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96章

海上升明帝-第96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易咬牙,“臣全力以赴,绝不负殿下重望。”
  “很好,孤会从北伐军中给你拔些经验丰富的军官,以及精锐的士卒,并给你们调拔些战船、铳炮和铠甲刀枪等,把你的漕标好好练练,要牢牢控制京杭运河线。”
  “孤再赐卿忠义伯世袭爵位,表彰卿一腔忠义热血,赐吴卿世代与国共荣!”
  吴易的白腰军人不算多,但吴易和白腰军在太湖周边的影响力很大,吴家也是江南有名的大族,吴易毁家纾难,就算在最艰难的时候都不曾放弃过抗虏,一直在游击战斗,这是朱以海非常赞赏的,比黄斌卿、方国安、黄蜚、吴志葵等强多了。
  赐一个忠义伯,也是为让三吴的士绅们看到,鲁监国对三吴义士的豪爽,当然,朱以海没把白腰军直接纳入北伐军,也是因为现在北伐八镇已经成型,他不打算再扩编了,也没有能力再消化更多的兵马。
  反过来,他还把一部份兵从北伐军中调到白腰军中,混编白腰军,派去将领与吴易共同领导白腰军,以加强对这支兵马的掌控。
  “吴卿,你现在开始准备把吴江的钱粮等转移到太湖西山岛,孤北上苏州,你领漕标先留守吴江,但也做好随时接到命令便撤退西山的准备。”
  “撤?不守吴江吗?”吴易又是大吃一惊。
  “嗯,吴江暂时不守,甚至等苏州打下后,也不会守。”
  这下白腰军八人都张大着嘴不可思议。
  “吴卿先别急,一会让陈卿给你们详细解释。”


第149章 赶尽杀绝
  “吴志葵简直就是酒囊饭袋!”
  白胡子老学士徐石麒都气的大骂脏话,胡子都乱抖,“当年张国维还向朝廷说金山把总吴志葵文武全才,可堪大用,就这般堪大用?带上万人马围苏州城,结果却不等水师主力,自己轻信敌诱敌之计入城,被千把人伏击,居然全军大溃,这他娘的也配称总兵!”
  袁宗第传回的急报,确实吓了行在众人一跳。
  在御营军务会议上,一众人气的都够呛,大家拼命赶路,又是给黄吴报信,又是派骑兵急驰增援,结果都赶不上他们犯蠢。
  “其实孤在得到黄吴二将,都带着全部家眷和家当行军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此行必败了。”
  “就算是闯军西营,他们当年流窜做战的时候,都知道要把家眷与士兵分隔开来,有兵营也有老营,士兵和眷属是禁止在一起,更不许说带在身边混营,黄吴他们这是打仗吗?倒像是郊游,吴志葵兵临苏州城下,自己的家眷居然也不分开,就在营中,这打什么仗?还有黄蜚,带着这么多家眷一路拖拖拉拉,错失大好战机,到了临战时,还在忙着安置家眷,士兵们一心都在家人身上,谁顾的上打仗?一听说前线败绩,敌军来援,立马吓的回去找妻儿父母,带着他们一心逃跑。”
  朱以海也实在是胸中一口怒气,这仗打的还不如人家高迎祥李自成他们早期做流寇时的水平,人家那时虽也是到处流窜,可好歹还知道把士兵和家眷分开,各设营头,前后隔绝。
  吴志葵轻敌贪功,黄蜚军不战而溃,两部加起来七八万人,结果被千把清军给吓崩了,这简直比淝水之战时的鹤唳风声草木皆兵还他娘的离谱。
  可现实是他们终究是没能赶上。
  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袁宗第已经快到苏州城下,朱以海也不过距苏州四十五里,但黄蜚吴志葵这七八万人已经溃散了。
  “我还是想不通,这黄蜚也是个老军伍了,打小在东江镇从军,最早就是跟鞑子打仗,一打也是二三十年,怎么会犯这么蠢的错?”
