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亲军锦衣卫 >

第225章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225章

小说: 明末亲军锦衣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但也大刀阔斧的实行新政。尤其是学习师兄学长李守一,将发动群众发挥到了极致。

    一时之间,大明的全国各地,推行新政之风真的是轰轰烈烈。这让那些顽固派们彻底的感受到,新政是不可阻挡的,自己必须顺应时势。哪怕是现在隐忍,也必须忍下去,尊行这个法律。不然,不然就是大难临头。

    而正是由于下面的人首先怂了,那些保守的官员们,也就失去了最坚定的支持他们的阶层,在朝堂上闹的也就没有了后劲。

    在这样的局面下,皇帝更加坚持,绝不退步。刚开始是单枪匹马,仅仅带着一个张之及,杨嗣昌和几个坚定支持皇上的各部大臣,和那几百个顽固的官员斗。

    刚开始的时候,崇祯和他们斗的是精疲力尽,沮丧无比。

    但,楚雄的没收财物到京了,那海量的金银珠宝,立刻让大明的财政得到了完全的解决。夏粮税收上来了,让崇祯看到大明财政再不窘迫。

    于是,崇祯每天吵架完了下朝,就立刻看赵兴送来的报告,总结利弊,然后就是兴奋的给赵兴写褒奖的圣旨,圣旨已经变成了朋友间的书信了。不断的交流朝廷和楚雄的斗争心得。

    然后就是早早上床睡觉,第二天,天不亮爬起来,人参燕窝的猛吃,最好,站在初升的太阳下,按照赵兴教给的给自己洗脑的办法,大吼三声,我是天子,我是天下之主,新政必胜。然后就如同打了八斤鸡血,斗志昂扬的上朝继续战斗。

    随着南面的胜利的消息不断的传来,崇祯绝不让步的态度,慢慢的,一直冷眼旁观的勋贵们,终于看到了皇上的决心,赵兴的手段,看到了,新政的推行是势在必行。于是,这些勋贵们,就再一次表明了自己保皇党的身份,站到了皇上的身后,开始和那一群东林的保守派斗争。

    论嘴皮子功夫,勋贵这些武将,怎么能是东林那些玩嘴皮子的人的对手呢?于是他们就发挥了赵兴的规矩。说你你不听,骂你有辱斯文,干脆我揍你个舅子。

    于是,几乎每一次大朝会上都会出现,先是几个大臣被皇上拉出去打板子,然后就是几个被勋贵揍的抱头鼠窜的家伙,狼狈而逃。

    当然,对于朝堂上,勋贵们总是君子动手不动口,皇上也进行多次严厉的惩处:“由于郑国公扰乱公堂,蔑视朝堂,打了大臣,拉出去打两板子。”

    “武阳候,暴打同僚,实在太不像话了,皇上给予了最严肃的严厉的申斥。”

    “魏国公,竟然一个七十几岁的老头,一个对付6个,战而胜之。皇上嘉奖他,老当益壮,赏赐宫女六名。并赞其不失乃祖之风。”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估计半年之后,保皇党就站满朝堂,东林党人呢?都在家趴着养伤呢。

    真正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在就剩下皇上了。你总不能一个皇上赤膊上阵跟群臣厮打吧,那像什么话。

    但崇祯在君子吵架中,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在和赵兴的书信往来里,不但的交流经验。而最给力的就是权(代理)锦衣卫指挥使朱晨光,那是日夜撵的锦衣卫那帮家伙鸡飞狗跳,给皇上收集对手的罪状,为崇祯火力全开准备充足的弹药。

    好在崇祯在那些罪状中,只挑选不痛不痒的说——尽量少杀人,申斥和打几板子就算了。这是赵兴在外面不断的宣传的皇上的仁德。再说了,真要是按照锦衣卫送来的罪状,只要一天,整个大朝会,就会剩下崇祯孤家寡人了。

