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44章

海上升明帝-第44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哨副,你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倒是有两个女儿,一个十四一个十六,长相也还算端正,这些年动荡,也耽误了婚配,如今还待字闺中,不知赵哨副可愿意见一面看看?”
  岳贵自称岳飞后裔,岳家在南召定居多年,人丁众多,之前甚至修起了两座岳家寨,岳贵长的五大三粗的,却也有个秀才功名在身。
  岳家以前还有几千亩地,还有铅矿、铁矿,还经营钱庄、当铺、粮铺、布店等,在崔庄这十里八乡,那是有名的豪强。
  正常年间,岳家这样豪强,可不会瞧的上一个小小的哨副。
  但如今嘛,岳贵可是十分乐意嫁个女儿给赵小楼的,年轻,有前途,做为御营军官,那更是安全保障。
  赵小楼还没来的及答应,岳贵却又提出,说若是他能看中一个,到时岳家还会给丰厚陪嫁,说他早就为女儿准备好了陪嫁。
  岳贵直接说出了给女儿置办的嫁妆,现钱就是金十八两,银八十八两,另外首饰、衣赏、家具等值三百余两,甚至还有二十亩田,总价值不下八百两银子。
  这个嫁妆在万历年间,在地方士绅豪强里,都算是较富裕的,一般富家陪嫁也就是在一二百两间。
  晚明以来,婚嫁习俗,男方给娉礼女方给陪嫁,女方陪嫁基本上都是要按娉礼一陪一,甚至翻倍赔嫁。
  甚至越到后面,陪嫁越来越多。
  女儿妥妥是陪钱货。
  不少地方嫁女儿甚至破产的,尤其江浙一带。
  嫁妆少了,嫁到夫家就会被冷落甚至欺负。
  所以富者往往陪嫁给的多,甚至几倍于娉礼,甚至导致福建浙江那边溺女婴现象严重。
  普通庶民之家娶妻娉礼,一般是几两到十几两,婚宴等花费另算,而富者之家,往往娉礼就是几十两甚至一二百两,而陪嫁就是翻倍给。
  在晚明后,婚嫁的娉礼陪嫁负担,是家族很大的一个负担。
  御营当初给士兵娶妻帮付娉礼,甚至不用女方陪嫁,御营替办一份陪嫁,虽娉礼和陪嫁都不算很丰厚,但确实是给士兵的一个极好福利,也为不少穷人嫁女减轻了大负担。
  当初许多浙东浙西招的兵,都是穷人,能发老婆还有什么可挑剔的。而许多百姓受战争动荡影响,也是朝不保夕,不用办嫁妆能嫁女儿,还能收笔娉礼,甚至女儿还是嫁给御营兵,也是极其愿意的。
  “岳公,我当兵几年,虽兵饷丰厚,可也是刚提哨副不久,之前的饷也大都买田置地盖房子了,手里没多少了。”他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岳贵准备了价值八百两的陪嫁,他就算拿一半做娉礼,也得四百两,他哪拿的出。
  就算现在他升了哨副,其实饷银也没提多少,哨长是月饷九块,哨副是六块,上等战兵四块五,排长四块八。
  他比上等兵一月也就多一块五,他一天的饷是两钱银,另外一个月有六斗月粮。
  做为哨副,是还有点职钱,还会有点公使钱,如果公用有剩余,也算是他们的补贴,但御营制度下,营官以下,其实收入都不高。
  要从营官开始,才算是收入较丰,营官一月五十两,他一月才六块,相差好多倍。
  而御营一年其实才发九个月饷,要存三个月,故此他一年基本饷才五十四块,还要寄回家。
  四百块,他得攒多少年。
  岳贵却笑着摆手。
  “御营的规矩我懂的,咱们按御营规矩办,你要是瞧的上小女,到时给十块银元做娉礼,我给多少陪嫁,那是我自个的事情。”
  “我是比较看重赵哨副这个人的,觉得你年轻上进有前途,我也希望我女儿将来能跟着你过好日子,将来赵哨副成为将军,封妻荫子,我女儿也能得个诰命。”
  见赵小楼愣神之际,岳贵直接拍掌,然后便有两个年轻姑娘进来。
  “赵哨副请喝茶!”
