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叔伯兄弟们,侄儿侄女们动起来,准备洞房,准备花烛,向亲戚朋友散发喜帖,三日后,为我儿完婚。”
第128章 又一个必死之人
“伯父,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次被十个兄弟团团围住警戒的水榭里,赵兴死死的盯着张维贤的眼睛询问。
张维贤淡淡的道:“叫岳父。”
“岳父,您就不再争一争?就这么放弃,就这么甘心被东林借刀杀人?”赵兴坚持着逼问。
张维贤抚摸着趴在膝盖上张翠艳梨花带雨的脸:“不哭,不哭。”然后对赵兴一脸平和的道:“我英国公一脉,传到我这里共七代,其中唯独先祖讳张懋,生逢盛世,掌军四十年得以善终。其他五代,哪一位不是皇室有难时候必为皇家死难。也就是因为如此,才有英国公一脉传承至今。”
凄苦一笑:“而纵观开国功勋,无不或莫名奇妙获罪夺爵,或因小事被贬,最终剩下的这些,也都战战兢兢苟延残喘。”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的,现在,从种种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按照你的推断,我的研判,你说的皇太极兵临城下,逼迫皇上签订城下之盟的事,是绝对会发生的啦。皇室又有大难啦,这次该我啦。”
看看张之及,张之及没有了往日吊儿郎当,而是双拳紧握,将肥硕的身子站的笔直,坚毅的脸上布满了泪水,死死的咬着自己的嘴唇,都有丝丝鲜血流出。
看了眼前自己的儿子,满意的点头,再转头看向了自己的好女婿:“其实,逼迫我去死的,不是独独文官东林,其实更是皇上。而我为了保持皇上对我们英国公的信任,我必须主动去死。这是命,这是历代英国公一脉的命,违背不了,也不敢违背啊。”
赵兴无语,最终还是倔强的问道:“难道一个国公虚名就那么重要吗?”
张维贤苦笑一下:“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那毕竟是平常百姓。我们这些功勋后代,何止是由奢入俭难?不能进,就绝没有退。一旦退了,抄家灭门就等着我们呢,这就是我们这些勋贵的悲哀。”
听到这样的话,赵兴颓然的坐到了椅子上,现在的他已经无话可说。
张维贤耐心的教导着赵兴:“我们家族的历史,就是你未来的写照,而且更加凶险。你没有任何根基,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蹿升高位,做到了今天的位置,而且是一个被所有人所敌视的位置。而后又被当今,弄成了一个孤臣,你不知道自己将没有好下场吗?
被问到这个问题,赵兴抬起头,充满自信的一笑:“如果放在太平年间,我这就是一个没有好结果的结局,我将避之,唯恐不及。”然后再次无所谓的道:“但是若放在太平时节,我不会被之及兄弟拉去见什么无事生非的狗屁皇帝,说那些跟我无关的屁话。我依旧会秉承我当初的想法,做一个看客,带着我的老娘小妹,还有我的小狗,哪里凉快上哪里呆着去,绝不掺合进这个混乱龌龊的官场,就做一个轻松的看客。”
张维贤不由得眼神一亮,充满了羡慕,但转而转为暗淡。
“但是非常不幸,我生在了这个乱世,虽然当初依旧想着这样的想法,躲开战乱的北方,先到南方去躲一躲,闲看世界纷乱,再看改朝换代,然后在建奴南下再统中华的时候,带着一家老小,直接飘洋海外。以我的能力,做一个太平富家翁,自信可以做到。这个大明的兴亡与我无关。因为在我看来,这个老大帝国已经无可救药啦。”
“那你为什么不这么做?而非要掺合到这个乱世染缸之中。”
看了一眼张翠艳,歉意的笑了一下,“我不能走的原因是,我的老娘,死活不愿意离开老屋,因为那里有我父亲的魂灵存在,能让他安心喜乐。”
张维贤赞一声:“有儿有你,老太太真的是太幸运了。”
“而两情相悦的秀芬,又经不起南方夏日的炎热,我怎么能够抛弃她们独自走开,”
张翠艳的眼中就充满了幸福,“我真羡慕秀芬妹妹的眼光,有夫如此,此生无憾。”
赵兴就再次给了张翠艳,这个未婚妻一个安慰的眼神,“而我在不知不觉之间,身边又有了这些生死不移的兄弟,我怎么能走?”
