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以海这边压力松一点,尼堪跟吴三桂火并的概率就会加大许多。
对朱以海来说,他这次能够顺利的收复山东河南湖北三省,已经非常满意了,兵不血刃拿下。
接下来与其急着去打尼堪和吴三桂争关中,倒不如退一步,等一等,先把到手的这几地安稳再说。
尤其是把一直搁置没处置的金声桓李赤心等外镇、屯镇再好好整顿一下。
有王光恩等前车之鉴,朱以海是绝不会真正放心金声桓这种军头的,以前是为大局考虑,只能先忍着他,安抚着他们,任他们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对他们在地方上的胡作非为也只能忍着。
但现在既然有这条件了,就得先收归兵权。
只要把这些军头的兵权收了,把这些地方武装整编了,才能谈地方治权,谈地方财权,才能安定后方。
朱以海对金声桓等也还算是不错。
毕竟当初他们选择了归附,也是为他中兴做出了贡献的,所以现在只要愿意交出兵权,他也不会做那过河拆桥鸟尽弓藏的事。
“沉卿!”
朱以海把早拟好的一份圣旨交给通政使沉文忠。
沉文忠捧旨宣读。
“金声桓听旨!”
加封金声桓为昌国公,世袭,晋骠骑大将军阶,实封一千六百户,加太子太保,晋五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都督,东京赐甲第一座,赏奴仆百人,赐永业田一千六百亩,台湾三千亩地。
追赠祖上三代为国公,加封母、妻一品诰命。
荫一子为勋卫,一子入国子监,一子入讲武堂。
赐蟒袍玉带,银印金章。
赏银元一万块!”
金声桓今天自进了这厅中后,便一直有些坐立难安。
皇帝颁旨御营驻防各省,刘穆第八镇驻江西后,他就很不安了。刘穆的第八镇,本就是两镇御营合并的,兵马基本满编,颍州战后也没损失多少。
现在要驻江西,还要与江西的他的外镇和张安、王得仁等兵马合并,这哪还有他们位置。
果然,现在皇帝直接要调他入朝。
给的官阶头衔倒是很高。
五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的右都督,按现在的新军制,朝廷的五军都督府大体上恢复了几分明初五军都督府的职责,五军都督府现在是分到了统兵权。
而兵部则管调兵权。
都督府管的统兵权,还一分为五,分隶五个都督府。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也在内阁领之下,但五军都督府不归内阁统领,只听皇帝调遣。
兵部负责制订战略决策、处理国防事务,招募、检阅、调遣军队。
而五军都督府是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掌国大明军队的统领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
五军都督府互不统属,直接隶属皇帝。
而且出征时,皇帝选用将帅,另组建行营。
这样调兵权、统兵权、握兵权三分,兵部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两者相互牵制。
中晚明后,大明的五军都督府实际废了职掌,尽归兵部。
如今皇帝一步步重新恢复了五军都督府,实际上也是恢复了皇帝的兵权,尤其是现在五军都督府不归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更是既削兵部之权,更削内阁之权,加重皇帝兵权掌握。
五军都督府各掌握几省军队,但并不是把全国划分成五大块战区,而是如隋朝的十二卫统辖府兵一样,是交叉统领的。
比如江东省隶属前军都督府,而相邻的江西省则隶属右军都督府,浙江省则隶属左军都督府,福建省却隶属中军都督府,广东省又隶属后军都督府,他旁边的广西则又隶属前军都督府。
通过这样的交叉统领,尽量的削弱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避免威胁。而不是把岭南西南几省都划入后军都督府,把江南福建都划入右军都督府这样。
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不设大都督,而只设左右都督、左右都督同知等。
左右都督的级别很高,毕竟名义上统领全国五分之一的军队,但是只有统兵权没调兵权,真正军权都在皇帝手里,总理处协助处理军机事务,内阁都没有真正兵权。
左右都督都是驻京官员,实则反而不如各镇提督、各协总兵们等,毕竟不能直接统领军队。
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尤其是彻底的剥夺了统兵权,他辛苦招募训练的那一镇人马,他在南昌经营数年,如今却是一点兵权都没了。
可现在这形势下,他又没有了拒绝的权力和实力。
他明白,现在不管他答不答应,他都回不去南昌了,甚至他带来南阳的江西兵马,很快就要跟各镇重新整编了。
皇帝这几年来,一步步到如今,他是早料到会有今日,却又无可奈何。
如今终于到了这步,却是彻底的没了余地。
“昌国公,可是对封赏有不满吗?”
