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因西北又整出一个民党,而且有强大经济及军事实力支撑,若双方联合,“党国”便不成“党国”,即便保留**的“合法”地位,其实也无大碍但蒋介石却认为,单就党派来说,民党还稚嫩,还有机会将其吸收瓦解,**却不同,国民党非但无法对其施加有效影响,还正不断受其影响,自然不能与民党一体视之
是以,蒋介石仍要把**打为“叛党”
他认为这是对西北压力的某种反抗,其实却不知吴安平非但没这个意思,也根本没想到那么远不过,蒋介石这样做,倒是使历史某种程度上仍停留在老路,使接下来红军、根据地、苏区都不可避免将会出现而他认为那种吴安平的意思,虽确实已偏离此时吴安平的本意,却又符合吴安平长期的政治意图,这对对错错,倒当真有些难辨了
蒋介石确实改了“清党”计划,但改变只是手段,套路却还是那种套路,仍将利用青洪帮做先锋,然后军队才以“戡乱”名义出面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见这摊浑水越搅越大,自然想退出,不过他们得罪不起西北,同样也得罪不起蒋介石,硬着头皮将杨虎、陈群传达的指示,跟张树声通报一声,见张树声没表示意见,这才算松了一口大气
张树声自然请示了吴安平,吴安平见国民党右派的命令中,没出现“处决”字样,而只是说“协助羁押”及“驱逐”,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发回电报令张树声只是注意观察,却不用再插手了
吴安平以为事情已经做成,但蒋介石却不愿他轻松蒋介石已和李宗仁、白崇禧等议定,此番上海事了,便要将在押之共党全部解往西北,看吴安平如何处置这样做,吴安平当找不到理由拒绝,而且他们也会提出先决条件,即无论西北如何处置,国民党方面都无异议,要杀要放全凭吴安平一句话,但唯一要求是,不能让这些人离开西北
蒋介石是想给吴安平找麻烦,而且在吴安平来说,这也确实会是一个**烦需知蒋介石并非只是将上海抓获的**员送去西北,其余诸省的“清党成绩”,也会陆续送往西北,只要想想这些人并非只有**,连同有**嫌疑的也在内,就知肯定要过万人,甚至达到几万人之多
既然吴安平不愿国民党放手杀,那他就有责任将这“包袱”接过去,而将这些**送走后,蒋介石这边反轻松许多说到底,能不开杀戒,谁都不愿大开杀戒,毕竟领袖也要讲究一个声望,再有理由,一身血腥也总会影响国人的看法,将会打击到自身的声望
当然,蒋介石最主要不是想“甩包袱”,而是要让吴安平见识一下**的“威力”,他绝不相信吴安平能与**相处无间要知道,吴安平与**之间,最起码有三重对立:不用说,首先是阶级之对立;其次,双方对苏联的立场也无法协调;再次,当前**推行的工会及农会政策,对经济伤害很大,这应该也是西北无法容忍的
西北目前只有几十个**员,吴安平施行包容措施自然很顺利,若给他送去数千乃至上万,他还有可能再站着说话不腰疼,以然的姿态,从旁对国民党的“清党”做法指手划脚吗?
蒋介石决不信双方吴安平能做好这件事
………………………………
二四三章 风云上海滩(36)
二四三章 风云上海滩36
吴安平插手国民党之“清党”行动,无论其态度如何,就具体事务而言,自然有些偏帮**这件事极为秘密,无论西北还是上海之**组织,对此事都一无所知,并不晓得己方突然多了一个大帮手但是,即便李大钊、李三立、瞿秋白等**领导层知晓,也未见得就领情,李大钊或许还好些,他大致能够分析出吴安平的意图何在
蒋介石、吴安平做这些事时,似乎根本没将**那点力量放在眼中,不管在谁看,这都未免有些太过小瞧**其实,无论蒋介石还是吴安平,都未敢小瞧**,但两人立场虽各有不同,却都深信国民党右派之“清党”行动必定成功,原因便在于他们都清楚,现阶段的**貌似强大,但内部却仍未整合成铁板一块
对阵的双方,一方强大且坚决,另一方相对弱小且犹疑,强大一方有备而来,弱小一方虽不是全无防备,却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此,自然不问便知对抗的结果会是如何
今年二月,**上海中央局在讨论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时,以瞿秋白为首一方,同以陈独秀、彭述之为首的另一方,发生重大分歧
当时,瞿秋白无情批判了陈独秀等人对大资产阶级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机会主义策略会后,瞿秋白离开上海到了汉口在他影响下,在汉口的**中央委员,瞿秋白、项英、张国焘和李立三成立了汉口中央局,与陈独秀、彭述之等所谓的机会主义一方,展开了党内斗争
这种党内斗争,其实是一种路线之争陈独秀认为二次**的时机还不成熟,倾向于与国民党右派妥协,继续积累**之力量,而瞿秋白则坚持若国民党右派不妥协,则**应与之展开坚决斗争实际上,瞿秋白的看法是正确的,陈独秀并未意识到,若**不改变**策略,则双方立场之冲突根本无法调和
三月底,实际国民党右派及蒋介石分裂国共的企图已经暴露上海方面,双方冲突虽加剧,局面仍能维持,但在其他地方,却已经有很不妙的苗头出现此时,江西的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已遭北伐军杀害,另外南昌、九江等地国民党左派控制的市党部,也均遭捣毁和解散