  两个姑娘进来,落落大方。
  赵小楼一开始还没回神过来,等那清脆声音在耳边响起,他抬头一望,才赫然回过味来,这两位姑娘,眉目间有几分岳贵的样子,长的挺端正气质,声音也好听,当就是岳贵说的那两位女儿了。
  “谢,谢姑娘。”赵小楼倒是一时慌了手脚,连耳朵都红了起来。
  这大家闺秀,他还真没接触过。
  虽在军中也算开了眼界,还跟着刘队副读了书认了字,但自认土狗一个,跟这身着绸缎的姑娘真是话都结巴了。
  岳贵咳嗽一声,两姑娘便又告礼退下。
  “赵哨副,你觉得我这两个小女如何,哪个更入你眼?”
  “都好都好,”赵小楼慌乱答道,然后看岳贵笑起来,便又赶紧解释,“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我,我都听岳公安排。”
  “哈哈哈,请赵哨副稍坐。”
  岳贵转身离去,赵小楼坐在那里满脑子都是刚才两姑娘的样子,倒是想着想着傻笑起来。
  “赵哨副?”
  赵小楼回神见到岳贵回来了,“岳公。”
  “我刚才进去问了两个小女,她们对赵哨副也很有好感,觉得赵哨副很纯朴忠厚,是个可托付终身之人。
  要是赵哨副不嫌弃,便由七娘相娉如何?”
  七娘是那个姐姐,族中排行第七,今年十六。
  赵小楼哪有不愿意的,傻傻的点头。
  岳贵便笑着说那就约定了,然后还特意问赵小楼的年庚八字。
  赵小楼离开的时候,岳贵还让七娘来门口相送,七小姐还给赵小楼一个香囊,搞的赵小楼晕晕乎乎的,走出门外都还在傻笑着。
  亲兵牵马在那里等着,他都视而不见走过去,亲兵追上,“哨副遇啥喜事了?”
  “我要娶老婆了。”
  亲兵笑道,“我也要娶老婆了,”
  这一哨战辅兵近两百人,其中一多半是还没娶亲的,本来御营规矩,得到上等兵才有资格御营配老婆,还得排队。
  可这一次,本地百姓都想把女儿嫁给御营兵,李宝泉和郭宝庆他们面对百姓的热情,和士兵的期盼,最后几经商议后,也决定给没娶亲的都配个姑娘。
  百姓也不要什么彩礼这些,但哨里和乡里一起出十块银元给姑娘家做娉礼,然后再替姑娘家出五块银元为陪嫁。
  还为士兵们举行集体婚礼。
  一对新人要给他们出娉礼、陪嫁十五块,一百多对,得两千来块。
  李宝泉说要给上面打报告,结果郭宝庆和岳贵程升他们表示,这钱也不多,而且是军民联姻的好事,本地乡绅们愿意出这笔钱。
  本乡的那百余士绅大族,纷纷康慨解囊,很快就筹够了这笔钱。
  这些人都很积极,反正一家也要不了几块钱。
  他们对这次联姻都很积极,如岳贵,两个女儿都成功嫁给御营军官,七娘嫁给了哨副赵小楼,九娘嫁给了排长宋恩,先下手为快,一下子抢了两个军官女婿。
  其它如郭宝庆、程升等也是下手很快,纷纷抢到了中意的军官女婿。
  这一百多个名额,倒是被这些豪强们抢占了大半,普通百姓家姑娘都还机会呢,这些士绅豪强看中的不是那十块银元娉礼,他们各自都出了嫁妆,多的如岳贵家一个女儿嫁妆价值八百两,其它的多的也是三五百两,少的也一二百两之多。
  许多御营士兵们被天下掉的馅饼砸中,不用自己掏一分银子,白娶一个年轻漂亮媳妇,军营补贴五块嫁妆,姑娘家还带回丰厚嫁妆。
  就算是娶的普通人家姑娘,那也是没花银子白得一老婆。
  上下都非常欣喜。
  李宝泉他们把报告打上去,鲁阳关的朱以海听说此事后,却也仅是笑了笑。
  “虽然他们做法有些不合规矩,但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是强迫,都是自愿,不值得鼓励却也用不着反对。”
  兵部尚书沉犹龙提醒,“还是违反了军中规定的,御营士兵娶妻,得达到条件才行,而且得排队,要不然都要娶妻,军中也负担不起。现在他们这样搞,一下子全给娶了,别的部队怎么办?”