沉文忠念完诏书,见金声桓不上前谢恩接旨,直接提醒他。
“臣不敢,只是一时太高兴,得意忘形,臣失礼!”
金声桓一个哆嗦,他想到了王光恩,想到了刘承胤、黄朝宣、张先壁等那些反叛绍天帝,最后落得人头落地的将领们。
“臣金声桓谢陛下洪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知道自己根本没了半分反抗的余地后,金声桓内心满是挫败感,想当年他在左良玉麾下时,见惯了武夫大将们的跋扈,只要手里有兵,天子也难奈何。
所以他跟着左良玉南下清君侧,后来又随左梦庚降清,再又起兵反清归明,所做一切都只是为了手中的权势,只要有兵有地盘,效忠谁都无所谓。
但如今,天子权威如天,让他升不起半点反抗之心。
这几年他虽然一直还占据着赣北,可朝廷却也通过张安、王得仁等诸将,一点点分他的权,又一点点把地方行政、财税等权都收走,赣北百姓人心,早就向着朝廷,甚至他手下的兵,也都是领朝廷发的饷,他真要造反,估计也没几个人还会跟着他。
如今换这个结局,似乎也不太坏。
好歹还有个世袭国公不是,哪怕世降一等,也能传承七八代了。
王得仁封豫章郡公,实封一千户,加太子少保,赏银五千块,晋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张安封建昌郡公,实封一千户,加太子少保,赏银五千块,晋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其它江西各路团练等首领如阎罗总、揭重熙、曹大镐、张自盛、洪国玉、王来八、傅鼎铨、杨起龙、魏汝庆、王三岩、宁文龙、陈德容、罗亚福等原义军将领,都是招募兵马起义反清,后来整编为团练。
这次也都被朱以海加官晋爵,各以其功勋级别等,赐封侯伯子男爵位,加官晋级。
一些调入御营,一些调入中央,还有一些调入他省,以此换取对地方团练的进一步全面整编,换取控制权。
面对皇帝的这旨意,一个个江西的将领们,都上前谢恩领旨。
张安是蛮族出身,他率领的是号称龙武新军的蛮军,曾经上报五万人马,后来点验、整编,保留五千驻于赣北,这次也是在裁撤整编之列,要在赣南山区设屯镇,但却并不是以张安为团镇总兵,而是同样调他入朝。
他很不满,当堂表示抗议,但皇帝好言相慰,说调他入朝重用,他的龙武军的军官们也多升赏重用。
龙武军的精锐峒蛮,也会提拔到各镇御营重用,剩下一些也会是赣南屯镇的主力,朝廷会给他们分田授地,就算裁汰的也会给他们优先购买地方变价出售官田的资格。
不管他如何反对,朱以海满面笑容安抚着,却丝毫没有妥协。
最后他也只能满怀怨气的领旨退下了。
大家看着这个蛮子,都为他捏把汗,要不是皇帝圣明,就以他这行为,如此忤逆顶撞天子,就差点要脑袋落地了。
不过就算现在没砍他,但入朝后,估计也只能一辈子冷板凳坐到死的,真是个山蛮子,这脑袋就少根筋吗?
