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迹,如假包换。
再看着前方远远扬起的烟尘,这些斥候很快便即再次打马向前,只是分出一骑折返而回,通知大军明军已经从这里通过,再向前方而去。只有数骑远远看向密林处,甚至还有数骑行至不远处,草草观望一翻,但却没有入内。
毕竟地上入林的地方,并没有马蹄痕迹,看起来也不象是有路的样子,那他们就不会每个地方都入内搜查一番,毕竟一路行军而来,有嫌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若是每处有嫌疑的地方都这么查一次,再多出十倍的斥候也不够用。
这本就是行军必备的手段,虽然有斥候靠近,但是没有命令下,藏在密林之中的明军虽然心都提了起来,但却没有人发出任何的声音,更没有任何攻击的意思。
不多时,滚滚大军便即奔行至明军藏身地不远,沿路的斥候已经回转了两人,带回的都是敌军就在前方的消息,尽管这个地方地形看起来有些危险,但蒙古人都没有多少想法,敌军就在前方,难道还怕被明军伏击不成?
在蒙古大军到达此处之时,前方已经发现不对的蒙古斥候,此时正发疯一般的抽打着战马,迅速向这里奔回。
此时的他们,已经发现了明军自数里外折而入林,再一联系到之前看到的那处险地,他们当即眼睛都红了,直恨不得立即插翅而飞回,告诉主力大军要小心埋伏!
但是他们回来的毕竟还是太晚了,在蒙古大军前锋已经过了山口后,中军正在快速通过之时,明军终于动了,一支支响箭不断的从密林之中射上天空,早就蓄势待发的明军,立即号角齐呜,无数套着笼头的战马,自密林之中踩踏着灌木而出,向着蒙古人便即冲杀而至。
事出突然,又是突然被明军从侧翼偷袭,蒙古人根本来不及展开战斗队形,便即被明军冲至身前,然后一轮屠杀立即开始!
骑兵交战,马速就是一切,而从侧翼直接撞入敌阵,将敌方骑兵直接斩为首尾难顾的两截,更是所有带兵之将所梦寐以求的战机。
而这一切,都被明军得到了,在高速而来的明军面前,蒙古人就算天生就是骑兵,也根本无法招架,只是一个冲击,蒙古人便即立即人仰马翻,乱成一团。
知道时不我待的王得仁,根本不给蒙古人任何喘息整队的机会,直接凿穿了蒙古中军,便即直直向着行军大旗而来,他的目标便是旗下之下的一众蒙古头人,意图擒贼先擒王。
面对着占尽天时地利,并且凶狠异常的王得仁,别说区区只有数百的蒙古护卫,就算再多上一倍,在这种环境下,也没有任何的抵抗之力,根本无法抗衡势若破竹一般的明军骑兵,更是在王得仁这种悍将面前,无不波分浪裂。
眼见杀的人马皆赤,距离自己只有几个马位的王得仁,早就失去了祖先武勇,只是依靠血脉继承头人位置的这些个蒙古头人,根本就没有上前血拼的意思,不断的喝斥着左右上前杀敌,自己却是十分利索的纷纷掉转马头,直接掉头就跑。
“哪里走!”
王得仁一声大喝,右手马槊猛的一顶,借着马速将正面阻拦的蒙古骑兵直接挑飞,借着巨大的惯性,左手抽出一把马刀,猛的向前掷去!
数个马位的距离,这带着巨大力量的马刀,直接便将其中一个蒙古贵人刺了一个透心凉,惨叫一声便即倒撞下马。
这种悍勇,让蒙古骑兵无不纷纷侧目,而被他盯上的那批蒙古头人,更是惊呼一声,几乎亡魂皆冒,纷纷俯身于马背之上,用力不断的踢打着战马的身体,在护卫的保护下,不断的喝吼着前方的人让路,并且让人去阻拦这些如同煞神一般的明军将领。
眼看着这些扔下自己指挥职责,只顾逃命的敌将,虽然距离对方越来越远,但王得仁却并没有任何的失落,相反露出一丝戏谑的笑容。
而被命令上前阻拦的蒙古骑兵,面对着疾冲而至的明军官兵,也并没有多少还手之力,尽管这个时候明军上下,也尽是一些丢盔弃甲的败兵,但是在气势上,明军已经开始渐渐压倒了连主将都开始逃命的蒙古骑兵。
而失去统一指挥的蒙古骑兵,虽然比绵羊要强一点,但却是根本强不了多少。面对着王得仁为锋矢的进攻,根本没有一合之将,完全是挡者披糜!
