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按照大明的惯例,如果没有内阁对旨意的票拟盖章,这旨意就是中旨,下面文官们是可以选择是否执行的。
单单只是这一点。朱聿鐭就早就看这些自命不凡的文官集团不顺眼了,而他第一步就是要拿回这个本就属于皇帝本身的权力,毕竟朱元璋在时,也没见哪一个官员敢说老朱下的旨是中旨,而选择拒绝执行。
不过这会儿并不是着急处理这事之时,朱聿鐭要的只是内阁通过征税这一最基本的国策而已。
至于下一步,朱聿鐭也早已经看透了。
这道旨意虽然已经‘合法’了,但指望下面那些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士绅乖乖拿出来,那基本上是不可能之事。
而朱聿鐭要的也是这个结果,只要下面开始对抗,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再次开始充裕自己内帑的行动。
朱聿鐭有绝对的信心确信,这帮孙子肯定不会老老实实配合的,而他等的就是那一刻。
在苏观生答应下来收税之后,朝堂之中再也没有了争吵的声音,朱聿鐭再次淡然的扫过群臣,道:“诸位爱卿,可还有人有事奏禀?”
这话出口,所有人都紧闭着嘴巴,一言不发。
看着这些大多垂头丧气的大臣们,朱聿鐭轻笑一声,便即一挥手。
身边的王大胜立即踏前一步,尖着嗓子喊道,“退朝!”
今天这场殿会,对于文官体系来说是极为失败的,一样成果也没有取得,反而倒是内部分歧被完全暴露了出来,更被逼着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当散朝的话语一出,所有文官都再不停留,沮丧而又愤怒的离开了奉天殿。
离开奉天殿的一瞬间,苏观生却是鬼使神差一般再次看了看那新悬挂上去的奉天殿三个篆字,突然有一种感觉,是不是自己的前辈在朱元璋时代,也曾有人这般回首仰望过这块匾额?
历史是如此的相像,朱元璋在击败蒙古人后入主了南京,而三百年后,他的后人再一次击败了满洲建奴,再一次入主了南京。
两人都是战无不胜,两人都是丝毫不受文官掌控,朱元璋就不用说了,这位唐王在连续大胜之后,对待文官的态度显然已经开始大变样了,再没了之前广州时完全放权,似乎与之前的皇帝别无二致的态度,完全转变成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势。
难道说,这位根本就没有放弃过清洗江南士绅的计划?
一想到这个可能,苏观生不由的打了个冷颤,再一回想到朱聿鐭最后挂着嘴角的那抹狞笑,苏观生顿时觉得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完全是一个火山口一般,随时都能将他完全吞没!
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那便是惯性思维下,皇帝不会对于官员朝廷清洗,毕竟近两百年,文官们已经纺织出来一张密集的网,几乎将皇帝牢牢锁在了深宫之中,对于皇帝的限制已经达到了历朝之最的程度。
对于唐王继位,虽然许多文臣都明里暗里表示不合礼仪,但是大部分文臣却不会奋力反抗这种不合理,而是选择了默认。
除了唐王实在太能打仗,让大家原本灰心丧气的局面生生扳过来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继位的不合理。
因为这种不合理,皇帝就必须更加看重和依赖他们这些文官,让文官在天下人面前为他正名,稳定人心。
也因为这是事实上的僭越,皇帝必定会不安心,对同样有能力僭越之人倍加堤防,那手握重兵的将领必定会被怀疑,必须有人能牵制和约束这些将领。
而能够约束他们的,不是依靠皇帝信任的宦官,而是他们这些掌握这些将领军队后勤供给权力的文官,想要打压这些不安定因素,文官势力必定会水涨船高。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文官集团上下都对朱聿鐭登基没有多少抵触,甚至许多人都在期盼着这个可以让文官集团势力,更上一层楼的家伙早日上位。
但文官们却是忘了,朱聿鐭可不是在太平年间接位的,甚至朱聿鐭比当年的朱棣还要困难,朱棣起兵之时虽然形势恶劣,但其在军中向有威信,很多时候平叛军队一看到他到来,直接倒戈而降都为数不少。
而朱聿鐭虽然在广州有人支持,但一城之地的支持能有多少,若非以议会制取得第一桶金,又因为永历弃国给了他机会,估计他要么在广州城战死,要么就是跟着永历皇帝一路不断的南逃。
他有如今的地位,几乎没有依仗到多少大明的余荫,完全靠的是自己从无到有取得钱粮,再一手组建出来的新军立足,以及连续不断的胜利让全军上下宾服,最后堆积而成的。
就如当年的朱元璋一般,崛起于乱世之中的皇帝,就没有一个是善茬子的,想要控制这样的皇帝,也只有脑袋被门夹过的人才有这样的愚蠢想法吧。
论起功绩来,朱聿鐭不象是继承帝位,更象是重新铸就一个新的大明,这样的人,本事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怎么会被规则所束缚住呢?
