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幕1925 >

第120章

铁幕1925-第120章

小说: 铁幕1925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表情不能算郁愤,也不能说有多悲哀,反而见些沉静洒脱,分别看了余铁鹏、李章一眼,开口道:“在下张自忠,西北军副官长。未请教?”

    “余铁鹏,解放军第三军军长兼第三师师长。”

    “李章,解放军第四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

    “幸会。”张自忠客气一句,掏出一封布告样的纸张,递给余铁鹏,然后目光一黯,道:“十分钟前,我军总司令部已向各部发电,命令其放下武器,向贵军交割战场。至于数万官兵的去留,是遣散还是收编,冯将军已表示,相信贵方自有安排,并会善待一众兄弟,他就不再多置喙了。”

    话虽没说透,但意思很明白,冯玉祥已命西北军向解放军投诚,战争已然结束。当然,涉及西北军各部官兵的去留安排,尤其是冯玉祥本人及其核心部属的安置,还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要西峰方面与原西北军高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交涉乃至争吵,才能最终实现将西北军融入解放军这一目的。

    对此,吴安平早有计较,也曾与左纯庵、余大成、余铁鹏、李章、安柄朝多次商议,甚至还向蒋百里征求过意见。总体来说,要融合西北军,使解放军战力再增,其实也不算多难。

    解放军虽不做政治教育,却一直在军中有开展思想教育,强调国家观念、民族主义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方面比较,不见得就比冯玉祥推行的那一套**思想来得差。吴安平最初也是脱口而出,要打倒这个打倒那个,但现在已不再这么说,只提国家、民族和人民,这既是宗旨也是目标,若有拦路虎,直接清理掉就是,不再在口头上找痛快。

    另外,解放军的待遇更是分化西北军的一大利器。口号喊得响亮,始终是为了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归根到底,**的目的其实就是为此。解放军是先填饱肚子,再安置好家人,使之银钱不愁、吃穿足用、后路无忧,从这个角度看,某种程度上,解放军其实已不算**军队,它的目标及理想更为远大。

    既有精神,又有物质,足以使原西北军士兵,甘心情愿以解放军自居。而对于那些或许怀有某种抱负的官兵,解放军的前途明显比原来的西北军光明,在这样一支冉冉上升的新势力中,有无数的机遇和机会,可以使他们做出一番事业,成就一番功名。比方说杨虎城,他现在能安心留在解放军,主要便是基于这个原因。

    但冯玉祥确实是让吴安平挠头,这个人无论怎样安置都不算妥当。当然,即便冯玉祥不甘寂寞,也不会得到多少响应,但大变不生,小乱却极有可能不断。放之于外,不好控制,留之于内,不好处置,总之是无两全之策。暗杀那一套,吴安平并不鄙视,但却不愿施之于冯玉祥,对这个人,即便是敌对,他始终保有一份敬意。

    但无论如何,战争已经结束,后续的麻烦后续再解决不迟。

    硝烟一旦散去,繁荣或将降临西北。余铁鹏、李章此时却并无多少兴奋之意,或许是因那吹奏一夜的乐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更多沉默。

    张自忠把这当做善意,他又说道:“冯将军请诸位入城,银川内外,万余西北军正陆续走出战壕及工事,将枪械、火炮聚拢一处,请两位派人查收,并暂时安置这些士兵,城内有五处弹药库,也请派人接管。另外,冯将军还有一些见面礼要送给两位。”

    “见面礼?”余铁鹏、李章面面相觑,闹不清冯玉祥打什么主意。

    张自忠解释道:“两位莫要猜疑。这见面礼非是钱物,而是先前在西北军任职的几十位苏联人,包括乌斯马诺夫、西尔哥耶夫、安铁尔斯、诺加、喀尔偏科、西林、马历诺等军事顾问,及十多位苏联飞行员。想必,对贵军吴总司令来说,这份见面礼应该很有价值。”

    余铁鹏、李章虽然欣喜,却止不住想:冯玉祥果然不愧“倒戈将军”之称这不,西北军投诚之余,竟连大把援助他的苏联人也坑了进去。。。。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六十七章 西北乱战(16)

