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38章

南明大唐王-第138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令郑成功觉得安慰的是,上次直接将无令而自行开铳的士兵统统斩首后,这次部队的火铳手们显然记住了之前的教训,无论清军如何挑衅和恐吓,没有命令之前,都只是战战兢兢的看着这些骑兵,根本没有一个敢于再挑衅郑成功威严的。
  不过清军毕竟是与火器打交道极久的存在,眼见百步外无法引诱明军开铳射击,便即催马再次向前逼近,仗着极为娴熟的控马技术,在七十步外,火铳射程极限上不断的游弋,并且借着马力向着明军阵地上,不断的抛射出箭矢而来。
  零散的箭矢,虽然每次对明军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是这种干挨打不还手的境况,却依旧还是让火铳手们都分外气沮。
  不过反击的命令很快便即传至,片刻间火铳兵阵地便即白雾不断的升腾而起,炒豆子一般的声响不绝于耳。
  这种极限射程上的射击,对于明清双方的影响极近于无,双方损失的人数极几乎是个位数,而且大多还都不是致命伤。
  这种射击持续了几个回合之后,明军阵地上的白雾已经浓的有些化不开了。
  就在这个时候,急骤的马蹄声却是突然响起,无数骑兵叩击大地的声响直入所有人的耳中。
  很明显,满清骑兵是趁着明军火铳声大作的掩护中,慢慢向前逼近,直至行至近处,等待明军一轮火铳打出,这才突然发力向前冲击而来。
  虽然清军的突击时机选的极好,但却根本没有逃开郑成功的眼睛,海螺号声响中,火铳兵闻令顿时快速退下,将身后的长枪兵们身形显露了出来。
  只是这一次,满清骑兵已经下定了决心,绝对不能这般轻易放过明军离开,根本没有任何停留,前锋骑兵直接便即冲撞上了明军的长枪阵列上。
  这一批清军几乎一瞬间便即全部死在长枪之下,但却是将郑军的长枪阵列直接撞的支离破碎,将进攻的道路打开了一道道缝隙。
  在这些死士之后,后续的骑兵根本没有策马冲阵的意思,行至近处十数步外,便即一个翻滚从马上跳下,直接冲入郑军之路,开始肉搏战。
  事实证明,在正规会战之路,郑军水手的战力委实极为低下,在数千的生女真的轮番近身冲击下,完全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之中,被打的直接节节后退。
  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损失已经极为惨重的郑军殿后部队,军心士气便即被彻底消磨一空之后,兵败如山倒。
  营口一战,殿后军队只有郑成功狼狈逃回,殿后军队主将张英直接战殁当场……


第323章 登莱
  受挫而归的郑成功,憋着劲的想在天津打一场翻身仗,但却是没想到,满清竟然根本不理会他的坚阵,虚晃一枪便即回师。
  一仗未打,自己反而将战略优势完全给葬送掉了,这种挫折感委实令郑成功分外憋屈。
  但是已经对满清骑兵集团产生深深畏惧的郑成功,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去突破静海、武清两地的满清防线,只能恨恨的对进攻北京京畿各地的想法彻底放弃。
  但郑成功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既然京畿地区无法混下去了,但这口气不出也不行,便只能将目光放在了山东地区。
  山东不比辽东处处是丘陵,而且看不到几条河流,满清骑兵还极为众多,如今整个山东总兵力都不一定有辽东的满清骑兵数量多,更兼水网密布,虽然大多都是一些小河流,但却依旧可以让水师能够发挥出来作用,无论怎么看,山东都完全是一个十分好捏的软柿子形象。
  更主要的是,山东是靠海的,优良港口更是有着不少,无论哪个方向进行登陆作战,都可以让水师的优势发挥出来。