突然之间,苏观生对于未来的憧憬便即消散一空,原本只是因为皇帝突然亮剑,让他全盘计划落空之后的沮丧情绪,一瞬间便即化为了深深的寒冷和绝望。
既然已经彻底将朱聿鐭的印象给摆正了,那他不得不想到一个可怕的可能,那便是皇帝这可能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再顺着思路想下去,他顿时打了一个寒噤。
作为士绅阶层出身,然后一路从基层慢慢爬到如今高位之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些士绅们的想法,想要指望他们老老实实拿出钱粮,必然是不可能的!
而皇帝最后那抹意味莫名的笑容,此时便完全有了答案,皇帝必然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而只差一个理由而已,而理由,他方才刚刚已经同意了,那便是向两地征税!
可以想象的到,一旦旨意到达地方,这些还蒙在鼓里,只觉得好日子已经再次回来的士绅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道旨意!
而结局已经注定的了,就算他将推测传递给那些士绅,估计也不可能有人会相信他,毕竟这种大面积,无差别的清洗,谁也不相信大明皇帝能做的出来!
一瞬间,苏观生只觉得天地不断的旋转着,不仅仅是对他自己的前途未来,更是对江南无数不知道死活的士绅官吏们感觉到深深的绝望!
第243章 坏东西
“阁老!阁老!”
就在苏观生眼前一黑,差点晕厥之时,一双有力的手直接搀扶在他腋下,将他扶稳。
苏观生定睛一看,却是发现正是内阁次辅莫修伟。
此时的莫修伟神色低落,目光中更是透着深深的无力和疲惫,根本不需要言语,苏观生立即就明白,莫修伟也已经看了出来。
不过这倒也正常,毕竟莫修伟跟随朱聿鐭的时间更长,对其脾性更加的了解,能比自己早看出来,一点也不奇怪。
此时再想想在朝堂之中一语不发的莫修伟,苏观生顿时觉得一阵阵的无力感,显然在那个当口,莫修伟就已经了然于胸,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点破而已。
“文昌(莫修伟字),我们都被陛下给骗了。这哪里是大赦,这分明就是大劫啊!”
苏观生好不容易稳住了心神,心力交瘁的叹息道。
“一帮蛀虫,杀了便杀了!彼辈于国何曾有半分益处,反而有大害,阁老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吧!”
出乎苏观生预料的是,莫修伟对于这事,竟然是持赞成态度。
“你怎么这般糊涂!?若是听任陛下这般大肆株连,士民必定元气大伤,你我更是会遗臭千古!”
苏观生猛的挣开了莫修伟的手臂,怒不可遏的喝斥道。
“你不觉得今上与太祖很像么?”
莫修伟并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平静的回应道。
“是又如何?难道你就甘心做胡惟庸么?”
