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亲军锦衣卫 >

第165章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65章

小说: 明末亲军锦衣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大人如此淡定,如此不正眼看一眼,现在已经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锦衣卫指挥使,那个亲信真的打心眼里赞一声:“真君子也,真文士风骨,真是不畏权贵的好官——真不知道死活啊。”

    这里正赞叹呢,却听门外一串清脆的马蹄声响,然后一个声音高呼:“万庆员,你的事犯了,跟我锦衣卫缇骑走一趟。”

    万庆员这时候早就心神稳定,冷哼一声,竟然悠然的提起笔,准备写一幅正大光明的字。

    门外那个亲信官员冷哼一声:“诬陷大臣,死罪,给我赶出去。”

    结果没有打斗声,那马蹄就踢踏踢踏的走远了。

    万庆员就冷哼一声:“色厉内荏的一群小人,在正气面前,就是这样无所遁形。”于是,他改变了主意,提起笔,一挥而就,一幅‘浩然正气’的大字就跃然纸上。

    满意,相当的满意,这是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一幅字了,明天去那个当铺家,送给他,最起码一千两的润笔是少不了啦。

    正得意间,突然一阵马蹄声再次响起,那个亲信和管家刚刚大吼呵斥,结果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锦衣卫办差,阻挡者死。”然后就传来了两声惨叫。

    万庆员一哆嗦,手中的笔掉到了那副浩然正气上,自己差点尿了裤子。

    刚刚瘫倒在地,花厅的门被人一脚踹开,一个年轻的锦衣卫官员大声的宣布:“万庆员,坐视流寇荼毒白石川,太平寨三千口被流寇屠杀一空,万庆员,坐视同僚在白石川血战而见死不救,使得锦衣卫一百将士全军覆没,使得七十士子被流寇掳掠。现在人证物证俱全,着,立刻斩首。”然后看了眼在桌子底下瑟瑟发抖的万庆员:“万庆员是吧。”

    万庆员就下意识的应承:“是本官。”

    “验明正身,砍了。”几把绣春刀飞舞间,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个贪官酷吏。

 第374章 新人加入

    坐在高高的平凉大堂上,面对坐在下面一个年轻的官员,赵兴看着智风手中的人头:“拿出去吧,把他挂在衙门前,看看百姓是什么反应。然后收集百姓的诉状,整理出来后,交给三法司。”最终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们还是要讲证据滴,虽然这有点马后炮,但规矩是要遵守滴,法律是需要敬畏滴。”

    智风就汗颜,然后照办了。

    赵兴和这个年轻的官员就沉默的无言以对,不知道多久,衙门外传来了一阵欢呼声,由小及大,然后由近及远,最后整个城市里,竟然鞭炮齐鸣欢呼惊天动地。

    听到了这个声音,赵兴长出了一口气,下面的那个年轻的官员也长出了一口气。

    赵兴变得轻松道:“我长出了一口气,是因为我总算是放心了,我基于愤怒,杀这个平凉知府,没杀错。那么,你为什么也松了一口气呢?”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扭身拱手:“这也让下官知道,我认知的指挥使大人,不是滥杀跋扈的人。”

    赵兴微微一笑:“从这一点上看,也让我松了一口气,我将你从一个小小的县令,连升三级,保准你做这个平凉府的知府,似乎是没有看错你。”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再次拱手:“我非常感谢洪承畴大人,是他在国子监里,将我直接遴选出来,做了他治下的一任县令。同时也感谢指挥使大人,能够让我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坐到了这个位置,让我能够有机会,尽快的为这个老大帝国做一些事。”

    赵兴笑着道:“我们提拔你,你可能认为是荣华富贵到手,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你的生命已经命悬一线了。我这个人处事的手段,你也刚刚看到,难道你不害怕吗?”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洒然笑:“我只要按照指挥使大人的规矩办事,我为什么要害怕?”

