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59章

南明大唐王-第159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张家人施施然的不断‘出售’着田产之时,皇后的第二道家信以大明最高的传递速度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张家,信中只有一句话,陛下已经日渐冷落于她,问张家是否想让她步婉嫔后尘?
  张家人正有些摸不着头脑,这婉嫔到底是谁,步什么后尘之时,和县之事快速的向着整个江南传播开来。
  当了解清楚婉嫔暴毙之后,整个家族直接被连根拔起的故事后,张家人还有些将信将疑,觉得皇帝也许并不敢这般强硬,成为第一个收拾皇后家族的皇帝。
  但是当这个消息伴随着建平县县令,直接被锦衣卫以贪赃枉法,官绅勾结谋夺百姓祖田的消息传来后,整个张家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立即象被人抽了一鞭子一样,彻底的疯狂了起来。
  如果这还看不出来,皇帝已经开始动了收拾张家的心思,那张家上下就都全是白痴了。
  之前挂在牙行之中的田价,直接从十数两一步到位,到达白菜一般的一两银子一亩田的地步。
  同时也取消了整块大田打包卖的限制,只要人们愿意在这个当口买下田地,为张家解忧,他们哪怕只拿一两银子出来,也可以指到哪里就给哪里的田地。
  一时间,整个建平县的百姓彻底疯狂了,纷纷涌向牙行,只为抢得一块好田以留后世子孙。
  普通百姓买田是肆无忌惮,但是建平县的士绅们,却是集体的沉默了下来,没有一人敢于参与到这场盛宴之中。
  毕竟这是连顶级皇亲国戚张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他们这些人若是敢沾上身,若是被贪婪冲毁理智,估计要不了几天就会直接有杀身之祸,哪怕是众人齐齐出动,也不会有任何的例外,毕竟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这个狗皇帝不敢干,或者不好意思干的事情。
  除却发疯一般的处理田产,张家老大更是带着一本厚厚的礼单,向着南京急急而来,他要将张家所收取的大部分金银物什,都拿给狗皇帝以示忠心,当然,这需要打着以给皇后作为陪嫁的借口。
  不仅仅是张家,在消息向着整个江南席卷而来之时,一个个刚刚成为皇家亲戚的家伙们,还没来的及在地方上抖够威风,就全部被吓的再次老实了起来。
  而此时,朱聿鐭也已经慢慢锁定了目标。
  这一次张家之事,果然是有预谋有策划的一场事端。
  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无论再如何精妙的计划,只要是人在执行,那就一定会有破绽留下。
  朱聿鐭虽然没有后世那般发达的,无处不在的天网系统辅助,但是他也有后世没有的优势,那便是根本不需要有充足的证据来锁定真凶,只要足够怀疑,那便已经足够了。
  锦衣卫通过抽丝剥茧,虽然依旧没有找到最终的指使人,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与徽商关系极大,起码这些人完全逃不脱关联。
  对于锦衣卫来说,只要皇帝发了话,在大明统治的范围内,就没有他们无法突破,或者说无法缉拿的对象。
  不到十日,徽商商会大多数骨干便即相继落网,有几个甚至已经逃进了满清控制区,但却依旧被强悍的锦衣卫追上拿下。
  随着这些人的落网,真相也越来越清晰起来。
  这果然是一场阴谋或者说是试探,而且也不是为了颠覆什么,只是为了在大坝上开一个小口子而已,这也是文人们最拿手的来日方长系列了。
  只要皇帝容忍了这些皇亲们乱搞,那就会有一个口子留下,未来可以不断的试探,不断的扩大这个口子,总有一天,某些坚固的防线,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轰然崩塌。
  看着名单上长长的一串,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文震孟等一系列在江南可称儒学大师的人物,朱聿鐭嘴角的冷笑更加的寒冷起来,这种大师,根本就不值得留下,更不值得将他们的学问传承下去。


第374章 回应
  这些人大多都是东林党中的后起之秀,其中以复社中坚居多。
  对于这些文化流氓,朱聿鐭虽然很想收拾,但是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
  这些人是给这些士绅和商人出过主意,但教人如何送礼并不违法,虽然造成了田地价格飞涨,已经属于哄抬物价,其心可诛,但是这诛的是那些全部一拥而上买田地的士绅商贾,与事情发起者没有任何关系。
  这也是大明读书人的惯例了,他们习惯于躲在后面不露头,论起玩阴的,这帮孙子与太监们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点是,太监专权之时,裁脏陷害时都是明着来的。
  而这些读书人裁脏陷害之时,却是可以在背后玩的贼溜,无论何时都可以将自己这个操纵才给从中摘除而出,大有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模样。
  可惜的是,这些读书人却是没有诗仙李太白敢于提刀子砍人的本事,靠的只是这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算计。
  虽然这种算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就如同毛毛雨一般,但是对朱聿鐭来说,这却是一种耻辱,是被这些人活活的恶心一顿,却没有办法出气的事情。
  毕竟之前一直都是他在恶心人,如今被人恶心了,肯定是极度不甘,并且还必须找回场子。
  同时,对于复社这个已经基本上成了过去式的玩意,他也开始警惕了起来。
  复社是一群高考失败者组成的联盟,复社的本来面目也只是一群准备复考的士子集合在一起,大家共同探讨制艺,文章,相互点评文章得失,打鸡血的玩意。
  但大明科举考试本就是千军万马共抢一条独木桥,失败才是正常事,因此这个旗号一打出来,众多失意的士子便即慢慢汇聚而来,这个团队以极快的速度不断的膨胀起来。
  不过这些落第的士子可不是什么渣渣,很多人都是学问极深的极品人渣,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而且数量极多之后,便即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规模已经大的比肩当年东林党后,自然需要一个自己的政治纲领,但是你一个为了复考而组建的失败者联盟,定太高的政治纲领显然是不合适的。
  创始人张溥立下‘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虽然与孔子的复周礼,没多大区别,但总算是复社的一个政治口号了。
  但是对于这些落第生来说,这种空泛和沉闷的口号,自然不适合于他们,不久后,便有人提出一个更响亮的口号‘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
  这个口号显然更加受年轻人的欢迎,减免众多的赋税,将之前党争之时被打压的正人君子们恢复名誉,停止派遣太监外出收税,重用正人君子,罢免阉竖之辈,进而停止内部的内讧损耗。
  若说这个纲领,这帮落第生们,显然是不可能把握的住的,甚至就算张溥这个已经名满大明南北的复社组建者也把握不住。
  但是口号都已经定下了,不做出点事情来,岂不是对不起这名激动人心的口号?
