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69章

南明大唐王-第169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俘虏的指认,这些骑兵都是满八旗的人,这些人之所以依旧不肯投降,是因为明军从来抓到一个满人,就弄死一个下场,因此没有人愿意投降。
  不过这么点人投不投降,已经无关于大局,一层层的长枪兵不断的汹涌而前,数百满兵尽管亡命搏杀,但是却是只能一个个的被刺下马,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当最后一个满兵被十数杆长枪直接捅成蜂窝煤后,这场围杀终于落下了帷幕。
  虽然这场大战击杀的清军还在统计之中,但从明军包围圈之中脱身的清军,目测只有两千余骑,已经可以称的上是全军覆没。
  在收到前线的消息后,曾国维便即开始收兵,转移向运河西岸,显然吃掉一支清军偏师,明显让他觉得还意犹未尽。
  而且他一直都疑惑不解的是,运河东岸明显不是一个打围歼战的好地方,动员这么多的兵力,更是极其浪费的行径,同样的兵力,不,只需要这里兵力的一半,在地形更为复杂的运河西岸,曾国维觉得都可以将另一路偏师整个吞下了。
  但是曾国维觉得这两年来,他进步最大的不是调兵遣将的本事,而是政治头脑更加上了一层楼,皇帝坚持的事情,不管理不理解,只要不是明显错的离谱,那按照旨意执行就行了,没必要当一个强项令,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曾国维不知道的是,在清军突破防线后不久,明军骑兵也尾随在后一路追杀,不过大部分骑兵都停留在了兖州不前,而一支近千人的明军骑兵却是脱离了主力,孤独的追了下去……


第397章 当诛
  这支骑兵的统领正是还在戴罪立功的马有功,不同的是,他的队伍之中除了本部人马外,还有两三百蒙古从骑,更有一队人数在百人左右,身份不明的家伙隐藏在内。
  更离谱的是,这支军队在消失在兖州城头明军的视线中后,便即找了个地方,全体换上了清军甲衣,更是相互帮助扎上了金钱鼠尾。
  这一切,马有功都是在沉默着看着,同时也一样换上了清军甲衣,唯一不同的是,他没有扎小辫子,只是换上了一顶带着避雷针的铁盔以及护颈,将他一头长发给严密遮挡了起来。
  不到半个时辰,这支原本还盔甲鲜明的骑兵队伍,就彻底变了一副模样,不仅灰头土脸,更是甲胄破破烂烂,令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已经战败了的军队。
  再次奔行数十里,远处一座城池出现在了地平线上,这里便是曲阜城。
  这里也是他此行的目的地,策马驰骋的马有功沉默的看向远方的低矮城池,心中却是无法平静。
  这一次骑兵追杀是假的,甚至这一次十数万大军一场大战也都只是一个幌子,全部都是为了掩护他这次的行动,而他的目的也很简单,那便是执行绍武皇帝的秘令,彻底铲平曲阜孔家。
  事实上,马有功对于孔家也没有多少敬意,若说从军之前孔家做为天下读书人的圣地,对于他这种大老粗来说,绝对是敬若神灵一般的存在。
  但在军中待的时间长了,尤其是听到孔家闯贼势大便上表劝进,鞑子占据北京同样上表劝进的奴才嘴脸,尤其是听说蒙古人坐天下时,孔家也是第一个投降的后,孔家的光辉形象便即在他心中轰然崩蹋。
  这样一个不知忠孝为何物,不知廉耻为那般,毫无气节可言的玩意,竟然还能自信的称自己为圣人子弟,道貌岸然的将曲阜变为读书人的圣地,安心接纳历朝所给予的衍圣公头衔,享受着历朝历代的民脂民膏,在地方一手遮天,数百年下来,曲阜已经没有几个外姓之人了,这样一个自私自利,完全靠吸食国家元气和迫害百姓的寄生虫,有何理由苟活于这个世界之上?