    赵兴立刻严肃起来:“你要按照这个想法来办事,你死的更快。”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笑着解释:“在下看来,大人误会我是趋炎附势之辈。你错了,因为我看明白大人的规矩,为民第一,为国第二。”

    赵兴歪着脑袋看了他半天:“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不是为国第一?”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淡然笑:“我没有身处朝堂,决定国家大的政局方针,我还没有那个资格。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你让我操心国家未来的大事,简直是难为我,我也做不到。而也正是在其位,谋其政,所以我即将坐上这个知府的位置,我能做到的,就只有爱护我治理下的百姓。我这个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野望,萧规曹随,按照我的恩师洪大人在延绥推行的办法,治理好这一片地方,也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后续对一些偏颇政策的修改,我也不敢独自处理,会和洪大人仔细的比较研究之后,再做处理。”

    赵兴就笑着道:“你太过保守了。”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道:“太平时候,可以锐意进取,但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切唯稳,下官认为是当务之急。一个标新立异的政策,在没有得到切实验证的时候,在这个非常时期,就有可能出现火上浇油。而一个已经好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认同,那为什么不实现呢?只有百姓地方安稳了,在实行自己心中的想法,按照大人您常说的,叫做特区实验,在实验结果显示之后,再总结利弊,然后推行,岂不更好?”

    赵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站起身,走下了高位。这个官员就拱手,然后坐到了被赵兴空出来的位置上。

    赵兴安然的坐到了这个官员曾经做过的位置,然后点头:“你说的非常好,思路非常对,你的才能足可以做一省的布政使,给你一个知府,确实委屈了你。”

    赵兴的许诺,在赵兴的集团中,几乎就是铁打的信誉。但这个官员却没有惊喜,而是再次拱手:“我刚刚从国子监出来,就被洪大人抬爱,做了一任延安府管辖下的县令,不过一年时间,就又被提拔到这个位置,下官的心是惶恐的,是战战兢兢的。没有下面的几年磨砺,怎么敢奢望高位?那时候,可能是一个人的错,就害了一地的百姓,那罪过就大了。所以还请老公祖(官场上,对自己依附的上级的尊称)不要拔苗助长。坏了老公祖的大事,坏了洪恩师的名声。”

    从这样自然而然的称呼来看,赵兴明白了,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嫡系。

    “好了,从现在这个大印就给你了。”说着,就将抓在手上的那颗知府大印,丢给了这个年轻的官员,然后从自己的怀里拿出了一张告身,提起笔来,在填写名字的空格处,顿了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一项沉稳的这个年轻官员,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惊讶的反问:“难道老公祖,竟然一直不知道学生的名字吗?”

    赵兴尴尬一笑:“接触的人太多,杀的官员太多,保举的官员也多,这次来的也紧急,实在抱歉。”

    “学生许杰,字文弱。”

    赵兴就快速的填写了名字,那上面早已经盖了印章,然后交给他:“天灾不断,我也不强求你,只要在三年之后,你这里没有产生流民,你就是大治。”然后感慨一声:“大明的整个吏治已经坏了,但是那一条沉腐的官员升迁制度,却挡住了许多年轻人的上进。我讨厌老人政治,他让我们虽然四平八稳,但却在这动乱时候,缺少了大破大立。这个老年政治中,在这关键时候,需要有新鲜的血液补充。”然后歪着脖子看着他:“那个你叫你叫你叫——。”

    “下官许杰。”

    “对,许杰,你懂我的意思吧。”

    许杰拱手:“一个几百年的老大帝国,已经走入末路,但好在,一位年轻的皇上,一个如您这样的年轻的能臣,再加上我这个年轻的基层官员,我们上下一心,何愁大明不兴?”

    赵兴再次歪着脑袋看着这个许杰:“你说的很对,你更像我。”

    许杰微笑道:“象大人什么?”