  然后苏州数次抗税,常州,松江等府数次抗税,殴打税吏,甚至有一次直接将县衙给烧了,这一切无不雄辩的证明,如今的复社已经从失败者联盟,成功晋级为极具社会活力的友善团体。
  明清交替之际,清军大举过江南下,复社做为一个活力团体的历史就此落幕,其中有一些人不服满清,如陈子龙、夏允彝等,辖出一切与满清死磕到了最后。
  但更多的人,则是头发一剃,就此成了我大清之秀民,继续享受着他们高人一等的地位,直至满清三大案、文字狱等接连发动,这才与江南士大夫们一起,走向了最后的灭亡。
  在朱聿鐭这会儿,这帮子人大多还在,虽然之前他们都投降了,但是却不代表他们会有什么羞愧。
  清来了大家剃头,明来了大家最多再次蓄发而已,生活依旧是如此,并没有多大改变。
  他们之中胆子够大的如陈子龙、夏允彝等,除了陈子龙是被朱聿鐭镇压的之外,其他的大多都已经上死在了满清的铁腕镇压之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一些磕头虫,除了背地里玩一些小动作,根本就没有其他的任何出息。
  对于这样的对手,朱聿鐭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这些在武艺没武艺,要胆子没胆子的怂货们,除了时不时说说怪话之后,也没有其他的任何本事了。
  毕竟朱聿鐭连黄宗曦这种著书,讲学“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对这个家伙都能容忍,其他人说些酸话,那根本就不是事。
  虽然老黄说的民是士民,也就是读书人,但朱聿鐭觉得总算如此,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不会去过多的干涉对方,只当没有看到这些狗屁事。
  毕竟学术思想上的事情,朱聿鐭不想管,也懒的管,只要不是无中生有的骂自己,那他对于学术开放性是抱以支持的态度的。
  但是事情一轮到自己身上时,朱聿鐭便立即转换为一个比较小气的人,如今既然被人恶心到了,他自然要立即恶心回去,哪怕为此将脸也不要了,那也无所谓。
  想到就去做,这是朱聿鐭身上为数不多的优点了,此时心中不爽之下,行动更是积极。
  “你手底下应该有擅长模仿他人笔谈的人吧,以吴昌时的名义,给朝廷上一个折子,将这个提议写进去。记得多看看这厮的文章,注意用他写文的风格,要做就要做的最像,莫要露了破绽!”
  朱聿鐭将一个早就写好的提议拿给了王大用,更是仔细的叮嘱道。
  “皇爷放心,此事奴婢定当办的妥妥当当的!”
  一看到纸张上写的开头一句,王大用心中便是咯噔一声,但却不敢再深入看下来,接过之后,便即十分恭敬的回复道。
  “等这折子在朝中传扬开来后,你再以陆世仪,顾炎武,文震孟等人名义,再写几封奏章上来,赞同吴昌时的建议,勿必将这事做成铁案,让人看不出来任何的破绽!”
  朱聿鐭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平淡的说道。
  王大用再次平静的应了一声,心中却是如同翻江倒海一般,他当然明白这东西一出现后,会引起多么大的惊涛骇浪!


第375章 升官
  绍武三年五月中,一则惊天的消息一下子将整个朝堂完全撼动了。
  不知道江南名士吴昌时究竟是发了什么疯,居然向朝廷提了一个惊人的建议,士绅一体纳粮!
