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503章

海上升明帝-第503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止。
  皇帝给腾机思留有余地,虽夺了他的汗位,降为珲台吉,但也让他的儿子袭右翼都督之位,只是让他回京侍驾,可惜腾机思终究不甘心,虽在众人面前,跪伏磕头,十分恭顺,转身却开始密谋率部北迁,想要叛明而去。
  可惜刚行动,就被围住,还没离营就被拿下。
  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牵连了自己兄弟子侄一堆王公贵族们。
  好在皇帝开恩,并没有对苏尼特怎么严惩,杀了腾机思兄弟及其参与叛乱子侄,皇帝并没有处罚下面的人,甚至也没牵连其堂兄叟塞,还让叟塞儿子袭右翼都督位置。
  总共处死了百来人,这场叛逃就平息了。
  沙希岱可谓是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的,突然就捡了个右翼都督之位,还能迎取大明公主,成为驸马都尉,进封国公。
  对于那死去的堂叔腾机思兄弟俩,他心里不仅没有悲伤和可怜,反而充满了感激,要不是他们这般作死到底,哪有他的事。
  腾机思不能接受苏尼特部被削夺的只剩下一万户,不能接受要往北迁移到更差些的牧场去,更不能接受自己这苏尼特汗转眼就又成了察哈尔汗的麾下。
  凭什么十六岁的乳臭未干的阿布奈做他的汗?
  阿布奈还在他娘肚子里时,他娘带着他兄长降清,安置到义州,才剩下一万来人口,这实力还不如苏尼特部。
  腾机思想不通,更不能接受。
  可叟塞和沙希岱带着原右翼部份先前站错队,跟建虏时间长了点,现在回来本是忐忑不安,就因腾机思兄弟俩的作死,皇帝让叟塞做了左翼都督,现在又让他儿子做了右翼都督,父子俩倒是把腾机思兄弟俩苦心经营打下的这苏尼特江山收归已有。
  仅保留万户也好,北迁也罢,父子俩那是喜出望外,哪有怨恨。
  当皇帝提出让沙希岱收继义安公主,沙希岱那是二话不说直接就跪下磕头谢恩了。
  公主了没隐瞒,告诉沙希岱她肚里有了腾机思的孩子,有三个月了,打算留下。沙希岱直接表示这孩子生下来他养。
  婶婶嫁侄子,蒙古人可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至于肚里孩子,那也不是事。
  草原上的奶草原上的肉,确实十分美人,朱以海感觉最近在草原都有点胖了,这鲜嫩的羊肉切大块,蘸上点野韭菜花酱,确实不错。
  文安之这个夷陵人也挺喜欢,不过出身浙东的朱大典却有些吃不惯,他喜欢直接吃清汤羊肉撒点葱花。
  随驾的汉王喜欢奶茶,放点酥油放点炒米再来点砖茶,也可以加点奶豆腐。
  “此间事也差不多了,过两天便返回多伦,然后回怀荒,西行去集宁、归化,到了河套沿黄河去甘肃。”
  皇帝年后出京西巡,结果却出张家口先北巡,多伦会盟,然后又来围场射猎,虽然花了些时间,但收获还是很不错的。
  多伦会盟,也算是把漠南漠北蒙古都正式整合了一遍,虽然还有科尔沁等没拉进来,但大局也基本锁定。
  朱以海也清楚,这次也只是拉起一个架构,以后肯定也还会有些反复,但基本上问题不大。
  多伦法典的成功订立,让大明以后对漠北漠南蒙古本部,就有了直接干预处置的大权,以后动手那就占据法理,朱以海是所有蒙古人承诺的共主,是他们的大汗,汗号圣可汗。
