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大沽口的舰队可就不仅仅是这么一支十数艘战船组成的舰队了,而是郑家一两百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这样的舰队面前,清军想要顺利夺回大沽口,这一战,估计不会是能够让他们顺心如意的过程。
“没关系,老子守不住天津,还有大沽口,守不住大沽口,还有沿海那么多的城池乡镇,足够老子在这跟你们这些王八蛋死磕了!”
任良朋站在船头,远远的通过千里镜看着清军密密麻麻的大军,却是狠狠吐了口唾沫,发狠的吼道。
第290章 奏销
在天津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清军,大军开始缓缓向着大沽口开拔之时,远在南京的朱聿鐭,此时正微笑着看着来自南直隶周边不断传来的搪报。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兔子生来会打洞。
这句话也可以泛指交际圈,用在彭温韦、黄濮存一帮人身上,却也是再合适不过。
掌握户部大权的彭温韦,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即将一大帮子臭味相投的门生故吏给塞满了户部,这些人大多都是北方人,部分南方士人也是南方士人中的不得志者。
这帮人集合在一起,对于南方士人的冲击,显然是极其强烈的。
尤其是税法的改革已经开始的情况下,这帮子士人大多不会在乎南方士人的利益所在,更在考成法的层层压迫下,以惊人的高效率开始在南直隶地方开展重新厘清田亩的工作。
明清时期,一般挂靠在士绅名下的田地,都是实行的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的方法,一个掌握着田地的归属权,一个掌握着使用权,也就是一田二主。
平民将田地挂在士绅下避税,再提供部分田地产出做为回报,通过这种交易,地方上的士绅百姓可谓是获得双赢,而唯一的输家,便只能是财源不断枯竭的大明朝廷。
但这一切如今已经彻底改变了,得益于朱聿鐭那缺德冒烟的以官府登记为准,无分田骨,田皮,现有登记在册的田亩完全归纳登记个人所有的政策,以一个月为期,若是还不能理清田地归属问题,那官府以后不会再承认这东西,默认田地完全归属于登记人!
这项政策,在经过户部在南直隶全方位无死角的宣传之后,几乎所有有着这种矛盾的南直隶地区,直接沸反盈天,每日间前往官府理清田地归属的人群,几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之所以选择让田地挂靠在有功名的士绅名下,那是因为可以避开大明的赋税,但若是因此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田地一朝尽失,那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一轮轮厘清田亩争议的场面还在不断的进行着,这几日南直隶各地的官府衙门所有人都是超负荷的工作着,许多人只觉得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比过往数年都要劳累。
但是他们却是没有办法,如此多的人围拢之下,若不能在期限到来之前完成这些事情,地方上非得出乱子不可。
而以如今那个位置上坐的那位性子来说,一旦出现乱子,估计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任何好果子可吃。
一番匆忙的工作,甚至让人连大年都没有过好,从正月初六衙门上工开始,就没有停歇过,这场闹剧一直持续到正月下旬这才慢慢消停下来。
同样没有消停的也包括税务部门与锦衣卫,他们都是从一开始便即跟随在侧,在官府重新制定黄册之时,他们也从中附录一份,留作存档而用。
正月底,在规定的期限过去后,朱聿鐭也终于露出了他狰狞的獠牙。
在二月初,绍武朝廷便即颁布了新的税务法,但是这个旨意对于朝廷百官来说,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静,虽然好奇,但是这些官僚老爷们,最擅长的是权术,极少会有人对法律感兴趣。
他们断案之时,往往凭的就是个人好恶,然后在师爷或者幕僚们这些真正懂大明律的人的提醒下,说出合适的法律条文,最后结案。
税务法颂布之后,早就等候多时的税务部门便立即响应了起来。
当税务部天官黄濮存将早已准备好的弹劾奏章,外加数目惊人的挂靠士绅人员名单呈上朝廷之后,整个绍武朝廷终于醒悟了过来,明白了皇帝的狠辣用意。
这道弹劾奏章以这些士绅隐瞒人口田地,并且肆无忌惮逃税中饱私囊为由,直接奏请罢免这些士绅功名并按照税务法,向这些士绅追缴往年积欠并且加倍罚没的提案,在已经很久未召开的朝会中公开宣读后,整个朝廷中百官都炸开了锅。
这年头,包括立身于此的文官们,有谁会没有挂靠的行径?又有谁会是完全无辜的?
这道奏章几乎是向全体士绅和文官集团宣战的战书,只是一出现,便即立即让文官集团群起反攻。
但是这些文官们面对的,却再也不是无兵无财的皇帝,而是一个从战争中脱颖而出的朱聿鐭,在铺天盖地的无数弹劾黄濮存的声浪中,朱聿鐭却是巍然不动,直接当朝宣布准许黄濮存的奏章,并且当朝下旨,以东厂、锦衣卫为引,税务部门可以通过他们临时调动地方军队,任何不予配合之人,皆可就地格杀勿论!