  朱以海叹息道,“也许黄蜚不是不知道这要做不行,只是也别无选择,他手下这数万人马,他根本控制不住。”
  乱七八糟拼凑起来的一支逃亡流浪舰队,连个健全的组织体系都没有,明显是十分松散的联盟,所以黄蜚的话估计也并不好用。
  谁也不愿意抛下自己的家眷,谁也信不过别人。
  当敌人出现,他们又谁也不愿意留下来战斗。
  这就是乌合之众。
  他们的样子,连那些太湖水寇都不如,起码别人不会跟他们这般混乱。
  “算了,不扯他们了,扶不起的阿斗,想救都救不到,也是吃不上四个菜的混帐玩意,还是来谈下正事吧。”朱以海摆手,不想再谈他们。
  反正本来也没对他们抱多少希望。
  朱以海之前也只记得历史上他们败了,但为何败不知道,也想不明白,现在倒是真相大白了,败在他们自己太愚蠢。
  不过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历史上后来打出赫赫威名的郑成功,北伐到南京城下时,也犯过这样低级的错误,他也带着家眷随军,一路到了南京城下,然后南京的清军袭营,郑军营中大乱,郑军士兵就慌了。
  郑军大溃南京城下,被清军杀的尸横遍野,最后郑成功吐血饮恨而归。
  据说郑成功之所以要带家眷随军,是因为先前的多次北伐战斗中,都因为将士们久征在外,而士兵思家思归,所以这次打算一气打下南京的郑成功,为了避免离家太远的士兵思家心切,只好带上家眷随军,以保持士气,甚至想着等收复南京后,趁胜就要划江而治,到时就地让士兵镇守,而有家眷在身边,他们也能更加坚守。
  谁知道,这却让他大败特败。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也充满了偶然性,很多英雄人物,最后却也犯那些低级的错误。
  黄蜚肯定算不上什么英雄人物,顶多算是个老将,从东江到登莱,从淮扬到镇江,从镇江到芜湖,再到崇明、太湖,连串的失败,说不定早就击垮了这个老军头。
  “先不要管吴部、黄部,我们继续按计划进苏州城。”
  军务会上统一思想后,朱以海便抽调了几千人马给吴易,一部份整编为漕标战兵,一部份则转为漕标辅兵,甚至还有部份是北伐军中淘汰下来的,则要安置到吴江本地。
  交待一番后,朱以海便带北伐军继续北上,往苏州城去。
  ……
  苏州城中。
  三十八岁的李率泰正得意的向巡抚土国宝报捷,土国宝听闻不仅吴志葵全军覆没,连太湖西山的黄蜚五万余部也闻讯营啸溃散后,也是兴奋的手舞足蹈。
  “此役多亏了李将军,本抚定要好好向朝廷表功。”
  李率泰哈哈一笑,欣然接受这夸赞。
  而土国宝也是说了许多夸赞的话,甚至有些奉承之词,虽然李率泰仅是三等梅勒章京,但是此人出身不简单,八旗汉军正蓝旗人,他父亲乃是抚顺额附李永芳,大名鼎鼎的老汉奸。
  当年努尔哈赤还在跟叶赫部、乌喇部混战,还没统一女真各部时,李永芳是抚顺千户所备御官,是当时大明在抚顺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在那些东虏眼里,这可是天朝贵人。
  后来努尔哈赤称帝,吞并女真诸部,并带兵围困了曾经需要拜见的李永芳,此时李永芳已经升为了游击将军,面对强势的后金努尔哈赤,李永芳身为地方军事长官,却接受招降。在努尔哈赤攻城时,却让家丁给后金兵扔绳梯,一面装假守城,一面却接敌入城,引后金军杀了城中主战的守备王命印,借刀杀人,清除异已,然后献城投降。
  抚顺是努尔哈赤打下的第一座大明边城,李永芳也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边将,投降后,被任命为三等副将,并娶了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贝勒之女为妻。
  李永芳降虏后,也是忠心耿耿,每战必随,策安了许多明朝辽东边将百姓投降,也获得了免死三次的金牌,甚至统领着万余人马的汉军。
