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95章

海上升明帝-第95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消息,黄蜚高大的身躯也不由的晃了几下,差点没站稳。
  “苏州城不是只有千余伪贼守城吗?吴志葵鲁之屿就算被伏,这上万人还被上千人歼灭?”
  来报的那员将领正是之前吴之葵见到的那支舰队的将领,他带着两三千人上百条船,却被百余虏骑吓跑。
  逃离战场后,沿湖小心绕了绕,救了一些逃入湖中的溃兵,从溃兵那收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消息,也不管是否矛盾,便跑来禀报黄蜚。
  “听说都是洪承畴和田国宝、吴胜兆他们的阴谋,苏州城里其实埋伏了上万精锐人马,另外伪提督吴胜兆、伪总兵李成栋他们根本就没去崇明,就在苏州城外不远埋伏着,另外还早就向江宁求来了上万鞑子精锐骑兵,就等着咱们撞上去。”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黄蜚不满的大声打断了这员游击的话,“吴胜兆和李成栋都早已经进了常州地界,苏州城中只有千余伪骑,这苏州城外更不可能埋伏几万人马。”
  “大帅,可吴总镇已经全军覆没,咱们水师不习陆战,不如先撤!”
  “撤?花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到了苏州城下,现在一仗未打,你们就说撤?”黄蜚怒了,撤撤撤,这几年他听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词。
  从东江撤到登莱,从登莱撤到淮扬,从淮扬又撤到江南,这一撤再撤,还能往哪撤?
  “大帅,不可意气用事啊,咱们虽号称十万众,可真正打仗的也不超过两万,这两万人又有多少精锐敢战之兵?我们缺甲少械,若是弃舟上岸,如何与虏骑争雄?现在苏州城坚兵众,我们打不了的。”
  许多将领开始犹豫,甚至已经荫生退意了。
  一听到鞑子骑兵的名,他们都感觉骨头发软,让他们上岸去跟鞑骑交锋,他们根本没这个胆量。
  “退退退,退到哪里去,退到什么时候去,这哪还有地方可退?”
  正说着,一名家丁惊惶赶来。
  “不好,吴总兵全军覆没的消息走漏,已经散播开来了,现在岛上惊慌不安,有些人已经开始抢夺船只带家眷逃跑。”
  “报,刘参将率家丁带数百人驾船往苏州投降去了!”
  “报,赵守备已经带人往南去!”
  短短一瞬间,当吴志葵大败的消息传开后,太湖西山岛前进基地大乱,有些将领直接驾船投敌去了,有人带着家眷开始夺船跑路,更多的士兵也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整个岛越来越乱。
  黄蜚眺望全岛,发现果然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一幕幕让他想到了东江镇陷没前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他辛苦维持的这支五万人的大明水师舰队,居然仅因一个战报败绩就崩溃了,“封锁西山岛,封锁码头,任何人不得离岛,不许登船,违者斩!”黄蜚几乎吐血的吼道。
  可身边的一群将领们却都脸色灰败的摇头。
  “大帅,势不可挡,将士们军心溃了,收拢不起来了,撤吧。”
  黄蜚不甘心。
