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兴也向两个人招手:“看你们两个风尘仆仆的样子,就还没有吃晚饭,来来来,坐下,尝尝我夫人的手艺。”然后对着两个夫人道:“秀芬,再去添两个菜,温上两壶酒。翠艳,你留下来,有些事情,还需要你这将门虎女参详参详。”
翠艳在上一次的战斗中杰出的表现,已经让这些将军先生们佩服,所以有她在场参与军务,也是欣然同意的。
4个人坐下来,等着杯盘酒菜的时候,赵梓先开了口:“按照大人当初的方略,准备对付敌人骑兵的阵法,我们几个人研究下来,认为相当的实用。可行。”
陈策也道:“军营里倒是有几十台武钢车,只是按照大人的规划,却远远不足。同时这武钢车造价实在是高昂,不是我们能承担起的。”
菜上来了,小葱拌豆腐,大葱炒鸡蛋。
赵兴有些歉意的谦让:“来来来,这西北也只能是这些了,倒并不是我故意展现我的简朴,尤其是这大葱小葱,价格都高的离谱了,只有我这钦差大臣,在招待我最要好的朋友的时候,才舍得吃。”然后心中暗骂了一句“奸商。”
赵梓和陈策并没有挑拣饭菜,简单的吃了几口,客套的夸讲了几句夫人的手艺之后,陈策还是拿出了自己的账本:“我们获得了15万石的粮食,看着的确很多,当初乐观的计算能吃10年。”然后痛苦一笑“结果现在看来,那一座座巨大的粮垛,按照大人的建军方式,地方扶持,转眼间就像地震一样的崩塌。从现在的开销来看,只是军饷服装和刀枪装备,就花掉了小一半。如果再算上您需要的200架战车,两千杆二人台的开销,我不知道能不能支持到年底。”然后看了一眼桌子上的各种大葱小葱的菜肴:“估计不出几个月,你连这大葱小葱也吃不上了。”
面对这样的抱怨,赵兴是有心理准备的。现在大明帝国上亿的人口,千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支撑这叫花子一样的军队,在仅能保证不饿死的最低限度下,还捉襟见肘呢。而自己这1万的精兵,所花费的,足可以抵得上二三十万边军的开销了。
然而支撑这些开销的,不过是抢来的这十几万石的粮食,其实这是非常不现实。
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无论是现实和不现实,自己必须支撑下去。如果按照平常边军的标准,别说自己带着一万将士去勤王,即便是10万那样的将士,也不过是给皇太极送人头。
现在,自己必须要坚持下去,坚持到京城保卫战的结束。至于京城保卫战结束之后的这支军队的军费,赵兴认为绝对不能削减,因为他们还有更大的更艰巨的任务。
第184章 喷子加刀子
面对俩个心腹的为难,赵兴耐心的解释:“我的战车阵法,是重新捡起了古代战车对骑兵的巨大限制的作用。但咱们工部的武钢车笨重无比,而且还需要佛郎机炮做装备,那就是拿钱堆起来的,我们没有那个财力。”
赵梓和陈策研究过赵兴的车战之法,认为及其可行,才支持赵兴的施行。但真正操作起来,却让两人感觉到困难了。就赵兴要求的两百辆战车,还有上面配备的四百杆大号的二人抬,简直让现在的财政不能支持,这东西太烧钱了。
看着那么一大批粮食和赵兴收受八家的贿赂不少,但根本就支撑不起这样的花费。
赵兴笑着解释:“其实我需要的所谓战车,不是那种昂贵笨重而用途单一的武钢车,我只要将我们的普通大车,在四壁加上能挡住箭矢的木板就行了,平时上面可以装运我们携带的粮草物资,战时车尾冲外,组成一个车城,上面的抬枪杀敌。这样一来,直接从民间购买合格的大车改造,不但省事,更降低了巨大的成本,同时还能闲时运输,战时作战,岂不一举两得?”
