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骑军-第4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小意微笑道:“要我为你说好话,你得先去给嫂子道歉。”
张歧犹豫道:“道歉可以,不过……”
“不过什么?”董小意见张歧欲言又止的样子,忍不住问。
张歧咬了咬牙说道:“不过,她必须要承认这个孩子,同意将孩子接回府上抚养。”
董小意觉得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孩子都已经生出来了,难道还能硬着心肠不承认?她又问道:“那么,孩子的母亲怎么办?”
张歧又犹豫了一番,叹气道:“唉,玉卓死活不同意我收她为妾,也只能作罢。我打算给她一笔钱,让她找个好男人嫁了有个依靠吧。”
董小意惊讶地问:“嫂嫂不允许她进门,难道你不能想想办法,比如在外面给她买座宅子,当做你的外妾?孩子总得有娘呀。”
张歧跺脚道:“现在不是玉卓允不允许她进门的问题,而是玉卓要我与她一刀两断的问题。玉卓扬言,如果我再与她来往,就要让我写休书。”
董小意见他脸上淤青一块,想必是昨夜与二嫂司马玉卓一番“战斗”的结果,而且为了二嫂能舍弃那个女子,可见悔过的态度坚决,于是对他心生怜悯之情,叹了口气道:“好吧,我尽力而为!”
张歧连连感谢道:“意夫人,有你这句话就太好了。只要能把孩子留下,我就心满意足了。”
随后,董小意在房间内见到了二嫂司马玉卓。司马玉卓一把抱住她,放声痛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哽咽道:“妹妹来得太好了……我再也不想在安江城堡呆下去了!。。。。。。我今天就去你家暂住……等拿到休书后,我就回司州老家。呜呜……”
“嫂嫂,这是为何?”董小意佯装不知,惊讶地问道。
“别提了,都是那个没心没肝的混蛋!说什么永世只爱我一人,说什么永世不娶别的女人,都是骗人的鬼话!结果……他瞒着我在外面纳妾,连孩子都生下来了!我不想活了!呜呜……”司马玉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把张歧偷娶了别的女人的事情讲了一遍。最后还说,如果张歧要那个女人和孩子进门,她便坚决要离开张府。
董小意一边哄她,一边想办法劝解:“嫂嫂,纳妾的事二哥没有跟你商量,是他不对。不过,眼下男人三妻四妾的多了去了。你看我夫君,还不是娶了乌兰妹妹,去年去罗马期间,又娶了一个侍妾,但他跟我仍然很恩爱。依小妹看,就算二哥纳了那个女子为妾,他对你的情意也不会减少。如果你大度一点,二哥会很感激你,会更加疼爱你的。”
司马玉卓抽泣道:“凭什么男人就该有三妻四妾?你不在意,我可在意。凭什么我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他却堂而皇之地迎娶小妾尽享温柔?婚前他承诺过,今生只娶我一人。现在他要是反悔,我也要去找个白脸书生,看他答应不答应?!”
她的这番话把董小意说得一愣一愣的。自古以来都认为男人娶妻纳妾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女人也能有多个夫君。按道理,司马玉卓的话也不能说不对。
“嫂嫂,世家子弟多娶几房妻妾也是为了家族繁荣昌盛。你看看,帝国内哪个世家子弟没有三妻四妾?就拿我的哥哥来说吧,今年已经娶第十一房小妾了。我看,你还是想开点吧。”董小意此话说得理不直、气不壮,声音都小了许多。
“我爹爹也是世家家主,可就只娶了我娘一人,到现在也没有纳过一房妾。还有当今太尉,新任的世袭隋公殿下,他不也是只娶一个妻子吗?要说子嗣,我为胡公家生有两儿两女,难道还不够吗?就算不够,我还能生养,以后再生几个也不无可能。”虽然如韩公家主司马逸、隋公家主杨坚这类终身只娶一妻的世袭家主很少,但毕竟不能说没有。司马玉卓的反驳之语,令董小意哑口无言。
沉默了一阵,董小意见让二嫂承认二哥小妾的希望不大,转而求其次,建议道:“嫂嫂可以不认那个女子,但孩子毕竟是二哥的血脉呀。你要是不认他,他岂不是就成了没爹的孤儿了?嫂嫂,不如收了那个孩子吧。”
司马玉卓用力地摇摇头,一口否决:“休想!他常年在外从军,我在家为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女。哪点对不起他了?他现在要带个野种回家,我绝不答应!”
董小意又劝道:“嫂嫂,孩子由你亲手抚养,长大后,他只会把你当成亲娘,多一个儿子也不是坏事。至于孩子的母亲嘛,让二哥把她送到偏远的地方,以后也不会有麻烦的。”
司马玉卓擦了擦眼泪,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不要这个野种,我看见他就会想起那个不要脸的女人。如果非要他进门,我就离开胡公家!”