  原本许多人都觉得这肯定是有人在故意使坏,想要诬陷于这位名士,但是当其在京城之中的好友,拿到对方的家信之后,却愕然的发现,在这封双方之间的书信中,吴昌时依旧提起了这个政策。
  吴昌时在信中表示,之前大明军队屡战屡败,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官兵粮饷不足,甚至可以说拖欠数月数年之久,这样的军队哪里会有什么战意,一触即溃,望风景降,也委实属于正常。
  士绅读书人做为国家基石,也需要负担起国家基石的责任来,而主动纳税缴粮,既是全了君臣忠孝礼仪,同时也可避免甲申之难的再次出现,使我大明可以万年长青。
  这信并不是伪造的,毕竟信中也回答了自己上封信中的几个问题,遣词造句也完全就是吴昌时的风格,双方往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这点分辨能力还是有的。
  这封家信一出,整个舆论彻底哗然,人人都是不断的咒骂着这个为入仕,已经完全顾不上脸面的妖艳贱货,简直一瞬间便在南直隶直接变得人人喊打。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无论是谁,将口袋里的钱主动拿出来缴税,都是会有强烈的抵触心理的。
  尤其是如今狗皇帝在位,种种摊牌和赋税政策众多转变,早就让大伙利益损失巨大,如今若是再这般拿出土地赋税,那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大伙儿以后就只能自家人天天吃肉了,给心腹家奴们的肉,给乡里乡亲们救济钱粮,显然只能是不断的削减的了,这还让大伙如何在家乡过上体面,并受人尊敬的日子?
  你吴昌时这是将所有人都卖了,只会博得你一个国士无双的名头吧?!怎么之前没有看出来,你吴昌时竟然这般的会拍马屁?
  在一片暗地里臭骂声中,朱聿鐭却是高度的赞扬了这种为国不惜己身的精神,并且十分真诚的为吴昌时的表态而感动,更当着众文武的面表示,大明若是再多一些这些的人,那绝对是国家之幸,祖宗之幸。
  也许是因为皇帝言出法随,在天下都在咒骂吴昌时之时,陆世仪,文震孟等人,却是在数日后接连上书,对于吴昌时之议,这些人纷纷为之呐喊叫好,表示这才是一个士大夫真正的担代所在。
  这些人虽然在朝中并无职,但是一个个在民间都是呼风唤雨一般的存在,等闲一句话,就能让士林震动的。
  但是这次说话,却是不仅士林震动,而是直接把士林震成了火山带,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无数的士人纷纷群起而攻,直接将这几人完全骂成了当世秦桧、操、莽之流,恨不得立即杀之而后快。
  这股风暴形成之前,吴昌时便即已经公开站出来辟谣,言称根本没有此事,自己也根本没有提议过士绅一体纳粮,这完全就是有人从中陷害。
  但是当他给京城之中友人的书信被爆光后,吴昌时在瞠目结舌之余,也立即觉得遍体生寒,再不敢多发一言,直接回府,自此闭门谢客,再不参与任何集会。
  这天下间,有能耐将他的信件调换并且数个时辰内,再次写就一封与自己一模一样信件的势力,并不是太多,而只看自己这封书信公开之后,对谁的利益最大,就能明白是谁在摆这种阵势对付他。
  当明白隐于幕后收拾他的竟然是这个狗皇帝,吴昌时便再无任何辩解的心思,而是一门心思的盘算着该如何从大明治下逃走,哪怕逃至鞑子治下再次剃头当顺民,也总好过被这狗皇帝盯上,全家都难有好下场的场景。
  数日后当吴昌时打听到,与他交好的十几位知交好友,纷纷上书赞同此议后,吴昌时已经彻底的心凉了,皇帝这一次明显是要收拾一大片儿,如今连目标都已经全部锁定了。
  他这时不由的后悔,当初若是不那么嘴欠,在自己被税务部敲诈勒索了大半家产之后,心中愤慨之余,这才起了以后族挑衅皇族的想法,并且还窃以为喜的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暴露,就算追查到自己头上,也根本不违背任何一条大明律。
  明明恶心到了对方,对方却完全拿自己毫无办法,这种成就感,数日前还是让他有些飘飘然,但到了现在,他发现他真的好想哭,不是为自己,而是哭所有人都太单纯了,完全想象不到这狗皇帝根本不是节操碎了一地,而是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节操可言。
  在忐忑之中又度过了数日,五月下旬,绍武皇帝对于吴昌时的嘉奖终于到了,奖励其五十两银子,以及一个户部员外郎的官身。
  这么一点奖励,却是派了一个百户的锦衣卫前来宣读旨意,更是令吴昌时彻底明白了皇帝的决心,要么今天配合将这戏完全演下去,要么这批锦衣卫就会在其家中‘搜出’点东西来。
  就算是裁脏陷害,以如今吴昌时已经臭大街的名声,也根本无人愿意为其喊冤了吧,估计还会纷纷拍手称快,一些不厚道的人,甚至都会爆竹声声助兴。
  眼见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吴昌时立即拉了官服衣帽,并且立即取出一本厚厚的奏章,让带队的锦衣卫代为呈递给皇帝。
  不同于朱聿鐭这个只能高屋建瓴提出框架的半吊子,在这十数日间,已经彻底将自己未来想清楚的吴昌时,却是可以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