这番杀气腾腾的话,根本没有任何退缩,更没有拿黄濮存人头去安抚百官的意思,反而直接将事情更加推向了沸点。
这一次,百官们却是没了退路,当朝辞官之人,便即达到了近半,其中更不乏如刑部尚书胡嘉茂等大明顶级官员,显然这一次朱聿鐭是触及到了文官集团的核心利益,让他们选择亡命反扑。
这些人如果全部辞官不干,那如今的大明朝廷就会直接停摆,各项政务在人员再次配备上来之前,只能全部暂停。这种怠工的方式,也是大明文官集团最为拿手的玩意。
但朱聿鐭又岂是一个受人威胁之人,更别说如今的大明也委实没有太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地方上已经稳定,军队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些官员是否愿意干活,对朱聿鐭的影响其实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略微思索一下后,朱聿鐭便即直接同意了所有人的请辞,这种坚决的态度,却是让辞官的人顿时都傻了眼。
他们要的只是向皇帝施压,而不是真的愿意就此放弃,长达十数年寒窗苦读才换来的官位!
但是皇帝金口一开,便即再无回旋的余地,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接受,也只能收拾东西走人。
大部分人走时是极为不甘心的,因为辞官不仅仅意味着仕途的彻底断绝,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失去官身,就更加难有能力维护自己以及背后家族和利益集团的利益。
这些人的离去,对于朱聿鐭来说,却是益处极大,首先空出来的官位,可以让更多支持他的人得益,其次,也是减少了朝廷内部的掣肘。
他相信,在此次大规模裁员的威慑下,还敢用这种手段跟他说话的好汉,估计就再也找不出来了。
第291章 狗皇帝
在朱聿鐭宁可直接让朝廷暂时停摆,也决不妥协的强力的支持下,原本在无数官员围攻下,心惊胆战恐惧万分的黄濮存,顿时彻底的放下心来。
有了皇帝的支持,黄濮存第一批提交上来的近千名进士、举人功名的士绅的处理,便即直接提上了日程。
这些人也许在乡间,在自己家乡一亩三分田,他们是跺跺脚,就能让地方颤三颤的存在,但对于朝廷而言,尤其是对于掌握着强力军团的绍武朝廷而言,他们却弱的如同蚂蚁,是可以随意践踏的对象。
当旨意下放至南直隶各个府县之时,无论当地学政愿不愿意,他们只要不想举起反旗造反之下,都必须遵旨而行,
十数日间,无数原本在乡间威风显赫的士绅们,在失去了功名这层保护伞之后,立即便落毛凤凰不如鸡。
在地方衙门的配合下,早就统计好各个挂靠投充的士绅们证据的税务部门,开始一家家的登门拜访,并送上了大明绍武朝廷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出现的税务罚单。
这种追溯期为二十年的罚单,几乎个个都是将处罚顶到最高的三倍处罚模式,每一家所需要交出的钱粮,都能让这些士绅家族直接元气大伤。
十数日间,南直隶各地咒骂声不绝于耳,但是大部分在骂完之后,却也只能忍痛交出税务部门列出的钱粮,临走时还不得不拿出数量不菲的仪金,给这些祸害们犒劳。
不过也不是没有硬气的,比如太仓张家,两王氏,便是根本不理会这些,一口咬定这全是刁民诬告,拒不交纳出足够的钱粮。
同时更是发动所有的人脉,向南京疏通关系,希望能够影响朝廷的决策,对他们的利益进行保护。
但是无论是如何交心的世交,还是有着大量权钱交易的保护伞,都不约而同的告诫他们,莫要为了这点钱粮而选择对抗,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拿出钱粮来,莫要延误!
因为来回路上的耽误,在这数家终于明白,这是不可更改的政策,甚至已经了解到皇帝的决心之后,已经是第七日了,但这点时间,根本就不足以让他们完成钱粮的运输!
在七天的等待期一过,税务部门却是没有再出现,出现在他们庄园之外的,则是人头簇动,披甲持锐的甲兵。
这些甲兵根本就不理会这数家已经迎出门外的族长,以及已经装车准备起运的钱粮,而是直接选择破门杀入!
相比于绍武朝廷规定的战斗之中三成缴获自留的规矩,这些家族族长拿出来的那点贿赂银子,就完全不被这些丘八们看在眼中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些世家数百年来的积蓄!
在海量银子的诱惑下,别说这些之前还鼻孔朝天的士绅们的那点碎银,就算两王家庄园外十数道,原本看到就会令人肃然起敬的进士及第牌坊,都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光环。无数的士兵,甚至因为它挡道,直接选择全部推倒!
这种既油水丰厚,又没有任何危险的差事,除了这些士绅们不知死活之外,还能上哪里去找?
因此这个当口,别说将领们无法拿着贿赂说服士兵撤兵,就算皇帝老儿来了,想让他们撤退,也需要先用刀子将他们杀服才行!