江西赣北的这些军头们被一次解决。
湖北湖南汉中贵州等地的军头,反倒好解决些,这些地方之前也已经整顿过几次了,这次皇帝也把一些军头调入中央提拔升官,一些则调入其它省任用。
又从两广湖广川陕抽调了一些外镇屯镇和原先的省营兵,南下云南广西贵族和海南驻防,组建新的屯镇。
并调许多这次整编载汰下来的外镇屯镇团练兵为驿卒,重新恢复通往川陕、川滇、湘贵等驿路,各地建立驿屯。
也有不少外镇屯镇团练等军官,这次转为文职。
皇帝的意图十分明显,只信任御营京营,正以御营全面取代省营、外镇,对此大家虽感觉有些不公平的失落,却又觉得理所当然,换谁也会这样。
皇帝现在的处置,都已经算是顶照顾大家了。
“给大家一年时间,完成整编,一年时间,还要扫清各自防区内的流贼盗匪,整编、训练、剿匪、安民,这是你们接下来一年时间里的主要任务。粮、饷、军械,朝廷会全力供应保证你们,但你们也必须拿出成绩来。
还有一点,朕给的粮饷已经够丰厚了,谁要是敢克扣兵饷,甚至吃空饷,后果会非常严重,朕的耳目遍及全军每个角落,谁敢克扣兵饷,贪污公用,到时可休怪朕不客气。”
第706章 龙武
朱以海特留五位义子一起用餐。
军中伙食也简单,皇帝也不喜欢搞什么排场,仍是惯常四菜一汤,一道烧鹿脯,一道炖野猪肉,还有个辣炒兔子,然后便是一道桐柏豆筋,加个凉拌马齿苋,一个紫菜蛋汤。
鹿和野猪、兔子,都是朱以海会后带五个义子和两位皇子一起射猎到的,连马齿苋都是野外采摘的。
菜是秦王和汉王动手做的,烹饪的还不错,五位义子连连称赞。
鹿很肥美,留了块鹿脯,其余的皇帝让人给随驾的大学士、总理大臣们,其余的则赏赐给了各镇提督、总兵们。
剩下的野猪肉赏赐尚书侍郎、副将参将游击们。
朱以海看着这五个义儿,给他们每人夹了一大块烧鹿脯,“这鹿是朕亲自射猎的,但也有你们围赶的功劳,又是你们宰杀分割,两位皇儿亲自烧炖,你们多吃点。”
“谢陛下,谢秦王、汉王殿下。”
朱成功虽然年纪不大,但在五义子中却是排行老大,在这次新调整中,朱成功改任水师提督,为新编第二十四镇提督,驻于山东半岛的青岛港,登州、烟台都是他舰队的驻防区。
从福建行营总兵转为驻防山东水师提督,这明显是升了,因为山东是京畿要害,他的二十四镇,也是水师第一镇,堪称皇家水师。
朱胜利、朱鹏飞、朱忠义、朱定国也一起谢恩。
论年纪,其实是朱胜利最长,他的资历也挺老,又有顺营背景,难得的是皇帝一直信任,而他几年来也没辜负过皇帝,不仅是侍卫御前,还是在湖广组建行营,安定上游,都是立下不少功劳的。
其实自从朱以海有了子嗣后,朝中也有不少臣子建议他,没必要再收养义子,对朱成功等人,可以让他们恢复本姓,不再是皇帝义子。
义子也是子,在臣子面前,那是天子义儿,大学士也得见礼的,地位太过特殊。
不过朱以海却对这些奏章都没回复。
当初收郑森为义子并赐姓朱,确实有拉拢福建郑氏之意,他一开始甚至给郑家放风声要以公主许婚收郑森为婿的,后来他入朝,赐国姓收为义儿,比赐公主选为女婿更进一步。
虽说眼下形势不同了,但朱以海挺欣赏这几位义儿。
现在朱成功为第二十四镇水师提督,其它四人也都是御营一镇提督,
朱胜利第九镇驻湖南,朱忠义第十八镇驻河南,朱鹏飞第十九镇驻陕西,朱定国第二十镇驻湖北。
都是镇守一省的大将,爵位也都加封至郡公。
皇帝对他们是格外的赏识,就连归附不久的朱定国都得到这般待遇,朱定国对朱以海现在都是十分感激。