当赵兴这么一算账,赵梓和陈策才舒缓了一口气:“那样一来,改造后的马车的造价最多十两银子,按照我们现在的粮食价格,最多也就七石米,这个我们负担的起。”
赵兴笑着继续道:“而这样轻便的战车,还不需要两匹马拖拽,我们山陕盛产毛驴吗,反正也不需要用战车追击敌人,所以,毛驴就足可胜任了,这样我们就又可节省一大笔开销。”
陈策再次拍手:“毛驴还好养活,只要有干草就成,这样,我们就又节省了大批的豆料,简直太划算了。”
“而我定制的抬枪,口径要比工部的口径大,是两倍,管壁厚,可比咱们军队装备的自杀神器火铳,或者二人抬威力大多了,也更安全多了。这个东西我叫他喷子,大号的喷子,一枪出去,就是成百上千个铅子铁砂,在冲击的敌人面前,给他来一道铜墙铁壁,我喷不死他皇太极。”
“好好,咱们和他们的铁骑真刀真枪的干不过,我们就喷死他们。”赵梓拍手,兴奋的叫好。
“光防守,我们是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的,所以,我们在喷他个晕头转向的时候,我们必须出击,所以我的阵型是这样安排的。”说着,从书架上拿出一张图纸,摊开来展现给俩个人:“我们的一万将士,五千骑兵在面对敌人突击前,拦截敌人,给后面的车阵争取摆放时间,然后负责将建奴吸引过来。再然后我们的骑兵撤退到车阵之中休整,由五千步兵操作这些战车对敌打击。
敌人撤退了,我们的骑兵给予追击,然后不和敌人硬拼,再次将敌人吸引到车阵前,再交给喷子喷他们。如此往复,敌人损失惨重精疲力尽,我们养精蓄锐之后,骑兵再次突击,一举将敌人打垮,然后进行追击,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面对这样灵活的阵法,面对如此严密的算计,赵梓和陈策真的彻底的佩服了赵兴的能力。
于是四个人也不再吃饭,而是趴在一起仔细的研究补充这个阵法的缺点。翠艳出身将门,更是对各种古老的阵法精通无比,他所指出的弊端都切中要害,而又能在赵梓和陈策的帮助下,拿出解决的办法。再加上赵兴后世的种种阴损手段加持,这个阵法在趋于完善的同时,更增强了战斗力。
如此,大家对未来战胜建奴从悲壮,变成了信心满满。
随着建军训练紧锣密鼓的进行,时间也在不断的推移,崇祯几次下诏,让赵兴回京,但赵兴都以边军虽然被安抚,但流寇的事情还没有彻底的摸清,坚决赖在西北不走。
同时,借助自己的便利,针对三边总督杨鹤的调查也在开始,并且多次上书杨鹤政策的不当,希望他能改变政策,不被那些狡猾的流寇的诈降之计给骗了。这也是在为洪承畴的上位做铺垫。
而洪承畴这段时间干的也是红红火火,他在延安和绥德等地,招降了几股流寇杆子,分给他们土地,进行屯垦,安置了大量的流民流寇。而对那些玩诈降之计的顽匪,只要他们再次起事,洪承畴立刻向赵兴借兵给予围剿。
对于这样的处断,赵兴给予了坚决的支持。按照赵兴的方略,训练和实战需要结合。后世时不时的搞演习,那是没有敌手的无奈之举。现在这有现成的敌人,那何必还搞演习,直接来真的。
四个旅轮番上阵,打了就是。
那些乌合之众面对兵精粮足士气高昂的强军,只有转眼受首的份。
对于投降的杆子,洪承畴的政策是,杀其首领,安置其部下。对于死战不投降的,那就是按照赵兴的策略,分进合击,穷追不舍。以骑兵追击,以步兵围剿,一定将其彻底的歼灭,让他们连死灰复燃的机会都没有。
而外地眼热延绥安定富庶前来抢掠的杆子流寇,也被赵兴的骑兵直接追进了老窝,也就再没有人敢正眼看延绥了。
当然,那些不接受减租减息的地主世家,却总是招风,时不时的就会被从外地冲过来的流寇洗劫。
而这些流寇却对哪怕是一墙之隔,接受减租减息的地主士绅大户人家却秋毫无犯。他们的自己就是替天行道,那些体恤佃户的人家,都是好人。替天行道的好汉,怎么能欺负好人呢?绝不。
而这些被欺负的坏人报警,就总是上演警察总是出现在最后的戏码,然后追着一群流寇的屁股,烟尘滚滚的消失的无影无踪。
如此下来,在八月的时候,延绥之地再无流寇盗匪。后来,在屯垦和减租减息之下,在金秋十月,延绥之地竟然有了上缴的钱粮,而百姓却没有再饿死的现象发生。
中国的百姓就是这样,只要哪怕是一碗照得见人的稀粥活命,就绝对不会造反,都欣喜的做顺民。
洪承畴这样的政绩,赵兴当然要不断的上书夸奖,更有当地士绅名流联名上请愿书,为洪承畴请命。如此洪承畴在朝堂名声大噪,吏部考功司评语曰能。内阁考评为知政知兵。皇上的印象是,可堪大任。这样一来,洪承畴的下一个目标就几乎是水到渠成了。
第185章 简单任务
赵兴在这里厉兵秣马,用各种借口不回京城的时候,崇祯再下了一道圣旨,圣旨的意思是,你不能吗,你不是不愿意回来吗?那好吧,就再给你一个任务,一个简单的任务——为边军筹粮发饷。
这个简单任务的来由,还得从崇祯元年说起。
崇祯元年三月,当时的三边总督武之望,会同延绥巡抚岳和生、陕西巡按李应公联名上奏“三边欠饷从天启元年到七年,累计达三百五十余万两。而从崇祯元年到现在,又积欠至十七个月。数万饥兵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纷纷聚集到官衙讨饷闹事,麾之不去。
而三边之兵有的脱去衣服鞋帽卖掉以求一饱,有的卖掉弓箭刀枪换取升斗粮米,还有的饥饿难忍在集市上插标卖首,更有甚者关门自尽,种种惨象不一而足。军队军心不稳,哗变随时可能发生。提出截留陕西辽饷二十万两以充陕西部队军饷”
同年三月底,临洮部队缺饷鼓噪,四月,延绥巡抚岳和声报称延绥部队因欠饷聚众闹事,围攻将领官署,王尽忠部又把全营马匹拉至通衢大路,叫嚷朝廷全年不给草料,士兵无法喂养马匹。
