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的科技,之所以每时都有惊艳出世让后人叹为观止,但都是昙花一现,成为绝唱,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不爱终结,不能寻找出其中的原理,所以,科学在中国,不是一门学问,而只是一种手艺。艺人没了,手艺工艺也就消失了。
“既然你关心国家大事,就该善于总结归纳,既然你对我们锦衣卫的决断有抵触,就该收集我们的罪恶证据,既然你让为皇上有贪天下之力为己用,就要收集有力的证据,然后做个诤臣,批龙鳞。结果你呢,只是人云亦云,说些苍白无力的东西,岂不让人将你当做黄口小儿,最终被人不屑与你一辩。”
赵宽这夹枪带棒的一顿数落,却是真真见血,正说中王庆一这一群所谓的先行觉悟这的要害,当时他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和可笑?
“嘿嘿嘿”赵宽一阵鄙夷的冷笑:“现在,我们原先这群最不愿意找人证据的组织,现在都为了让敌人心服口服,也开始竭力的搜寻我们需要的证据了。你们却为什么不收集些呢?就比如,你们说皇上被天下供养这事,既然要证明你的对,就要有足够的证据,要不然怎么能服人?而获得证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邸报上关于一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出来,然后或做证据,或为自己正明。”
王庆一不由的眼前一亮。
第358章 内帑和辽饷的加派
教导了这群愤青们如何以理服人之后,赵宽笑着道:“好了,我家大人就知道你们只有冲动不会总结,只有以偏概全不会兼听则明,所以,命令我们将崇祯元年的邸报都给大家准备出来了,大家看看吧。”
然后敲打着搬上来的厚厚的邸报:“最终我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你们,内帑的钱不是独独养活皇上皇室的,他是有几项必须的开资的,你们的想当然是错的,而且错的多吗的离谱。”
邸报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成于汉,熟于宋的邸报,最终形成发行的是民间商人,他本身不归朝廷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张报纸吧。
而邸报内容的来源,只要的朝廷需要公布的,比如圣旨,政策,大臣各种各样的奏折,人事调动任免等,然后张贴在午门供人传抄。
如此,为了保证公正性,内容是由司礼监和内阁共同审批认可的,谁想专门抹黑对方都不可能。
这可算是皇宫秘史了,即便那些不想参和的也都支楞起耳朵,想要听个秘密新鲜了。
“诸位都知道,内帑的来源主要有四个:国税中的金花银、太仓国库、皇庄皇店、盐铁矿税,还有罚没。咱们皇上即位之后,没有从太仓挖过一次银子,金花银子在万历年的时候,就转交给了光禄寺,以为定例。矿税也因为当年太监们借机胡作非为,被废。盐茶丝绢,商税,手工作坊税,市舶司税,也被东家君子们停收,皇庄也因为天灾没了收成,这样一来,不但内帑没了收入,反倒不断地发内帑,补足国用,以至于朝臣都知道户部没钱,要钱找皇帝陛下发内帑。”
就在大家疑惑中,赵宽开始翻阅邸报,指着上面关于内帑往来的账目通报,一笔一笔道来:“元年,杨鹤抚贼,借一百六十万,辽西军费,前后借五百六十余万,二年为边饷借五十万,又为奢安之乱三十三万,又借一百万;马价三十万,去年,又以年例借三十万余,以边饷不给顿借百万,前后所借在计部者已九百八十三万矣。而元年,先辽西袁崇焕狗贼索四百万,后又三百万。工部以先帝大丧借三十五万,光禄寺以年例借二万又借三十七万。还有西北赈灾借十万,这样一来,大家算算,合计多少?”(《涌幢小品》)
这些考恩科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懂得数术,而宫守一虽然不识字,但对数字天生敏感,赵宽一面说,他就一面在心中默算,赵宽说完,他当时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国库竟然从皇上他老人家手中前后借出一千七百六十七万啊。”然后看着惊呆的大家:“谁说皇上老人家的内帑是只进不出,这比国库支出的还多啊。”
看着目瞪口呆的众人,赵宽再道:“这就算完了吗?还远着呢,京师禁军,留京六卫三十六营,以及我们锦衣卫的军饷,全归内帑出。三节六寿给边军和各级官吏的犒赏也是内帑出。若是没了这些犒赏,指望着东林君子们为国理财,九边将士,早就饿死了。同时,各地赈灾,按照规定,为显示皇恩浩荡,也要皇上内帑出一半。大家再算一算,这得多少?一年内帑的收入,每年都有邸报公布,但现在却为了给东林强制要求推行的,狗屁的什么不与民争利的商税,给那些肥的流油的商人免税,还断了大头。这只入不出,若不是我们锦衣卫破了卖国贼八大家,打掉了陕西巡盐御史,现在,大明早就破产啦。”
所有的人,包括王庆一都默不作声了。
而真正石破天惊的是后面的的重磅消息:“东林废了那上面种种税收,但国用如此艰难,他们也知道皇上的内帑已经快要枯竭,所以,为了维持大明的运转,他们又将矛头指向了穷苦的百姓,尤其是你们西北的百姓。满朝的君子们,已经开议加增辽饷啦,他们准备在崇祯四年,要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目标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应该达到五百二十二万余两,诸位,东林君子们已经准备好了大餐,你们有的受喽。”
赵宽说这话的时候,是绝对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思的。自己的大人说了,要想其灭亡,必须先让他们疯狂,再加一分二的银子,现在,土地上的水,上出产的两倍啦。到时候,你们不被天下百姓干死,谁死?