  而将这样的无耻家族作为圣地的读书人,又该无耻到何等地步?都说读书明志,圣人之道修身养性,按照道理讲,他们应该看的比自己这大老粗更清楚才是,但为何天下读书人对于这种无耻的家族,却从来没有哪个站出来,说两句不是?
  哪怕是暗藏讥讽的嘲笑之人,都一个也无,这天下的读书人,也难怪皇帝动不动就大杀特杀,委实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但是就算马有功觉得孔家活该被灭族,但是他也同样明白,这事情一旦做了后果可是会捅翻天的,一旦事泄,他的下场肯定会很难看。
  唯一让他觉得安心的是,如今的皇帝看起来不象是一个卸磨杀驴的主,毕竟眼前就有一个例子,那个已经再无人提起的永历皇帝,死的那般不声不响,而转头就有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之前从来不曾听到任何的战功,却是突然被封为国公,这事无论是谁都会觉得其中有猫腻。
  但大家都是场面人,根本就没有一人点破此事,毕竟一个宁可自己会被人非议,也不肯过河拆桥的老大,总是会让人在震惊之余,也会更加的敬服。
  再加上锦衣卫指挥使许长语,这个为皇帝干脏活的家伙,在永历皇帝死去的那个时间,也消失过一段时间,回来之后便即被加封为永城候,就更加让人对皇帝敬服了。
  种种情况显示,马有功并不觉得自己小命会有什么意外,若是真有那么一天,皇帝也许会给自己换个身份,再找一个替死鬼,将这件事平息下去,或者就如同那几个被承诺可以在海外建藩的大佬,将自己送出去。
  虽然远离故土令人难受,但是比起全家的性命来说,这个安排就已经是极大的恩赐了。
  正思索间,他们这支快马加鞭的队伍便即来到了曲阜城下,马有功收拾了心中复杂的情绪,老老实实的躲在了军队内部,那两三骑蒙古人统领便即打马上前,开始呜哩哇啦的对着城头叫嚷了起来。
  满清入关已经数年,蒙八旗做为二主子,在中原大地上也横行了数年之久,北地之人但凡身份显贵之人,都能觉得几句蒙古话,当然更抢手的自然是满语。
  曲阜城如今城门紧闭,城头上也有一些值守的兵丁,但明显可以看的出来,这样士兵都只是装样子而已。
  安然承平了千年,曲阜城的这些兵丁大多都是一些废物点心,吓吓普通老百姓绝对如狼似虎,但在真正的军队面前,他们连一盘菜都算不上,最多算是一些调料而已。
  听到下面喊话的人说的是蒙古语,面对着这些二大爷,曲阜城的兵丁虽然听不懂,但却也不敢耽误,一边赔着笑脸,一边立即向上禀报了上去。
  不过从他们神情看的出来,这些人并没有什么恐惧之情,毕竟孔家的地位可是不一般,经历过这么多的王朝更迭,却从来没有被攻伐过,他们有底气,城下这支‘蒙古’败兵,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很快便有主事之人匆匆来到城头,一番对答下来后,也弄明白这些蒙古二大爷的意思,是要他们提供一些钱粮补给,并且打开城门,让他们入城休息片刻。
  看着城下打着花花绿绿旗帜的军队,再验证过货真价实的蒙八旗腰牌,对于城下蒙古人的要求的钱粮什么的,孔家并不缺,立即便即答应了下来。
  但是入城休息之事,孔家却是并没有答应,而是语带警惕的告诉城下的蒙古人,明军距离此地委实太过近了,如今还要在曲阜休息怕是会自取祸事!
  毕竟一看这些人,就知道是大败而归,明军的追兵说不定已经在路上了,还敢待在这里,那岂不是自己找死?
  但是这个蒙古人似乎就是一个一根筋,在城下暴跳如雷,一定要入城休息片刻。
  不仅仅是他,数百蒙古人也齐齐鼓噪起来,纷纷要求入城休息。
  眼见这么多的蒙古人齐声呐喊,也让孔家最后的怀疑消失一空,毕竟明军之中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蒙古人的。
  但孔家却是说什么也不同意蒙古人入城,倒不是怕他们敢在城中闹事,而是怕这事传出去后,对势头正劲的大明朝没法交待。
  “孔家反了!对抗王师,当诛!儿郎们,给我攻城!”