  可整个西山岛的混乱却在不断升级加剧,无数士兵脱离自己的队伍,跑回自己的营帐去见妻儿老小,看着慌乱哭喊的家人,他们几乎毫不犹豫的抛下了军队,开始拖家带口往码头跑去。
  因为码头人太多,又慌乱,没有秩序,还开始出现踩踏,踩踏加剧了恐慌,于是更加混乱,终于有人开始拔刀砍人开路,自己人开始跟自己人砍杀起来。
  流血,踩踏。
  恐慌。
  黄蜚看着这一幕幕心在滴血,也知道大势已去了。
  现在就算他仍坚决,可只怕除了他的家丁,没有人再听他的了。
  “撤,把你们的家丁都派到码头上去,维持秩序,谁敢再乱冲撞砍人,直接斩立决,就算要撤,也得保持秩序,要走一起走,这般无头苍蝇般乱窜,不过是自寻死路。”
  随着黄蜚的一声叹息,崇明义阳王监国朝廷酝酿了许久的这次攻势,也就彻底的宣告失败了。
  一箭未发,黄蜚的几万水师便溃散,许多人直接驾船去投降了。
  遥远苏州城方向,黄蜚既羞且怒,大吼几声,口吐鲜血倒地,家丁们救起他,抬着往码头撤离。


第147章 王师北定吴江城
  袁宗第派人快马加鞭送来前线吴志葵全军覆没消息时,朱以海正好抵达吴江城下。
  吴江位于苏州东南四十五里,六月初,清军派人招降吴江,知县林嵋拒守,兵败城失。
  其好友吴易是吴江本地人,与他同是崇祯十六年进士,福王称帝,与林嵋一同往扬州投史可法军抗虏,史可法题授职方主事,为扬州监军。
  次年,派他赴江南筹集粮草,未还扬州已破,于是率运粮船队开赴吴江救援林嵋,未至吴江,吴江已被县丞朱廷佐暗通鞑虏,开门引贼而破。
  吴易于是前往太湖扎营,与同乡举人孙兆奎、诸生沈自駉等举起义旗,誓死抗清,他们白布缠腰,共组白腰党,效仿当年许都的白头军。
  屯兵长白荡,出没太湖、三泖间,招降了太湖水寇赤脚张三、扒皮大王、毛二等,一时声势不小,屡袭伪军。
  近日,见黄蜚、吴志葵集结大军往攻苏州,于是吴易便率白腰党谋夺吴江,生员吴鉴乃吴易族侄,约为内应,因酒后失言,被家中奸奴密告伪县令朱廷佐。朱廷佐闻报立即派人将他拿下,抄没吴家。
  吴鉴父亲吴汝延是个老学究,连夜逃出吴江,赶到长白荡向族弟吴易报信。吴易于是尽起白腰军,赶到吴江城下,攻打吴江城。
  朱以海的前锋赶到时,吴易正身穿银甲,腰缠银带,提一杆银枪骑白马,正指挥着白腰军攻打吴江城,白腰军大多是由太湖的渔民、水寇组成,只有一小部份是当初随吴易从扬州南下筹粮的官兵。
  不过此时吴江城也十分空虚,伪县令带着县中民壮守城,双方打的火热,吴易部缺少攻城器械,而朱廷佐却缺兵少将。
  一时间难分难解。
  吴易虽在之前也闹的声势不小,但主要还是凭借着在太湖上的水上优势,驾舟纵横如风,主动伏击突袭等战术取胜,现在强攻县城,对他们来说,有些吃力。
  正焦急间,一支队伍出现在身后,还打着绿旗,吴易吓了一跳,部将赤脚张三等不少原水寇甚至见势不妙,立马脚底抹油就溜。
  吴易骑马提枪,喝令连连,组织部下阵列迎敌。
  举着绿旗的人马缓缓推进,游骑奔驰往来,吴易的部下已经跑了大半,只剩下三千来人还汇聚在他旗下。
  吴易正欲背水一战,结果绿旗下驰来一人,来到近前,竟然是个熟人。
  “华京兄,是你吗?”
  “日生兄,正是小弟。”
  “你怎么投虏降敌了?”吴易见对方从敌营来,语气变的冷漠起来,来人华京也是吴江,曾一起同学读书,只是吴易后来考中进士,华京却屡试不中仍是秀才。
  华京哈哈一笑,“你莫看到绿旗就以为是伪军假鞑子,告诉你个好消息,这后面的可是我大明王师,鲁监国的北伐御营中军,看到那员魁梧的铁甲大将没,那是御营侍卫亲军步军世忠镇总兵官张名扬将军,他兄长便是背刺赤心报国的赤心将张名振也。”
  吴易也对鲁监国和张名扬有所耳闻,听了有些半信半疑。
  “日生兄攻打吴江,可需我们助一臂之力?”