  文安之笑着道,“我看这个事情,也不是坏事,但确实违规。这样,这次娶妻的这哨士兵,十五块的彩礼、娉礼以及婚礼的花费,御营只给他们报一半,剩下的要由士兵自己承担,要是一时手头紧,可以分期偿还。”
  朱以海想了想,“也行,无规矩不成方圆,以后可以加上这条,达到条件的御营兵,可以排队等候御营帮忙娶妻,若是未到条件的,自己娶妻的,军中可按正常标准报销一半。”
  “这次李宝泉赵小楼他们,也不用处罚,不是什么大事,况且他们出关后,收复崔庄乡以及恢复地方有功,给全哨官兵,都发一笔赏钱吧。”
  “陛下这是要给他们补上这没报销的一半了。”文安之笑道。
  “将士们为国征战,他们能早日娶妻成亲,这是好事,告诉各镇将领们,打仗之余,也要积极的为将士们考虑好这成家之事。行军驻防期间,有条件的就要积极的促成,士兵们有了妻子有了孩子,有了家,也能更安心踏实。”
  朱以海对当兵的向来好,尤其是御营兵,这是他的基本盘,他毫不吝惜对他们的赏赐,御营集团,就是他最坚实的依靠,必须得优先保证御营将士们的待遇。


第705章 鲸吞
  南召、叶县、裕州,南阳的北面三城,加上东面的泌阳、桐柏、舞阳三城,随着明军从北、东两面推进,都迅速的被占领。
  鞑子不战而走,远远闻风弃城而遁,各地堡寨、乡团,也都纷纷受抚,一旨圣谕,全都散寨归农。
  明军在北面还仅派了第一镇的第一协出关,东面也仅是第十八镇的一个协推进,就拿下了六城。
  迅速在两面派官选吏,编练保甲,清理田地,登记户籍,赈济灾民,恢复生产。
  一片火热。
  南召崔庄乡驻防的李宝泉哨,还因为给全哨所有未成婚的战辅兵在当地娶亲一事,引的全军轰动,而皇帝对此事的处置,也引发各镇纷纷给军中弟兄们娶妻浪潮。
  大家一边剿匪招安,一边忙着军民联姻,好不热闹。
  御营只派了两个协进入南阳外围,夺取六城,却是给了南阳巴思哈、武关尼堪极大的压力,他们只能不断的催促湖北八旗赶紧加速北撤。
  郧阳王光恩的自尽,徐启元等的投降,更加剧的鞑子的恐慌。
  徐启元等投降后被杀,出人意料,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七月底。
  朱鹏飞朱定国两义兄弟止步谷城一带,开始回头整编兵马,清剿流贼,招抚堡寨等,也是忙的不可开交。
  而湖南的朱胜利与夷陵的李赤心已经顺江而下,进入了已经撤空的荆州。
  这座荆江重镇,便再次易手。
  几年前,李赤心等一攻失败撤退,后来归顺绍天朝后,再攻得手,却很快主动撤离,如今终于还是再次回来。
  日月旗插上荆州城头,迎风飘荡,这座空荡荡的城池,也显得精神起来。
  数日后,朱胜利与李赤心的军队,顺军又连取公安、石首、监利、沔阳、潜江、天门、汉江等城,最终一路抵达汉阳和武昌。
  此时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江夏的清军,都已经撤离,从江西江北方面开过来的明军,也朔江而上,收复了空城的黄州府黄冈城和武昌城,
  八月初一日,两军顺利在汉江口会师。
  中秋。
  在这节日里,朱以海骑马进入了南阳城,汉江上游的郧襄行营朱鹏飞朱定国高必正军团,陕洛行营的皇帝御营中军集团,还有豫东的郑遵谦、朱忠义、刘穆军团,荆江行营的朱胜利、李赤心、袁宗第军团,江南行营的张名扬、金声桓、张安、王得仁军团,也都赶到南阳会师。
  整个湖北和河南,都宣告光复。
  这次几乎没有费一兵一卒,朝廷就是在后面赶着鞑子,鞑子撤离一城,明军收复一城。
  对于皇帝的这次部署,不少将领认为错失了一个极佳的围歼机会,可皇帝坚持,严禁任何将领违旨出兵拦截、包围清军。
