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25章

南明大唐王-第125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这样子的败啊!
  这两天地方上分外不靖,地方士绅与地方官员之间的撕逼大战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若非现在各地的官军都已经进入临战状态,已经在密切的注视着地方的一举一动,说不定就有人直接带人冲击各地衙门了。
  但在太仓府几家江南知名的大缙绅,直接被夷为平地之后,消息所过之地,地方上的士绅已经全部老实了下来,再也无人敢说什么怪话,更不敢有任何串连行为,连同对地方官员的弹劾,也一下子全部停止了下来。
  不过既然口水淹不死这些害民之贼,带人冲击又有可能会先一步被早就虎视眈眈的明军先一步将自己家给平了,这些失去了汉唐之时敢于抡刀子砍人风范,如今坠落到只会软刀子杀人的士绅们,便只能将目光投向绍武朝廷中的同年门生故友,无数的弹劾地方官员贪腐的奏章如同雪花一般的飞入南京城中。
  但是这一次,他们寄以极大希望的故交好友,却是没有一个能帮的上忙的,甚至一看到是关于这投充方面的内容,便即直接躲的远远的。
  开玩笑,皇帝高度重视着这事,每日间处理最多的便是各地对于此事反应的公文。
  更别说还有原刑部尚书胡嘉茂等,一众黯然退隐的官员为前车之鉴,百多位官员同时辞官逼宫,但却被皇帝毫不迟疑的全部撤下,现在又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再去皇帝面前聒噪此事?
  地方上的燥动,自然逃不过已经开始在江南处处生根的锦衣卫与东厂的眼睛,也自然会全部汇总到了朱聿鐭的面前。
  对于各地士绅们的小动作,朱聿鐭是十分的鄙视的,不就是在太仓与安庆府杀了几家士绅么,这帮孙子就这样被吓的屁也不放一个了么?
  虽然朱聿鐭并没有打算在江南给这些士绅们全部犁上一遍,甚至这些士绅们这般孙子一般的表现,还能让他追缴赋税的行动更加的顺畅一些,但是只要一想到这些骨子里面便是软的孙子,他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他当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他敢动刀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江南原本有骨气,有脊梁的文人,在满清统治江南的这四五年时间里,基本上已经被杀了个干净了。
  否则的话,就算朱聿鐭刀子再快,也有不怕死的士绅敢挑头闹事甚至起事反抗,但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满清对江南的一场场屠杀之中,全部消逝在历史之中。
  剩下的都是一群见到强者就会摇尾巴的货色,在我大清统治之时,他们连屁也不敢放一个,也就是在绍武朝廷来了,他们觉得大明向来优待士人,这才敢于在朝堂之中尝试反抗。
  但当朱聿鐭真的开始瞪眼并举起屠刀时,他们便再一次变为了哈巴狗,虽然心中都在不断的滴血,但是却不敢在明面上多说一句话,所有矛头都指向地方官,对于朱聿鐭连一句不敬的话都不敢在公共场合之中说起。
  虽然这些人能让朱聿鐭的任何主张,都得以顺利推行,但是朱聿鐭却是只感觉到一阵阵的悲哀,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脊梁断了,而大明与大宋一样,在彻底将武人打倒在地后,民族的血性与脊梁便在一次次的内斗之中,渐渐远去。
  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肯定不能如现在一般,不断的杀戮,除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尚武和进取精神以外,还需要在文化上面进行必要的引导。