虽然只有几百人,但却如同蛟龙入海,直接将蒙古人的中军搅的七零八落,乱成一团。
王得仁这一批数百骑的队伍,只是负责斩首或者瘫痪对方指挥中枢的任务,而真正对蒙古骑兵进行毁灭性打击的,是从两翼冲出的明军主力骑兵!
而听到冲天的喊杀声后,前面的蒙古骑兵纷纷勒马回顾,或者遥望的蒙古骑兵们,却是愕然的发现,自家的将旗就这般突兀的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然后便是中军方向尘土大起,紧接着便是无数乱兵开始惊惶失措的逃的四处都是。
而在他们后面,则是如同杀神一般从满天烟尘中冲杀而出的明军骑兵,虽然旗号破破烂烂,但在后面如砍瓜切菜一般追杀着蒙古骑兵的气势,却是让人无不忽略了他们的落魄,只剩下那满天闪烁着的刀剑寒芒在眼前闪烁。
不等这些蒙古人想明白发生了什么,已经全线出击,全速冲击而来的明军主力已经到达了他们面前。
与昨夜明军大败一模一样,在望到将旗自中军消失之后,整个蒙古追击大军便即斗志全无,在明军侧翼攻击下,更是毫无还手之力。
无数还没有醒悟过来的蒙古人,便在高速的明军骑兵面前,纷纷被砍翻在地,后面的蒙古人更是没有看到情况,便在突然出现的密集的刀枪面前,纷纷发出一声声的惨叫。
几乎一个瞬间,整个蒙古骑兵队列便即全线出现混乱,无数的明骑与蒙古骑兵厮杀在一起,应该说一场不公平的屠杀。
根本没有坚持到一刻钟,失去统一指挥,又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明军伏击他们的情况下,死伤惨重的蒙古人便即全线崩溃。
逃的最快的当然要属在大军最后的幸运儿,在眼看全军溃散的情况发生后,他们根本连个招呼也不打,直接掉转马头便即消失不见,甚至逃的比那些头人还要快上许多。
而逃的慢的要么投降,要么就是死于明军的冲击之下。
更有一些慌不择路的,甚至被同袍不断推挤着,不断惊呼着掉入黄河之中,只是在河面上胡乱挣扎了几下,便即被吸足了水后重如钢铁的皮甲直接带着沉入河底消失不见。
五千之前还强大之极的蒙古骑兵,只是一战便即彻底溃散,明军在解决了生死危机之余,获得一批急需的粮草补充之外,更是让明军重新恢复起士气,最宝贵的是得到了海量的战马,机动力更是大大增强,更增加了许多保命的机会。
第333章 愤怒
不过对于明军来说,生死危机依旧存在,而且还是不小的危机。
他们处于满清腹地之中,无论向哪个方向都要面临着敌人,若不尽快寻出一条路来,等得到消息的满清再次抽调大军而来,他们依旧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宣城候,如今大军该如何行止?”