  就这样赶羊一样的,把他们全都从湖广赶到襄阳,赶到南阳,最后赶进了武关商洛。
  湖广河南不战而下。
  各路兵马汇聚南阳。
  可皇帝也并没有急着追击进入关中之意,并没有提出攻打武关的计划。
  反而是再次颁布了关于各路兵马整编的旨意,要加快各镇整编。
  金攻玉第一镇驻山东,张全第二镇驻河北,
  郑遵谦第七镇驻江北、刘穆第八镇驻江西、朱胜利第九镇驻湖南,张世鹏第十镇驻四川,
  袁宗第第十一镇驻贵州。
  朱忠义第十八镇驻河南,朱鹏飞第十九镇驻陕西,朱定国第二十镇驻湖北。
  孟宪领第三镇驻浙江,张鹏翼领第四镇驻江东,卢象观领第五镇驻福建,张名扬领第六镇驻广东,
  杨伯兴领第十二镇驻广西,刘世勋领第十三镇驻云南。
  郑继武领第十四镇驻甘肃,李赤心领第十五镇驻辽东。
  张名斌第十六镇、秦翼明第十七镇拱卫京师、随侍护驾。
  京营三镇为第二十一到二十三镇,分别驻守南京应天府,东京奉天府还有兴京绍天府。
  水师四镇则为第二十四到二十七镇,分驻辽东旅顺,山东青岛,江东镇江,以及岭南广州。
  眼看着湖广的清军撤进了武关,朱以海不急着出兵攻打。
  却下了出人意料的命令。
  除第十六镇、第十七镇御营,以及京营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镇外,其余各镇,都在南阳过完中秋后,返回各自划分的防区驻地,完成与地方部队的整编。
  
  福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甘肃、陕西、辽东十一省,除各驻一御营新编镇一万五千兵外,还编一个屯镇一万五,屯守偏僻山区,且耕且守。
  其余省不再设屯镇。
  各省设一二团练镇,平时为农,冬春集训,战时协防。大体是一省设一镇,一道设一协,一府设一标,一县设一营,平时只在本驻区训练协防,非重要战事不出防区。
  原来各外镇都与各御营整编合营。
  御营外镇裁下来的,优先进屯镇,屯镇裁下来的优先进团练,团练再裁下来的,可以优先选为驿卒、地方衙门役吏。
  “如今大军云集,陛下何不一举攻入关中,把尼堪、吴三桂一起灭掉,然后挥师直捣北京?”
  “鞑子已经迁都燕北了,”朱以海吃着块桂花月饼,很平静的对抵达南阳的各镇大将和随驾的大臣们道,“如今大军云集南阳,但是南阳根本供应不了这么多军队的粮草器械,兵越多负担越重,
  而尼堪现在重兵云集武关,我们强攻,他必然顽抗。”
  朱以海不愿意强攻武关,武关较险,强攻伤亡大,而且吴三桂肯定会坐山观虎斗,不如先把各路兵马撤回,返回划定驻区,让他们去与地方部队整编,合并掉地方的外镇、屯镇等地方武装,并进一步招降堡寨,剿灭贼匪等,既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也能安定地方,尤其是新收复的山东河南湖北诸省,以及土司众多,本就不怎么安稳的西南云贵桂巴蜀等地。
  如今河南湖北等地救济安民都需要大量粮草,供应不了太多云集在此的军队。
  而且朝廷逼的急,尼堪极可能与吴三桂联合起来,倒不如就这样留几镇人马在这里堵着,尼堪反而会耗不起。
  他要么出关来跟明军决战,要么就只得继续往关中去向吴三桂借条路。
  甚至是去灭了吴三桂这个反骨仔夺取关中。
  朱以海这边压力松一点,尼堪跟吴三桂火并的概率就会加大许多。
  对朱以海来说,他这次能够顺利的收复山东河南湖北三省,已经非常满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