  他们必须尊重朱以海,因为他现在不仅是大明天子,还是蒙古大汗,这相当于朱以海身兼汉蒙两族最高领袖了。
  多伦会盟最重要的还是重新确立一个利益分配模式,也让蒙古各部不用再担心战乱动荡,谁都想要一个安稳的环境放牧生活,这些年来的乱战攻伐,谁都受不了。
  这也是苏尼特这次被拎出来鞭打,甚至最后腾机思兄弟想跑路结果被迅速捕杀,然后还没有半点涟漪的关键,苏尼特腾机思兄弟那一套,大家并不喜欢。
  哪怕是漠北的喀尔喀三汗,在得到大明天子进一步的承诺,保证了他们对漠北的自治后,他们也就很高兴的共尊朱以海为蒙古共主大汗,也接受大明的册封,支持修驿路,建商站这些。
  对共同订阅多伦法典也是积极参与,甚至皇帝在蒙古各部建卫所啊,重新调整各部的人口等,他们也愿意做出些让步。
  反正只要不侵犯他们核心利益,并在其它地方补偿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是很愿意从满蒙一体变成汉蒙一体的。
  “陛下让每都督府十兵抽一,各出一百骑兵,他们也都很积极,甚至有人愿意多派些兵。”王之仁道。
  “一部出一百骑就够了,七十二都督府,这也是七千二百骑了。出兵太多,后勤补给负担反倒大了。”
  皇帝要去甘肃,还要去敦煌会盟青海、漠西蒙古等,其实根本用不着带漠南漠北的蒙古兵去。
  就算打叶尔羌汗国,明军都不需出太多兵,主要还是联合西域各汗国围殴叶尔羌。
  让他们各部出一百,其实就是检验一下盟约,看看天子的号召力,也是借机拉到西域去向漠西、青海蒙古展示下皇帝对蒙古本部的威望控制力,若是到时有需要,顺便让蒙古骑兵再上场卖点力气也不过是顺带。
  一个部落都督府也是一个卫,五千户人口五千卫军,五番轮值,在册军兵也有一千,现在十兵点一个,征召一百骑出来,这是毫无问题的。
  积少成多,各部加起来也是七千二百精骑了。
  他们自带马匹、武器、帐篷,甚至是肉干奶酪炒米从军,也不需要什么额外供给,到了西域,还能就地补给。
  对皇帝的这次征召出兵,各部都挺积极的,反正也没出几个兵。
  “洪承畴吴三桂已尽取甘肃之地,张勇、赵良栋更是西出嘉裕关,已经收复关西七卫所部之地,以如今态势,我们可能还没到敦煌,叶尔羌就被灭掉了。”
  文安之似乎想劝皇帝再考虑一下西巡之事,或许可以直接就此返京。
  去年洪承畴吴三桂他们在年前攻下兰州、凉州、西宁,大过年的都没停止打仗,一路追击丁国栋。
  正月时,先锋军围甘州城,激战五昼夜,大战数十次。
  丁国栋拼死守城,叶尔羌也是又派来几千援兵,他们还传贴号召回回袭击明军,但仍架不住明军的炮利。
  洪承畴和吴三桂调集了许多火炮,这还不是最先进的攻城重炮,可丁国栋他们仍只守了五天,就被大炮轰开了城池。
  丁国栋和黑承印连夜逃往肃州。
  哈密巴拜汗派儿子土伦泰再率叶尔羌兵数千来接应。
  丁国栋等直接就拥土伦泰为王,建立回回汗国,土伦泰也分别任命丁国栋和黑承印为甘肃总督和敦煌总督,设立百官,加固城池,召集陕甘回回前来增援。
  但这次也只坚持了三个月,这还是因为洪承畴他们在拿下甘州后,进行了一段时间休整,忙着清理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各处回回暴动。
  三个月时间,陕甘总督洪承畴和甘肃巡抚吴三桂,各斩十万级,基本上平定了甘肃回乱,持械者皆斩。