    即便这样,朝廷的官员,明显的稀少了。

    但崇祯撸胳膊挽袖子,兴奋的跳脚狂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没官了不怕,开恩科,一年一次不够,那就分两次,实在不行三次。这也正好实现了,乡野无遗贤的盛世之象征。”

    崇祯这种赌气的话,这下,才真的震慑住了保守派。感情自己对于朝廷来说,不是不可或缺啊。

    十年寒窗,才走到今日,怎么能轻易放弃,官员们的斗争坚持,是有底线的。底线不是良心人品,而是不能丢官。现在的官员,日子是滋润的,怎么能放弃?

    赵兴的锦衣卫有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放在对官位的执着上,恰当,那是相当的恰当。

 第507章 局面打开

    面对楚雄,锦衣卫杀的士绅家族人头滚滚,楚雄的锦衣卫衙门,赵兴眉头紧锁,对李守一和郭生田,丁广新痛苦的解释:“现在是封建社会,社会的稳定基础在于家族,朝廷的执政基础,在于士绅。我也知道,像我这样搞下去,将会动摇这个社会的基础,朝廷的根本。”

    三个人也忧心忡忡,却都默不作声。

    “但我也没有办法,只有用楚雄这一个地方,用这种霹雳的手段,来推出一个样板,一个震慑住全天下,阻止社会发展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用死最少的人,完成这一次伟大的变革。”

    “可是这样一来,您在士绅和家族群中就成了万人公敌,未来大人的前途堪忧,结局堪忧啊。”郭生田坦诚的提出了赵兴的切身问题。

    李守一却站出来,力挺老师:“老师虽然成为了士绅家族人的公敌,但这个朝廷存在的真正基础,却是百姓。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水能覆舟,但也能载舟。新政的推行,实惠了全天下最广大的百姓,保证了这个大明朝廷的不再灭亡。百姓支持老师,大明不灭亡,皇帝就支持老师,那么老师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之所以李守一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通过这一段时间,他发动群众的过程,深深的感受到了百姓力量的伟大。只要站在百姓里面,就可以天下无敌。

    对于这个学生的乐观,赵兴只能无奈的苦笑。百姓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这个万恶的封建社会,百姓的力量也是被忽视的,被轻贱的。太平时候,百姓的呼声被无视。而一旦民意汹汹,统治者就会立刻动起屠刀。

    而皇帝的支持?那就更不靠谱,曹错一心为了皇家,但汉景帝那样贤德宽厚的皇帝,还不是杀了他老师?

    天家无亲情,不要真的指望皇帝会因为你对朝廷有利就会饶恕你。往往这是死罪的开始。

    经过这么时常的穿越生活,赵兴有了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想在封建社会有所作为,会过得舒服,唯一的依靠就是手中的实力,让帝王忌惮的实力。

    至于身后盖棺论定,还是开棺鞭尸,身死之后,哪里还管他洪水滔天?

    现在自己为这个大明拼命,为崇祯和东林党人斗,还可以得到崇祯皇帝的全力支持。然而一但天下太平,自己没有了用处,自己还会这样被支持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戏码,在历朝历代不断的上演,都不用翻新。而这种戏份,竟然慢慢的被大家所接受,最终形成了理所当然的心态,才有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难道这是一种潇洒吗?不是的,这是一种无奈。

    自己的结局是什么?就凭着崇祯着多余的心态,自己绝对没有好下场,现在自己叫唤,早晚有人给自己拉清单。

    考虑后路,这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好在,西北未静,西南混乱,满清虎视眈眈,崇祯还需要自己,大明还需要自己,自己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蹦哒。慢慢的来吧,在这漫漫的征途之中,在寻找自保的实力吧。

    通过一场腥风血雨,整个云南终于平定了,新政在云南彻底的推开。就在不久之后,第1季度夏粮结束的时候,整个云南4,000万亩土地,共收上来一千二百万两白银,扣除地方截流,整整上缴国库300万两。只是他这一个省,就抵得上往年国库整个现银的收入,这让大明的财政彻底的好转。