当然,这样的事,赵兴是绝对不会让他出现的了,但要想不让他出现,放眼天下,谁能办到?唯独赵兴。
他可不想自己办了这天大的好事,救了东林那帮家伙,他们还要反对自己,落个好人。
将这事捅出去,先坏了东林名声,然后自己再跳出来,摆平这件事情,到时候,自己就收买了天下百姓之心。
这个消息一出,当时桌子上的所有人都被震惊了,王庆一豁然起身:“东林君子们,他们疯了吧,这是要将天下百姓全部逼反啊,他们要灭了这个大明吗?”
赵宽笑着摇头:“这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但是,财政没钱,这个大明也是早晚完蛋。”
一群考生就焦急的跺脚:“但征税也不能老可一个人群征收啊,羊毛也不能老可一个薅啊。”
“不从最没背景的农民身上薅还能从什么地方薅?”赵宽反问。
王庆一等立刻脱口而出:“商人,作坊主,矿山,还有海贸——”但说出这话,王庆一就气馁的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因为他突然想起,那可是自己刚刚抨击的弊政啊。连自己都被蛊惑了,何况是不明真相的天下愚民。既然制定者这么做了,他们怎么能再食言而肥,怎么能舍弃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他们身后所代表的集团的利益啊。
“难道这样的事就眼睁睁的看着发生了吗?天下百姓就真的要被逼的全部造反吗?”喃喃着,已经是一片绝望死灰。
赵兴坚定的道:“不会的,这种害民的辽饷,我们大人是绝对不会让他施行的,我们大人说了,他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
王庆一等闻听,眼睛里总算是有了点希望。
赵宽叹息一声:“我们大人励精图治,想尽办法开源的时候,我们的皇上也在努力的节俭。据我们家大人几次有幸陪伴皇上用膳,其实,只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一碗白饭,吃的都不如现在的诸位好。大家还好意思说内帑都肥了皇家吗?商人不该纳税救国吗?”
这到不是赵宽顺口胡说,而是赵兴的交待,他们必须背熟这些数据,在沿途上,不厌其烦的向参考的文士们宣扬。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让这些参考的文士们,认清东林的卑鄙,在思想上和东林割裂。
那么,考生们不往这话题上说该什么办?你往上引啊,一定做到三句必须把话题再绕回来。
对于做事一项遵守,能动刀子绝不吵吵原则的锦衣卫们来说,这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但赵兴严令,不将这个以德服人的大事做好,革职,做好的,有赏。
面对确凿的证据,执拗的王庆一呆呆的看着眼前的伙食,最终羞愧道:“君父如此艰难简朴,我等还怎么能下咽如此精美的食物?请大人下顿只供给青菜馒头即可。”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赵宽却是一笑:“这个倒是不必,皇上和我们家大人说了,再苦不能苦士子,再穷不能穷人才,我们锦衣卫节衣缩食也要供给的,来来来,大家吃,吃。”
还哪里有人在下咽?于是,大家纷纷离席回房间安寝,结果王庆一和李守一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
第359章 杀人诗与转变
一夜无眠的所有考生,怀着异样的心思,在第二天早上,大家吃了早餐,继续上路。在一个路口,汇合了从另一个县过来的小队伍,队伍壮大了一点,如此,随走随加入,当大家走到临洮的时候,队伍已经达到了五十人。
临洮是府城,上面下令,在这里休整三日,然后继续前行。
赵宽送到这里,就有临洮府的锦衣卫接替了他沿途护送的任务。还真按照他说的,给他负责的六个士子两个工匠结算了伙食尾子。大家推脱了几次之后,也就收下了,毕竟,在三天的临洮休整,还是需要逛街啊,结交下朋友的,需要一点钱的。
临洮的百户所就比安定县大多了,同时大家一路上所见所闻,对锦衣卫的感官也变得好起来了,拘谨也已经消失了,也敢在锦衣卫给准备的饭厅里温书,或者是四处观望了。
正在大家温书的时候,突然有了一声:“咦?这是谁的手笔,竟然如此精绝?”然后猛的发出了一声惊呼:“什么?这,竟然是出自指挥使大人?天啊,这样的诗词文章,是上下百年没有出过的啦,指挥使大人不但整顿吏治,带兵有一手,竟然还是诗词文章大家啊,这一番忧国忧民之心,真的让人感佩啊。”
听那个士子一番谈论,大家都不由得好奇,纷纷向发声的方向看去。
就见一个文士,正站在一个墙壁前,对着墙壁上三幅字画诗词摇头晃脑的大声赞叹。尤其是他说上面的诗文竟然是锦衣卫指挥使大人的墨宝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由得好奇的放下了手中的书本,跑过去观看,看看大家眼中的丘八,做了什么惹人发笑的狗屁诗文。
在世人的眼里,锦衣卫就是一群蛮横的丘八,还能有什么好的诗文?