  其余回回也被俘虏,迁往兰、凉、西宁、天水等大城关押,交由朝廷专门的官员把他们重新迁移、安置。
  就在朱以海多伦会盟的时候,洪吴二人也终于腾出手来,再次兵发肃州。
  这次用时十一天,先锋军再破肃州,而且这次没再让丁国栋、黑承印等逃跑,连叶尔羌哈密巴拜汗的儿子土伦泰这位国王也被一锅端了。
  洪承畴给朱以海报捷,奏章里写,破肃州,攻城十一日,阵斩五千余级,破城后,屠光全城暴动叛乱回回和叶尔羌援兵共十万人。
  洪承畴报告写的很简洁,但数字很惊人。
  从两人率军入陕,一直到收复甘肃和关西七卫的敦煌等地,基本平定陕甘回乱,他们总计斩杀超过五十万人。
  陕甘千里之境,没有一座回寺,一座经堂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回庄了。
  他们很好的领会了皇帝的意图,超额的完成了皇帝的任务。
  如今张勇在敦煌,赵良栋在安西,张国柱在星星峡堡,高进忠在玉门,洪承畴在甘州张掖,吴三桂在肃州酒泉。
  左右先锋军在休整。
  据说先锋军在入陕甘平回乱,从上到下抢的是盆满钵满,许多陕某的驼队马帮车队,都被这些先锋军雇佣了,帮他们一趟趟的往中原老家运回金银财货,一直就没停过。
  朱以海接到许多弹劾,但一直没理会。
  他更关心的是朱大纲率领的御营接防了一座座甘肃重镇,朱大纲亲自坐镇兰州,麾下各协标,也分别进驻凉州、西宁、宁夏、天水等要地。
  凉州以西的甘肃两府和敦煌等关西七卫,暂时还交由左右先锋军控制。
  先锋军这次确实是吃饱喝足了,都有几分懒得动弹了,当然洪承畴和吴三桂没得到皇帝旨意,也不敢随便越过星星峡进入哈密、吐鲁番,或是前往若羌、且末。
  准噶尔、杜尔伯特等卫拉特人之前攻下了哈密和吐鲁番,但又被哈密总督巴拜汗率兵夺回,这是有些让朱以海意料之外的。
  不过也正因此,朱以海反而让洪承畴吴三桂他们暂时止步星星峡,不要进入哈密。
  先休整,把关西七卫的缠回先清理。
  西域天山以南的叶尔羌人,以畏兀儿人为主,他们在唐朝时也叫回纥或回鹘,因叶尔羌信奉回教,故此他们也被称为缠回或缠头回,天山南路也被称为回疆。明代嘉裕关以西曾设立关西七卫,本来是招抚的蒙古部落,后来被察合台挤压被迫东迁到了陕甘内地,这里也就都是缠回了。
  巴拜汗等能够起兵夺回哈密、吐鲁番,关键还是因为这里几乎都是缠回,蒙古人就算一时攻占城池,但主体还是缠回,所以当他们疏忽大意,还是被缠回暴动夺回城池,准噶尔兵马也败走。
  缠回的实力在南疆很强,卫拉特蒙古人势力集中在天山北部,在南疆实力不足。别看准噶尔等到处打仗,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不足。
  以前四部在一起,数十万人,却还打不过漠北喀尔喀,后来自己争牧场,逼的土尔扈特带走了二十多万人西迁,然后固始汗又带走了二十万人去青海,这就导致现在天山北的卫拉特部众大减,准噶尔部也就二十万左右,历史上准噶尔吞并卫拉特诸部,甚至后来把叶尔羌灭掉、又吞并青海和硕特汗国,最强盛时,也不过是六七十万人。
  而现在,卫拉特的盟主甚至还是扼鲁特的车臣汗。
  准噶尔跟叶尔羌以前也打过多次仗,但却有输有赢,甚至输的更多。
  “朕定下了秋后在敦煌会盟,这个事不会变的。”
  “现在还是来谈一下陕甘回乱后的善后事宜,那些回回如何处置?先锋军又如何安排?”
