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于朱聿鐭这个只能高屋建瓴提出框架的半吊子,在这十数日间,已经彻底将自己未来想清楚的吴昌时,却是可以十分轻松的将这个框架给血肉化。
在这数日里,吴昌时在经历过激烈的天人交战之后,惧死的心情还是压制住了一死以证清白的想法后,他这数日内的工作便完全转到了该如何实现士绅一体纳粮,这个由他‘最先’提出的政策上来。
事实证明,只要大明的读书人将目光放在正确的事情上,他们的个人能力还是极强的,起码在朱聿鐭拿到这份详细的规划方案后,对于吴昌时的评价,直接上了好几个台阶。
更是直接拍板,令其升任都察院御史大夫,挂刑部左侍郎衔,全权主持士绅一体纳粮的改革事宜。
第376章 一体纳粮
令绍武皇帝有些意外的是,在他导演的剧本之外,竟然还有一人自主的高举旗帜,大肆赞同士绅一体纳粮政策。
这种人委实令绍武皇帝在大感吾道不寡之余,也对这个人产生了深厚了兴趣。
顾炎武、夏允彝等几人在大明的官场、士林场绝对算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别人抗清大多停留在嘴上喊喊口号,别说真正出手了,就算是肯支援一些钱粮军饷都少之又少。
而这几人却是真正做到了舍家为国,与大明共始终,虽然顾炎武最终没有殉国,但却是始终拒绝满清不断的许下的高官显职,终其一生没有仕清。
顾炎武之所以会赞同这个政策,事实上也是因为他在抗清之时的工作分配所决定的,作为大明义勇军的后勤筹措者,顾炎武显然对于向士绅征集粮草有着极深的负面印象。
甚至可以说,当时那些士绅之所以肯拿出些许钱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经名满江南的自己,不得不给的面子,而不是大明的号召力。
而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负担的起这么得的赋税,尤其是江南的百姓,大多已经成为无产者,只能在各个士绅之间靠佃田、做工维生,根本征无可征。
也许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士绅们的推诿和冷落的嘴脸,顾炎武才会在那个时代喊出了空前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决不会是给普通百姓的,而是给这些自私自利,眼中只有家族利益,根本没有家国情怀的士大夫们的。
但是这口号虽然响亮,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三观早就牢牢稳固,在不能大肆屠戮的前提下,士绅们别说被这口号感动了,甚至再看顾炎武时,就已经有些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受到士绅们的反感,再加上满清在战场上节节胜利,顾炎武在筹措粮饷道路上,也越来越困难,甚至顾炎武的好友朱瞬水,都开始打算东渡日本,在日本筹措粮饷了。
因为经历过这些,所以才明白士绅们在乱世之时,有多么的可恶。没有了粮饷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却只能看着军队不断的瓦解着。
在这种情况下,顾炎武对于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拥护性,显然是极高的,而且是发自内心对敢为天下倡的吴昌时,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佩服之情。
不过这些朱聿鐭都是不知道的,他只是知道这是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一个名人,本来心中就颇有好感,眼下见对方这般上道,连政治观点都与自己不谋而合,更是感觉到此情此景,委实是知己难求。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这次提出这项政策决策的不是自己,而是吴昌时,这个知己怕是难以洽谈了,只能先给升个官,看看后续老顾的表现如何。
所谓天下真理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除了朱聿鐭安排的赞同者外,整个天下之间也就一个顾炎武是真正赞同于他,除却这些之外,整个天下都是一片的反对声音。
好在经过朱聿鐭老师几次三番的教育后,天下的官僚士绅们,再也没有头铁的还敢拿着祖制说事,更没有二傻子以道德问题而弹劾吴昌时,有的只是纷纷上书,言称大明向来优抚士人,还请陛下能够多多体恤民力,莫要受小人的蛊惑。
虽然这道理都已经被讲烂了,但是烂货多了,良品自然会被淹没,大明读书人向来有以数量赢质量的良好传统,雪花一般的奏章飞入京城,只是为了告诉皇帝,有这个想法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毕竟士人们也不是傻子,朱聿鐭这做法虽然隐蔽,但却明眼人一看就能看的透彻。
毕竟吴昌时在常州也算是一方巨绅了,家中田产数以千顷,绝对不会主动提这么一个损己利人的主意,很明显其中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存在着一个幕后黑手。
而且只要看看这个提议谁是最大的受益人,那幕后黑手就会一目了然。
不过虽然是皇帝不要脸的来掺合一脚,故意在这里恶心人,但是大家都是在他手底下混饭吃的,看透不说透,免得这狗皇帝恼羞成怒,直接撕破脸皮,亲自动手,反而更加的难看。
但是当吴昌时抵京接受官职,更是拿出一份可行性极高的政策规划书后,整个天下的士人们,都开始震惊了。
他们这才发现,原本他们还是太年轻了,没有想到这份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还‘真的’是这吴昌时主动提出来的!
毕竟若不是早早便有这预谋,怎么会这么快就拿出来一份切实可行的规划书出来?