    而同时,这个政策的施行,缓解了百姓的压力,让百姓重新得到了温饱,原本火山一样愤怒的民意,转而变成了对皇上的歌功颂德。

    地方截留最大的一块,就是基础建设。

    多年失修的水利工程,再次动工,已经残破的道理,也开始整修。一时间,整个云南成了一个大工地。

    但这种大面积修缮基础设施,却没有出现以往那样民怨沸腾。

    因为这次,是雇佣制度,而不再是免费的徭役。

    赵兴说的好,既然每亩土地里,收取了一钱银子的代役钱,就应该把这笔钱,再花到应该有的徭役上去,而不应该被国家挪作他用。那不和规矩,也失去了代役钱的本质。

    水利兴修了,来年的丰收就有了保障;道路修缮了,商业就繁荣了。商业的繁荣带来了物品的流通。而百姓获得了工钱,有可以进行买卖,这样,锦衣卫的爱国捐收取的也就多了。整个社会开始良性的循环发展了起来。

    一批批的银子,向内帑和锦衣卫的库房流入。

    这样的状况,让崇祯感觉到无比的兴奋,新政终于出成效了,自己终于不再为财政发愁了,该干的,也敢干了。

    这是赵兴的功劳,这一点一定不要抹灭。褒奖,一定要大大的褒奖。

    于是,下旨,全天下表扬赵兴,赏赐——赏赐牌匾一块,升官,看看一品里还有什么有职无权的,封。

    但最终看看,什么太子太保,三师什么的,加,可劲的加。但最终还是给了赵兴实际的,封赵兴为侯爵,叫兴候。

    这个爵位很恰当,候的意思,就是为天子征伐天下的吗,将来他老了,封个公爵。

    公的意思是为天子近臣,协助天子管理天下的,是享福的爵位。

    封赏有功之臣。

    李日宣死了,赵兴推荐年富力强的李守一,做了云南布政使,他成为赵兴手下的第1个高位者,在南方站住脚跟之后,直接呼应朝廷中的赵兴,成为赵兴集团最有力的拥护者。

    楚雄升级为州,丁广新升任楚雄知府。郭生田为楚雄同知。

    相应的人员,只要赵兴敢报,崇祯就敢给,那真是言听计从,绝不反驳。

    这样的结局就是,赵兴的声望日隆,骂声更响。

    保皇党更加团结,整日里没事找事的苦干拼命干。这让大明官场突然间风气一遍,就连东林君子一项倡导无为而治的家伙们,也不得不跟着干点事了。

    面对越来越好的局面,崇祯现在不在是整日愁眉苦脸了,现在整日喜笑颜开,走路都带了风。

    而他的好心情直接影响了官员,现在,已经很少看谁谁不顺眼了,打板子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

    大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

 第508章 督抚交心

    将一笔足额的军费,转交给张慎言总督,激动的这个老大人,眼角带泪,浑身颤抖:“我日思夜想的,就是国家财政的解脱,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明能够兵精粮足,这个已经走向崩溃的帝国,能够奋起中兴。我原本以为,我已经看不到那一天了。但当今天我接过这笔银子的时候,我知道,那一天将不再是我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了。在我有生之年,完全可以看到。”

    “这一点不算什么,相比南宋巴掌大的地方,一年国库收入上亿来说,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我们还需努力啊。”

    南宋的赋税财政的宽裕,是所有的人都羡慕的。汉的文景之治的财政,那是从牙齿缝里勒出来的;大唐盛世的富庶,那是驴粪蛋子的外表光鲜。只有南宋的富庶,那是真富庶,是在繁荣之上的富庶。四五千万人口,每年就有上亿贯钱的财政收入,朝里的大臣整日算计着,怎么把钱花出去。官员们不需贪污,每月莫名奇妙的补贴,就让大家花到手软,将士们不知道拖欠军费为何物。对于已经横扫天下的蒙元的进攻,将士们就是往敌人的脑袋上砸钱,砸的他们横扫了世界怎么啦,也拿南宋没辙。