  而威海卫、登州城更是大明北方数的上的优良港口之一,这两处地方也是郑成功打算建立北方根据地所在,只要将两地之一拿下,大明在北方就有了坚固的支撑点,方便明军更加主动的和满清找麻烦。
  说干就干是实力派的信条,郑成功当然也不例外,留下可以进入内河的一半中小型船只,主力舰队便即折而南下,向着登州横渡而去。
  这一次郑成功学乖了,所带的军队不仅仅有郑家的大半水手,还有着从北方招募而来的近万新军,还有王得仁部这一支已经扩充至近四千的骑兵。
  沿着海岸线航行了一个多月,庞大的郑家水师终于到达了登州城外,在城中清军恐惧的目光中,似乎将海洋都完全填满的明军船只开始缓缓靠岸,无数的明军开始陆续下船。
  在登州守军派出无数求援使者离开的背影中,明军已经开始在滩头建立了阵地,一营营的明军不断的集结着,只用了近两个时辰,便即有超过两万的明军下船列阵。
  整个过程中,登州守军根本就没有任何干预的意思,毕竟如今的登州城早就失去了崇祯年间,作为辽东明军后勤根据地的作用,人员建制也被一削再削,如今城内的守军只有数百,这还拿什么去抵抗,任何出城逆袭的想法,都完全是送死而已。
  当明军开始向登州开近之后,登州城很干脆的选择了投降。
  毕竟扬州的例子太过于血淋淋了,当大明也开始如同满清一般不要脸之后,地方士绅也十分自然的转变了之前的固有印象,开始变得俯首帖耳,再没了崇祯年间的跳脱。
  守土有责的登州文武,就更加不用说了。
  他们这些小虾米,家人基本上都在城中,若是胆敢抵抗,一旦城破他们的全家老小下场自然不用多说,甚至就算他们愿意破家为国,但目前的形势却是守都根本没法守。
  城内的士绅却是不可能觉悟高到了与国同休的程度,与其被这些注定会偷开城门保命的士绅出卖,还不如他们先一步将城池卖了,毕竟迟早不保的东西,早卖还能多少值点钱嘛!
  在一片和谐中,明军事隔二十余年,终于再次踏入了登州城,更是享受到了他们之前的同行所从来没有享受过的欢呼声。
  无数满脸泪水的忠勇士绅们,热烈的拿出众多的钱粮夹道欢迎明军入城,如泣血杜鹃一般的向着明军将领哭诉他们盼望王师如盼父母的焦虑心情。
  但是虽然大家都极为期盼明军早日来解救大家出苦海,但大家显然都集体忘了,如今重回大明统治之下,需要再次换回汉家衣冠,将脑后的小辫子剪去的事情。
  其中最为忠肝义胆的,莫过于登州城文武两大员了,他们并没有忘记恢复衣冠,并且直接当着王得仁的面,将他们,以及他们家人的辫子当众剪掉,以表达他们两人对于反正回来的决心与态度。
  这种直接与满清翻脸的行径,不仅仅让王得仁都觉得动容了,更是让众多士绅们各个都不由的点头赞赏,委实极为服气这两货完全不要脸面的行径。
  看起来,这两货比大家伙儿都更忠心于大明,更是因为他们当众剪辫的行为,让大伙儿都处境变得尴尬不已。
  但事实上,大伙不敢剪辫子,是因为担心更野蛮和凶残的满清打回来,跟他们算这笔帐。
  而这两货却是完全相反了,他们守土有责,如今毫不抵抗的将城池献出保命,若是大清重新打回来并且赶走了明军,那满清哪怕突然间转性了,不再象之前那般嗜杀,只是随便杀几个以警效尤,那他二人就必然命在榜上最前。
  这二人如今这般的表现,虽然有向明军示好的想法,但更多的则是畏惧于满清那残暴的行事和规矩。
  眼下表现的亲近明军,未来就算明军事有不偕,他二人也是可以与明军一起登船而去,不会死于明清争锋之路,成为牺牲品。
  登州府城一下,整个登州府各个几乎只有衙役维持汉字的县城,直接被传缴而定。
  明军稍事休整了数日,便即再次南下,攻入莱州府,也许是觉得自己手中拥有千余兵丁,坚固程度远不及登州的莱州府城掖县,却是直接对招降使者一口回绝,表示自己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绝不投降。
  不过掖县县令却是委实过于高看这千余乡勇,眼看着明军至少数万人,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开始向掖县攻击而来后,守军几乎第一时间便即逃了近半,剩下的士兵极度慌乱之中,根本没有任何强有力的抵抗,城池直接被一鼓而下!
