲上那片舒缓的小山坡,折昭这才驻马而立,回望着紧随而至,正在勒马的崔文卿,嫣然微笑道:“夫君的马术进展不错哦。”
  “那是,你也不看看我……哎哟……”一言未了,正准备自吹自擂一番的崔文卿却没有防备到胯下骏马人立而起,几乎被掀下了马背,还好手忙脚乱的紧紧抓住马缰,方才避免跌马出丑。
  见状,折昭忍不住笑出声来,娇俏的橫了他一眼,笑言道:“刚夸了你一句你就不行了,还是下马吧。”说完,已是当先翻下了马背。
  崔文卿尴尬的摸了摸鼻头,也是利索下马,与她同站在山坡之上,望着远方天际发呆。
  此际,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山风轻轻吹拂而过,带动野草野花摇曳不止,一片清凉。
  而山脚下的片片军营炊烟袅袅,战旗猎猎,萧萧马鸣,恍若与美丽的风景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不可分割开来的美景。
  见状,崔文卿大觉心旷神怡,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新的空气,大感日子的舒坦美好。
  古代的生活算不得多姿多彩,甚至还略显简单悠闲,然在他眼中,也别具一番风味。
  特别是远离了以前生活在大城市时那种节奏较快,勾心斗角的生活,变作现在这般懒散悠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崔文卿觉得也不枉自己来这莫名时空走上一遭了。
  如果能够像那些古书中的魏晋隐士那般,娶上几个姿容绝色的美妾,盖上一间不大不小的房舍,醉卧山泉之畔放声长歌,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那这种日子真的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正在他悠然神思之际,折昭的声音忽地打断了他的思路:“相公,你在想什么?”
  崔文卿微微一愣,恍然回神,正欲对折昭说出自己刚才的一番想法,不意伊人却是嫣然一笑,自顾自地的言道:“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肯定也在思忖今日在大帐中所言的那些涉及异地安置之策的大事,若咱们真的能够将江南路的灾民平安而又顺利的安置下来,振武军所领的这四州不管是农业还是经济都会更加发达,相信不久的将来,无数田舍将会蓬勃兴建,座座新城更会拔地而起,只要我们振武军能够好好守护四州,这里一定不会比中原差上多少。”
  说完之后,折昭满心喜悦之色,回眸风情万种的横了崔文卿一眼,轻轻言道:“相公,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大功无以为报,我也只有代振武军以及四州的百姓,对你真诚的道一声谢谢。”
  一席话听罢,崔文卿却是哑然失笑。
  要说刚才他可是想得为风花雪月,没想到在折昭这妞儿的眼中,自己却完全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
  看来不知不觉中,他的形象已是逐渐伟岸高大了起来,就连堂堂振武军大都督折昭,也不吝褒奖之词啊。
  不过就实而论,他自己也只是提建议,出主意而已,异地安置之策真正要落实下去,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得靠折昭以及这些州郡的官员们。
  特别是折昭。
  尽管乃是统领一军的大都督,但说到底,究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二八年华的妙龄女郎。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接收这么多的灾民,也不知她是否忙得过来。
  想到这里,崔文卿不禁涌出了一丝担忧之情。


第二七七章 肩头借我靠一下

  正此时,折昭忽地又是轻轻一叹,就这么坐在了碧绿的草地上,双手抱膝嗓音有着一丝动人心弦的磁性:“府州乃是折家先祖们誓死捍卫的土地,不管是昔日的突厥人、回鹘人、铁勒人,还是如今的西夏人、契丹人,折家军从来没有让这些异族踏入府州半步,但我们也知道,折家从来不缺勇猛无畏,甘于牺牲的族人,唯缺智谋超群,富有奇智的子孙,故此,数百年以来,折家军只善征战不善经营,府州、麟州等地也因为战乱过于频繁之故,一穷二白,经济萧条,许多老百姓都只能勉强果腹,遇到灾荒之年,说不定还会饿上肚子……”