  吴易求之不得。
  于是华京引吴易到绿旗下,一起见世忠镇总兵官张名扬,张名扬辞去马军提督后改任了步军世忠镇总兵,这次正是他引世忠诸营为御营前锋,恰巧碰上了吴易在打吴江城。
  听完原因后,张名扬道,“先拿下吴江城再说。”
  很快张名扬引军直抵城下,冲城上喊话。
  伪县令看着城下的这面绿旗,一时也搞不清状况,双方喊话,张名扬骗说自己是从杭州北返的,乃是博洛大帅的前军先锋。
  又说吴易已经向他投降,让城上开门为大军准备吃喝。
  朱廷佐看着城下好几千人,不敢开门,只说城中也无粮。
  张名扬立马把个跋扈武夫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立马喝立攻城,还说城破后先把狗县官碎尸万段。
  朱廷佐秀才遇见兵,刚才抵抗吴易的白腰军时已经是有些力不从心,这会来了支明显更精锐的绿营兵,顿时就怕了。
  而那边世忠镇也立马就拉出了虎蹲、佛郎机等炮,开始装填,一会功夫,就已经开始对着城上轰响。
  几炮过后,虽然仅是些小炮,可这炮声仍把朱廷佐震的心慌意乱,眼看着又有许多弓箭手和火铳兵也上来了,旁边的士绅等也都慌了,这如何扛的住。
  “不如先放这些绿营兵进来。”
  “他们进来肯定抢劫。”
  “都是朝廷的兵马,抢劫也不敢太过份,可若是不放他们进来,真惹恼了他们,强行攻进来,到时可就全完了。”
  朱廷佐见状,也只好无奈下令开城,“赶紧去取粮食来,再弄些酒肉来,但愿这些杀千刀的不会太乱来。”
  “再去取些银子来。”
  城门缓缓打开。
  城外的士兵立即奔上来。
  等这些绿营兵冲进了城门,到了近前,在城门处迎接的朱廷佐等人才发现,这些绿营兵的盔下,居然没剃发。
  而这时,吴易居然骑着马也大摇大摆的进来了,直接来到朱廷佐面前,“狗官,纳命来!”
  朱廷佐被一枪刺倒前,满脑子都是问号,这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是绿营兵吗,不是杭州博洛大帅的先锋吗,怎么没剃发,吴易不是投降了吗,怎么还这么嚣张?
  朱廷佐被刺中,吴易奋力将他挑起,立在空中。
  张名扬这个时候也进来了,终于向那些惊惧疑惑的乡绅们开口公布身份,“本将乃大明鲁监国钦授御营侍卫亲军步军世忠镇总兵官张名扬也,从现在起,吴江城恢复,大明万岁,鲁监国万岁!”
  突如其来的消息,震的这些士绅们个个惊慌错乱,好几个吓的直接就软倒在地。
  而这一刻,仍高挑着伪县令朱廷佐尸体的白腰帅吴日生也真正相信了这是一支大明王师。
  北伐军兵不血刃的收复吴江,还顺带收编了三千白腰义军。
  等朱以海从后面赶到吴江县,还来不及享受这胜利的喜悦,马上就传回了袁宗第的急报,吴志葵攻松州遇伏,全军覆没,黄蜚水师士气崩溃,全军溃走。


第148章 忠义伯
  吴江城中。
  吴易与孙兆奎、周耀引白腰军五大将陈继、周瑞、张斌、朱贵、许宠一起拜见朱以海。
  “尔等皆忠义之士,快快请起。”
  朱以海扶起众人,一一打量,八人皆是身披铁甲外加绵甲又添罩袍,既英武又显儒雅,细一询问,果然,吴易是进士,孙兆奎和周耀皆是举人,其余五个魁梧的大将也都是秀才出身。八人皆是吴江本地人,都是文武双全,骑射精通更习水战的好汉。
  在之前打吴江城时,张名扬的前锋打着绿旗出现,水寇出身的赤脚张三、扒皮大王等立马脚底抹油逃跑,唯有他们却是坚守不退。
  吴易等都想不到原来江南提督居然就是鲁监国本人,看着这位比他们还年轻几分的监国,银色山文甲外罩一件赤色螭龙披风,都万分佩服,更别说城外那支锐气十足的北伐军了。
  “鞑虏南侵,江山倾覆,尔等本是书生,却弃笔投戎,组建义师抗虏,这份忠义之心,天日可表。吴卿,孤现在授你为总督漕运,巡抚应天、太平、方德、宁国四府、滁、和二州等地方。
  卿等所领白腰义军,整编为漕标,辖左中右营,以及水师等共五营,总两千五百正兵,加九百辅兵长夫。”
  “总漕部院衙门,暂设太湖西山岛。”
  “孙兆奎,孤授你为江宁粮储道员。”