苏观生目光精光四射,瞪向莫修伟,不无讽刺的问道。
“阁老,我的意思是,若是我等能辅佐陛下完成中兴大业,收复祖宗山河之后,你还顾虑什么千古骂名?至于胡惟庸,阁老只要放弃架空陛下的计划,这种遭遇又如何会降临在你我头上?阁老,我还是要善意提醒你一下,莫要太过小瞧于陛下了,这种小动作还是少做为妙。”
莫修伟目光也变得锐利起来,盯着苏观生,说到最后一句话时,更是一字一句的提醒道,显然早就看透了对方的打算。
眼见话已经说了,该提点的也已经到位,莫修伟便即拱拱手,便要直接离去。
“文昌,且慢。”
如同忽闻晨钟暮鼓,苏观生一下子便从之前的野望中清醒过来,眼见莫修伟便要离去,赶紧将之叫住。
“阁老可还有什么吩咐?”
眼见还没走远的同僚们,已经在注意这边的异状了,莫修伟虽然站住了身,但却没有再次上前,而是站在原地,礼貌性的问道。
毕竟苏观生这次基本上已经触了皇帝的底线了,若是他苏观生还死不回头,莫修伟觉得自己还是要离这个倔老头远一些,免得被一同连累。
“文昌,这一口一个阁老的叫着,我俩之间何曾生分到了这个地步?”
苏观生却是展颜一笑,上前一把扶住莫修伟的手臂,开着玩笑说道。
“呵呵,阁老言重了,这不是在朝堂之上么,上下尊卑还是要的。”
莫修伟呵呵一笑,微笑着回应道。
“我俩既为同年,又是同乡,何必如此生分!无论在朝还是在野,我都希望你还是叫我汝临兄!至于御吏弹劾,那便随他们去吧!”
苏观生同样呵呵一笑,亲热的拉起莫修伟手臂,便即一同前行,及至出了奉天门,这才相互拱手一礼,道,“今晚为兄在家略备酒席,为吾皇赫赫武功贺!还请文昌能前来一赴,共醉一场!”
“汝临兄客气了,小弟恭敬不如从命!”
莫修伟松了口气,立即应是道。
苏观生这态度已经表明,他完全看清楚了形势,今晚商议的内容,也肯定与绍武皇帝的赫赫武功没多大关系,必然是日后双方如何同心协力的章程。
两人本就是好友,又因缘际会成为绍武朝廷一二号大臣,若是能够协力,必然对彼此都益处极大。
在苏观生与莫修伟已经基本达成同盟共进退的时候,朱聿鐭依旧在工作着,不过已经不在奉天殿,而是在华盖殿中,接待着众多在广州便即依附于他的各路藩王们。
明末的藩王,大多都是混吃等死的货色,甚至有些极端的比如福王等,因为身份特殊,向来便处在大明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一言一行都需要极为谨慎小心,被压迫的久了,甚至都开始有了人格障碍,宁可抱着无数钱粮与大明同归于尽,也不愿拿出分毫来挽救这个王朝的生命。
好在这里的藩王们,基本上还没有这样的人格障碍,或者说有这种人格障碍的藩王,不是死在了闯营手中,便是死在了满清手中,剩下的都是识事务的主。
这里藩王肯定没有一个一字并肩王,甚至连两字郡王都极少,比如兴庆郡王,德昌郡王这两人,一看就是跑到江南时,才被封的郡王爵。
一句话,这里连一个可以稍稍跟朱聿鐭分庭抗礼的人都不存在,基本上都是可以被随意拿捏的对象。
“朕今日寻各位本家来,是为了给各位本家一个妥善的安置。诸位多年来颠簸流漓,也该有一个安生日子过过了。”
在众人见礼过后,朱聿鐭没有耽误,直接直奔主题,他如今已经再不需要跟任何人客套了。
“吾等听凭陛下吩咐。”
形势比人强,既然托庇于朱聿鐭羽翼下,自然没有任何讲价的资格。
“朕这些时日思虑极多,觉得朱家子孙被圈在一地委实是不应之举,违背人伦,毕竟我朱家的天下,朱家子弟反而不能处处看看,委实是极不合理的。
因此朕决定,日后朱家子弟停留封地无法自离这条规矩,便废掉了。朱家子弟不仅可以自由出行大明各地,并且可以自由选择营生,会读书的,也可入仕为官,会打仗的,也可入伍为军,当然朕是不会给任何优待的,一切全部自己!”