董小意总算是见识到了司马玉卓的醋劲,也见识到了她的固执。劝说了一夜,愣是没有半点松口之意。本不想再管此事,可一想到答应了二哥张歧,她不得不想再其他办法。
“那么依嫂嫂之意,此事该如何处理?”第二天一早董小意思量了一番,便又试探着问了一句。她想先听听司马玉卓的意见,再做打算。
司马玉卓阴沉着脸说道:“我的意思就是那个母子二人都送走,今后再不能与他们有来往。”
“好,我去与二哥说说。”董小意见她心意已决,暗叹一声告辞而去。
又找到张歧,大致把情况与他讲述了一遍。张歧恨声言道:“你都看到了,向她如此不讲理之人,我能与她好好说吗?”
董小意见他气得脸色发青,于是问道:“您也别着急。我想知道的是,您现在只是担心孩子吗?”
张歧沮丧地点头道:“是啊,他是我亲骨肉,哪能说舍弃就舍弃?”
董小意又思量了一番,终于下决心说道:“不如这样吧,把孩子交我抚养。”
“意夫人,我……”张歧听到董小意这个建议,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董小意见他感激万分的模样,莞尔一笑道:“不过事先说好了,这个儿子以后就是我亲生的,你们谁也不能告诉他的身世,也别想以后从我身边抢走他。”
张歧对董小意鞠躬谢道:“意夫人,你的恩德我永世铭记。你放心,这个孩子以后就是你的亲生子了,我绝不会违背我们今天的约定。”
与张歧商议完后,董小意又找到二嫂司马玉卓,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她。司马玉卓听罢,又是惊讶,又是过意不去,不好意思地说:“小意,为了我你认养一个野孩子,这太让你受委屈了。”
董小意玩笑道:“儿子多是福气呀!白捡一个儿子,其实是我占了便宜才对。”
司马玉卓一把拉住董小意的双手,流着泪道:“小意,我们全家都感激你,你的情意我一辈子会记得。”
董小意把两边都安抚妥当之后,让张歧去给司马玉卓道歉。张歧倒也没有犹豫,立即跑到司马玉卓又是赔礼又是道歉。而司马玉卓和夫君吵闹也主要是容不下那母子俩,没有了这个矛盾,昨日的夫妻打闹的怨恨劲儿,也在夫君软言细语的道歉声中烟消云散了。
董小意笑着看着他俩和好如初,便返回了安江庄园。第二天,张歧抱着婴儿来到了庄上。董小意见孩子模样生得俊俏,满是欢心地接受了。张歧又是千恩万谢了一番,才告辞而去。
董小意为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张俊,小名叫拾儿。这时,她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叫拾儿的弃子,几十年后竟成为了胡公家的家主。
因张锐出征前写回家的信还未到,她又立即写信,把新保养一个儿子的消息告知远在京城的夫君,并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上都。
然而,她的信还没有到达上都,上都城都已经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
………………………………
第八十章 同乐驾崩
第八十章同乐驾崩
汉元797年7月10日,汉帝国宁州西江地区,在经过连月的大雨过后,洪水泛滥成灾。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西江从中游梧州段决口,江水改道向南奔涌而去。泛滥的洪水流量,为西江正常水量的750倍以上。咆哮奔腾的洪水如下山的猛兽,所到之处人畜皆被吞噬殆尽。百年难遇的洪灾造成了至少数万人直接丧生,还有十余万幸存者流离失所。
在同一天里,汉帝国西部的益州、云州、雍州、番州的一部分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无数的房屋被毁,无数的人在瞬间失去了性命。地震之后,数州内至少二三十万人无家可回。
也是在这一天,汉帝国北方的北州、玄州、滨海州的人,看到了一幕终身难以忘怀的场面。午后的天空突然变得一片暗红色,仿佛天空在燃烧一般。随后不久,大量拖着火尾的流星从天空划过,像是降落了一场火雨。火雨朝着更北方的地区落去,虽然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看到此情此景的人们,都以为老天爷发怒了要惩罚众生。惊恐之下,众人都携家带口、四散逃难。
一场场看似孤立的灾难,似乎预示着更大的灾祸即将降临。不久之后,重大的变故果然来了。因为,这一天,汉帝国历史上的第三十七位皇帝龙驭归天了。
汉元797年7月10日下午3点,同乐皇帝于上都城养徳斋寝宫内驾崩了,享年四十一岁。同乐帝自汉元773年登基至今共在位24年,在位时间在所有大汉皇帝中属于中等。
同乐帝性格刚烈,好强,对待臣子既严厉又不失宽厚。在位的24年里,他凡事亲历亲为、兢兢业业,其勤勉的作风在圣祖以后的皇帝中当数第一,甚至从大汉国开创以来算起,他也算得上是个勤勉的好皇帝。(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同时,他也是汉帝国历史上嫔妃最少的皇帝。自登基以来,除皇后以外被他册封过的嫔妃只有六人,偶尔宠幸过的后宫侍妃,也不超过百人。与前汉的武帝相比,他简直算得上清心寡欲的圣人。而且他的功绩也不比武帝差,他也是汉帝国历史上,少有几个出动出兵攻打外国,并夺下外国国都的皇帝。
不过,同乐在位的这24年,也是大汉国自圣祖开创新汉以来最艰苦的24年。在这24年里,同乐帝几乎没有舒舒服服地睡过多少安稳觉,灾难和叛乱此起彼伏,从没有消停过。大多数大汉国人都明白,如果不是同乐亲政勤勉,大汉国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