  而这些,都是朱聿鐭未来需要慢慢推行的,如今的他还必须将这个侩子手进行到底,因为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雄厚的财富与物资储备之上,没有坚实的物资基础作为保证,一切梦想就算不是空想,也是磨难重重。
  就在朱聿鐭目光复杂的看着一条条锦衣卫传回的消息时,远在北京的多尔衮也得到了江南各种乱象的消息。
  不仅仅是乱象,还有众多士绅联名请大清出兵江南‘平叛’的血书。
  只是此时的多尔衮,却是根本做不到趁火打劫了,大沽口那钉子户一般的明军是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体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第293章 将死
  不知为什么,自打从山西回朝,多尔衮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
  尤其是多铎莫名被算计之后,受到巨大心理创伤的多尔衮,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再也无法压制身体的病情,病情开始急剧恶化起来。
  如今的多尔衮,再无当初提兵入关时的顾盼自雄,英气逼人,短短一个月不到,他一张脸已经晦暗无光泽,精神状态极差,不仅仅经常性的头疼,腹痛,更是经常性的忘记事情,无论如何克制,思维都开始不连贯起来。
  经常性的想问题想到一半,便即忘了自己刚刚在琢磨什么东西,等好不容易想起来时,却是再无之前的顺畅,似乎一下子迈入了老年,人都变得痴呆起来。
  更严重的是,他这些时日来,根本吃不下多少东西,每次吃下一点点东西,就会觉得腹痛难忍,偶尔排便时还会看到血色。
  多尔衮明白自己是被算计了,但是他却是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被算计到了,甚至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如何到了如今的地步,是毒药还是其他,根本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请来了无数医生,甚至连民间的所谓奇人,都请来不少,但是人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府内管事更是将多尔衮所有食用的食物与饮水全部用银针试过,但却也始终没有发现任何的端倪,所有的东西全部都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管事的更是派出数个心腹奴才,与多尔衮同吃同饮,所有的食物这些奴才们都先行吃上一番,才会送于多尔衮,但十数日下来,所有奴才都活蹦乱跳的,面色红润,别说象如今的多尔衮一样憔悴虚弱,更是人人体格都因为营养充足而强健了不少,根本不需要看大夫,就能看出他们的身体状态都是极好。
  以人为载体试验,已经完全将存在下毒的可能性给排除了。
  一连番的折腾之下,甚至连多尔衮都开始怀疑了,自己这是不是身体的原因,而不是有人出手算计他。
  但多尔衮此时已经不太多的理智,却是不断的告诉他,这绝对不是什么身体原因,而是有人在算计他。
  正月十五,在全体国人都在渲染在元宵节的欢乐中之时,多尔衮却是在慢慢的喝着熬的稀烂的肉粥,这是他目前能够吃的下去的不多的食物了。
  也许是这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的欢乐气氛,让多尔衮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也许是因为自觉时日无多,当手中那原本轻若无物的景德铀瓷碗变得沉重之时,让多尔衮在苦笑之余,也开始不断的回思着过往种种。
  从自小努尔哈赤起兵叛明,他每日间在家苦盼着父汗得胜而归,也想起父汗起兵之初,他们兄弟三人在母亲阿巴亥的带领下,依靠着不多的粮食,再加上四处挖野菜充饥的艰难时光。
  再然后,父汗死了,皇太极联合其他三大贝勒联手将母亲阿巴亥逼死,更是将汗位从他手中抢走,变成四大贝勒面南共治的局面。