  这一次因为掖县不肯投降,而明军攻城的速度又太过于快速,导致城中的士绅还没来的及下定决心偷开城门输诚,便即被明军攻入城内。
  这一次,整个大明境内的士绅,再一次看到了朱聿鐭传缴全国所说之话,委实并不是说说而已,并且根本没有打任何的折扣的,忠实的被执行的残酷现状。
  小小的掖县一共也就数万人,又因为连年战乱之下,士绅阶层早已经十不存一,整个掖县境内,有头有脸的也只有不足百户。
  城中的十数户士绅,包括他们各自明里暗里经营的酒楼,以及各类其他的营业都被欢呼的士兵们,直接抢了个干净,至于他们也一个不落全成了明军的刀下亡魂……


第324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登莱二府数日内便即全部陷落,这个消息委实将济南城中的山东巡抚祖泽溥给惊到了。
  不过他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去光复登莱二府,而是如同受惊的兔子一般,直接将济南周边的绿营全部征调一空,集中所有力量防守济南城。
  至于投降,那是不可能投降的,除非是在被活捉的情况下。毕竟作为辽东投降势力,其中最大家族之一祖家出身的祖泽溥,因为镇守辽东时间极长,与满八旗打交道次数最多,对于满八旗是有着最深入灵魂的畏惧。不到山穷水尽,他是绝对不会考虑投降的。
  但是面对着势大难制的明军,祖泽溥又是没有太多的好办法,作为山东巡抚,自然有着守土的责任,这么短的时间连丢两府,祖泽溥只觉得似乎天都要蹋下来了。
  但是他手中只有一千标营骑兵,外加山东绿营兵大概六七千人,若是如今全山东绿营齐至,估计还能凑出来个一万左右,但这却是冒着整个山东完全空虚的危险,而且还并不一定能有什么作用。
  毕竟自家人知自家事,山东向来便不是强兵,分散在各地的绿营,又是上一次苏克萨哈南征挑选精锐随军后,再经历一次山西平叛再挑选了部分,剩下的都是一些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混日子**子,就算集结来了,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面对着明军的威慑,为了全力保住济南这个山东牌面,尽管这些**子不顶事,但如今的祖泽溥也没有了别的选择,把着扒拉进盘子里面就是肉的想法,根本不嫌弃这些兵会不会打仗,直接开始行文各地,全力调兵前往济南。
  毕竟这山东哪里丢了他都好解释,但自己的驻地若是丢了,估计就算他老祖家在朝中再有关系,哪怕他已经被抬旗入了汉军旗,估计也是一个难逃一死的下场。
  当明军开始分散在登莱二府,开始攻城掠地之时,祖泽溥一边八百里加急向北京求援,一边孤注一掷的开始下达了全省征调令,将一切可用能用的兵丁,哪怕是凶悍一些的衙役也全部征调在内,全部向省城集结而来。
  这种动员令,直接将整个山东上下完全吓住了,这年头能混上个官当当,在乱世还能保住家业的士绅,都不是什么蠢货,在战乱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时势自然有他们的一套判断准则。
  祖泽溥这般拼命收拢兵力,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位祖大人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守住济南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如今是将所有本钱全部集中在一起,寄希望如此情况下,保住济南不失。
  当然这个命令也透露出来另一个令人绝望的信息,那便是在明军大举进攻的当口,济南绝对没有任何救援兵力可以派出了,大家还是自求多福比较好。