  李永芳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生下七个儿子,加上前妻生的老大延庚和老二延龄,共九子。
  老二李延龄十二岁时就入侍努尔哈赤,被赐满名率泰。
  李永芳后来的七个儿子,于是便果断的都用满名,老三取名李·刚阿泰,老四李·哈什库,老五李·巴颜,老六李·呼图礼,老七李·胡拜,老八李·克胜额,老九李·克德。
  甚至实际上,诸子基本上都只叫名不用李姓。
  老二李率泰十六岁时,努尔哈赤又把宗室女嫁他为妻,所以虽是个汉人,可实际上他从小在辽东长大,十二岁时便在努尔哈赤身边做侍卫,跟着努尔哈赤征蒙古察哈尔,征朝鲜,打锦州,再从贝勒阿巴泰攻山东,皆立战功,深得后金信任。
  随多尔衮入关,率军攻占山东、河南,曾斩杀李自成大将赵应元,在多铎召回各部准备返京时,却派他率一千五百八旗驻防苏州。
  也正是他,杀的吴志葵全军覆没,并把黄蜚数万众吓溃。
  “想当年,我在山东河南杀闯贼的时候,那才杀的过瘾,今日不过牛刀小试罢了,可惜那黄贼在湖中,我缺舟少船,否则连他们一起灭了。”李率泰得意洋洋,并提出一个计划,“不过黄贼虽在水上,但也不是拿他没法,他现在肯定要出太湖,远避苏州,因此我打算聚集骑兵,沿吴淞江追击,只要黄贼离了大湖,到了河上,那么尾随追击,必然能找到他们停泊靠岸休整的时候,到时乘夜突袭,只要火箭便能覆灭整个舰队也。”
  土国宝听了都极为惊讶,虽然觉得这家伙很狂妄,却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计划居然很有可行性。
  此时正是夏日大旱的时候,不管是吴淞江还是黄浦江,都是水浅之时,而黄蜚部仓惶出逃,必然只能沿这两条江出逃,甚至极可能走吴淞江出海,骑兵沿河追击,寻机火烧水寨贼船,确实大有机会。
  黄蜚六七万人一箭未发就被吓溃,若是半夜突然被李率泰突袭火攻,只怕必然大败。
  “哎呦,李将军真是妙策,只是现在贼军新溃,这周边到处都是溃逃贼兵,是否请将军先带兵将他们一一围剿击杀,然后再追不迟?”
  “这边上都是吓破胆的贼子,抚台大人派出自己的抚标就能将他们赶猪捉羊一样的拿下了,甚至派些民壮,都能擒拿,又何须我等。末将还是想将黄贼吴贼搜寻擒拿,这才叫大功圆满,永绝后患嘛。否则,此战终究不能称全胜!”
  土国宝虽心中不满这人不服命令,却也没发怒,只是笑着点头。
  他心中也觉得经此一战后,大局已定,这李率泰非要去追黄蜚也无所谓,自己派人多抓些俘虏,到时正好让外甥杨国威多卖点奴多换银子,还少了一个人分钱。


第150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江阴,
  黄田港佃农赵三,目不识丁,三十多岁还是个光棍,这日早上听闻江阴县城起义树旗,于是问地主赵四老爷,“我们不起义吗?”
  “说什么混帐话,如今是新朝天下,我等但安居乐业,各守本份便好,瞎凑什么热闹?”老四老爷道。
  一边的赵家家丁头胡二上前就是一脚将赵三踹翻,“你个王八蛋,凭什么也配跟老爷称我们?”
  赵三被打了一顿,奋而起身扭打,骂道,“当初你们跟陈家村争沙田的时候,赵四你对我等说我们,说兄弟们啊,家人们那,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了。现在就说我不够资格称我们?我呸!”
  他赤红着脸一顿王八拳乱打,舍了命的只照着胡二乱打,不管其它家丁的拳脚,虽然自己挨了无数打,可胡二却也被砸了好几拳,鼻血都砸出来,只得狼狈逃跑,连赵四老爷都觉得有失体统,生怕波及自己,只得在一边喊着‘赵三疯了,疯了’,然后一边赶紧溜。
  其它人见这赵三发起疯来的乱打,也都一声喊各自散去,都说光脚不怕穿鞋的,真碰到这种愣的不要命的,家丁们也不愿纠缠。
  赵三被打的鼻青脸肿满身脚印,看着散去的赵四和胡二等,又看着旁边嘲笑的围观佃户等,不由的怒骂道,“懦夫,都是懦夫。”
  他从地上捡起鞋子,一瘸一拐的来到村东头私塾找老学究,“忠义二字怎么写?”