    “自吹自擂。”

 第375章 大军云集

    第二天天刚亮,平凉城外就来了一支人马,这让守城的卫所军很是慌乱了一阵,经过上下一番沟通,守军才知道,这支穿戴整齐光鲜的,不似大明军队的军队,是榆林王尽忠游击的队伍,是奉城内指挥使大人的调令,赶来汇合的。

    王尽忠为了不惊扰城内百姓,将自己的队伍驻扎在了靠城的地方,然后带着已经同是游击的王胜林和贺人龙三人,急匆匆进城,拜见赵兴。

    赵兴心中有事,睡不安稳,起的早,刚刚洗漱完毕,三个人就进来拜见。

    看着一身铁甲,铁甲上夜露未干的三人,赵兴大是欢喜,一个个拥抱之后,请三人进了厅堂,吩咐属下安排酒饭款待。

    “不错啊,来的很快吗。”

    王尽忠立刻站起来回答:“末将接到大人手谕,立刻将防务交给了赵何将军,带着贺将军和王将军的骑兵星夜兼程赶来,听大人调遣。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赵兴就再次将事情说了,最后道:“只是孙传庭那里的队伍还没到,急死人了。”

    其实,孙传庭的三边总督府在固原,离着自己更近,只是孙传庭大部分都是步军,当然在速度上不能和王尽忠相提并论了。

    “李自成现在在哪里,末将三人立刻先行出击。”

    赵兴就皱眉:“我从山西过来,一路就派出人马寻找流寇的踪迹,可是,似乎李自成感觉到我必然报复,所以,就这么莫名奇妙的凭空消失了踪迹,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目标。”

    是的,至从赵兴急匆匆赶奔陕西的时候,就派出人马开始搜索李自成的行踪。但是很不幸,尽管锦衣卫费尽了心思,却没有搜索到李自成一点的行踪,那个家伙,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化作了空气。

    “但是我们要有耐心,在我的搜索之下,一定会找到他的。”赵兴咬牙切齿的下定决心。

    大军驻扎,需要安排后勤供应,但赵兴却找不到新的平凉知府,只有一个同知执行赵兴的命令。

    这都两天了,天黑了,赵兴皱眉的问这个同知:“许杰大人怎么老是不见踪影,难道是故意躲着我吗?”

    这个同知恭敬的回答:“我家大人昨日一早天刚亮,就带着随员出城,到各个县实地考察去了。尤其是被流寇残破的白石川那里,看看到底有多少百姓死难,有多少百姓被裹挟走了,空出多少无主的土地,如何做后续的安排。”

    赵兴就噢了一声:“许杰,还是很勤勉的吗。只是他这个知府不坐镇府城衙门,这岂不是耽误府城的运作?擅离岗位啊。”

    结果这个同知笑着道:“知府大人走的时候吩咐了,小事,由下官处理,大事,请示您处理。知府大人就是要利用您在州府坐镇的时候,赶紧的出去摸清平凉状况,要是您走了,他恐怕就真的抽不身了。”

    赵兴闻听当时哈哈大笑起来:“好小子啊,敢抓我当短工了,有胆子,有魄力,有决断。看来,洪承畴推荐的人不错。”然后看了眼这个同知:“好吧,那我就代管几日平凉,给许杰那小子当把看家的。”

    同知施礼:“那么属下请示,您的属下,城外驻军的粮食物资该怎么安排?还有,明日,就该给平凉卫这个月拨付粮草军饷了,这不能耽搁啊。”

    赵兴愣了一阵,猛的跳脚:“许杰,你套路我。”

    到第2天晚上的时候,孙传庭总算是赶到了平凉。一见面,赵兴首先询问的就是他能出多少兵?