    而老朱家,从坐上这个江山的那天开始,就祖祖辈辈为钱发愁,大明的军队,即便在极盛之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不管是中原什么朝代,都大大小小,哪怕是吹出来的,也有个盛世。但你看看大明,连吹都没得吹。

    “楚雄城外一战,我现在还在怀疑您老带兵来的目的是为了我。”赵兴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

    “当然是为了你啊,这一点,你没有必要怀疑。”张慎言很严肃的对赵兴公布着答案。但下话,就没有了下话了。

    尴尬的话题就没有必要谈,不管怎么说,人家还是在关键时候,为自己挡住了土司叛军的偷袭。

    “楚雄门外一战,本来是个好机会,趁着他们出山,我们完全可以在哪里歼灭他们。可惜,还是让他们逃了。他们再入大山,就如同虎入深山,我们再也难以抓到他们了。”赵兴到现在还一直为那一场战斗的不彻底,而感觉到万分惋惜。

    反倒是张慎言开始开解这个小家伙:“你还是不太懂这里的地理人情,土司蛮夷的叛乱,之所以牵连了这么久,关键就是他们太狡猾。他们从来不和咱们搞堂堂之战,那就是打了就跑。”然后眯着眼睛看着赵兴:“当初我认为,这些家伙又会来一个像毕节那样的围城战。然后用你来吸引住他们,我在外面调集大军,给他来一个反包围,我们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可惜,你这里变化太快。尤其是周围几万百姓,自带粮草帮助你守卫,让他们看到了你不是好惹的,结果他们就改变了主意,算起来,这功亏一篑的事——”

    “反倒是怨我了啦。”

    张慎言点头:“可以这么说。”

    赵兴当然不能背这个黑锅,于是就道:“其实咱们双方还是缺少沟通,如果当时您是先将您的计划告诉我,我是会全力配合的。可惜,你老人家就这么突然来去,我哪里知道你打的是什么算盘?”

    被赵兴这么回怼,张慎言就有些尴尬,然后转变话题:“虽然我们没有避其功于一役,但在那次战斗中,我也给了他们一个重创,现在,他们最多有兵力,也不过是万把人,掀不起大风浪了。”

    赵兴摇头:“打蛇不死,终将被反噬,最少牵扯着我们这五六万大军不能动弹,每年消耗的军费,按照现在我们足额足饷,云南收上来的这点钱,就又要甜到这个窟窿里去了。”

    “但是一旦我们撤军,那1万左右的叛军,就会再次聚拢起来,祸害三省。”

    赵兴背着手低着头,转过身,看着像是陷入沉思,其实是将自己的表情避开他。

    按照朝廷的投入,局势的发展,在一年前更将奢安人头送上了北京。在敌人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只要运筹得当,早就将这一路叛军剿灭干净了。之所以拖到现在,还不是你在玩养贼自重?

    张慎言老了,如果这里的战争结束,按其他的办法,就是调回北京,给一大堆虚衔,荣养起来。到时候没职没权的,一来不能照顾原先手下的那群门生故吏,在精神上也会有所失落。

    不能说这个老人家心思坏了,主要也是这大明局势动荡的结果。

    大明党争激烈,各派不断的互相倾轧,像张慎言那一批的老人,存在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得善终的更是少之又少。

    之所以出现他这个异类,还不是他掌握着军队,主持着南方的剿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即便党派如何相争,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吗。这才是养贼自重,养贼自保的好办法啊。

    但对于他来说,这是好事,但是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却是坏事。赵兴是不能允许因私利而废国事的事情出现的。

    转了一圈之后回来,对着张慎言道:“东面的建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