  说着,从怀里摸了半天,摸出来两文制钱,“请赵先生帮我写忠义二字。”
  老学究瞧了瞧赵三,见这狼狈样,便笑道,“今日又跟谁打抱不平啊,赵三啊,如今这世道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最不需要的就是你的那腔侠义精神了,如今都是各个明哲保身,你啊,也三十多岁了,媳妇都还没娶一个,也安份收敛一些,安心过日子,早点找个婆娘生几个孩子吧。”
  赵三是黄田港村有名的光棍汉,不是因为他懒也不是因为他家穷,而是这个孤儿居然古道热肠,非常有侠义精神,只要找他帮忙,他总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事后也全不图回报,甚至有时这回帮了人,下回别人还嘲讽他光棍,他也不介意。
  下回遇到那人有事来求,他也仍然会出身,遇到那顿断揭不开锅的,也总会给人送点米,遇到有人生病,半夜也帮忙背着去找郎中。甚至遇到村上跟邻村争水争地找群殴时,他更跟个先锋官一样的冲在前面。
  可就是这样一人,自己活到三十几却还是个光棍。
  老学究其实是很佩服赵三的,却也觉得在这样的时代,赵三这样侠义之人终究生不逢时。
  “钱收起吧,忠义么,我给你写。”
  赵学究是个老秀才,一辈子苦研八股文章,十三次乡试,都未能考中个举人。都说穷秀才举富人,若只考中秀才,是改变不了多少命运的,唯有考中举人,既有了做官为吏的资格,也能获得许多优免特权,还会有人主动投献。
  老学究钻研一辈子八股,于生计一技无长,最终也只能做过私墪先生,教些村童启蒙。
  他特意挑了一张上等宣纸,还取出自己最好的墨条,虽不知道如此狼狈的赵三为何求忠义二字,但老学究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纸墨。
  提笔,挥墨落纸,劲透纸背。
  忠义两个大字,遒劲有力,铁划银钩,大气磅礴。
  洒上一点香灰在墨上,老学究对这两字非常满意,望着两个超水平发挥的字,叹声,“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时人都记着这两句,却忘记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赵三接过字,对着老学究拜谢。
  “这便是忠义么,”
  说完拿起字转身走了,望着他那身影,老学究感觉天地间有股浩然正气降下。
  赵四老爷的家丁过来替小少爷请假,“江阴有暴民作乱,据城造反,老爷要带小少爷去府城暂避,让来通知声先生,这些天少爷就不来读书了。”
  说完便走了。
  老学究一人站立许久,最后转身从书房墙上取下那么尘封许久的剑,执剑在手,拔剑出鞘,剑刃依然光亮锋利,不见半点锈迹。
  他喃喃对剑自语,“年轻时曾梦想仗剑天涯行侠仗义,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曾做过许多荒唐事,耽误了许多作文章的时间,蹉跎一生,临老仍是白发秀才,呆在这山村私塾,却是连赵三这样的目不识丁的佃农都不如了。”
  剑收入鞘,老学究却没把剑挂回墙上,而是佩在了腰上,简单收拾了几件行李,便出村要往江阴城去,他已经打算好了,去江阴城,去从军起义。
  赵三拿着忠义二字回到家,把床单扯下来,又将晾衣竿取下,来到隔壁,请邻居大娘给他把忠义二字绣在床单上。
  “这是什么字,莫不你要做什么买卖?”邻居大娘笑问。
  “这是忠义,我要揭竿举旗,响应江阴义军,起义。”赵三认真的道。
  大娘吓了一跳,“你这是要做死啊,可参与不得啊。”
  “大娘若是不愿意,我找其它人去。”
  大娘无奈,“我帮你绣吧,当初我摔倒在地,还是你背我看大夫,奔前走后,比亲儿子都还亲呢。”
  忠义旗缝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