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572章

海上升明帝-第57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很清楚,汉王的这块封地,是还可以,但如果仅有块地,没有人那不行的。
  这个人既包括护卫军队,也更指佃户和属民,没有人,就算有一千万亩耕地,那也是死的。
  一百万亩可耕地,其实也不过万顷地,还不是熟地,更别说现在没有农民,那地再多有什么用?
  “陛下说让我去招募移民、牧户,还说也可以去买些奴隶过来,还说封地的这些地可免税十年。”
  “王爷啊,哪有这么好招人的啊,现在内地想招个佃户都难,王爷远在河源,要招移民来就更不易了。朝廷移民边地,那是直接授分田地,殿下难道也要授分田地,可把地都分了,那殿下不没了?”
  朱弘椮倒是不急,笑着道,“陛下说那边有矿,可以先到内地招商合作采矿,然后咱们在贵南建些庄园买奴种植,也可以招些商人过来商屯,咱们收租子。”
  “没那么容易的,现在不管是中原内地,还是沿海港口,又或是边疆之地,最缺的就是人了。”
  沉家产业很大,本家是宁波有名的大地主,且早就有参与工商甚至是海贸,这些年来,做为元勋功臣家族的沉氏,更是成了浙东勋臣集团里重要一员,在军工、海贸等几大领域,都有很不错的发展。
  可谓是家大业大。
  甚至还在海外也有自己的种植园,可他们一样缺人,严重的缺人,沉氏也是最早开始大量购买奴隶填充庄园、工坊用工荒的,但到现在也依然面临严重的用工荒,劳动力现在成了几乎所有豪强地主甚至是大商贾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从这方面来讲,绍天朝这几年来,其实上层有个隐秘的路线之争,那就是拓张和不拓张,尤其是移民拓疆这个政策,使的大量内地人口外流,使的那些地主豪强大工商主们没有了廉价及充足的劳动力。
  本来新兴的资本,新兴的重商政策,就必然羊吃人,地主们加强兼并土地,让更多农民失地,将部份农民变成佃户,而将更多失地农民挤进城去当雇工伙计,进作坊进矿山,成为产业雇工。
  可现在朝廷积极拓边,打下一块又一块的新领地,然后在那边搞移民分地,一户几十甚至上百亩的分,吸引了许多人过去。
  相比起留在内地当佃户或是去给商人做工,明显传统的中国百姓,觉得能有块自己的地会更有安全感,在背井离乡迁移,和一大块自己的土地间,最终还是越来越多百姓迁移出去了。
  而内地留下的百姓,也因为崇祯到绍天朝的这几乎改朝换代式的大变动,最终大规模的调整了土地,许多百姓也分到田或买到官田成了自耕农了。许多地主把过去非法吞并、侵占的官田、民田等吐出来,大量原皇家、藩王、卫所、官衙的官田拿出来分授给百姓,增加了许多自耕农民。
  民间地主豪强士大夫商人反对声音很大,可皇帝简单的搞了几个大桉子,就把这些反对的声音给镇下去了。
  这就是马上打江山开国君主的威势厉害所在,想反对皇帝很难。
  此路不通,只能另寻他路,那便是把钱转入工商,甚至海外,许多原来的大地主清退了许多田地,甚至主动变卖了不少内地的地,持有成本高,而且缺少人手,荒着又面临罚没风险,于是变卖部份投入工商、矿产,甚至海外贸易之中,也有人转而跑到海外去搞商屯。
  如现在倭国、安南、吕宋等地,利用那边相对廉价的人工搞大庄园种地,主要种植甘蔗、黄麻、水稻、茶叶甚至是香料、烟叶、棉花等经济作物,再运回内地加工,利润还是很可观的,除了雇佣当地土着外,他们还会直接购买海外奴隶,成本更低。
  “一万顷可耕地要开垦出来,十万顷草场放牧也都不容易,缺人。没有人,那金山银山也只能干瞪眼啊。”
  沉宏邦对妹夫叹气,这么大块封地,若没有朝廷真正的政策帮扶,很难起来,最重要的是人。可现在皇帝明显并不打算直接给汉王封地移民,得他们自己想办法。
  但他也知道,要想移民哪这么容易。
  朝廷移民,那也是花大代价的,不说要给分很多田地,而且还要给安家费,甚至沿途有官府接应,移民过来后前几年也是要帮扶补助的。
  沉宏邦老家沉师桥,那是从南宋到此时,历经好几百年才算是有了万家灯火的热闹。
  “陛下有说给银子吗?”