  他还记得当时,年幼的多铎眼见母亲被逼殉葬,忍不住失声痛骂的场景,他还记得他当时不得不面带着微笑送母亲尸体入穴时的悲凉,那手指甲直接刺穿手掌时的痛苦和无奈。
  之后便是被皇太极一直明里暗里不断打压和抗争的十数年时光,两人都是满清中不世出的人杰,尽管双方都恨不得将对手置之于死地,但却都明白双方真的翻脸时的可怕后果。
  直至熬到皇太极暴毙,再无任何对手可言的多尔衮,终于如愿以偿的一手掌控了整个满清命运,更是将小皇帝与太后一个变成傀儡,一个变成了发泄积怨的玩物。
  一代枭雄皇太极死后老婆孩子被人随意玩弄,这种奇耻大辱绝对能让人死了都不能安生,这报仇可谓报的极尽了,但是多尔衮的目标却不仅仅如此。
  若是这种局面再维持个几年,等到多尔衮权倾天下十年之后,他就能将足够多的心腹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之中,到时便有十成的把握可以让顺治突发疾病‘英年早逝’,将当年的汗位,如今的皇位彻底握于手中。
  但是如今多尔衮却是眼睛灰暗下去,他已经没有几年时间了,筹划到了一半却最终落了空,就如同当年的皇太极一般,若是对方当年不是在入关前突然暴毙,而是亲自带兵入主北京,彻底鼎定天下,再无后顾之忧之下,依那位的德性,估计自己的尸骨此时都已经完全腐烂了吧。
  而自己如今在距离终极目标不远时,却也同样因为身体原因而功败垂成,委实是时也命也,也全了与皇太极这十数年斗而不破的局面了。
  斗而不破,是他与皇太极之间最完美的共存方式,两人相互堤防,相互掣肘,但遇到关乎大清国运的事情,两人却又能完美的配合,并在一次次相爱相杀之中,越来越惺惺相惜和越来越想将对方的脑袋砍下来当夜壶。
  就如同此时手中被皇太极赐下的碗,看似精致脆弱,但却已经用了近十年,还依旧完好的保留在多尔衮手中。
  努力了半天,多尔衮还是无法将最后的一小半稠粥吃下,只能轻叹口气,舍弃了这只最钟爱的饭碗,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书房之中。
  在他的书房中,铁壶中开水沸腾的声音不断的咕嘟着,就如同此时多尔衮的腹中,不断的翻腾着,痛苦异常。
  如今的腹痛是一日重似一日,每次都让多尔衮满头大汗时,才会稍稍缓解一些。
  对于那些漆黑如墨一般的中药,多尔衮根本就喝不下去,甚至闻到就会呕吐恶心。
  在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泡上一壶浓茶,以滚烫的茶水压制那翻滚不止的腹部,还能有一些效果。
  起码,多尔衮每次喝上几杯茶水,就会觉得腹痛会好过一些,整个人也会舒服上许多。
  这种事情,也是多尔衮已经为数不多的人生乐趣之一了。
  “也许是久于公案之中,身体太久没有活动过的原因吧。过两日,天气好些时,便出去狩猎一番,锻炼一番吧。”
  多尔衮再次灌下一口滚烫的茶水,终于觉得腹中的绞痛好过了许多,心中更是暗暗下了决定。
  若是他知道,他用了这十多年的爱碗,与此时手中精致的茶具,都是被人添加了铅贡之后,他还会不会如现在这般仁慈。
  PS:多尔衮的死因是坠马而死,但坠马之前他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而且没有药物可医(在古代铅贡中毒并没有什么救治办法,甚至都无人认为这东西会让人中毒,毕竟那么多皇帝都是磕药磕死的。),再联想到多尔衮并没有子嗣留下。笔者推测其是中了铅贡之类的慢性毒药,长年累月之下,不仅损害了他的健康,更是将人体中排毒的肝、肾全部摧毁,尤其是铅贡将肾破坏后,就会出现不孕不育,这也解释了为何孝庄没有生下孩子,和多尔衮没有子嗣的原因。
  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当不得真,各位看看就好。


第294章 阿济格临京
  多尔衮想要骑马打猎的愿望,并没有能够立即实现,除了他身体太过于虚弱以外,也因为揪心于大沽口的战事。
  转眼之间,大沽口的战事已经持续了大半个月,与天津城不同的是,这座小小的堡垒,近十万清军伤亡惨重之下,却是难以寸进丝毫。
  无数的战船游弋在海岸不远处,任何成千以上建制的清军进攻,都会立即招来毁灭性的炮火降临,每每冲至半途,便即会溃不成军的败退下去。