    

    第一百六十七章西北乱战(16)

    银川的交接颇为繁琐,除西北军刚投诚的万余将士需要安置外,苏联人、马鸿宾等政要以及**员都需要各别应对。苏联人倒没什么,先关起来就是;马鸿宾等银川政要,虽让余铁鹏、李章看着来气,也不好在这时另生波折,请示吴安平之后,便仍由其暂领施政事宜,只是需改施甘陕推行的政策。

    刘伯坚、邓晓平等**员却有些麻烦。

    一来吴安平已略知真实历史的发展脉络,明白**对中国之崛起居功甚伟,而且人才鼎盛不逊历代,更想与其协力,加速民族复兴进程,是以总是宽容以待,二来另一兄弟苏韵成现下也是**员,这不免让余铁鹏、李章爱屋及乌,同样难生敌对之心。但刘伯坚等虽自身自由,却一再劝余铁鹏、李章将苏联人一并释放,这却让两人不胜其烦。

    另外,作为军人,余铁鹏、李章在解放军之中虽堪称巨头,但在冯玉祥、鹿仲麟、张之江等一干西北军宿将面前,却嫌资历尚浅,也不敢以胜利者自居。这也说不上妄自菲薄,有些人虎倒余威在,并不能因其落魄就该小视。对这些人,余铁鹏、李章也是连道久仰,热情劝慰,以显己诚,以安其心。

    冯玉祥态度尚好,只是决意隐退,不过在此之前,他想与吴安平见上一面。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对手,他的看法极为复杂。

    说不恨那是假话。他一生数次起落,总能化险为夷,并在顺逆之间越发壮大。直至发动北京政变,与北洋诸系大战南口,虽最终落败,也是一生功业巅峰,绝不曾料到竟会在一个新手面前彻底翻覆,将一生骄傲尽付流水。说起来,正是吴安平扼杀了西北军的重振之路,虽则是他主动挑衅,但原谅自己容易,宽容他人却难,如何能没丝毫怨气?

    说佩服倒也不假。吴安平年不过二五,据**调查通报说,其家不过庆阳西峰一普通农家富户,其人不过甘肃法政学堂的辍学生,虽曾在广州停留一段时日,想投考黄埔军校,却又因事折回甘肃,实际未有入学。这样一个人,不到两年之间,竟在甘陕立下偌大基业,骤而起兵,连战连捷,拥兵数十万众,竟至连自己也败于其手,转折之大让人实难想象。

    虽然吴安平通过电台,说明愿亲来银川与冯玉祥会面,但作为落败者,冯玉祥却不愿、不能、也不好仍自恃身资,坐等吴安平来拜会自己。他已婉拒,并申明愿与鹿仲麟、张之江、张自忠、宋哲元等一起至西峰,与吴安平会面。说起来,即便他灰心沮丧,决意隐居,一干部众的前途却也不能置之不管,这些还要看吴安平如何处置,他也没本钱摆什么高姿态。

    电波往来穿梭,细则不必多说,吴安平对西北军的整体收编框架,还基本令冯玉祥满意。有些内容涉及解放军的构架原则,吴安平不愿让步,那也无可奈何。

    例如,鹿仲麟、宋哲元、刘汝明等人,还期望吴安平像阎锡山一样,收编之时并不将西北军各部打散,冯玉祥虽知不可能,还是试探提出这一要求。果然,吴安平坚决不答应,话已说在前头,数万西北军若真心投诚,必须按解放军既定的规则来,甘军、陕军、直军以及杨虎城、李虎臣等部怎样被收编的,现在的西北军也必须照样进行,绝不可能有例外。

    寄人篱下与融合发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吴安平绝对不允许在其军队内部,出现一些各有利益的团体,这方面他态度很坚决,而且说得很透很坦率,没有转圜余地。冯玉祥虽然失望,但想到自己治军,如遇到同样状况,也必是同样态度,也就释然,不再做非分之想,耍弄一些小聪明。

    此前南口战败,石友三、韩复渠感前途渺茫,曾投阎锡山。他们摆出的态度是:“我们算你的部队,你给我们粮饷,但是不能解散我们的军队,还是我们自己带。要不然的话,我们就跟你拼命。”