这种情况下,**人的情绪自然加激愤
**上海区委正式决定,要“随时随地准备武装与右派军队发生总决斗”虽然决议的态度很坚决,但当时在上海的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却对蒋介石仍充满幻想,试图以各种让步来安抚国民党右派,维持国共之联合,以保证大**仍能继续下去这种愿望很美好,但又很幼稚,致使**上海乃至中央,错过了组织力量与蒋介石对抗的最后机会
汪精卫回国,突然莅临上海,虽是蒋介石始料未及,但…应急办法及随后汪精卫与陈独秀联合发表的《告两党同志书》,实际非但并未令局势缓和,反使国共都不满意,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在**看来,陈、汪宣言实际通篇是在为蒋介石辩护,意味着陈独秀、彭述之等**领袖已经向国民党投降,这不仅在原则上是有害的,而且严重妨碍着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党员及工人,很可能使这些人意识疏忽,看不到蒋介石等之行动行为,对大**产生的危害
确实是这样,因内部存在路线之争,致使**中央领导面对危机,根本没有提出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仍旧在主张继续北上北伐,而不是东征讨蒋
李立三、瞿秋白、项英、张国焘等在武汉的**中央委员,都对中央、特别是对陈独秀的政策表示强烈不满他们不赞成同蒋介石妥协的政策,反对以和平方法克服危机,认为必须尽快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这时,在武汉的共产国际代表、**中央委员和湖北区委的成员组成联席会议,临时行使中央最高职权作出决议,决定成立一个常务委员会,并选举瞿秋白、谭平山、张国焘为常务委员,同时电催陈独秀来武汉,并把中央机构迁往武汉 在汉口中央临委的电催下,陈独秀与汪精卫一起,自上海乘英轮抵达武汉
随后,**中央在汉口鲍罗廷的公馆召开了会议
此次会议专门研究了江浙及上海方面的形势**中央认为,江浙及上海方面的工作,已经到严重时期,此前上海存在右倾错误,今后则要认真准备和进行反蒋斗争为此,**决定派李立三、陈延年及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去上海,由他们三人及赵世炎、周恩来等组成一个特务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上海方面的反蒋斗争
然而,这时**才决定全力应变为时已晚李立三等人还在赴上海途中,“四?一二事变”便爆发了
**此前对国民党右派及蒋介石的态度,从左右摇摆到决定坚决斗争,实际正是共产国际内部态度及立场不一致的体现在苏共及共产国际内部,持类似陈独秀看法的最高层,不是别人,正是斯大林
**的力量虽然相对国民党有限,而且本身没有武装,但若与国民党左派结合起来,实力却未见得会输给蒋介石若以武汉中央而论,汪精卫的声望并不次于蒋介石,而且有唐生智的军队可为依托,也未见得比蒋介石的第一军就差
相对第四军及第七军而言,唐生智的第八军与蒋介石的第一军,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都不算很好,但第八军好歹在汉口之战表现出色,而且此时作为抵挡奉系南侵的主力,虽先前不住败退,但此时能与其形成对峙拉锯,总比第一军的输多胜少表现要好蒋介石的第一军装备最好,军饷最多,但能说出口的战绩却几乎没有
如果**早下决心,全力应对蒋介石的挑战,通过国民政fu武汉中央当能施加多政策,并非就不能战而胜之蒋介石能拉拢到桂系、粤系等的支持,立场相近固然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其掌握苏援之分配大权,若苏联将财援转交武汉分配,则就算不能将桂系、粤系拉拢过来,使其中立还是有可能办到的
其实,若真能如此,对阵双方的实力对比必能发生重大转变,那时蒋介石还有无“清党”决心暂且不必讨论,吴安平势必会改变主意,不会再对蒋介石提供财政支持,而会将力量转投武汉方面,以于右任、冯玉祥为依托,在国民政fu内部与苏联争夺影响力
虽然蒋介石不免还有江浙财阀依靠,但江浙财阀与西北相比,非但财力相对有限,还没有军队若是这样,中国之未来将如何演变,还真不好预判
可惜的是,苏共、共产国际及**虽最终下定决心,要与蒋介石坚决斗争,但为时已晚,未能将武汉之国民党左派中央好利用起来,导致局面虽相较历史略有不同,但大势仍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
**上海方面的力量也不算弱
此时,**在上海有一支武装,即上海总工会属下的工人纠察队,虽这支武装只有两三千人,但受总工会影响组织的工人却有二十五万之多这二十五万工人,占上海工人总数的比例并不算大,但若单比人力,却远远出蒋介石能动员的人数,而且就算加上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及大小八股党的帮会势力,人力上蒋介石也不占优