众人再看向这吴昌时之时,都有一处后世陈佩思看老搭档朱茂时一般无二的感觉,好你一个老吴,看你浓眉大眼的,想不到你竟然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吴昌时确实是有备而来,不仅给士绅一体纳粮设立了细则,从户均田地数量多少,以阶梯式的赋税规格来炮制税制,田地越是众多者,所负担的赋税就越是高昂。
其中千亩以上田地者,赋税就会高达亩地的五成以上,这个数字绝对是惊人的!
更不要脸的是,朱聿鐭还规定了佃田租佃最多只得亩地的五成,任何高于这个程度的佃租,都是违法的,只要一经查实,就会直接没收其地!
这个法案看似严酷,但却是一种另类的推恩令,比如五十亩以下的田地,每年的赋税,就只是大明惯例的赋税,没有增派。
只要士绅们不得不将田地分给族人,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划分了出去,朱聿鐭也会认可这事。
毕竟那拿到田地的族人们,心思迟早也会出现变化,就算没有朱聿鐭在后推波助澜,这些人迟早也会与原本的大家族分隔开来,成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士绅一体纳粮,并不是朱聿鐭的终极目标,他的目标是彻底在基础上将地方上大宗族瓦解,令之破碎为一个个小个体。
大宗族越是紧密团结,那他们对国家的依赖、认同感就会越低,国家出事了,只要他们宗族的利益不受损失,那他们就不会在乎这个国家最后如何。
而朱聿鐭就是要一个个将这些大宗族慢慢的毁灭掉,当一个个松散的个体不得不依附于国家,并且开始对这个能够保护他们的国家产生认同感之后,便是民族主义到来之时。
第377章 瓦解
当士绅一体纳粮的细则,在南直隶率先试点之后,整个江南的士绅们便再一次沉默了。
这狗皇帝,每次都觉得这已经是他的道德底线了,但每一次,他都能让人发现,原来不要脸还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来。
人们都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狗皇帝先是来一波比较骚的操作,让大家勃然大怒,然后头铁的开始硬撕,然后便被狗皇帝杀鸡儆猴给宰了,等众多的人觉得庆幸之时,这狗皇帝就会再一次弄出更骚的操作,再引出一批不服之人宰掉。
这么来了几轮之后,谁都明白狗皇帝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力是视的屠夫,他根本不在乎会死多少人,也根本不在乎士绅们这个国家基石,以及其代表的民心,会不会与他背道而驰!
他要的只是自己的政策一定要推行下来,无论是谁挡在前面,无论多少人挡在前面,他都毫不理会的将其碾的粉碎!
与这种手中刀子雪亮的狗东西讲道理,那是完全讲不通的,打又打不过,大家在看着那些已经尸骨都烂了的前驱者们后,大多都选择了沉默以对,决不当这个出头鸟。
好在这一次狗皇帝并没有立即选择执行,还给了大家一个活命的机会,细则虽然公布了出来,但是却是一个月后再全面执行。
于是大宗族们也很快发现了漏洞所在,或者说看到了狗皇帝险恶用心之所在,但刀就架在脖子上,根本由不得他们有所选择。
每个大宗族,都会有一个主脉,再外加一批旁系血脉,或者更远的支脉,共同组成一个大宗族,雄厚的财力,外加众多的人数,这些大宗族在地方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敌手,可谓是地方上的土皇帝,等闲无人能招惹于他们。
但这一次,这些大宗族却不得不自我解体,毕竟再将田地集中起来,代价就太大了,超过田产一半的收成要充税,再加上佃租不得超过五成的律法,那他们就不仅从田地之中赚不来差价,甚至还得自己另外掏腰包去填补其中的空缺!
这种摆明了针对于他们的律法,他们却是没有任何办法去抗衡,只要不想全族尽灭的下场,那就只能默默的咬牙默认了下来。
自掏腰包补空缺这种傻事,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去干,头铁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都是人精,他们都清楚,狗皇帝所要的东西,那就一定要成行,否则决不会善罢甘休!