    阎锡山当时同意了,始有冯玉祥五原誓师,石友三、韩复渠在晋军吃饱喝足,又率部重归西北军之事。对吴安平来说,他此刻与阎锡山当时情形大为不同,优势太过明显,而且出发点也全不类似,要收编就是彻底收编,自然不可能傻到为将来留下隐患。

    有些事电报说不清楚,必须当面详谈,基于不同的理由,吴安平和冯玉祥都对在西峰的会面很是期待。而由于此前冯玉祥在银川的一通命令,此刻非但中卫宋哲元、第五路军刘汝明、第七路军门致中各部已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乃至留守绥远的李鸣钟、蒋鸿遇部也发来电报,称支持冯玉祥的决定,等待解放军前去交接驻地。

    除这些外,还有一件事,也让吴安平喜不自胜。

    失去踪迹的孙连仲、吉鸿昌部,终于由暗转明,浮出水面,解除了吴安平最后的担心。不过这并非全是冯玉祥的功劳,在他的命令下达前夕,解放军的搜索队已在西峰北面,发现了这三千多人的踪迹,当时各路搜索队、坦克小队、新兵营,正急速向那一块区域集结,准备将其围剿。

    冯玉祥的命令只能说是及时阻止了一幕惨剧的发生。吴安平心量再大,也不可能任由孙连仲、吉鸿昌在自己的腹地,纵横逃窜,故一旦包围圈合拢,解放军火力之强打击之猛,绝对是前所未见。董志塬已是平原,无任何险地关碍供孙连仲、吉鸿昌利用,其既有暴露,便再无侥幸之理。

    能发现孙连仲、吉鸿昌部的踪迹,也有几分赶巧。

    当时,一支搜索队碰到两三个彭阳人,衣衫不整,夹袄都没穿,冻得脸僵皮青,瑟瑟直发抖。这几人自称是带三五匹骡马的小型马帮,往西峰贩卖生皮、羊毛、猪油等杂货,再采回成衣、粮食、日用品至彭阳贩卖。半年以来,道途平安,从未有任何差错,但今天拂晓却在行经黄家大湾之时,遭到一股匪徒突然袭击,货物全被劫去,他们也被绑在一起,凭鞋底暗刃割断绳索这才逃脱。

    这事有些离奇。黄家大湾距西峰已不过几十里,若说在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山匪残余,可能袭击过往路客,那还说得过去,黄家大湾离西峰这么近,却实在不可能出现类似的事。解放军对匪帮绝不纵容,不算陕南,只在甘肃就已剿灭几十股悍匪,总数虽不算多,但也是杀得人头滚滚,轻易再听不见有人遭劫之事。

    搜索队反复盘问那几个马帮客,发现劫匪身上流露出明显的军人气息,虽然其头至尾没说一句话,但行事自有规范、规矩,与寻常匪徒大不相同。搜索队立刻将情况报告至西峰,吴安平、蒋百里等稍加分析,便已判定这一路劫匪,极有可能出自失去踪迹的孙连仲、吉鸿昌部,随即调动部队,从四面八方赶向黄家大湾。

    劫那些骡马客的正是孙连仲、吉鸿昌的部下。

    突袭西峰的计划是吉鸿昌吉大胆提出的,孙连仲以为具备可行性,便上报至冯玉祥、宋哲元那里。冯玉祥、宋哲元认为,即便孙连仲、吉鸿昌的突袭行动不成功,也能给解放军带来混乱,这远比几千人马在正面战场发挥的功效要大,而一旦成功,擒敌擒首,直击要害,那更是攻占外围一两座县区,也换不来的天大战果。

    于是,孙连仲、吉鸿昌率第六路军在北线战场露几次面,便只留几千部属在同心城及刘汝明部,继续与解放军纠缠,他们两人却与精挑细选的三千南口老兵,秘密离开同心,经环县潜入了陇东。为避开环县的解放军左纯庵部,这支部队只能穿行在山岭沟壑之中,昼伏夜行,而为隐秘计,更弃用马匹全靠步行,一些重武器也留在同心,未曾携带。