王庆一挤进一片摇头晃脑的人群中,抬头看去,却是一首木兰辞,拟古绝句谏友,一首沁园春,长沙。中间是一片文《病梅馆记》
这都是刻板的,估计是各地锦衣卫捧那个丘八的上司臭脚,但也不怕最终是丢人现眼。
王庆一对诗文当然有研究,看了第一首木兰辞全文,就不由得嗤笑。丘八果然是丘八,全篇都是抄袭古人,真真的不知羞耻。
是的,这首木兰辞,每一句都是抄袭古人的,熟读诗文的所有人,都知道他每一句的出处典故。王庆一涉猎甚广,当然一目了然。
身边的李守一点头,小声道:“一个丘八能写出什么好诗词?只是附庸风雅罢了——咦?”
王庆一回头,却看到李守一正张大了嘴巴惊讶的样子。
王庆一笑问:“李兄,为何如此模样?”
李守一就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木兰辞,手中却拍打着王庆一:“虽然每句都有出处抄袭,但这些古人的平庸之句却被如此整合,却又高过了所有古人,真真是惊采绝艳啊。”
没有仔细品味的王庆一于是再看木兰辞,细细品读,果然如此,那些古人词句,经此一排序,竟然是一首可以千古绝唱的伟大词句了。
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看上去,不过是一首闺怨的妇人小词,然而细细品读,就会在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此篇却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其意义远超过了这首词的本身了。
王庆一越读越沉迷,竟然再也挪不开眼珠了。
好半天,他感觉有人在拍打他,这才回过神来,却是李守一拉着他,指着病梅馆记大声道:“王兄,快快欣赏这一篇难得的赋,真的一言道尽了指挥使大人的良苦用心啊。”
王庆一转头仔细品味,此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这是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这不就是现在这群所谓士子文人君子们,虽然胸中丘壑万千,但被八股压制的死死的吗?指挥使大人为病梅而泣,正是为自己这样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而“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是指挥使大人专门对这次恩科的士子们写的,对八股取士压制人才的声讨,对这群恩科人的期待啊。
还没等王庆一仔细研读呢,突然耳边一片呢喃声起,转头看去,却看到所有的文士几乎都跑到那篇沁园春长沙面前,然后如醉如痴者有之,慷慨激动者有之,癫狂疯魔者有之,就是没有一个正常人了。
王庆一凝神看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王庆一默念着,不由自主的大声朗诵,这似乎就是为这场恩科的士子们写的,最终那忧国忧民,那少年的意气风发的张狂,那蔑视一切的风采,彻底的让王庆一加入到了癫狂之中。
正这时候,锦衣卫百户章程跑了过来,惊慌失措的对着手下大声的呼喊:“赶紧的,将小先生们驱赶走,上冷水,上冷水,掐人中,不行大嘴巴招呼,要不就出人命啦。”
锦衣卫们二话不说,上什么冷水,那多不锦衣卫啊,直接大嘴巴大脚的侍候啦,这个直接,有效,这才非常的锦衣卫吗。
王庆一不知道挨了多少嘴巴子才清醒过来,晕晕乎乎的一把拉住来查看自己章程的手:“这,这,这真的是指挥使大人的大作吗?”
章程看王庆一没事了,才得意的大声道:“好在,你们只是一时迷瞪了,这可是要过十五个人人命的啊诗篇啊,除了我们大人,当然皇上除外,天下谁有这么大气魄,大格局?谁还能对这场恩科的你们抱有如此大的期许啊。”
王庆一询问:“这怎么又有十五条人命呢?”
章程就鄙夷一笑,然后对所有围过来好奇的士子们骄傲的道:“当初,我家大人,为了你们这些被东林用八股压制的,心怀大才们争取施展抱负的机会,被东林所深深怨恨,还有了国子监千员监生,在所谓江南十才俊的带领下,堵住锦衣卫大门骂街。”说这话的时候,还不忘记呸了一声:“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