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东皇传-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附近屯有重兵,令袁术不能连势其他郡太守。
……
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正月。
经过数十日喧闹,至初平元年正月初,各州牧、刺史、太守大都互相串联完毕。
冀州,渤海郡。
袁绍与公孙瓒、刘岱正式宣告缔结联盟。随即,由袁绍亲率大军主力,进军雒阳。袁绍因惧怕韩馥反水,再有他变,遂将家人妻子统统送与兖州,交付给刘岱看管。
毕竟兖州乃是讨伐董卓的根基所在,似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以及兖州刺史刘岱等等,全部早早明确宣告立场,有意作为主力讨伐董卓。冀州或能反水,这兖州却难以再投靠董卓。况且山阳太守袁遗,又是袁绍族兄,最能信任不过。
雒阳城。
山东诸侯突然暴乱,令董卓措手不及,一时不知如何应付。紧急之间,董卓令尚书台连续征辟官员,诱使诸侯自散,然而此时的关东诸侯,已经拒绝董卓诏书,皆以援救雒阳三公,再立少帝刘辩为言,在当地招募人马。
一计不成,董卓遂又行险计。
大堂之上,董卓长身按剑,声音严厉:“类如袁绍之辈,所募兵卒,皆是乡间田农,虽数十人,不敌我一名精锐,故大家不必忧心军阵胜败。然雒阳处天下之中,又是孤城一座,若无关西补给,虽屡战屡胜,亦定然败亡。故若欲破关东诸贼,则必先据关西。”
“故,我欲征左将军皇甫嵩、京兆尹盖勋入雒,收拢关西势力。诸位以为如何?”
董卓话音刚落,便有谋士起身反驳:“万万不可。自桥瑁冒名假传檄书,州郡皆以为明公{董卓}残暴,任用兵卒执政,以刀剑胁迫三公。当此之时,皇甫嵩岂无二心哉?且明公昨日续弦婚姻不成,乃至皇甫规少妻自杀,虽是家中俗事,不干国政,然皇甫嵩心中便无一丝介怀?”
“明公与皇甫嵩共战关西时,彼此交往疏浅,甚至偶尔有相逆之言。今安稳皇甫嵩尚不及,明公何至于主动挑拨其人?若是皇甫嵩稍怀他心,诈言明公征他入雒,是为杀他,遂以这为藉口,起兵关西,那时该如何是好?”
董卓止住这谋士劝谏,道:“时事危机,不得不如此也。不得关西,雒阳必亡;皇甫嵩起兵,雒阳亦必亡。身处死地,当学项籍,破釜沉舟,奋力一博,以求逆改时局。”
“不得关西,雒阳必失,我等必败;征辟皇甫嵩,尚有一线失望。诸君,勿再言它。”
见董卓心意已决,李儒遂不再劝谏董卓,转而补充董卓谋划,道:“将军若欲收拢关西,必征盖勋、皇甫嵩入雒。皇甫嵩、盖勋皆善战之辈,然两人又有不同。盖勋昔日曾与袁绍交往,屡屡谏言袁绍,若征其人,盖勋必反。皇甫嵩则沉稳老重,虽身披纷纷议论,竟能沉默应对。若以天子名义征皇甫嵩,十之五六会单身入雒。”
“故,虽欲征皇甫嵩、盖勋入雒,但应有先后次序。先征皇甫嵩入雒,收其十数万兵卒,分化关西,则盖勋虽欲作乱,然迫于明公已经掌握十数万大军,他亦必不敢再有异动。”
董卓点头赞许李儒谏言,继而又道:“若连势关中,则必取河东郡。然前时并州牧刘杲尚且不肯入雒,再观今日之势,其肯定亦不会入雒。此人当如何应对?”