  “没说。”
  “得要。”沉宏邦很为妹夫着想。
  朱弘椮年幼被掳往关外,跟着太子一起吃了许多苦,但回来这些年倒是挺安稳,安心读书,没有出阁前一切开销什么的也都是皇家承担,根本不用为这些东西考虑。
  皇帝也会给他月银使用,可他对银钱没什么概念。
  但现在加冠、大婚了,马上要之国,以后就等于是分家另过了。
  宗室制度改革后,宗室俸禄待遇也是一改再改,现在宗室爵位九等,从亲王郡王,到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子县男,其俸禄其实是大抵按官员俸禄给的。
  比如现在朝廷正一品文官,年俸二百四十块银元,另外禄米二百四十石,这是基本的俸禄,不算恩加、添俸、职贴、兼职钱、饭补银、养廉银等等。
  所以亲王比照正一品官俸禄发放,正式的亲王俸禄也是一年二百四十块银元加二百四十石禄米。
  不过一品官那是位极人臣,所以享受优待,在朝中那都是内阁大学士、三师三公等,所以是双俸双禄,亲王也照此标准,一年正式的俸禄就是四百八十块银元,加四百八十石米。
  这个数量,不论是比大明以前,还是之前的满清,都相差太远。
  大明亲王岁俸本色一万石,而清朝给的是亲王一万两银加六千石米,明朝因为财政问题,亲王的俸禄一般是要折色的,这一万石米要米、钱各半的给,甚至以前还经常折成宝钞,实际俸禄也就几千两银子。
  对比起来,绍天朝比的是真不多。
  但是,朱以海也不会太苛待自己儿女们,宗室们正式的俸禄是由国库供给的,所以定的较低,但皇帝会额外从自己的内帑里给宗室们补贴。
  一般是比照俸禄再发一份。
  另外年节什么的,或是皇子公主们生日啊等,另有赏赐,这个多少就没个数。
  皇帝想给一万还是五千,也纯是他个人自由,反正没用国库的钱。
  当然,汉王以前没出阁另居,开销都是皇家内府承担,当然也不需要太多钱。
  他现在要分封建藩了,自家手里头有些钱,主要是之前的俸禄积攒,基本没用过,然后皇帝赏赐,再有就是大婚时得的一波赏赐和礼物。
  加起来倒有个几万两。
  不过要开发这么大个封地,几万块银元肯定是不够的,哪怕皇帝负责掏钱建一座汉城和汉王府,可也不能光有个房子。
  “殿下得找陛下再要笔银子,怎么着也得有个几十万块吧,拿这银子咱们去买奴隶,招商人合伙开矿、建商屯、建牧场,建些作坊加工皮子、羊毛等,”
  “还可以招些人来这边移民定居,咱们每户分他们一些地,再租他们些地,有人才是关键。”
  弘椮听说要向皇帝要几十万块银子,犹豫着:“这不好吧,陛下已经给了这么大块封地了,还答应建汉城和汉王府了。”
  “殿下,你可是汉王,太子之外,你是首藩啊。”
  “现在对马港的倭奴,普通一家老少四口人,大概是要二十五块银元的,一个得六块多,青壮男子甚至要十块银元,一些有技艺的造船等工匠,得二三十块,年轻美貌可做侍妾婢女的,也得十几二十块。
  吕宋港的南洋昆仑奴,或是安南武安港的交趾人,顺化的占城人,马六甲的非洲人,那些青壮种植奴,都是很贵的。”
  现在内地一亩耕地不过几块银元,一个种植奴约值二三亩田地价格。
  一人均价十块,万人就得十万块了,而且万人的吃喝等开销也很大的。
  为了封地发展,沉宏邦劝说汉王找皇帝再要笔启动资金,然后先买他万八千的奴隶过来,管他什么沙俄白奴还是哥萨克奴,又或者是倭奴、安南奴、南洋奴、非洲奴、鞑靼奴什么的,能用就行。
  “殿下记得还有件事,得向陛下请求让我们先招募一支王府护卫,起码得有个把营才行,还得向朝廷订购一批军械,否则到时那么多奴隶,没有护卫可管束不了,有了圣旨许可,我们可以拿银子去高薪招募一群退伍老兵过来做护卫。”
  汉王这几年在京读书,也习练骑射武艺,还学了兵法和炮兵技艺,但要说到管理封地却是没半分经验,他以前甚至没有过管家的经验。
  倒是名门大族嫡长的沉宏邦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一些家族的管理,有些了解。
  ……
  朱以海坐在书房听完汉王来意,并没有一口答应。
  他喝着茶,然后笑着道,“你的这个想法倒也还不错,是沉宏邦给你谋划的吧?”