然后不管张之及感动的眼光,深深的舒了一口气:“我这个人不伟大,没有岳飞那样的忠君报国的崇高理想,更没有文天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但既然我不能走,那我就绝不会让这座古老的帝国都城,陷落在建奴的手中,让我和我的挚爱亲人们,成为野蛮人的奴才。我就坚决不让这座古老的帝都,成为一群流寇蹂躏的地方。因为我认为,大明王朝再不好,毕竟是汉家正统,我无时无刻不被这汉家文化传承,让我迷醉其中。”
然后郑重的轻轻拍打桌案:“最终不管什么原因,我将为了我和我的子孙,能够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将用尽我的才华,改变这个世界,让他享受永久的汉家五千年文化的荣耀。”
看看已经陷入沉思中的三父女,赵兴信心满满的道:“至于作为一个孤臣,尤其是像我现在所处位置,被天下人人喊打的孤臣,最终会有注定的悲惨结局,我却不以为然。”
“为什么?”张维贤认真的询问。
“因为我生逢乱世,更因为我并不是泥古不化之人。就比如说我绝对不会像岳父您这样,太多的固守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坚持。说句诛心的话,我不会做孤臣的,我会培养出一批让人忌惮我的实力,比如皮岛原先东江镇的将士。而同时,当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想要对我不利的时候,我也绝不束手就擒,我会跟他掀桌子的,更何况其他?到时候,谁威胁到了我,我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终一字一句的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皇帝老子也不行。”
听了这句让人毛骨悚然,大逆不道的话之后,张维贤拉起女儿的手,将她轻轻的放在了赵兴的手中:“如此我就放心了,我现在才真正放心的将我宝贝女儿的手交给你,善待她吧。”
赵兴紧紧的攥住了翠艳的手,张翠艳就坚定的站在了赵星的身边。
看着这一对小男女,张维贤轻松的道:“你有你的坚持,我有我的宿命,当你带着她去西北的时候,我将给你的兄弟成亲。那个女孩子也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小户人家,如果在这一战中,用我的命换来之及的保全,一切也就作罢了。但一旦我们父子共同战死在沙场,我要求你,你们两个人的第1个儿子,一定要过继到你兄弟的名下,世袭这国公职位,不要让我们的心血断绝。”
张翠艳泪流满面,赵兴坚毅的点头。
“去吧去吧,我等着你带兵回援,解救这苦难深重的大明时候。”
第3天的时候,按照黄历上说,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最适宜嫁娶,赵兴和秀芬张翠艳正式拜堂成亲。
还没等入洞房,崇祯皇帝的圣旨就下来了,催促他立刻带着王胜林的缇骑赶奔西北,因为,陕西延绥边军兵变,需要赵兴去处理。
第129章 西北巡视
陕西延绥边军的兵变,应该由山西巡抚处理,因为他管着这一块。最不济,还有延绥巡抚,三边总督杨鹤处理呢。这一块儿,若说是归镇抚司管,那就是在这两个衙门处理的不恰当时候,皇上下旨,北镇抚司缇骑一出,主要拿那些处理不当的官员下狱,这才是真正的程序。结果崇祯皇帝这样的安排,按照道理来说,是镇抚司捞过界了。
虽然赵兴刚刚当了这个镇抚使,但规矩还是懂的。如果这么一闹,说不定御史言官和那群文官们,就又要出来坚决的反对了,到时候对刚刚稳定下来整个锦衣卫的系统不利。
正在他疑惑的时候,宫里跑来了一个传旨的小太监,直接对着他宣旨:“皇上口谕,宣赵兴进宫陛见啊。”
由于有了几次赵兴对皇上口谕的尊崇,崇祯每一次召见他,连写几个字的麻烦都省了。
天大地大,粗腿的命令最大,赵兴只能放弃洞房,乖乖的跟着这个小太监进了宫。
七拐八拐的,赵兴被带到了御书房。
一看到这个地方,赵兴的心就一紧,因为不是机密大事,崇祯是不会在这里召见自己的。因为在整个四处漏风的皇宫里,只有这里还能保持点机密。
而皇上的机密,绝对是天大的事情。
果不其然,赵兴刚刚走到御书房的门前,还没等请见呢,里面就传来了崇祯的声音:“是赵爱卿来啦?进来吧。”
随着话声刚落,门帘子打开,给赵兴撩帘子的,竟然是堂堂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
这让赵兴的心更加一紧,刚要谦虚感谢,王承恩一面闪身让赵兴进来,一面对着院子里的小太监们挥挥手:“都到院子外面侍候着,不要让任何人进来。”这还不算,又加紧的吩咐了一声:“都把耳朵给我堵上,如果谁敢听一句半句,直接杖毙。”
对于突然间的这种如临大敌的阵仗,赵兴的心就更加紧了。
“免礼吧,过来说话。”还不等赵兴磕头见礼,坐在桌案后面,面沉似水的崇祯,就焦急的让他过去对答。
赵兴赶紧靠近了前面,还是施礼如仪,然后才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等待崇祯的垂询。
崇祯看了一眼回来的王承恩,然后才将面前的一个奏折拿起来,指着上面道:“这是骆养性汇总山西锦衣卫传过来的消息,当初你我君臣在过桥居相见的时候,郭广生说的事情现在看来是对的,而且比他说的还要严重。”
赵兴的心就莫名其妙的松了口气。
这样的情报,对赵兴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山陕的事情,总算是引起了崇祯的注意,这比放任到四年后,崇祯才发现事情不对,要好上许多了。
崇祯恨恨的敲了下桌子,压抑的怒骂:“陕西抚臣胡廷宴与延绥巡抚岳和声为各讳盗,欺瞒不报,乃至山陕贼已达到了数万,以成燎原之势,若不是这次重新整顿锦衣卫,让朕的耳目灵通,也不知道这帮混蛋们还要隐瞒朕多久,可恨,该杀。”
对于皇上的震怒,赵兴只有低眉顺眼的听着。其实这里最该杀的不是这两个人,而是他们的真正上司山西巡抚耿如起,还有那个正直的好官,但并不知兵,一意主抚发明了养气理论的三边总督杨鹤。
但这两个人,不是天启留下来的遗臣,就是崇祯上位第1批任命的封疆大吏,崇祯是绝对不能打自己的脸的。可惜耿如起岳和声,要替崇祯的脸皮背锅了。
“而就在今日,锦衣卫又传进来陕西边军闹饷哗变的消息,朕真的不知道,每年滞留在地方的税负中的军饷一块,到底都去了哪里,朝廷收不上钱,而边军却得不到钱,那么这一笔钱去了哪里?”