  眼见孔家果然不同意自己的要求,蒙古统领目光中冷芒一闪,立即下令道。
  感谢书友年华逝水情谊存、总旗官的打赏,多谢。


第398章 灰烬
  这攻城的命令一出,整个曲阜城头的孔家人都直接傻眼了,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些蒙古人胆子竟然大到这个地步!
  这里可不是普通的城池,而是整个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他们怎么敢于攻打这里,难道不怕被天下读书人群起而攻吗?
  再一想到满清军队,向来有不投降便屠城的前科,孔家人更加的胆战心惊了。
  虽然心中自信这些蒙古人不敢屠了这曲阜城,但是却是无人敢打这个保票。
  眼见城下的‘清军’,已经开始分散开来,以一百骑堵一门,将整个曲阜堵的水泄不通后,孔家人更加的恐惧了。这分明就是准备破城之后洗城的节奏,难道这些蒙古人大败之后,想要将这口怨气发在孔家身上吗?
  这种异动,甚至连孔家当代家主,刚刚继承衍圣公不足两年的孔兴燮也被惊动了,再也顾不得泰山崩于前,而君子‘安步’而前的礼仪,一路‘疾趋’而来城头。
  眼见城外‘蒙八旗’已经开始伐木制作攻城器械,孔兴燮也完全坐不住了,立即派人出城,一队人是向清廷申诉,要求清廷将这支败军撤回去,另一队则是准备南下向明军求援,想召来明军击退这支蒙八旗败兵。
  但是孔家承平已久,更兼彻底的崇文贬武,根本就没有勇士能够完成这种高难度动作,战战兢兢出城的两队人,根本就没能跑出去多远,便即被拦截了下来,这些人甚至连抵抗也没有,一被拦住,立即就跪在地上投降求饶。
  眼见外援难求,孔兴燮只是思索了几秒钟,便立即令人打开城门,迎接这些蒙古二大爷入城,毕竟这些野蛮人可是不读诗书的,孔圣人的名头吓不倒对方的情况下,那老老实实的听凭处置,才是对孔家最好的举措。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选择自然是最优解,哪怕让外军入城,最多也只会拿些钱粮,基本上也不会有人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曲阜大肆抢掳,并不会对孔这有统治有什么影响。
  但这次面对着要孔家命来的马有功部来说,这就是孔家丧钟敲响的开始。
  在城头上孔兴燮高声要求蒙古二大爷稍安勿躁声中,曲阜城的吊城被放下,同一时间南城门也被洞开,一帮子身穿儒衫纶巾的中老年自城里行出,分列两排,向着这些蒙古二大爷们微微鞠躬,表示欢迎。
  但是他们欢迎的对象却是嘴角露出一丝狞笑,回应这些老夫子的,是一柄柄雪亮的弯刀!
  百多骑呼啸而来,根本不需要劈砍,只是高速奔驰而过之时,让弯刀放平,单单依靠马速就足以让这些人直接人头落地了。
  百多骑疾冲而过后,原本迎出来的孔家人,已经再也看不到一个还能站立的,这惊变委实出乎所有孔家人的预料,但这个时候再想关门拉起吊桥,已经完全来不及了,只能看着这些如野兽一般的蒙古人直冲入城,给全城带来毁灭!