  “陛下慧眼如炬。”
  “哈哈哈,沉宏邦这人不错,书读的不错,诗写的也挺灵动,将来成就不会下于他父亲沉辰荃,你有这个大舅子辅左你是好事,不过开口就要几十万块银元,胃口倒不小。”
  “朕不能给你这笔银子。”
  汉王愣了下,然后道:“儿臣知道了,不该提这要求。”
  “等下,朕不会赏你这笔银子,但可以合作。”
  汉王不解。
  “换个商业角度谈合作,你的封地前景还是不错的,宜耕宜牧,又还有矿,交通也还算可以,地理位置也不错,毕竟处在白兰古道上,另外又挨着黄河,离兰州、西宁也不算远,龙羊峡到刘公峡虽不通航,但羊皮筏和木排也是可顺流而下的。
  朕可以派少府监的人过来跟你们谈谈合作,一起开矿,建商屯、商牧场,至于具体如何出资,如何划分股份收益等,这个可以细谈,而且也还可以拉上宁波沉家等其它有意者一起加入,朕相信,如此宝地,定有人愿意合作加盟的。”
  “你们可以直接拿地拿矿入伙,也可以找皇家银行借款,利息都好说。”
  汉王本来听大舅哥的是想来直接向皇帝要个几十万块银元,结果皇帝却直接跟他谈合作开发,还要向他借款收利息。
  “回去让沉宏邦好好拟一份详细的计划,朕让少府监的人过来洽谈。朕给你一个建议,不能光靠买奴招商,你应当也把封地里的一部份可耕地和草场拿来招募汉地移民,就算你拿出一半地来招募移民,五十万亩耕地,一户给五十亩,你也能招来一万户,你虽然分出去五十万亩地,但如果你封地里真能招来一万户汉移民,那你的领地就能起飞。”
  “也可以给每户百亩地,一半分,一半租。”
  “记住,要想长治久安,保持封地内汉人占据绝大多数,是最关键的,他们会成为领地安稳的压舱石,也会成为你这边疆封地最可靠的支持者!”