  说到这里,折昭微微失笑,笑容中有着一丝欣慰感触:“说起来,我折昭也与先祖们一般无二,擅长军阵战事,却不善经营领地,但我唯有一件事做的比先祖们强,那就是选了你崔文卿入赘折家成为赘婿,这大半年以来,振武军以及所辖四州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现在异地安置之策也已经快要在府州深根发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一切夫君功不可没,即便有一天我们和离,我毕生都会记得夫君你为府州所作的贡献。”
  一席话娓娓道来,满含真情,直让崔文卿大生感概之情。
  想了想,他也顺势落座,就这么坐在折昭旁边与她共同注视着天际尽头的绚丽晚霞,沉默一阵,低语言道:“其实……做这么多事情,我并非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言罢,目光忍不住转向了身边的折昭,嘴唇动了动,便想要说出她的名字。
  “我知道,你是为了荷叶。”折昭未曾留意崔文卿的举动,她微微一笑,笑容中略显苦涩之意,“当初是为了荷叶,你才选择留在府州,留在折家助我,为了取得荷叶的卖身契,你不予余力的斗鲍和贵、斗折惟本,许多时候甚至还甘冒生命危险,这些……我都知道,特别是前段时间荷叶失踪的时候,你更是不眠不休的寻找她,待惊闻她的死讯时,更如丢掉魂魄般失魂落魄,你对她真是太好了,好得让人都忍不住为之羡慕。”
  听到她自顾自地的一席话,崔文卿膛目结舌半响,不禁摇头苦笑,却没有开口解释。
  反观折昭,也不知为何,此时此刻心内却是泛着点点酸意,更有一丝不可言状的失落感蔓延而生,在心内久久流淌。
  她知道崔文卿是她的夫君,但她也明白,与崔文卿的婚姻只是权宜之计,说不定哪天他就会收拾包袱离开府州,离开自己。
  从军四年,戎马生涯厮杀不断,几多濒临生死之境,更有数次惊险杀出重围,但对于这一切,折昭都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怕过。
  然而一想到崔文卿将来总会离开府州,她的心情便忍不住掠过一丝担忧害怕。
  然而,他应该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他的才华,而非成为折家赘婿,在女子的庇护下度过此生。
  这个人终究不是属于她啊!
  心念及此,折昭的心内忽地涌出了一阵深深的不舍,似乎生怕那一天会很快到来似地,她忽地鼓起了勇气,轻笑言道:“夫君,今日议事太过疲乏,我能借你的肩头靠一下吗?只要片刻就好。”
  没想到折昭居然如此主动提出这样亲密之举,崔文卿顿时有些发怔。
  “怎么?莫非你不愿意?”折昭黛眉微蹙,说不出的好看。
  崔文卿恍然回神,连忙将肩头望着她那里一靠,笑嘻嘻的言道:“娘子之言实乃求之不得,你想靠多久就靠多久。”
  折昭淡淡一笑,将身子朝崔文卿所坐的方向稍微挪了挪,螓首轻轻枕在了崔文卿的肩头上,一张娇艳无比的俏脸便止不住红了。
  一时之间,两人谁都没有说话,淡淡的温馨感觉在心内来回游荡,轻快的心跳声更是隐隐可闻。
  也不知终是坐了多久,不知不觉沉沉暮霭笼罩大地,不知不觉又是玄月东升高挂长空,崔文卿和折昭的身影恰如石雕木俑般,久久没有离去。
  ※※※
  骄阳肆掠,热浪流火,司马唐带着舟车劳顿的疲乏,终于回到了阔别三月的洛阳城。
  返回府中第一件事,他便吩咐侍女备置了一桶凉水,解开衣服后走入其中,仍由那冰凉舒适的水流清洗着周身上下的污垢,脑海中清冷的思绪闪烁不断。
  此番前去府州,很多事情出乎了司马唐的意料之外。
  第一个没想到,他没想到折昭居然对他诚挚的感情熟视无睹,只是将他当作了普普通通的朋友,丝毫没有给他半点机会。
  第二个没想到,他没想到那个赘婿崔文卿居然有着惊鸿绝艳的才华,让他在诗词雅集上讨不到半分便宜,最后还不得已敬茶认错。
  不被折昭接受,还败在了崔文卿之手,司马唐自然而然非常想不下,故此也有意识的忘却了陈学士让他前来府州的主要目的,那就是考校崔文卿的才华。
