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52章

南明大唐王-第152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蒙古部落好处没得到,族中的青壮倒是死了近一半,他们又怎么肯再跟随大清征战四方,没有直接造反就已经很是给了大清面子了。
  最令阿济格愤怒的是,郑成功对于大清派去的,拿着其父亲笔劝降书的使者,向来的答复就是焚其书,斩其使,连一个字都不带看的。
  而大清渗透入郑家水师之中的奸细,同样努力了两年多了,却是点滴成果也无,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归顺于大清的。
  虽然大清给的价格着实不低,只要过去就会给连升三级,总兵之类的还会直接给爵位等等。
  但是却没有人是傻子,只要投降过去的人不是成群结队的规模,那任何叛逃的人都将成郑家水师往死里揍的家伙,海上战争比的可不仅仅是士兵的意志力,更比的是船只多少和大小规模。
  因为如此,更是无人愿意叛逃,毕竟一逃过去,打又打不过,逃的了人,也逃不了船,一旦座下船队被毁个净光,满清还养着他们这些陆战不行的人有何用?
  到时候别说升官发财了,能不落个被卸磨杀驴的下场就不错了。
  天津卫、山东两战,让阿济格完全明白了一件事,在大清没有水师防卫的情况下,整个沿海地区都不是大清所能牢牢掌握之地了,在靠海的地方与明军争锋,那完全就是自己找虐。
  不过在明军绝对优势的水师面前,想要自己发展水师,更是死路一条,水师需要投入的钱粮是海量的,只是稍稍估算了一下,就让满清朝廷都为之侧目。
  更不要说北方根本不擅长水战,重新征募水手等这些士兵能够熟悉水性,再加上训练之类的,没个几年工夫是不可能成行的,最有可能的是,估计还看不到能够有实际战斗力的那天,就会被对方连船带船厂一起给砸了。
  既然无法在水战上占便宜,那沿海的地盘就成了一个鸡肋,想在明军水师的威胁下守住根本不现实,但若是放弃又有些舍不得。
  在阿济格出兵之前,大清内部对于此事也进行过一番争论。
  但最后的结果便是不了了之,不过阿济格却是听出了一些名堂来了。
  既然这些地方处处人被袭击,而且因为兵力单薄又守不住,那这些沿海地带的城镇对于明军就不是阻力,而更象是对方的补给站,与其这般不断的被明军牵着鼻子走,被动应付。
  那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转劣势为优势。
  大清的优势在于金戈铁马,骑射无敌,既然无法与明军水师争锋,那索性让出沿海地带,将沿海之地的百姓全部迁入内陆五十里内,让明军无法就地得到补给。
  而且五十里的距离,若是明军敢于深入,那等待他们的就会是我大清无双的铁骑!
  这个历史上十年后才会出现的迁民禁海令,如今却是在明军不断的跨海袭击下,提前出现。
  不过这还只是阿济格的一个思路而已,如今的他还没有多尔衮时代那么说一不二的地位,究竟能不能施行的了,还需要看保皇派们的会不会出现强烈反对的局面。
  但是有一件事,阿济格却是不打算再与保皇派们再多纠缠了,他已经派出了最后一波使者前去天津卫会见郑成功,而且带上了自己的最后通牒,若是彼不能幡然醒悟,重回朝廷温暖的怀抱之中,那等他阿济格回京之日,就是他郑家满门人头落地之时!
  虽然对于郑成功会因此投降并不抱什么希望,但是这也是他没有办法之后的最后尝试了,毕竟郑成功的舰队对于大清万世之基阻碍实在太过于巨大了,就算不能令郑成功来降,也要让郑成功背上逼死父亲以及全族的罪名!
  阿济格觉得自己杀郑芝龙一家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毕竟郑芝龙不能约束自己的手下以及儿子,给大清造成了这么重的伤害,以这样的罪名杀他绝对绰绰有余。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使者向着天津卫而去时,郑成功此时却在半月前便即收到绍武皇帝的诏书,已经带着大部分的舰队,正飘扬在大海之上,向着南方回归而去,他注定是会扑一场空。


第357章 利己者
  在郑成功离开天津卫之时,荷兰国派遣来大明的使者,正好也从台湾据点赤嵌城离开。
  大明强硬的态度,委实令荷兰使者备感‘羞辱’,在离开大陆之后,荷兰人便即直接顺路而至台湾岛,这里距离大明最近,若是能够立即出兵的话,一定能够给大明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教训。
  但是在这里荷兰使者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侵占台湾的荷兰台湾总督马里奥虽然畏惧于巴达维亚,但是对于大明事实上的南海王郑家,却是忌惮极深。
  之前数次与大明的海战,荷兰人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尤其是与海盗刘香相互勾结对付大明的一役,声势浩大的联军,依旧是被郑家打的怀疑人生。
  为了推卸责任,马里奥没有拒绝使者的要求,但是以台湾驻守兵力不足为借口,要求召开在台湾全部荷兰人与会,共组一支强大的舰队,才能攻伐大明。
  心知肚明荷兰人在台湾只有千人不到的驻守部队的情况下,这个要求当然是合理的,使者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
  在召开台湾简易议会后,将巴达维亚的要求惩治大明的要求传达后,却是遭到了大部分议员的反对。
  虽然愤怒于这些商人完全不拿国家利益当回事,但是使者依旧十分有礼貌的将目前大明的政策,以及对价位商人的影响和盘托出,并表示若是不能制止大明如今贪婪的胃口,日后大伙儿的利益必将会被更为被触动,日后的损失必然更加的惨重。
  这种说辞确实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商人,在利益遭受损失之后,他们自然是对大明极为的敌视的,但这却并不代表,他们就愿意因此而与大明翻脸。
  毕竟利益只是受损,他们还可以通过加价将这部分损失给弥补回来,但若是真的与大明开战,完全杜绝了贸易,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末日到来。
  因此无论使者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利,但是这些武装商人们,依旧没有任何兴趣与大明独自开战。
  不过他们都表示,若是巴达维亚决定与大明开战,倾全国之力来与大明一争长短,作为荷兰国的一分子,他们愿意尾随在侧,与大明决一死战。
  但若是让他们自己去挑衅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他们却是直接敬谢不敏的。
  毕竟之前几次海战,这里的人大多都参与过,对于自己能够战胜大明南洋王郑家,都已经信心严重不足,更何况对上郑家都要俯首听命的大明帝国,那不是开玩笑么?