    结果孙传庭气的胡子飞舞:“边军,除了当初您整顿的那特殊的几个,现在都烂的不行了。你还问我能出多少兵,现在马上就要进入夏收,蒙古达子打谷草,就又要开始了,那几个特殊的正直军官的军马,必须防守着几千里的边城之外,就没有一个能够当的起事的。”

    现在的状况,正如孙传庭所说,上次的京畿之战,蒙古已经彻底的和大明决裂了,成了女真的帮凶。虽然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却深入了大明的腹地,真正看到了大明虚弱到了什么程度,这让他们立刻坚定了站在皇太极一边的决心。

    皇太极失败了,整个实力受到了沉重的削弱,他需要喘息。于是,他就命令蒙古延边诸部,对大明的边塞进行不间断的进攻搔扰,目的是牵制大明的力量和注意力,为他快速恢复实力,争取时间。一时间,九边之地,每日飞向三边总督府,蓟辽督师府的战报如雪片一样。而他们送进京的奏折也是堆满兵部内阁和皇帝的案头,那真的是一日三惊。

    孙传庭这样的抱怨,当时让赵兴大吃一惊:“不对呀,当初我打掉了山西巡盐御史,筹足了钱粮,然后逐个给边军发放军饷,我是一边发放一边整顿的,边军应该有了十足的战斗力,却怎么出现你说的这样状况?”

    孙传庭嘿了一声:“这倒不是我无能,而是你做事的没有首尾。”

    洪承畴对赵兴,那是俯首帖耳,但孙传庭对赵兴,虽然也是一心,但他的资格可比赵兴老的多了,在他眼中,赵兴就是他的晚辈,这和赵兴对他的信任无关,所以说话也就没有顾忌。

    这样的抱怨,却让赵兴感觉到委屈,当时询问:“这话从何而起呢?”

    孙传庭就直接批评他:“年轻人做事就是毛糙,喜欢做那些表面浮夸的东西。你上次用了三四百万两的银子,给边军补足了七八年的欠饷。但你做的却是什么?你做的是依靠原先的那些官员将领。其实你一个个整顿下来,你认为功德圆满了,可事实却是,你当时的确是功德圆满了,可是你急急忙忙的回京勤王,那些老的官员和将领,立刻又恢复了常态。尤其是杨鹤那个狗东西,更是顽固不化,等我接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里的事情大了去了。”

    “怎么个大了法?”

    “一句话,还是杨鹤那个家伙留下的祸乱,我上任以后,拿着山西盐务辛辛苦苦收集来的银子,足月儿的给他们发钱了,结果是,发钱粮的时候有兵,而不发钱粮的时候,却无兵可用。”

    赵兴当时就明白了,想崇祯二年的时候,现在的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次铺杨景辰,就曾经上书崇祯皇帝,奏书上说,大明全国各地有兵三百万,发饷的时候,各地的将领,就临时用10个老钱,雇佣当地的流民充数,而钱粮发放完毕,国家却没有了兵源。

    当时他是东林党人,却第1个提出了让东林党人痛恨无比的建议:“领饷有兵,操练防守无兵的流弊,要求京营宜责成提督及巡视衙门,九边宜责成督抚,清查振刷等,请恢复天启年太监和锦衣卫监军事,如此施行,这兵有百万,足可保大明无忧。”

    这是最痛陈时弊的办法,但他的这个办法,却得到了同党的全力反对。

    你开玩笑的吧,我们辛辛苦苦,好不容易逼迫着这个小皇帝,以阉党诸罪之一的借口,撤掉了太监监军,撤掉了锦衣卫坐班。你这倒好,你倒是反着和我们来,叛徒,绝对的叛徒,必须打倒。

    之所以他还坐在次铺的位置上,是皇太极救了他,但这个东林党中的异类,如在入阁辅政的几个月间,屡欠剀切陈情,针对国策、时弊,积极提出兴革的意见,如叙川功而汰冒滥,录忠党而解禁锢,惠全国而停加派等建议,无不切中时弊,者,已经成了东林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在自己出京的时候,本来在这次秋闱中,被崇祯钦点主考的人,却被东林党人群起攻击,所罗列的罪名简直就是光怪陆离,而崇祯不得不放弃了他的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