赵兴依旧苦笑沉默相对,九边百万,这巨大的一块钱粮的去处,在历史上,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循的。
明朝的财政税收使用分两块,一块折算银子上缴国库,由中央支付。还有一块是实物,直接留在地方,供应卫所和九边将士。
然而山陕大旱,根本就收不上来这一笔名义上的卫所边军的钱粮,所以在山陕的官员上缴国库,完成政绩的时候,正好可以用这户部根本看不到摸不着的冲抵一笔亏空。
而第2块儿,确是被这个英明神武的皇上,亲自任命寄予厚望的好官杨鹤大人,拿去养贼了。
养贼自重,这话放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可以的,但放在这个好官杨鹤的身上,却是真正的冤枉了他。
九边之乱这是两三百年大明一直存在的弊端,当然,这里说的九边之乱,并不是指的流寇杆子,而是蒙古人的侵扰,也就是所谓的打谷草。
上一届的三边总督,就是因为蒙古人的骑兵,都打到了陕西的腹地延绥城下,结果只是拥兵困守城池,任由蒙古人在城外屠戮几百里,然后抢的是盆满钵满,心满意足的自己退去而被捉拿下狱,于崇祯元年十一月,枭首传边。
结果这个职位,就再也没有人敢接。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好官杨鹤却在一次和同僚的调侃中,大放厥词,杨鹤说:“辽事之失,不料彼己,丧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谙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至尊优柔不断,又至尊自误”。听成这话,是多么的振聋发聩,是多么的远见卓识。
而对西北的事,杨鹤更有惊人之语:“谋求天下大治的要领在于培植元气。自从进行大规模战争、兵役以来,经常不断地对下边进行加派,目前公私财力交困,百姓的元气受到了伤害。自从辽左、贵州、四川兵败失控后,暴骨成丘,封疆的元气受到了伤害。自从朝廷里缙绅结党,彼此倾轧以来,谋逆的宦官乘机出来,打击好人,士大夫的元气受到了伤害。现在的国家就如同大病初愈,身上脉络还没调养好,风邪病毒容易侵染,治理的办法在于培植元气,所以,无论是朝廷还是西北,不在剿而在养,养气。”当时人们把他的这些话当成了名言。
结果这话你说说也就算了,却不想某一天突然间喝迷糊了,是一心为国,还是显摆自己的标新立异,不得而知,于是就上了一份奏折。将自己的这个观点加以补充完善,洋洋洒洒,花团锦簇的一篇奏折,就送到了无人可用的,崇祯的案前。
崇祯一见,不由得拍案大喜:“没想到啊,没想到,咱们大明真是卧虎藏龙,像这么一个对边事军事有如此远见卓识的能人,竟然闲置在兵部,做个小小的侍郎,这不是屈才吗?
于是二话不说,力排众议,直接让他当了三边总督。
好官不一定真能做事,最起码不一定能做好绝对跨界的事。杨鹤跑到山边,做了总督之后他这才发现,困扰三边的不单单是蒙古人,更主要的是三省地区的流寇杆子,就在当时,有名的流寇杆子就有紫金梁(王自用),八大王(张献忠)、闯王(高迎祥)、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撞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马守应)、李晋王、党家、破甲锥、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夭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夭王、映山红、催山虎、冲天柱、油里滑、屹烈眼。而无名的鼠辈,更是数不胜数,所以他一上任的第一要面对的,就是这遍地的流寇杆子。
怎么打?面对被逼起义的这群人,作为一个好官的杨鹤自然心怀百姓,不忍痛下杀手,同时,现在三边军队,根本就打不过流寇,于是他就拿出了招抚养气的手段。
只要流寇们愿意接受招抚,立刻发给一笔不多的钱粮遣散,为首的封一个官养起来。
结果他发给的粮食是有限的,那些被遣散的流民,将这一点点的粮食吃光之后,依旧是毫无生路,所以他们继续揭竿而起,落草为寇,没办法,然后继续招抚。最终的结局是,这些流寇,有的吃,就招安,吃没了,就造反。
但是整个山陕上下,都刻意隐瞒皇帝呢,哪里有这一笔钱给他折腾,于是没办法,杨鹤就将本来给边军的那一点点可怜的钱粮,挪作养贼的资本了。
知道这些的赵兴不得不在心中哀叹,奸臣祸国,但好官也不一定能办好事,好心办坏事更要命啊。
但这话自己不能说,因为这个杨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