  数百骑尾随而入,在那百骑开路之下,数百骑一入城便即化为数股,朝着各个方向砍杀而去,见人就杀,见房屋就直接点燃,一副完全不打算放过一人的模样。
  因为明清大战,曲阜孔家的主脉,以及比较近的支脉全部都聚集于这千年以来最为安全的曲阜城之中,虽然曲阜城小墙矮,但在衍圣公的名头照耀下,根本就不需要太过于坚固,历来还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势力的攻击。
  这一次,却是直接倒了大霉,根本就想不到会有人真的敢于在曲阜城中大开杀戒,整族都被堵在了这小小的曲阜城中,被人如同杀猪宰羊一般的大肆杀戮。
  城池之中原本的守卫,更是跑的比这些孔家宗祖们还要快一些。
  整个曲阜城住的基本上都是姓孔的,而为了纯洁城中的血脉,连守城的兵丁,也是孔家远支的人员充当。
  这些完全躺在祖宗功劳薄上舒服了千年之久的家族,别说最顶层的孔家主脉人物看不上粗鄙不堪的武人,就算这些充当守卫的远支,也同样看不上这种职业,若非实在没有办法,谁也不愿意干这个,平时站个岗更象是在混日子,真正认真训练的更是几乎没有一个。
  这样的军队碰上了百战沙场的蒙古人,就完全是羔羊碰到了恶狼,别说象样的抵抗,在这些骑兵面前,还能够拿稳武器的,都已经可以称的上是难得的壮士了。
  有这样的守卫,整个曲阜的下场自然可想而知,随着一处处火头不断的腾起,在丝毫没有人去灭火与干涉的情况下,还不到半个时辰,整个曲阜一大半都已经被烈火吞噬。
  无数原本还躲在自家地窖之中的孔家人,无不发疯一般的离开这已经快要成烤炉的地窖,根本不管不顾外面熊熊燃烧着的大火,发疯一般的向外便冲。
  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带着一身的火焰冲出各自的房舍,然后便在剧烈的痛苦之中倒在地上。
  朱聿鐭这一次本身就没有打算要钱粮,他要的只是将孔家覆灭,让他即将展开的重新恢复百家争鸣做准备,毕竟如今的大明,是儒家一统天下,想要重新恢复百家争鸣,必然会被天下儒学读书人群起而攻,若这个时候还有一个让所有读书人都信服的精神领袖出现,那必然进而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政治群体,必然会让自己的计划变得困难重重。
  粮食烧了就烧了,反正这东西江南多的是,至于银子,这东西自己不长腿,也跑了不了。
  只要自己打着为孔家收尸的旗号,将废墟重新挖上一遍,还不是照旧要进自己的口袋。
  到时随便拿出部分来打发一下孔家还遗留的后人,就足以堵住天下人之口,毕竟孔家可是积善人家,这样的圣人家族,又怎么可能积累起巨额的钱财,任何怀疑自己拿出来的钱财少的人,都是在亵渎圣人子孙的操守和人品!
  朱聿鐭觉得这套逻辑绝对是讲的通的,他的态度也很明确,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烈火熊熊燃烧,一直烧了足足三天之久,最终将整个曲阜城全部吞噬,一日后,终于被‘惊动’的明军快速到达之后,却是对于这座燃烧着的城池,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在火场外眼睁睁的看着,整个孔家也随着曲阜城大火,全部变为了灰烬……


第399章 东进
  孔家的覆灭,这个消息如同原子弹爆炸一般,快速的向着整个大明席卷而去。
  这样的大火,数十里外都能清晰的看到,更不要说依附于孔家,就在曲阜周边定居的无数孔家佃户们了。
  无数的人亲眼看到,打着花花绿绿旗帜的清军进了城,没过多久便即火头四起,然后整座城都开始燃烧了起来,所有试图逃出城的孔家人都被截杀于半路,没有放过一人。
  在整个曲阜城全部燃烧起来后,这些清军又等待了半个时辰,最后再无人从城中逃出,这才全部打马向北飞奔而去,再无踪迹。然后便是各路明军不断的到达,无数兵马围着曲阜城,却也毫无办法。
  虽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清兵,但是这种乡野小民的话,虽然言之凿凿,却并不被人完全信服。
  毕竟满清虽然残暴,但也是有脑子的,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对孔家下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各方都还在等待着更准确的消息。
  许多人甚至开始怀疑到明军头上,毕竟明军到达的时间也太晚了一些,一日后才到达,怎么看都象是有猫腻一般。
  但是这种怀疑在数日后,曲阜孔家一个亲历惨剧的幸亏者的出现后,便即嘎然而止。
  这位孔家的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