李儒面现犹豫:“刘杲此人首鼠两端,今日不除,明日必成大害。然而,刘杲十数月来,一直练兵北方,数万步骑横行河朔,俘虏诸胡。据边鄙传闻,鲜卑大小部落为躲避刘杲掠夺,或西迁、或饭回漠北,或迁至幽北{幽州北部},以此可见刘杲兵卒猛武一如他征伐西羌时。”
“若是刘杲反逆,河东郡堪忧。以我计划,若能征皇甫嵩入雒,则可遣大军屯戍陕县。进而再征召刘杲入雒,试探他心意,若是刘杲稍怀二心,将军便应立即遣大军,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打残刘杲。令其不能危害雒阳、关西通道。”
董卓沉吟片刻,道:“此事再议,先征皇甫嵩入雒,吸纳关西兵卒再说。若是皇甫嵩反叛,一切筹划无从谈起。”
………………………………
第249 十八路诸侯讨董(二)
第249十八路诸侯讨董(二)
ps:本书现定为八月一日上架。(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嗯嗯。月票、订阅那啥的,到时候帮助帮助点,小众文存活不易。。大家施手援助点。。感谢不禁。。
这几日,继续免费放送。
---------------------
荆州,襄阳。
随着幽州、冀州、兖州、青州、豫州相继反对董卓执政,荆州刺史王?也开始为未来筹划,广泛招募兵员,欲与其他州牧刺史一起声讨董卓。
王?心意稍定,遂手书数封书信,发往南阳、南郡、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太守,欲以刺史名位收拢各郡兵权。毕竟汉世旧例,郡县兵权民事,皆归太守掌辖。王?若欲用事,必先以个人魅力降服诸郡太守,才能集中荆州所有力量。
这日,王?正在观察山东诸州郡兵势布局,忽有亲信前来相报:城外江南兵卒反叛。
兵凶大事,由不得王?不重视。王?随即等城门箭楼,与反兵交涉,询问兵卒为何反叛。兵卒纷纷言,说他们反叛实属无可奈何,只是粮草缺乏,钱资短少,难以兵阵。莫说兵甲齐备,便是替换单衣都不曾有,这样士卒如何冲杀陷阵?
王?以为他用人不当,导致兵卒物资被人贪污,心中多有歉意。为安抚兵卒,避免内战,王?平静回复兵卒:“物资不至贵部,恐是偶然之失,绝非郡县长官本意。我这便令人打开府库,补充贵部粮草,切勿作乱也。”
城门放行这部兵卒,引至襄阳府库,立时向他们发放财货,试图将叛乱消弭于无形之中。
王?望着远处正在领取俸禄的兵卒,心中考虑如何将这些反叛兵卒,重新收编。便在此时,王?帐下属吏忽然惊道:“咦。刺史,你瞧那员武将,是不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破杀长沙、零陵、桂阳等贼寇时,王?亦有参与,故他部下属吏,大都见过孙坚。
王?定睛一瞧,远处那武将果然是孙坚。王?心猛的一跳,隐隐觉得有些不好苗头。王?大跨步上前,质问孙坚:“孙长沙,你怎也在兵卒中?”
王?刚开口,孙坚亲信部下数十人,立刻拔刀举剑,猛冲上前来,将王?团团包围。王?脸色猛的一变:“孙太守这是何意?莫非竟要诛杀朝廷大臣不成?”
孙坚卸去披挂,单手持长剑,喝声道:“正是奉朝廷檄书,诛杀刺史也!”
王?脸颊一抖,反问道:“何来朝廷檄书?吾有何罪?”