大兵出动,岂能无血,三家这一次完全就是自取灭亡,无数的将士欢呼着冲入府邸,只要不是跪倒于地者,全部被诛当场。
三家的财富,无论是明面上的还是埋在地下的,都没有逃过这些掘地三尺的士兵们的搜索。
大明士绅向来喜欢将银子铸造成大冬瓜摆在地窖之中,这种大冬瓜一个足有一两百斤重,偶尔有独身窃贼能混入地窖,他们也无法将这种银冬瓜拿走,而团伙做案的话,却又不可能折腾出这般大动静,还不惊动庄园的庄丁。
但对于军队来说,他们这些防御措施就如同方便他们洗劫一样,都省了他们搬运碎银的工夫。
唯一可惜的是,这最大的肥肉,本应该是中饱私囊的好机会,此时却是无法做到,只能干咽着口水,不断的搬运着钱财,等待最后三成缴获分发之时。
同样的场景,在各个府县都在不断的上演着,而且这些敢于抗争的士绅,还都不是小虾米,各个都是油水丰厚的存在。
距离近一些的还好,南京的风吹草动都可以快速收到,更因为路程近,不会耽误他们改变立场的速度和反应。
但是距离远一些的,就会立即变得如太仓三家一般,直接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南直隶税务部的血腥和凶残,以及朝廷百多位反对奏销案的官员全部被清退的消息,很快便如风一般的向着四面八方传递而去,临近的浙江、江西两省更是全省震动,甚至根本不需要官府的通知下来,无数的人已经开始涌向衙门,花费足以让他们肉痛的钱财,只为了抢在朝廷律令到达之前,将原本的田亩全部重新修订。
甚至有些心虚的,更是直接伙同当地官府将全新的黄册做旧,将原本的挂靠的田地地契直接修改至万历年间,以表示他们绝无参与投充的事情。
不过老话说的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朱聿鐭在下令全部厘清田地问题之时,便即已经想到了一系列的后续发展,眼下士绅们的行动,也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江南各地士绅积极主动的厘清田亩,并且将所有投充的证据毁尸灭迹之时,朱聿鐭新的旨意,便即向着整个江南快速扩散而来。
旨意的内容也很简单,那便是全面推行厘清田亩的政策,并且更进一步收紧地方官员脖子上的缰绳,新的旨意里更是明确了应收田亩赋税的数量,必须与黄册在册田地相吻合!
若有田亩赋税与黄册上赋税有差距的,则由当地官员自行补上这些缺口!
当这道旨意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达整个江南官场之后,原本还乐呵呵收纳金银,替士绅们遮挡隐瞒田地黄册的地方官们,顿时直接坐蜡于原地。
在这道旨意之下,他们这些时日里原本因为此事而腰包鼓鼓正喜悦的心情,顿时便完全转化为了悲愤。
如果真的按照这旨意上来执行,那他们这段时日里收了多少银子,就会打着番儿的向上再赔上个几倍,这哪里是发财,这完全是破家啊!
这狗皇帝!就不能干点人事么?就不能让大家都能过过安生日子么?
第292章 乱象
虽然咒骂狗皇帝不是个东西,但是地方官员的身体却很诚实。
让父母官们自己掏腰包为国家添补窟窿,这种**官如今的大明哪是一个也无,更别说根本不可能补的过来,只是一个追诉期加加倍处罚,就足以父母官们全部身家拿出来也无济于事。
眼见这事已经没法再办了,有点良心的父母官还会将银子退还回去,直接告诉士绅们这事的由来。没有良心的便直接将银子当作精神安慰费,就当这事根本没有发生过。
但是所有地方官员却是十分默契的全部投入到黄册整改之中,若是办事比较拖沓的地方官,之前的地契还没来的及销毁处理,这下就简单多了,直接将新做的地契一把火烧了,剩下的便是连夜将刚刚事理出来的地契再次改回原样。
而办理利索的,这下却是倒了大霉,原本对他们趋之若鹜的士绅们,听说地方官员要再次将地契改回去,便即再也看不到人影,只剩下地方官们咬牙切齿的拼命发挥想象力,外加逼迫刀笔小吏们,让他们将原本的黄册恢复为原样。
这样的命令几乎让各个地方的刀笔小吏们直接被逼死,好在新的黄册上却是记录了新增田地的数量及人员名单,只是想要一个个将他们按回原本的士绅头上,却是一件谁也做不到的事情了。
在上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刀笔小吏也只能自己发挥想象力,拼命的将田地按照地域强行‘加派’到各个士绅头上,无论对错如何,优先将自己摘出来。
而且咱们这也不是有错嘛,你没看这些田地确实就在这些有功名的老爷们田地旁边么?这么近的距离,不投充到他那里,是不是太不给老爷面子了?
地方上一片的嘈杂,尤其是那些被强行加派的士绅们,顿时全体炸开了锅。
眼下这局面,只要脑袋还正常的人,就会明白皇帝这已经是铁了心要整顿投充现象,这个时候还要增加自己的投充数量,那岂不是要人老命?
尤其是那可怕的二十年追溯期外加可称之谓天价的罚银,更是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它,这个节骨眼上,每多一亩地的投充,那就是数十上百两的银子要打了水漂啊!
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这样子的败啊!
这两天地方上分外不靖,地方士绅与地方官员之间的撕逼大战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若非现在各地的官军都已经进入临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