  收到这条命令,胆小一点的还是依旧依令而行,至于即将到来的明军,毕竟他们还没有杀到眼前,还可以先放一放。
  而祖大人的传令兵,可是已经握着明晃晃的刀子出现在眼前,哪里还能顾的上其他。
  而胆子大一些,或者说在明清对赌中比较看好大明的,则是面上痛快的答应,回头便即直接集结兵力将这些传令兵打翻当场,飞马向明军上了降表,而这些传令兵就是最好的投名状。
  当然,这些比较胆大的,一般都是最为靠近登莱地区的官员,距离稍微远一些的,基本上还是处于墙头观望风向的。
  这些急切反正而来的官员们,不仅仅是献上了投名状,更是将如今山东的局势与已经开始狗急跳墙的祖泽溥所有行动,全部和盘托出。
  听到山东如今已经空虚到了这个地步,原本还仅仅只想在山东登莱二府折腾一番,便即见好就收的郑成功,立即改变了主意,重新将目光盯上了济南城。
  不过他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信这些二五仔们的一面之辞,派出了众多的斥候向西而去,求证这些消息的准确性。
  令郑成功意外的是,沿途许多城池,一看到明军斥候出现在视线之路,竟然直接便即选择开始投降,甚至还有一些比较主动积极的城池,县令还在扭扭捏捏之时,就被担心身家性命不保的士绅,直接给绑了出来投降。
  而随着斥候不断的逼近济南,他们都感受到了济南方向惶恐不安的气氛,似乎是风水轮流转。
  这一次面对着明军斥候,济南清军的表现与崇祯朝明军碰到清军斥候并没什么两样,往往是一看到,便即怪叫着,远远逃开。
  清军的窝囊表现,也让明军斥候胆子更加的大,往往十数骑就敢直逼济南城而来,在城头清军的观望下得意洋洋的绕城而走,极尽耀武扬威之事。
  不过他们的正事也没有耽误,在连续击破数路增援济南而来的清军**子后,也得到了与之间各县得到的一样的情报,那便是祖泽溥真的在山东进行了大动员。
  但是看着这些数十人,上百人零零散散从各地赶来的清军,全部都是一触即溃的窝囊样子,明军斥候委实都不觉得这些清军能够给他们造成多大的麻烦。
  这些人吃饭的作用,估计也远远的大于他们作战的能力。
  在各方面情报都已经表明,祖泽溥完全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货,郑成功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集结军队,准备前往济南去玩一把大的。
  不过吃过一次亏的郑成功,也多留了一手,除了在登州城留下了足够的防守部队外,更是下令水师沿海岸线而进,先一步拿下永阜,为大军策应,以防万一。
  绍武二年十月初,在郑成功的率领下,数万明军离开掖县,大举向着济南开赴而来。
  在掖县的教训在前,沿途之路,没有一城一地敢于有所抵抗,往往明军主力还未到,各城便即先一步递上降表,城中的士绅更是极为殷勤的离城数里准备好犒军的钱粮,大军临近便即一窝蜂一般的涌将上来,大赞王师远来辛苦,大家盼望王师如盼父母之类云云。
  这种感人的军民鱼水情,从出了莱州府就没有停止过,一路上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态度,更是让郑成功感觉极为飘飘然,有这样的民心作为保证,大明中兴还会远吗?
  在郑成功一路上不断的接待心怀大明的忠臣义士,大军行动难免有些缓慢之时,阿济格却是亲率数万铁骑,日夜兼程的扑向了山东。


第325章 济南城下
  山东遇警的消息,在八百里加急送向北京之后,满清朝廷根本没有任何的分歧,救援山东事在必行。
  山东对于大清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山东既是产粮大省,也同样是连接南北的咽喉的战略要地。
  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