  皇帝在义安公主的婚礼上,坐在草原上,直接把这当成了总理处,对随驾的总理大臣们询问道。
  远处,蒙古王公贵族们喝酒吃肉,尽情时起来载歌载舞,悠闲快活,而这边皇帝却跟大臣们一边吃着手把肉,一边在谈论着下一步怎么灭掉叶尔羌汗国,又要如何处置刚平定陕甘回乱的先锋军。
  “臣建议当解散先锋军,就地遣散还乡。”
  “臣以为陕甘经此大乱,人口锐减,须要迁移人口屯田充实,倒不如直接把这三万先锋军就地遣散为民安置,或是转为河西屯镇,屯田驻守。”


第785章 拔沙俄堡
  皇帝敲了敲茶杯,将蒙古王公们的视线吸引过来。
  婚宴已经结束,现在皇帝跟王公们在喝茶,蒙古王公们喝的半醉,皇帝却还很清醒,即将要离开,但有些事情还得安排好。
  “近年来沙俄不断东侵,屡屡窜入漠北蒙古部落抢掠,且越来越嚣张狂妄,此绝不能容忍之事。”
  皇帝招手。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为皇帝取来一副地图,皇帝将之展开,漠西、漠北、漠南蒙古各都护府、都督府都已经按划界标示的很清楚,东面的女真诸部也有。
  在漠北草原的北边,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几大河,以及几条重要的支流下通古斯河、安加拉河、维柳尹河、维季姆河、阿尔丹河等都被标示的很清楚。
  而东面黑龙江河的上游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色愣格河等也有标注。
  车臣汗等漠北三汗,看着上面的柏海儿湖、大兴安山、阿勒泰山、杭爱山等,都不由的瞪大眼睛。
  他们对这些太熟悉了,自己手里也有漠北的地图,但哪及的上大明天子的这地图。
  心里暗暗比对,越比对越觉得圣可汗的这地图更准确更精细,甚至连草原北边的森林地区也划的这么清楚。
  土谢图汗则发现在北边的那些大河边,还画了不少城栅,上面甚至还有个数字。
  “这是?”
  皇帝指着那一个个城栅图标对王公们道,这就是沙俄哥萨克人翻越乌拉尔山,灭掉西伯利亚汗国后,一路东进所建立的据点堡寨。
  “这里,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汗交汇之处,原来是汉特人和曼西人世居之地,沙俄将他们称为尤戈尔人,看中了这里重要的水陆交通之利,在这里建立起汉特曼西斯克城,然后又在上游的鄂毕河畔建立了苏尔古特城,在上游额尔齐斯河畔建立了托博尔斯克和塔拉斯科城,这些据点都是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
  皇帝指着那一个个城栅图标,向这些蒙古王公们介绍着沙俄哥萨特人东进的路线。
  沿着几大河流和其支流,利用河流乘坐船只不断的东进,大致分成两条主要线路,一条就是从汉特曼西斯克,到鄂毕河的苏尔古特,再通过其右岸支流,进入叶尼塞河,他们在叶尼塞河上下游建立了图鲁汉斯克和尹列谢柏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城,这些城栅都是在1600年以后建立的。
  从叶尼塞河下游城堡图鲁汉斯克,往东直抵勒拿河畔的雅库茨克,这座城堡1632年建立,成为远东中心,设立了督军府。
  而在叶尼塞河上游,他们进入右岸支流安加拉河,建立了雷宾斯克、尹利姆斯克、布拉茨克等城,一路通往贝加尔湖西岸。
  这条安加拉河上的据点,大都是1628年以后建立的。
  而从雅库茨克沿勒拿河上朔,也可直抵贝加尔湖的西北,他们在那建立了乌斯季库特。
  也就是在这两三年,为了寻找一条更易入侵黑龙江平原的路线,哥萨克不再直接从雅库茨克南下翻越外兴安岭进入黑龙江支**奇里江流域。
  而是改从西面越过贝加尔湖,在湖东面建立起新的据点,通过色愣格河等,进入黑龙江上游的鄂嫩河石勒喀河尼布楚河等。
  湖东的巴尔古锡穆和屯(巴尔古津)就是在前年建立的,这也是建立在湖东的巴尔古锡穆河畔。
  本来被关押在雅库茨克的冒险者富商哈巴罗夫,就是靠给新任督军说自己掌握了一条从上游进入黑龙江平原的路线,才得以从牢里放出来。
  这个家伙也确实掌握了一条更近的路线,从先从雅库茨克招募了一支哥萨克佣兵,然后沿勒拿河朔河而上,进入支流奥廖克马河,一路向南,最后翻越外兴安岭,进入尼布楚河上游,顺河而下进入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在尼布楚河口,攻占了埃文基人的一个寨子尼布楚后,将此改名涅尔琴斯克,休整一番后,便沿大河而下,进入了雅克萨一带。
  这个线路比起原先从湖西绕西南到湖东,然后再石勒喀上游鄂嫩河南下,要更近更快。
  贝加尔湖一带,属于森林地区。
  在蒙古还附属于金朝时期,草原各部其实是分为蒙古系和突厥系的,蒙古部、鞑靼部,都是蒙古系的,而克烈部、乃蛮部、汪克部属于突厥系。而北面的贝加尔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