“刺史之大罪,便是至今尚不知罪在何处。”孙坚左手一挥,入城领取赏赐的士卒,立刻形成军阵,直扑襄阳防守要害。原来,孙坚一心一意夺取襄阳,根本不理会王?,只是随口懒散应付。
王?情知中计,遂降低身段,好言好语,请求孙坚饶他性命。无奈孙坚心似铁石,根本不被王?说动。王?瞧着这阵势,知道孙坚夺取襄阳后,必定要诛杀他。毕竟若是他这刺史尚在,孙坚这太守根本不能统辖襄阳。
求生无望,王?长叹一声:“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望太守念在昔日共破荆南贼情义,允我完身而死。”
王?这请求,立时被孙坚答应。毕竟,孙坚虽有夺权心思,但此时也不愿身披杀戮上司恶名。
荆州刺史王?自杀不久,武陵太守曹寅便拍马赶来,向孙坚祝贺道:“孙长沙智诛恶贼,不费一兵一卒,便夺取襄阳,当真是智勇双全,令时人嗟叹。王?恶贼一除,荆州数郡必将影从太守,继而赴战雒阳,立下不世之功。”
这次逼杀荆州刺史王?的计策,便是曹寅与孙坚合谋。
因为孙坚逼杀荆州刺史王?,荆州一时群龙无首。随后,孙坚在曹寅支持下,成为荆州一杆标志,吸引荆州诸郡豪杰前来投靠。
就这般,三国初期赫赫有名的孙坚孙文台,携势登上历史舞台。
---------------------
另一方。
雒阳城内,董卓帐下属吏、兵将,弹冠相庆,齐声欢呼。
前些日,董卓剑走偏锋,兵行险招,以天子诏书征辟屯戍京兆的皇甫嵩为司隶校尉,入雒,收其兵权。
皇甫嵩此时拥兵十余万,兵势强于董卓。纵然是皇甫嵩沉默应对,也能给董卓带来无数压力,不能集中精力应对关东诸侯。
孰料,皇甫嵩竟然毫不犹豫的,选择在他强董卓弱时,主动放弃屯戍在京兆的十余万精锐兵卒,单身入雒。作为董卓最大威胁的皇甫嵩,竟然如此容易折服,不禁令雒阳城内的董卓再度恢复信心,仰天大叫:“天不亡我董卓也!”
皇甫嵩投诚之后,天下格局顿时大变。有关西三辅支持,董卓已经可以全力经营雒阳,出兵巡视山东诸州郡。
一扫前时颓废,董卓兴高采烈的呼唤帐下谋士,商议道:“皇甫嵩单身入雒,关西则尽在我掌控之中,不复有腹背受敌之虞。当此时,我思量,应以雷霆之势,破击贼兵首脑,折其士气,摧其心意,诸位以为如何?”
董卓话音刚落,尚书郑泰起身答道:“政在德,不在众。明公{董卓}坐拥关西三辅,二三十万强兵健将,已立于不败之地,何必再做无用之功。类如袁绍、孔?皆无兵旅之才,议论文典、善政尚可,至于兵阵破杀,非其所善长。故,明公之大患,在于不能安稳朝政,不在于兵威是否威加山东诸州郡。与其出战袁绍诸贼,不如趁机梳理朝政,全力安稳两京{雒阳、长安},静待诸侯自败。”
似郑泰许多原本挂于何进门下的谋士文臣,在董卓入雒阳后,大都成批次的向董卓投诚。是以,郑泰如今也作为董卓帐下谋臣,参与军国大事。
闻听郑泰所言,董卓略略不喜,淡然道:“孔子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德是国家根基,武事亦非国家枝叶。革改时弊,兴盛大汉,非一朝一夕之事,然此刻袁贼罔顾百姓性命,跋扈起兵,却是迫在眉睫。若不立即镇压,必伤害大汉政体,乃至在线春秋五霸迭兴局面。”
郑泰听到董卓所引用孔子话语,差点失声大笑:“文武之道……文德、武事!凉州寡于学术如是哉。堂堂国相,竟这般错解经典语句。罢罢罢!连‘文武之道’都不知的边鄙武夫,我何必再和他商议国家大事!”
郑泰如此一想,便索性沉寂下来,默默跪地不言,任凭董卓恣意行事。
非暴力,不合作。
………………………………
第250 十八路诸侯讨董(三)
第250十八路诸侯讨董(三)
与郑泰等谋臣商议无果后,董卓又把希望寄托在李儒身上:“袁绍以援救三公、复立少帝为名,传檄四方,诱惑州牧太守,甚得人心。”
“我手握二十余万精锐,袁绍旗下步卒却是刚刚募集,且袁绍本人亦非战阵之才。皇甫嵩一旦投诚,关东叛兵在我眼里,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狗,只须一校尉,率数千步骑,便能肆意破击数十里。”
“然而,自古平乱皆非单纯兵事。若无全盘规划,纵然连战连胜,亦对此起彼伏的叛乱无可奈何,徒耗损国家实力,无助于时局。吾儿可有计策,斩断袁绍反叛根基?”
董卓话刚落音,李儒已经回道:“父亲不必忧心,袁绍无智,易对付尔!”