  按道理来说,崔文卿在文才方面绝对没有半点问题,也非常有资格成为陈学士的学生。
  但是,在府州的时候,司马唐却没有将陈学士吩咐带来的那封书信交给崔文卿,更将她的那一席话抛之了脑后。
  想到这里,司马唐嘴角不禁溢出了一丝得意的冷笑,暗忖道:崔文卿啊崔文卿,你可知道有多少达官贵族、豪门大族家中子弟,争先恐后的想要成为陈学士的学生,又可知道陈学士在朝野内外、文坛杏林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影响力,只要能够成为她的学生,摆在你崔文卿面前的便是一条科举通天之路了,只不过你千不该,万不该得罪了我,大好的机会也是为之丧失,也与这样的名师无缘。”
  心念及此,司马唐脸上的冷笑更盛,更有一种报复之后的强烈快感。
  迫不及待之下,他从浴桶中站起,擦拭干净周身上下的水珠,这才换上了一套干净凉爽的衣物,朝着国子监而去。
  感冒了,头昏脑胀,这章可能写得不是太好,大家多包涵。


第二七八章 落雁郡主陈学士

  午后的国子监杨柳飘飞如少女素手轻挥,蝉虫在树梢头不知疲倦的聒噪不止,数只绿油油的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乱叫,一派夏日美丽风光。
  司马唐脚步匆匆的来到陈学士所居的庭院时,便听到一阵叮咚琴声悠然飘来,只让人心旷神怡。
  他驻步望去,只见临水处的水榭内,陈学士白衣胜雪端坐其中,一头如云的长发用一幅雪白的丝巾束住,无珠玉,无簪环,容颜绝色,丽质天成,恍若降临于世的九天玄女,素手轻弹间,优雅的琴声漫出一片幽静祥和。
  站定悠然观望良久,司马唐心内不禁涌出了一丝自行惭秽的感觉,竟不敢相信上天将这么多的优点集于眼前女子一身,使得人止不住对其仰望膜拜。
  陈学士闺名名为陈宁陌,乃是太宗之弟八贤王的掌上明珠,爵封落雁郡主。
  因昔年八贤王常年征战在外,加之母亲早逝,陈宁陌自小就被谢太后养在深宫当中,与当今官家陈宏、齐王陈轩为友,其地位与真正的帝姬一般无二。
  然而,幼年的陈宁陌行止却是非常奇怪。
  她不像其他同龄公主那般喜欢美丽花草,喜欢漂亮衣物,唯独对书本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几乎每日都躲在集英殿观看里面浩瀚如烟的各类书籍。
  不管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百家著作,还是诗词歌赋,民间传奇,名家杂文等类书籍,就没有她不喜欢看的。
  而且更让人敬佩的是,陈宁陌看书有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能,看一本书最多只需要半个时辰的时间,故此没过几年,集英殿内上万本历朝历代的藏书,都几乎被她看完了。
  得知此事之后,当时临朝称制的谢太后大为惊讶,却不敢相信区区一个十岁孩童,能够遍读集贤殿所有书籍。
  在好奇心作祟之下,谢太后将陈宁陌唤来亲自考校,没想到陈宁陌果真对答如流,且毫无纰漏,直让谢太后惊为天人,当场便止不住哈哈大笑赞叹道:“奇才奇才,看来我大齐将要出一女学士也!”
  似乎是验证了谢太后这一席话。
  陈宁陌在十五岁之时成为国子监教习,开课讲座,宣讲儒家之义,其观点之新颖准确,其言谈之严谨慎密,其风采之大家气度,使得国子监许多白发苍苍的大儒都是惊为天人,不少求知欲强烈的大儒甚至还不顾古稀之龄,竟要拜在陈宁陌这个妙龄女郎的门下,从而传为了文坛士林大家津津乐道的佳话。
  也因为此,谢太后授予陈宁陌集贤殿大学士之位,并在满朝诸公的子弟中挑选出一名年轻俊彦,为陈宁陌的夫婿。
  这个幸运儿,便是枢密使杨文广最小的儿子——杨怀瑾。
  当时,杨怀瑾不过二十之龄,便以卓绝的军略武功,成为大齐最是年轻的将军,并活跃在对战辽国的战事上。
  这桩婚事,也被人们认为是天造地和,堪称绝配。
  然而可惜的是,这个杨怀瑾却是个短命鬼,陈宁陌还没过门他就战死在与辽国的战事中。
  而又因当时两人三书六礼已过,在名义上已是算作了夫妻,落雁郡主陈宁陌就这么作了寡妇,使得人唏嘘感叹不止。
  七八年慢慢过去,在这期间,枉作倒霉月老的谢太后心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