现在,这位汉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终于走完了其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死,引起了汉帝国臣民们的莫名恐慌。尤其是在上都城的人,从他驾崩的那天起,就陷入混乱之中。
汉元797年7月10日一早,同乐帝病情危急,内阁大臣和在京的主要世袭家族的家主们都到养徳斋寝宫探望,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也汇集到永和殿外静等消息。
下午3点后,哭声最先从养徳斋寝宫响起,首先传到了永和殿。文武百官们都明白皇帝驾崩了,于是捶胸顿足、怆然落泪。不到下午4点,整个上都城都的人都知道了这一噩耗,哭的哭,嚎的嚎,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有的人是真心哀痛失去了一位好皇帝,有的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有的是为了随大流洒几滴泪,更多的是忧虑即将会出现的动荡局势。(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前两天的骚乱,已经让大家担惊受怕了一场,同乐之死或将引发更大的骚乱。
果然不出所料,同乐刚刚驾崩,养徳斋掌印太监杜衡便拿出传说中的那份诏书,向在养徳斋的内阁大臣和世袭家主们宣读起来。诏书的内容也与传说的一样,传位五皇子福常。
本来跪领接旨的太子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鼓噪起来。其中东王刘耀更是起身质问杜衡,大有一副要追究杜衡伪造诏书之罪。杜衡也毫不畏惧,一口咬定诏书是同乐帝所立。
两人争执了一番后,都把目光转向了太尉杨坚。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坚朝着手执诏书的杜衡三拜,言道:“臣遵旨。”
太尉表明了态度后,内阁大臣虞士基、宇文苞、冼孜,世袭家主卫公陆晴、鄂公庞颜等人,也都磕头领旨。东王刘耀见状愤然离去,刘昉、薛胄、曹臻,卢公卢悦、晋公郭凯之等人也随之拂袖而去。
离去的大臣和家主们,在东王府集中,共商对策。东王的首席家臣唐浩明建议道:“主公,为今之计只有除去杨坚、虞士基两人,才能使朝局得以平复。属下建议先下手为强,现在就集中城内忠于我们的护军缉拿杨坚、虞士基等人。”
刘昉、卢悦等人皆赞同,内阁大臣薛胄却反对道:“京畿三护军将领中,誓死效忠太子的只占了三分,三分是站在杨坚一边,剩下的都随高颖、贺若弼等人倒台。就单算兵力,也是五五之分,一旦用强缉拿杨坚、虞士基必然会引发战事。依下官之见,还是用计将杨坚骗来,然后杀之。只要杨坚一死,虞士基之徒不足为惧!”
东王微微点头,似乎同意这个建议。但曹臻又反对道:“不可!杨坚只是轻信了伪诏。依下官之见,还是对他多加劝说,说不定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我们刺杀了杨坚,对方就找到了适当的理由,并会以此为由向各地家主和军团发出征讨令来讨伐我们,形势会变得对我们不利。”
东王家臣唐浩明此刻正在心里埋怨主子。前几日,如果东王肯听他的劝告,暂时不要急着除去高颖、贺若弼等人,现在无论是在内阁中,还是在京畿护军中,太子方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试想一下,如果高颖、贺若弼等人还在世的话,那么起初一直保持中立的太尉是不可能冒险支持虞士基一伙人的,那么整个天下就已经是世平太子的了。
可惜,东王固执己见,不听劝告,非要先置高颖、贺若弼为死地而后快。也可以说,今日双方势均力敌的局面,也是东王一手造成的!唐浩明埋怨归埋怨,身为东王的家臣还是要一心为主子分忧解难。
他现在怀疑杨坚前几日痛快地接受了东王的建议,联手除去高颖、贺若弼等人,是因为早就估计到了今日的局面。也就是说,杨坚很可能是早就拿定主意要支持福常了。因此,现在劝他改变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唯一可行的,便是除去对方的主要力量杨坚,才有可能扭转大局,转为对己方有利。
想到这里,唐浩明对东王刘耀言道:“属下认为,薛大人和曹大人的建议都可行。由主公出面邀请杨坚来府上商议帝位更立之事。如果他肯来,就尽量说服他,他不答应就杀之。如果他不肯来,我们也好以此为由,指责他们预谋以假诏书私立福常为帝。那时,无论是出动京畿护军捉拿,还是号召各地家主和军团对他们讨伐,我们都占得住理。”
曹臻等人连声说这个办法好,只有薛胄不以为然,坚持说:“杨坚不可信,高颖信他去了制造司,结果白白送了全家人的性命。我们要是还相信他,后果可能比高颖更惨。依我之见,只要他肯来,无论答应与否都要杀之。”
两方人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直快到天明之时,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到最后,大家还是都把目光集中到东王身上,他现在无疑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东王环视大家一圈后,终于下了决心,说道:“士明,你天亮之后就去请杨坚来孤府上,对他说,如果不来后果自负。薛大人,你天亮之后去联络御林军和近卫军中的忠于我们的将领,让他们做好准备,等孤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