朱聿鐭平静的说道,直接将朱家子弟的限制全部打开,任由他们自由生活。
也许朱元璋觉得宗室还要劳作,会让他老人家面子挂不住,因此明宗室向来不事生产,全部需要国家供养,洪武年间宗室数量不多还好,到了明末,就已经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而这个负担,朱聿鐭这个冒牌货是绝对敬谢不敏的,他可不想养这么多的吸血鬼,让他们自生自灭才是天理王道。
这话一出口,已经基本上被大明养成猪的宗室们,根本想不到其中那么多弯弯绕的宗室们无不大喜,所有人再次拜倒于地,口中连连称赞皇帝圣明,仁德无边,基本上所有人还都是真心实意的。
根本就没有看出来,朱聿鐭这坏东西,是打着再不发工资的主意……
第244章 好好活着
对于自己这拒发工资黑心老板,朱聿鐭却是比较心安理得。
有句话不是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老子已经把最珍贵的自由都给你们了,你们还想要工资,那做人是不是太贪婪了点么?
至于入仕或者入军,朱聿鐭觉得问题都不大,首先是读书入仕,大部分人肯定会被直接刷下来,就算偶尔有聪明的,能够金榜提名,但是在大明这种抱群的政治环境下,宗室的身份就比较尴尬了,根本不可能有人会想着跟宗室抱团,毕竟这也太犯忌讳了,很容易被朝廷猜疑不说,更是会成为读书人中的另类。
若是单靠个人能力,想要混到高位却也并不容易。最会体会上意的文官集团,是肯定不会让宗室们能够顺利的向上爬的。
至于入伍,就更不用担心了。这些人正统性都不高,就算未来有正统性高的宗室入军,先不说这些自诩皇家贵胄的家伙们,能不能吃的了军营中的苦头。
估计就算能吃这份苦,他们也没多少人能够接受从小兵干起,最多也只是小军官干起的尴尬处境。
就算偶尔有坚韧不拔的宗室能够坚持住,他们也会面临着与入仕的同族一样的问题,那便是没有皇帝本人的绝对信任,他依旧是会处于层层壁垒前,难以向上攀登。
除了经商可以用宗室身份获取便利外,这自由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一个画饼。
一句话,朱聿鐭的态度就是,你们自由了,哥也将包袱甩掉了,大家以后各安天命好了。
说到底,这只是朱聿鐭为了推卸包袱扔出来的鸡肋,根本不是真的为这些宗室着想。
不过也不是没有聪明人,其中德昌郡王就是其中一人,等众人欢呼声平静下来,这家伙便即讷讷的向朱聿鐭问道,“敢问陛下,小王的封地在何地,按什么规格计算国俸?”
“王侄莫要着急,这便是朕接下来要说的。”
朱聿鐭笑呵呵的让其坐下,然后继续开口道。
“如今大明刚刚光复江南,各地叛军还远未肃清,甚至一些居心叵测之辈也都在蠢蠢欲动,在没有彻底将地方安靖下来之前,藩王的封地是难以成行的。
你们都是朕的亲族,朕必然要为你们的安全着想!这样吧,你们暂时先住在京城中,朕会为王爵赐下大宅,其他人朕会专门批下一条胡同,令你们都有居处。
在京城中,交通方便,你们大可以游览一番我大明的大好山河,安心等待便是了!”
“这……”
众人都傻眼了,朱聿鐭竟然以这种破烂理由将他们稳在京城,这下谁都看明白了,敢情皇帝老儿这是不打算给他们封地了。
虽然皇帝老儿说的好听,等地方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