这场大胜后,郑成功更加的低调了,连这种本来应该是他这个明军主帅定夺的战略方向问题,也没有再独专,而是向着王得仁询问道。
“回国公,眼下再向南怕是不成了。山多水网众多不说,千里之内也没有我大明军队存在,大军继续向南,单是粮草问题,就足以让大军覆没了。”
王得仁一指新得到的数千战马,这些牲口可是耗粮大户,如今手头上近八千匹战马,所需要的粮草都快顶的上数万步兵了。
“向西越过归德府,倒是可以直接与金帅汇合,只是河南比之山东安徽更加的破败,更兼有高第之流坐镇开封,虽然此人如今态度暧昧,在大明与鞑清之间骑墙观望,我等若是不去惹他,他可以与我等相安无事。但若是我等想要强闯其防线,不啻于逼迫其与我大明为敌。
一旦被高第拦截,哪怕只是数日工夫,鞑清的追兵必然会追至,到时怕是两面夹击之下,匹马也难逃了!”
至于向东的可能,王得仁并没有提,郑成功也没有问,这个时候折而向东,必然会直接撞入满清的怀中,数万大军合围之下,更是难有生理。
“那就只有向北重回天津卫了!只是这风险,怕是也不会低吧!”
眼见没有了选择,郑成功目光中多了一丝坚定,沉声说道。
“风险是有,但是如今鞑清主力基本全部进入山东,若是偷越黄河,自东昌府入河间府,沿运河而上,方向不会偏差,而且数百里的距离,我等皆为骑兵,又是一人双马甚至三马,数日之内便可到达!只要速度够快,就足以在鞑清反应过来之前,在其主力暂时停留在山东之际,河间府空虚之时,全速而过。
唯一麻烦的便是驻扎于静海的鞑子骑兵,不过对方虽然人多,但想要拦住我们,却并不容易,而且还有天津卫的禹城候(任良朋)数千骑兵在,真的战起来,我等也不是孤立无援!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粮草,最多也就能支撑这几日了。国公,我等想要溃围,唯有向北拼上一把了!”
王得仁最后一挥手,语气坚定的道。
郑成功只是思索片刻,便即点头同意,作为一个拥兵十数万的枭雄,郑成功当然不会缺乏这种当断则断的果决。更别说眼下时不我待,只能尽快行动,根本来不及任何犹豫。
两人商议妥当,便即斥候四处,沿黄河不断的探查水位,寻找适合渡河的位置,并且寻找两岸的舟船,用来载大军过河。
……
在郑、王二人在为逃命紧张的忙活时,西南地区的局势却是突然紧张了起来。
贵阳城。
自从退回贵州以来,孙可望对于局势的绝望,是一日多过一日。
这不仅仅是因为被完全堵死了进取的道路,更因为李定国的不配合,让西营在事实上,已经完全分裂了。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孙可望想要看到的,他的野心虽然大,但他却并没有失去判断力。
在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下,任何野心都只是一个笑话,退回贵州以来,完全就是坐吃山空的日子,更是让孙可望极为的心焦。
十数万大军,靠着抢来的东西,只是美美的吃了三个多月,孙可望就敏锐的发现,物资储备已经开始接近最低限度的警戒线了。
孙可望不是一个坐等危机到来才想着去解决的人,在发现不妙之后,他便立即开始在贵州各种巧立名目,百般的征粮征税,以供养自己的十数万大军。
为此,他不惜比朱聿鐭更提前一步,直接在贵州省内实行士绅一体纳粮的举措。
甚至更是丧心病狂的将赋税直接提到了五成的规模,这种高度的赋税,可以说在华夏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哪怕是崇祯年间,最多也只是不足两成而已,当然崇祯年间的二成完全就是官面上的说法,实际上被层层加派转嫁之后,落在百姓头上,完全是亩产的数倍还多。
孙可望不是崇祯皇帝,他来自民间,对于地方士绅官僚的小算盘,显然比崇祯皇帝清楚的太多了,在大力整治地方官僚士绅层层加派之后,落在普通百姓头上的负担,却是要比崇祯朝时还要轻上许多。
不过这一下,却是让整个贵州完全炸了锅,尤其是士绅们,在享受了两三百年的免税政策后,突然被来了这么一手,而且还是亩产一半的赋税,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接受。