“关东州郡反叛,根本原因乃是父亲初入雒阳数日,便行废立之事。废立之事,虽有先帝遗诏,仍是一把双刃剑,能伤敌,亦能伤己。昔日废立,虽有助于父亲迅速执掌机要,总揽朝政大权,但亦令那些重视礼节的大臣,对父亲心生不满,简单以为父亲凭借兵权,莽撞行事。”
“今袁绍兵进雒阳,名义是援救三公,复立少帝。”
“援救三公,这是袁绍为自己张势,借助四世三公身份,向天下宣称,朝中大臣皆不如意,进而诱导郡县那些不通朝政豪杰。(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郡县豪杰不知所以然,以为雒阳内外皆背叛父亲,自然心生他意。墙倒众人推,一旦众人以为父亲必败,谁人不愿以讨伐父亲,获取封侯赏赐?”
“复立少帝,这是袁绍为自己反叛正名。今天子登基不过三四月,诸事未定,一旦袁绍攻破雒阳城,立时可将这次叛乱定性为聚义正朔,效仿齐桓晋文两立周天子。”齐桓晋文,即,齐桓公、晋文公。
“大周衰,迁京以避难,而后乃有春秋战国,天下诸侯争霸。今诸侯蜂起,心中未尝不曾奢望,大汉至此衰弱后,天下将再现春秋纷乱局面。于关东诸侯来讲,进可立天下,封侯扬名传世;退可自居一方,称公称王,效仿春秋诸侯。”
“袁绍起事之名义,复立天子为主,援救三公为辅。且三公书信不曾外传,必是桥瑁诈作。巾布不包火炭,三公书信之事,天下一时虽不信父亲所言,但时日已久,狡诈之事必自泄。”
“故,父亲若欲斩断袁绍根基,只需破除‘复立天子’之名义。今天子虽然年幼,然通晓宫事权术,颇知利害得失。'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父亲只需令天子知一旦袁绍入京后局面,天子定会默许父亲诛杀弘农王,不复再有后患。”
“先帝只有两子一女。弘农王被诛,天下正朔唯有今天子。袁绍‘复立少帝’计策亦不能再行施。计策不能行,关东叛贼便缺少共同进取利益,虽可联盟一时,然不消半年鏖战,必将四散离去。”
这几日,李儒日夜分析袁绍反叛、数州响应局面,心中计划慢慢成型,是以董卓稍稍随口相问,李儒便能抽丝剥茧,将袁绍优势劣势,近期长远计划,一一向董卓道来。
听完李儒仔细分析大势后,董卓仰头望向北方天空,良久,吐出一个字:“可!”
……
初平元年二月癸酉,初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鸩杀弘农王刘辩,绝袁绍废立之念。
刘辩鸩杀时,恰逢其退位六月{中平六年闰十二月}。刘辩做六月皇帝,退位六月而后被诛杀,令人感慨不已。
----------------------------
司隶,京兆,长安,城外。
桃之夭夭,花蕾灼灼,枯树枝条渐发芽。
天际偶尔春雷动,惊蛰过冬鸟虫。
草木方回春,不及恋风景,却诉离别情。
长安城外,左将军皇甫嵩向送行的诸人拱手告别。皇甫嵩临上车时,京兆尹盖勋伸手扯住他衣襟:“义真{皇甫嵩}。董卓虽为陈蕃、窦武平反,革改宦官参政大弊,然其为募集军费,时常抄寇雒京,逼迫大族献财,为雒阳豪强怨恨。外有袁绍叛逆,内有雒阳豪强离心,可知董卓必败也!”
“董卓征义真入雒,非欲大用你,而是图谋你屯戍右扶风的三万直系步骑,以及关西总督十余万兵卒。义真一旦入雒,非是被董卓诛杀,便要被囚困监牢。明知艰难如此,义真何苦偏偏要入雒?纵然义真不肯举兵自西逼迫董卓,也当留守关西不动,观望时风。”
皇甫嵩拍拍盖勋手背,闭眼长叹一声:“元固{盖勋},你真不知我心意哉?”
“大汉陷入衰世漩涡数十年矣,赖诸公豪杰倾心扶持,方能勉强支撑。何进、阉逆双双败亡之前,关西不少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