  在滨海地界,只要没有强有力的海军出战,那敌方海军就是无解的存在,以满清那数百门大小不一的火炮,根本就无法奈何射程与口径都远远超过于其的海船火炮。
  这一战对于济尔哈朗的冲击是极大的,对于多尔衮的冲击则是更大,多尔衮头一次怀疑,自己提兵入关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了。
  汉人如今又一次死灰复燃,而且这一次似乎更加的可怕了,不单单是武器方面再一次超越了大清,在士兵层面上,这万把人就敢来到大清腹地捣乱,并且死战不退的气势,让多尔衮委实又惊又怒。
  而从山东传来的消息,则更是让多尔衮忧心重重,整个山东沿海,就没有一座滨海城市没有被骚扰的,山东本就没有强军,再加上北地的军队,一部分葬送于江南,一部分被牢牢拖在大沽口,整个山东已经是空虚无比。
  只靠着山东总督那不到千人的督标,与当地绿营数千人在撑着,这点人马在浮海而来的海贼面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接连不断的城池被攻破,海贼所过之地,所有一切都被一扫而空。
  这种场面多尔衮可是极为熟悉的,那是他们之前数次入寇大明之时干的一般无二,唯一不同的是,当初的抢劫者,如今变成了被抢者而已。
  更令多尔衮心烦的是,来自宫内的催促也是不间断的到达,不断的询问多尔衮如今的形势该如何解决,但多尔衮如今又能有什么好办法?
  若是他身体康健,思维敏捷,他或许还能当机立断拿出一个妥善的策略来。
  但如今他稍稍多想一会儿,就会眼冒金星,头昏脑胀,还能有什么好主意可拿?
  多尔衮的不作为,也让孝庄太后极为的恼怒和愤懑,甚至还有丝丝的后悔夹杂其中。
  她根本没有想到,原本顺风顺水的大清一统天下的大业,竟然在这一年内突然间便即天翻地覆。
  原本在隆武皇帝被拿下后,满清上下都觉得天下基本上已经可以大定了,就算桂王上位,只有两广、云贵这几处贫瘠的地盘在手,也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朝廷只要缓上一年,等待赋税收上来之后,便即可以轻松将之连根拔起。
  在全国都将一统的这个节骨眼上,眼前独霸朝政,甚至欺凌她母子二人的多尔衮两兄弟,自然就是她眼中最大的祸害。
  至于铲除这两兄弟,主要是多尔衮,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孝庄是一直冷眼旁观着的,如今也确实已经开始出现曙光了,只是这曙光出现的又太不合时宜了。
  若是按照之前的进程,多尔衮最多会在这一两年内便即横死,更妙的是多尔衮还没有任何子嗣留下,他留下的政治集团因为没有继承人也就没有了主心骨,只要多尔衮一死,这个政治集团就会立即土崩瓦解,可以轻松被皇室分化拿下。
  在全国一统在即,这个最大的权臣外加野心家死在胜利前夕,委实是最美妙的结局,可以让福临轻松的继承爱新觉罗三代人共同努力打下的江山,平稳过度政权的交替。
  但在大明绍武皇帝强势崛起之后,大清局面开始出现复杂化之时,多尔衮这个唯一能够称之谓大清定海神针的存在,一旦逝去,那对于大清的冲击,必将是极大的。
  起码吴三桂之流手握重兵的大明叛臣,在失去强有力的压制后,心中的小心思肯定会多上不少。
  更可虑的是,如今的大清连战连败之下,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靠着之前八旗打下的老底子,外加多尔衮这一代狠人还在世,还能勉强压制住北地这些汉人们。
  若是多尔衮一旦死去,如今大清能够镇的住场子的人就不多了,老一辈的只有一个苟延残喘的代善,而年轻一代的勉强算是镇场的如阿济格之流的,孝庄却是不太敢用。
  这些家伙们,肯定不会如多尔衮这般懂得隐忍和斗而不破,至少孝庄觉得脾气暴燥,头脑简单的阿济格若是处在多尔衮的位置上,她们母子的尸体估计早就凉透了,根本不可能给她这么多时间来布置对付对方的策略。
  但是如今的多尔衮却是已经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