但当时崇祯正在推行五年复辽,袁崇焕为了堵住自己大话后的恶果,一张嘴就要四百万军饷筑城使费,一旦崇祯给不出,他就有借口撂挑子反悔。崇祯为了坚定袁崇焕的决心,不让他反悔,当时咬牙答应了下来,但你这里要截留辽饷,那哪里成啊。所以没有同意,当然也没有钱粮发了欠饷。
延绥闹的最凶,就派了赵兴过来处理。
不成想,赵兴不但没有花费朝廷一文钱,一粒米,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当时三边总督杨鹤看到了希望。于是上书崇祯,既然赵兴能不费钱粮,安抚了延绥兵变,而且还将他们改造成了强军,那么,赵兴当然也能将三边的所有将士安抚住,也当然能为三边将士解决钱粮生计。本着能者多劳,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请皇上下道圣旨,这事就交给赵兴办了吧。
崇祯一听,对啊,这事本来和延绥兵变事是一个事啊,那还说什么,就让赵兴都顺带着办了吧。于是,崇祯就大笔一挥,亲自给赵兴写了这道圣旨,赵兴督办三边军务事,望深体朕宫妥善办理,做到不留后患。
当时接旨之后,赵兴不由得一咧嘴,我深体圣功了,谁深体我的难处啊。
三边军饷,连国家都办不了的事,你让我一个镇抚司镇抚办,我能比国家实力大?还不留后患,那就是说,得弄出个长久计策出来,我虽然是穿越者,但我不是财神爷,这事本官无能为力,说人话,就是我办不了。
想用这话怼回去的时候,赵兴总算明智的想起,这是万恶的封建时代,皇帝那叫金口玉言,虽然大明已经不是皇权独一无二,内阁制衡皇权了。但自己是皇室的亲军,而且必须是坚定的和臣权对立的孤臣存在。自己怼回去,不但不能得到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的支持,反倒会被他们看热闹,或者干脆踹上一脚。
而怼了自己的靠山皇帝,那自己什么样的理想野望都瞬间变成泡影,而且死的不知道有多惨。
自己不能死,自己还有老娘养老送终,还要给妹妹找一个好人家,还要给那只小奶狗找个玩伴配个对呢。
这就好比那啥一样,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只能接受。
于是,他召集了现在自己的心腹洪承畴和赵梓。毕竟,赵梓是山陕通,而洪承畴早在三边干过都粮参政,需要了解下情况。
将皇上的圣旨放在桌子上,赵兴对自己的两个心腹道:“皇上给了我这个简单的任务,你们说说吧,我该怎么办。”
看着这道诏书,看着这个简单的任务,洪承畴和赵梓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洪承畴痛苦的道:“这是积弊,积弊就是沉疴不治,是经过许多人努力而无果的事。”
赵梓道:“大人,我们解决王将军的军事事变问题,用的是抢劫晋商八大家通敌物资的办法,但我们抢劫了那么多,其也只能解决王尽忠将军一万队伍的暂时,请记住,这只是暂时的问题,我们没有解决真正的根本。三边三十万名义上的大军,需求何其大,即便是解决一时的问题,也是需要几百万银子,我们不能老靠打劫八大家来维持吧,最简单的,我们老是打劫八大家,人家还就不从山西走了,我们想打劫都不行啊。”
“靠强盗的办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点我知道。更何况,皇上的意思是一劳永逸。即便他不说,就王尽忠这支队伍,我最终是要留给洪大人的,也必须找一个长久的办法解决军饷钱粮,要不然,早晚就是祸啊。”
洪承畴感激的对赵兴道:“其实,原先解决边军钱粮的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开中法。为此,洪武爷还骄傲的说,卫所制度,让大明,不靡费一分财政可养百万兵。而开中法,更让国库不费一分钱粮而在边塞铸造出一道铜墙铁壁。”
开中法,虽然解释起来繁琐,但其实就是几句话的事。
明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人输粮到边关换取盐引,称为开中。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以后,政府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后来,因为其中便国便商,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就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
后来民国大师孟森以为:“明代盐既开中,又兴商屯,既给军又垦荒,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
但是,什么都有好有坏,一个政策当时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就出现了弊端,这就是政久弊生的道理吧。
当时﹐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
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