但仍是那句话,**虽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们的认识仍未足够
而在上海,由于市面混乱,当地的**领导人难以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近十天以来,对**之活动影响重大的事件,依次有“反苏大游行”、“白俄斗红俄”、“沪上大招工”、“金库大劫案”等几件,而这一连串事件,实际都直接或间接消弱了**对工人的动员能力
此前,上海之各类游行,基本都由国民党当地党部发动,具体言之,则是居于国民党党部之内的**员力量,牢牢掌握着示威游行的主导权
张作霖查抄苏联大使馆之后,**内部虽有不少人对各大报刊披露的苏联对华意图有所警觉,但一来苏联矢口否认,称那些材料俱为张作霖及吴安平伪造,二来即便意识到材料为真,此时**也无可能摆脱苏联另成局面,是以整个**高层,对此事的态度讳莫言深,既没有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全面发动舆论反击,也未禁止党内成员发表支持苏联的言论
实际因此事,**与苏共之间,已隐约产生一些裂痕,只是彼此心知肚明,都没有拿到台面上讨论
四月八日,**内部即有人明确提出“保卫苏联”之口号,比历史上早了好几年
历史上,当“中东路事件”爆发时,中国国内才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发苏浪潮,当时共产国际远东局明确要求**中央要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组织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和拥护苏联的群众示威,而由于留苏学生王明已掌握**之最高权力,毫不犹豫就做出了积极响应
此时有所不同,共产国际并未就此向**施压,而且掌握**最高权力的也并非留苏学生派,所以虽然确实一些留苏学生,自发喊出了“保卫苏联”之口号,却没得到多大响应,而且因为此种言论刚一提出,便遭到了舆论围攻,**高层反而对此进行了压制
由于吴安平推波助澜,反苏大游行得以提前几年在中国上海出现虽然主导此事的,是张树声、国民党右派及其他青洪帮势力,但当这样的游行进行几次之后,受其影响,上海之工人运动自然而然便产生了分裂
普通人不会将苏联及**分割来看,因而原本受总工会领导的一些工人,因对苏联产生恶感,连带对总工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当然,态度虽然有变化,却并非陡然敌对,而是当再有某些行动之时,许多人便不免会有抵触上海之**并未预料到会出现这等局面,因而等变化发生之时,再想补救已为时过晚
“白俄斗红俄”也是如此,虽证据不算充分,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间接证明遭西北曝光的苏联驻华密探组织,确实在上海存在这自然令国人反感,因而又有一小部分工人,受此影响对**之领导也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削弱了上海**领导下的工人力量
相对而言,“沪上大招工”的影响大在吴安平的指示下,辛逢馥等在招工时,以各种借口及限制条件,特意将上海总工会领导下的近三万工人招进了沪上工业集团
这些工人本有工作,但原待遇与沪上工业集团给的待遇却远不能相比,几乎相差一倍还多,他们自然愿意“跳槽”而原来那些雇主,则不免同样要紧急招工,补上空缺岗位,虽然他们抱怨甚至敌视,但辛逢馥有西北撑腰,且得到蒋介石支持,再多的抱怨及敌视也影响不到他
工人一进入沪上工业集团,便根据各人掌握之技能,由陇东集团遣沪人员进行分类培训这样等各项工程一竣工,他们便立时能派上用场当然,沪上工业集团也有下属的建筑工程部门,这部门招收的工人则要边干边学
正因为待遇好,且工作强度不大,所有被招进沪上工业集团的工人,都分外满意工作经他们一宣传,期待沪上工业集团二次招工的人便越来越多,而大浦东开发案刚公布时,沪上工业集团便专门就此做过说明,称招工人数将达二十万之多,现虽已招五万人,但还有十几万的缺口,如此好工作,自然让无数人动心
对于招的这五万工人,辛逢馥等其实是按照陇东集团在西北的例行做法来安置,并未明确表示沪上工业集团的员工,不得参与工人运动,但这些例行做法施行起来,产生的后果却实实在在将这五万人从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中剥离了出来这自然进一步削弱了**领导下的工人力量
“金库大劫案”一出,租界及华界的警员、巡捕到处搜索、盘查,使得**对工人的组织及发动都受到很大影响但这却是无法抗议的,因为无论怎么说,出了这样的惊天大案,盘查及搜捕行动即便再严密,也是具有正当性的,无论**、国民党右派、青洪帮势力、乃至租界各外国团体机构,都没有豁免权
上海之事纷纷扰扰,乱中生乱,谁都理不清看不明,相对外地各省而言,国共纠纷虽仍是国人关注之重点方面,但诸事杂陈,自然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国民党右派紧锣密鼓在准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