朱定国外号外人敌、小尉迟,虽然也有人暗里称他三姓家奴,但朱定国却知道皇帝仁厚,对他们这些人既往不咎,在关键时候还能救他们一命,并接纳他们,对他更加的赏识看重,这位年轻的农民军将领,不识得多少字,却知晓忠义。
“陛下,臣有一事不吐不快,请陛下提防峒贼张安,此人在御前便敢顶撞忤逆陛下,还口出不逊,满情怨愤,回头肯定会谋乱做逆。
峒贼本就叛服不常,须得小心放虎归山,以为后患。”
朱定国年轻,但在西军中征战多年,见识过多少言而无信的反军头领,那种背后捅刀子的事,在农民军中太常见了,甚至张献忠本就是个反复无常的代表。
峒贼在明代其实是个挺特别的群体。
朝廷也称他们为峒蛮,张安和他的龙武新军,其实是南赣贼,朝廷称他们为峒贼,不过他们并不是侗家。
早年王阳明为南赣巡抚剿匪,剿的其实正是这群人。
这群人成份比较复杂,是活跃在江南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的那片山区的一群人,有畲人、猺人也有客家人、汉人等等。
在明中期的时候,江西赣南地区,当时地广人稀,有的地方几十里都没有人家,跟当时湖北的郧阳那边差不多。
而明中期灾荒不断,吏治腐败,各种苛捐杂税,地方上的鱼肉百姓,让许多百姓破产,为了逃避赋役,许多百姓就逃亡,成了流民。
陕西河南湖北有百万流民涌入郧阳地区,而江西广东则有大量流民进入南赣地区。
他们进入山区垦荒种地,甚至进山跟畲族人一样刀耕火种,在山里过着游耕射猎的生活,逃税避役,被朝廷称为流民。
地方官为了征税,于是就进山编户征税,甚至拉人服役等,流民进山,生活也并不容易,朝廷各种赋役下来,百姓哪承受的了。
于是继续抗税,官府便称他们为匪,派兵进剿,烧他们山上的房子,抓他们的人,于是这些人就联合起来反抗官府,不仅袭击官兵,还下山攻打城乡,劫掠富户,甚至抢劫商旅。
整个南赣四省交界山区,就成了法外之地。
朝廷越剿的厉害,匪乱就越严重。
后来王阳明去做南赣巡抚,把四省的这些地区军政统归他管,王阳明没有单纯的剿,而是剿抚并用,并降低税赋,推行十家牌法,订立乡约等等手段,很成功的招抚了许多南赣匪,也新设了不少县乡,把动乱安定下去。
不过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
因为治标没治本。
本就是许多百姓负担太重,活不下去。
到了明末,中原地区百姓都活不下去,造反的农民无数,南赣山里当然也不例外。
许多早期移民过去的汉民,也就是客家人,还有明末时逃亡过去的内地百姓,加上地方上的畲族、猺人等少数部族,为了生存,于是纷纷又起来为盗了。
当然,他们一般自称义勇,但剽掠乡里,抢劫大户商旅,肯定算不得什么义勇的。
当初鞑子派金声桓等出兵江西,江西就有地方士绅奉大明宗藩起兵,他们就曾封官授爵招募了四支峒贼。
张安就是当时四营之一,他的营号称前左营。
后来他这营人马倒是越拉越多,人马号称数万,在南面甚至控制了不少县乡,朱以海委派的万元吉、杨廷麟等在江西也是到处招募义士贤绅,也拉拢了这个张安。
因为张安兵强马壮,还授了他一个龙武新军的番号。
张安后来带着龙武新军北上,还划了饶州广信给他驻防,给了他五千正式兵额,不过他的那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