第876章 皇族
  朱以海站在青海湖畔的白云县城楼上,目送着第三子汉王前往封地。
  一队皇家侍卫身着棉甲骑着铁马,背着骑铳护卫着这位三皇子南下就封,湟源至贵南,五百里路途。
  汉王的队伍人数并不算多,一群皇家侍卫,一支禁卫御营,这都是奉旨护送到封地然后就要返回的。一群汉王招募到的护卫,大多是河湟一带驻防明军的子弟,也有些贵族子弟,他们接受汉王的招募。
  朱弘椮给他们开出了不错的条件,不仅有不错的薪俸,而且分授他们土地草场,每人五十亩可耕地和三百亩草场,而本事更强的军官还能获得更多,能得到一二百亩地和三五百亩草场。
  这个条件吸引了不少人,甚至皇帝还给了汉王一道特旨,允许他招募的护卫、佣兵不超过一个营,即五百人。这些人给予王府护卫和团练的名义,可以向朝廷采购相应的团练营武器装备。
  朱以海还给这些王府护卫军官授予武士衔、骑士衔,他们不属于大明正规军,但纳入预备役中,他们的这个衔不是官职也不是军衔,但武士衔视尉官地位,骑士视校官地位。
  他们是藩王的家将,也是朝廷的预备役人员,藩王给他们授分土地,他们需要为藩王服役护卫,但不需要自己提供装备,由藩王出银向朝廷购买,甚至他们的土地税赋,也不需要向朝廷缴纳,而是由藩王代他们向朝廷缴纳。
  这不仅仅是一个雇佣的关系,身为骑士武士还可以有些其它的待遇,比如藩王在领地建的学校,他们的子弟可以免费入小学,天资聪明成绩好的还可以得到藩王推荐进更高的学府,或是推荐入军校等。
  “陛下好小气,给三皇子那么点领地。”阿奴挺着隆起的肚子在旁边看着离去的队伍,城门外好多人给皇子送行,甚至也有不少商人跟着一起南下新封地,还有朝廷派去营建贵南县城和汉王府的工匠等。
  出身卫拉特的阿奴,父亲是和硕特的汗王,祖上也一直是卫拉特的盟主,按卫拉特甚至蒙古的传统,不仅财产会分给儿子们,甚至整个部落、领地、草场这些也都会分给诸子,只是分多分少没个数,全凭父亲对儿子的喜爱。
  大明天子拥有四海,统治的子民超过两万万,结果给三皇子仅分了一个县,还是一个新设的县,算是半从青海汗和尹勒都齐诺颜那里强拿过来的。
  这里以前都不是大明的实际控制领地。
  “也太拿不出手了吧?”
  朱以海目送着还显得有几分年少的儿子离去,他的新婚妻子汉王妃沉氏还在北京,这次受召前来,然后就被封藩贵南,也是有些突然。
  “相比起草原上的传统,我们中原不同,朕这并不是分家,而是分封皇子,朕很喜爱汉王,跟喜爱太子以及其它儿子们一样,但朕不仅是汉王他们的父亲,更是大明皇帝。”
  经过数年的反复思虑,朱以海最终还是没有采用朱元章的那种大分封制,但也没再沿续他称帝之初时对宗室的苛刻对待。
  汉晋的大分封,都造成过藩王内乱,削弱朝廷,威及帝国。明朝的大分封在朱棣之后改成养猪,无数宗藩子弟,对朝廷毫无贡献帮助,纯粹成养猪,既害了宗室也苦了朝廷,都是不可取的。
  而像唐宋甚至后来满清那样,把宗室圈在京师不放出去,也不可行。
  朱以海既希望宗藩能够为国出力,屏藩朝廷,也不希望他们危及中央,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打算高级宗室实分封之制,比如皇子十岁册封为亲王,十六岁后授封一块封地,然后就藩之国。
  但为防宗藩割据甚至叛乱,朱以海最终是决定亲王只给一个县为直接封地,且都要封在传统的汉地十三省以外之地,传统两京十三府不封。
  封边疆之地,给一个县之地为直接封地,另外给予封地所在一个府的监察权。
  亲王最多五百人的护卫,以及封地内不超过三千人的团练民兵。且那个封县,也只是给了土地等所有权,其治民之权,民政征税司法这些权力都没给他,他只是有监察权,以及严格规定数量的护卫和民兵统领权。
  但要调动护卫、民兵,须得朝廷批准,否则护卫、民兵禁止出县。
  亲王就藩后,也要定期入京朝集,要接受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甚至所有封地,也还是得纳田赋地丁,缴纳工商等税的。
  这个分封,其实给的权力不多,能过问本地府县的事务,有监察权,没有直接治权。
  相比起以前那种养猪,要好些,算是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一个备份。
  亲王之子,嫡长子封为世子,将来降一等袭为嗣王,其余嫡子,则降三等,袭为国公,十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