  若是大家伙有这个自信,那别说到如今还要给郑家交什么过路费,直接就会将郑家直接抢个干净不更省事儿?
  一场大会开了数日,但是油盐不进的荷兰商人们,却是死不松口,根本不愿意拿自己的本钱去为国家搏一个未来。
  虽然这些人都是些混蛋,而且使者手中的权力还是很大,但却根本无法奈何这些人。
  毕竟这些人在国内议会中可都是有代理人或者靠山的,没有确凿的证据之下,就算巴达维亚总督想动这些人,那也是风险极高的。就更不用他一个小小的使者,根本就拿这些人没办法。
  既然这些人不顶用,使者也没有再浪费时间,而是选择乘船返回巴达维亚,向总督汇报此行的一切,等候总督阁下的最终决断。
  在荷兰国使者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甘,踏上回归之路时,已经再无任何掣肘,整个江南完全一统之下的朱聿鐭,又一次开始了他的骚操作了。
  所谓过了腊八便是年,在腊月初十这日,一众已经在扳着手指算着放假日期的官僚们,却是接到了一张令人心绪复杂的圣旨。
  圣旨是公开颁行天下的,内容也很简单,那便是绍武四年,也就是后年的固定科举期时,不再象之前那般只考制艺,而是增加律法、算学等科目。
  同时录取数量也有改变,除却制艺的三百人名额不变外,律法、算学两科再各增加一百五十名的名额。
  唯一令这些官僚们还算认可的是,另两科考核资格也是举人起步,虽然考中亦会成为进士,但却是三甲的同进士,还不算彻底辱没斯文。而且这般多取了近三百人,倒还算是给了更多读书人一个出路,应该算是这狗皇帝为数不多的善政了。
  但明眼人却是看的出来,这只是狗皇帝的一个突破口而已,目的和用心也极为简单,通过增加更多的入仕渠道,令得读书人本就派系林立的内部,更加的四分五裂。
  这种用心不可谓不恶毒,而且这种最简单的算计反而却是最难破解的。
  毕竟若是有人真的跳出来反对,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眼见新的生路出现,却被人恶意阻碍,又会将其恨到何等的程度上去?
  更重要的是,这类人反而还是如今大明的绝大部分,谁敢反对多取仕,那便几乎是与大半个天下的读书人为敌!
  狗皇帝这操作看似是为读书人着想,但真实目的就是想要打击程朱理学在大明的统治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在根基上直接动摇儒家在大明的统治地位!
  毕竟律法与算学只要从儒家之中再次独立出来,那便是法家与墨家重新死灰复燃的开始!