    但进入陇东他们才发现,这里的真实情况与预料相差极大。虽然已进入冬季,但因经济的活跃及为准备即将到来的建设热潮,环县、庆城、彭阳等地的道路上,居然人流、车队来往穿梭,更胜往常。这便使他们不得不更为谨慎,只能在更荒凉的乡野间行军,还需避过拂晓及入夜前,一直奔忙的乡民及陇东集团派驻各地的考察人员。

    这既使路程趋远,又降低了行军速度,是以直到李章率部包围中卫,孙连仲、吉鸿昌还未抵达西峰近郊。但更麻烦的是,本来两人已预算好行军时间,干粮补给只带了三天用量,这一耽搁便不足用,虽然两顿并作一顿,但原定的标准本就不高,总有士兵饥饿难耐,早早就将干粮吃个干净。

    这支部队昼伏夜行,所选道路又远离村寨,解放军一来没作防备,二来驻军多在人烟稠密的乡镇及交通要道,是以任凭孙连仲、吉鸿昌等深入陇东,竟没有察觉。但孙连仲、吉鸿昌只能施行精神鼓励之法,希望士兵忘掉饥饿,因为怕暴露行迹,并不敢到农户家中买粮、征粮,士气不可避免也有些低落。

    西北军毕竟远不及后世那支伟大的红军,孙连仲和吉鸿昌的纪律再严,也挡不住个别士兵为填饱饥肠铤而走险,所以就有了日歇黄家大湾,而专职警戒的士兵竟化身为匪,劫夺骡马客粮食及货物之事。

    他们想不到这么倒霉,竟当真招来大祸,尤其是其畏惧处罚,竟没将抢劫之事上报,而只是招呼相熟的兵友,悄悄分享了一顿饱餐。孙连仲、吉鸿昌两人还被瞒在鼓里,浑不知连自己都在忍饥挨饿,而部属之中竟先后有数十人曾围灶大嚼。而正因这口腹之欲,使眼看夜间便能成功发动突袭,使西峰陷入混乱的秘计,竟在最后一刻,尽付东流。

    解放军的搜索队、新兵营、坦克小队,向黄家大湾急速集结。除坦克小队为恐惊动潜伏之敌,远远便熄灭引擎,在外围等待外,解放军数千全副武装的新兵,在教官带领下,已从两里之外,包围了孙连仲、吉鸿昌等藏身的坡坳。那里有一座林子,虽然树叶早已经掉光,但在地形起伏不大的董志塬上,却正是最佳的藏身之所。

    解放军继续缩小包围圈,匍匐向前挺进。而此时,在树林中藏身的孙连仲和吉鸿昌,却刚刚接到冯玉祥全线投诚的命令,正为接下来要如何做争论不休。

    孙连仲倾向于执行此项命令,取消夜袭西峰的计划,他对吉鸿昌说:“情势很明显,就算我们能制造一场混乱,也已经于事无补。银川、中卫落入解放军掌握,冯总司令和宋总指挥他们想必也正受其挟持,除非我们抓得到吴安平本人,这才有本钱交换,不然的话,怎么做都是置众长官安危于不顾。”

    吉鸿昌却是一心想将计划进行到底,孙连仲所说的道理他并非不懂,但一番辛苦,历经艰辛,眼见西峰就在眼前,却非但不能进攻,还要向解放军投降,无论如何,这都让他难以接受。他反驳孙连仲道:“你怎知就抓不到吴安平?况且,我们已是挽救西北军的唯一希望,如果不力求反转局面,这支军队便将消亡,情势同样很明显。”

    孙连仲苦笑道:“你说得道理我明白,但你想过没有,我们这些人谁都没见过吴安平。先不说他身边的防卫肯定非常严密,就算其没有防卫,在二三十万人口的西峰,去抓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你说这可能性有多大?”

    吉鸿昌愣住了。他刚才只是着急反驳,才随口那么一说,其实只要稍稍一想,便知想在西峰抓到吴安平,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过,他们两个已无需争论了。

    孙连仲的副官有些慌张的跑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