哪怕有人头铁的愿意自掏腰包对着干,估计这狗皇帝也会有后续的东西在等着大伙儿,虽然不清楚会是什么手段,但从之前的教训来看,这肯定不会是大伙儿想要看到的。
万事集中容易,但想要重新公平分配,那过程绝对不会有任何顺利可言。
因为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内讧,几乎在各个大宗族之中都有发生,许多宗族之内,自这一日起,甚至开始变得水火不容,相互仇视。
除了宗族之中乱七八糟之外,南直隶各地的衙门,这数日来工作强度立即以直线向上飙升着,让很多人都开始有些吃不消了。
自从绍武皇帝坐稳南京之后,绍武朝廷内的事情便从来没有消停过,一件接着一件。
许多地方官吏都觉得,这大半辈子宦海沉浮、操劳,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一年多来这般苦累。
近日来,大多数都是重新厘定田地,或者说是来重新更改地方黄册,重新登记大伙儿田产。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不仅仅需要牙行的人前来交割,还有地方上的地保,里正之类的芝麻小吏前来做为陪正,最后签字画押表示地契更改完成,从此易主。
这种工作从早到晚,就没一刻消停过,许多小吏将毛笔都给写秃了,但却依旧只能咬牙苦苦坚持,毕竟没了世袭制之后,刀笔小吏,以及衙役捕头,个个危机感都是十足,连带着精神状态,个个提高了一个层次不止。
田产登记足足进行了小半个月,这才慢慢在各地平息了下来。
接下来便是刚刚缓过来一口气的小吏们,再一次出发之时,他们将负责对下辖的地盘上的田地,对照黄册重新登记一遍,避免出现错漏之数。
在南直隶的小吏们,各个在心中不断咒骂着这种高温天,还要他们出门干活的狗皇帝,但却不得不串行于乡里田间之时。
消息已经开始扩散至周边数省,经再三确认确实是已经定下来之后,各地的士绅们表现的各不一样。
在广东,士绅们的表现是最好的,在议会成立之初,朱聿鐭便即对大缙绅,大宗族来过一次犁庭扫穴,大肆镇杀了一批。
后来守规矩的大宗族,却是发现在议会之中,靠的并不是谁的底蕴最深厚,谁的人脉更广大,所比较的只是单单的数量问题。
而大宗族一个家族只有一个代表的存在,显然是与其身份不符合的。但是绍武皇帝又不接受同家族出现第三名议员的提议,同时在同样都是乡里乡亲其他议员面前,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做到鱼目混珠。
无可奈何之下,这些大宗族只好自我解体,分出数个,或者十数个大小不一的个体,财产田地同样按比分发出来。同时向所有乡亲们公开宣示,他们已经脱离主家,自立门户。
以这种几乎是自毁的方式,广东地界为了进入议会之中,而选择这条路的士绅根本不知凡几,明面上现在还能存在着的大宗族,是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虽然这些宗族成功分裂出来多股,但是也许最开始的数月内,他们这些同源者还能做到亲如一家,但时间一长,双方之间利益冲突就会越来越多,在没了权威压制之下,这些分裂出来的非嫡系派系,在各自利益为上的立场下,只会和本家越行越远。
广东的议会,根本就没有朱聿鐭一开始忽悠的那么好,虽然他们确实不再畏惧官府,但象朱聿鐭说的那般,想要罢免一地官员,却是从来也没做到过。
这些士绅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更因进这议会需要进行剧烈的竞争,关系根本不会好到哪里去,完全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利益同盟,各自为战之下,任何提议在急于表态自己态度的其他议员面前,都将是一场空。
一片乱哄哄之际,广东保持千年之久的宗族势力,就在这种软刀子之下,不断的瓦解着。
第378章 头疼
士绅一体纳粮,在福建、浙江都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福建地少山多,更兼数经战乱,无论百姓还是士绅,死伤都是极为的惨重,眼下根本就没有能屯集田地的大势力。
再加上福建之地,中间的胆子大的,比较狠的,大多都下海从事海贸,也就是亦海盗亦海商的路子,挣的也是血肉钱,不太看的上这些田地。
而留下的士绅们,要么就是海商们的总基地,要么就是比较老实,只守着这一亩三分田的老实孩子,这些人前者比较忌惮皇帝,不愿意为这点小钱得罪皇帝。
而后者则是没有胆子与皇帝对抗,因此也根本无人愿意为此而扯旗选择,毕竟这种政策并没有伤及到他们各自的根本,还在各自忍耐范围之内。
而浙江的士绅就简单的多了,完全是被杀怕了,绍武二年全年,几乎所有的内乱全部都集中在浙江地界,各路镇压者几乎是从年头杀到年尾,根本就不顾忌事后该如何善后。
尤其是绍兴府那两位聚众近十万的家伙,更是将方圆百里的乡亲全部都带进沟里了,这一战根本就没有之前大明处理民变时,只诛主恶,赦免协从的惯例。
而是以战场上执兵之人杀无赦为标准,一场大战下来,整个绍兴府几乎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浙江在这场抗争之中损失最为惨重,绍兴、宁波二府的士绅阶层几乎被一扫而空,这两府在满清南下时投降的最快,对满清从来都是服服帖帖,无论对方是征粮征丁征女人,从来就没有过二话。
但是这次却是敢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朱聿鐭收他们的税,满清的孝子孝孙,到了自己这儿便立即变成了谁也说不得的二大爷,这种货色委实让朱聿鐭觉得受到了极大的羞辱,这才痛下辣手。
一番杀戮之后,整个浙江全部都安静了下来,再有任何的政策下达,浙江从此都是完成效率最高,牢骚非议声最小的地区,没有之一。
这次同样也不例外,在收到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之后,已经没有多少士绅可以联合的浙江,根本不顾虑这政策只是在南直隶试推行的现状,直接选择在浙江同步推行。
依旧是没有任何的反对声音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