  “周耀为巡漕御史、监军。”
  陈将等白腰军五大将,各授游击将军衔,各领漕标一营。
  这串任命出来,吴易等都震惊不已,漕运总督在大明虽非正式职务,但其实也已经基本固定化了,一般全称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管理着跨省三千里的运河沿线,还兼管凤阳等处地方行政,权力极大,还有自己的漕标部队,满编三千五。
  驻于淮安。
  在崇祯时还短暂设过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一员,也是由这漕督任的。
  吴易只是崇祯十六年进士,考中进士第二年北京就沦陷了,他在弘光朝也只做了个小小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在扬州监军,然后到江南筹集粮饷,还没来的及完成任务,扬州就破了,接着南京破了。
  他于是只好在太湖一带游击,他们以长白荡为根据地,长白荡四周芦苇从生,十分隐蔽,湖荡相连,南通何家漾、北近石头潭,往东为南参荡,往西过京杭大运河便是太湖,荡漾之间港汊四通八达,他们选择在长白荡边上的梅家栅建营寨、造战船、募兵积饷,举旗抗虏。
  又联合了沈自炳沈自留兄弟俩平望烂溪的义军,互为犄角。
  虽然白腰党的主力战船是只可坐六七人的狭长‘箭船’,操浆摇撸,但胜在轻便快捷,他们又多是本地渔民,熟识水路,所以两支人马拥有上千渔船,通过畅通的情报网络,屡屡出击袭击伪军、鞑子,倒是屡屡出奇制胜,虽都只是些小胜,但也给鞑子造成很大麻烦。
  吴易他们甚至还成功伏击过博洛的一支百人马队,吴沈两家联合设伏,最终把这一百鞑骑尽皆歼灭。
  但说到底,就连在不远崇明的义阳王和黄蜚等,都没怎么把他们放在眼里,觉得不过是群水寇或者说是乡绅武装罢了。
  可鲁监国却如此重视他们,一来就授封漕运总督兼江宁巡抚,他们如何不惊。
  吴易都惊的连连推辞,“臣只是区区主事,安敢受此职,请殿下收回成命。”
  在北京沦陷时,吴易连个正式官职都没,弘光立,投史可法,才表授为职方司主事,不过七品,后监军扬州,依然也只是七品御史。
  大明的总督巡抚虽非正式职务,但一般也起码是副都御史、佥事御史这样的三四品的大员出任,或是兵部侍郎这样的三品大臣出任啊。
  吴易的官职,原本也仅是比县令高点,这还是因为弘光初立时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在京侯官的吴易若是没有过硬的背景,是很难留在京城,侯到六部主事等这些京职的,最大可能还是到地方出任县令县丞等。
  县令做的好,往上升,一般也是升京城的主事等或是地方的府通判或是大县县令,往上升得按部就班,正常要升到知府这样的地方掌印官都还有很长的路,做了知府,再升是道员,再是省的三司副职,如按察副使、左右参政等,再然后升京城六部九寺,或是地方省内的三司长官,然后再升六部的侍郎等,每一步都得刚刚好,甚至还得有人帮助支持,然后做到总督、巡抚,更是艰难。
  现在一步登天。
  哪怕这江宁巡抚管辖的四府二州,暂时都还在清军手中,可仅这官衔品级摆在那啊。
  “吴卿勿要推辞,国难之时,孤用人首选忠义,再论其它,吴卿奉史阁部之令来江南筹粮饷,扬州陷南京亡,可却都没放弃任务,依然还勇于担当,带着筹粮的人马打出了抗清旗号,并坚持到如今,这份忠心这位胆识,都是值得孤重用的。”
  “吴卿,你便接下这份差事,江宁暂时还未收复,便先以太湖为根据,巡逻运河,既要打击鞑虏的漕运,也要协助我军的钱粮器械运输。这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你能接下吗?”
  吴易咬牙,“臣全力以赴,绝不负殿下重望。”
  “很好,孤会从北伐军中给你拔些经验丰富的军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