  法家与墨家眼看着就要重新出世了,那其他的百家还会远吗?真的到了百家齐鸣之时,那儒家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届时就算再有媲美大汉时期董仲舒的大儒存在,却也不可能让大明再次回归到之前的正规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这个狗皇帝,是绝对不肯事事都听从他们这些道德君子们的。
  虽然有明眼人看的出来,但是却没有人直接跳出来反对。
  儒家是讲究中庸的,所谓的中庸,在朱聿鐭理解中,说好听点就是低调内敛,外表谦逊而内踞傲骨。
  说难听点,就是怂货一个,无论出了什么事,都坚决不做出头鸟,事事等别人先出头,自己在后面捡便宜。
  但儒家发展到了大明的如今,尤其是经历过满清到江南一趟征服战之后,剩下的都几乎是犬儒了,他们已经彻底将好听点的内涵全部扔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者。
  在大明出现朱聿鐭这样一个,动不动就翻脸咬人的狗皇帝面前,这些利己者们更是不会拿着身家性命去奔走呐喊,而是个个都在等着出头鸟出现,然后他们再一拥而上去哭诉。
  人同此心之下,这道旨意根本没有任何人去反对,十分顺利的直接传达于全江南。


第358章 财政
  朱聿鐭等到临近除夕,也始终没有等来地方上反弹的声音。
  根本就没有人对此多说什么,下面也没有敢于糊弄他旨意的官员,该张贴皇榜的都开始张贴在城池最显眼处,也使得这个消息快速的在整个江南传播发酵着。
  这帮孙子这么的配合,让朱聿鐭安心之余,也深深的对这些官吏士绅们的鄙视更加上了一层。
  他不相信他的用意这帮孙子看不出来,这么简单清晰的分化,只要稍稍用点心,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的出来,他的这种行动针对的便是整个儒家体系。
  毕竟在朱聿鐭看来,极具排他性的儒家,完全就是科技进步最大的绊脚石,若不能先将其打翻在地,任何的科技进步都会被其无情抹杀,通通被归为奇巧淫技一类之中去。
  大明已经在大航海时代落后了不少,如今需要的是奋起直追,而不是放任这些犬儒继续唯我独尊的玩下去。
  但是在朱聿鐭全神贯注的注视和戒备下,下面却是一片诡异的沉寂,根本无人对他这种挖儒家根基的行为有任何的反对。
  可能是被杀怕了,也可能是觉得反对也无用,因此就这般听之任之。
  对此朱聿鐭是表示欢迎的,他并不是一个杀人狂,也不想每一项政策都需要人头滚滚来开路。
  但是朱聿鐭却是明白守旧派的固执,这种固执不仅仅是在心理上排斥改变,更因为任何改革都会触及到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利益受损之下,自然而然便会反对者重重。
  朱聿鐭也曾想过通过慢慢引导来完成社会转型,但是只是在福建逃亡广东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他便已经彻底将这个想法扔在了脑后。
  指望通过引导,让这帮子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士绅们,让出自己的利益,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毕竟一路上所见,这些士绅们宁可被饥饿的流民打破村堡,将其钱粮全部掳掠一空,也没有人愿意主动的给这些流民们一条活路,委实是做到了不见棺材不落泪。
  因此朱聿鐭就彻底明白该如何跟这些人打交道了,让出部分利益与他们交换利益,站稳脚后再一副嘴脸和他们讲道理便是了。
  毕竟在明军节节壮大之下,无论是军功赏赐还是战亡抚恤,所需要的钱粮数目都是越来越庞大了。
  而跟这些人讲道理,让他们多少出点钱粮入税维持国家,朱聿鐭却发现根本讲不过这些一辈子都在玩嘴的士绅们。
  讲道理讲不过,那只有官府只拿手的裁脏陷害,不,应该叫做灵活的政治手腕了,而且这些人也不是冤枉的,毕竟他们与满清眉来眼去的黑历史还没有被清算呢。
  为了获得钱粮,朱聿鐭一次次的用人头开路,硬是在无数的反对声中,将一项项改革坚定不移的推动下来。
  朱聿鐭却是不得不这么做,他这半个马上皇帝若是都没有胆气向士绅挥刀,彻底将固化的阶级砸个粉碎,打开社会各阶层重新流通的道路,那后面继任的皇帝,就更加没有这个胆量。
  甚至他的种种改革政策,都会在未来继任皇帝一朝便即全部被打回原形。
  砸碎所有旧秩序,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引导新的利益集团代替旧势力,转变整个大明之前的自守心态,让他们不再温和,让他们重新恢复血勇,参与到这个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
  既然注定要成为一个暴君,既然已经注定要触碰到这些士绅的根本利益,那便索性高调的进行到底!
  弄死所有不服气的士绅,然后让他们的田地分发给有功将士,再通过赡养有功将士子嗣,用新的理念与体系来影响这批子弟们,培养起理念相同的未来官僚们。
  当然这个事情是长远才能看到效果,如今唯一能与这些文人集团抗衡的,便是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的新一批的勋贵们,若句话说,只要钢刀还在手中,就不怕有人敢跳出来闹事。
  税务部推行的改革以及追缴欠税行动,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
  虽然直接逼反了十数地士绅,其中不乏席卷起数万之众的枭雄,但在经历过战争的明军面前,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坐大的机会,基本上都是一击便即覆没的下场。
  尤其是朱聿鐭那种顺昌逆亡的态度,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一场内部动乱之中,死去的不仅仅是一些小鱼小虾,甚至就算江南境内十数家已经传承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世家,只要参与进来,就根本不给任何的活路和赎罪机会,直接就被连根拔起!
  在知道,这些的世家可不是几十上百人这种缙绅家族,而是盘根错节,纠连甚广,数百,甚至数千的族人,但在朱聿鐭这里,就根本没有任何不忍的态度,说灭就灭,不可谓不狠辣。
  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跳出来与皇帝理论的好汉,已经不多了。
  而如今加开的律法与算学,除了分化瓦解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外,也有尝试司法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打算。
  至于算学,朱聿鐭倒没有想那么深入,纯粹只是因为税务部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海关以及四海贸易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