一个月内,贵州省就发生了数十起抗粮的事件,甚至有些距离贵阳城比较远的地区,甚至都已经开始出现了反叛。
但是这些叛乱,在孙可望的铁腕镇压下,根本就掀不起任何的风浪,反而因为大肆抄家,让孙可望的钱粮危机大大降低了许多。
最令孙可望头疼的是,贵州属于少民的聚居地,这里的人向来不服王化,大明向来便是以羁縻的方式加以统治,但是到了孙可望这里,却是完全不能接受这种统治了。
大明富有四海,就算对少民进行羁縻统治,也可以从其他地方将赋税征收上来,不太依赖于这些少民。
但隅居贵州一隅之地的孙可望,却是不可能这么做,毕竟贵州省六七成的地盘,都是这些少民的,若不能从他们哪里征来赋税,仅靠贵州省内汉民的赋税,那绝对是入不敷出的。
好在如今孙可望势大,又拿着数个不谁想的土司立威,将其整个部族尽数屠灭,各地土司都十分识相,不敢单独去薅孙可望的虎须,基本上都能拿出部分钱粮交给贵阳,以表示臣服之意。
虽然拿出来的东西并不多,但相比于一个个将这些土司全部剿灭或者压服,这算是代价最小的双赢局面。
这些人的存在虽然让孙可望头疼,但却不会令孙可望愤怒,最令他愤怒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亲如手足的老兄弟,李定国!
第334章 安氏覆灭
贵阳城,秦王府。
孙可望狠狠的将手中的茶杯摔的粉碎,整张脸都因为极度的愤怒,而显得有些狰狞了。
使者刚刚过来禀报,李定国依旧没有答应来贵阳拜见永历皇帝,甚至与他会面的要求都直接予以拒绝。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孙可望让永历皇帝直接下旨,令李定国入朝晋见。
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永历皇帝根本没有丝毫犹豫,十分痛快的答应了下来,毫不拖泥带水的写了一道情深谊切的圣旨,将他对于晋王的思念之情尽付于文字,任何人看到,都会从这道圣旨中,看出皇帝对于这位大臣的宠爱,简单就是君臣相得的最佳的典范!
但这道饱含着皇帝思念之情的圣旨,一发出后便即石沉大海,李定国这个不忠不孝的臣子,甚至连道回应奏折都没有发来,这圣旨甚至都不知道有没有送到李定国手中。
孙可望却是知道,李定国是收到了,而且还是当众收到的,只是李定国连最起码的礼节都没有,甚至都没有让太监宣旨,而是直接取到手中读完,便即直接扔到了一边,再不理会,最后也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内急直接入厕用了。
除了这道圣旨,孙可望的使者也同样随同而来,但是李定国对于使者要求密谈的请求,直接予以拒绝,对于使者无奈当众说出孙可望想要与其一唔的要求,李定国更是一口回绝。
眼见永历皇帝这块烂招牌已经完全无用,孙可望连续数次派出使者,会面地点也从贵阳城一路向西南蔓延而去,甚至这最后一次提出双方在云贵边境会面的提议,李定国依旧是毫不犹豫的直接予以回绝。
最令孙可望愤怒的是,随着自己使者越派越勤,李定国反而不断的向着贵州边境增兵,一副警惕心已经提到最高,只等着自己出兵偷袭的姿态。
不得不说,李定国的想法并没有错,孙可望确实是打着不断和谈的名义,然后偷袭云南西营,一战而定乾坤的主意。
也许是因为双方实在太熟悉的缘故,孙可望对于速战速决拿下云南已经越来越不抱什么希望。
而真个的来一场大内讧,又不是孙可望所愿意的,毕竟内讧过后,就算他是胜利者,估计西营也剩下不了什么了,这完全就是给人徒做嫁衣罢了。
不过摆在他面前最紧急的事情,便是钱粮问题,再这么拖上个一两个月,估计他就要不战自败了,毕竟没有粮饷的军队,可是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也不会再认他这个主子。
而原本坐观绍武朝廷各项改革,等待其自败的下场,却是越来越让他觉得心凉,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绍武朝廷不仅没有自败,反而钱粮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