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明白为何给洪承畴钱谦益李过高一功等这些人封官授爵。
反而许多有名望的大臣诸名丁魁楚方逢年陈盟陈子龙冒辟疆等这些人,却是疏远斥责。
这不符合亲贤臣远小人的明君做法。
“你们还太年轻,以为这世上的事情非黑即白,但事实上,并不止有黑白,而且你所看到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
更何况,朝政要复杂的多,王朝统治的核心,是统治,而不是对错。”
“为了统治,就可以不分对错了吗?”秦王问。
朱以海合上资治通鉴,微微笑了笑。
“你跟父皇说说,你觉得什么叫统治,什么叫政治,皇帝又是什么?”
“皇帝是天子,统治万民,管理朝政。”十三岁的皇子回答。
“也对,却又不全对。”朱以海摇摇头,“父亲这么跟你说吧,天子虽是万民之尊,却并非都是生下来便是皇帝,也不是君权神授,直白一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也。”
这话震的十三岁的秦王朱弘甲愣在当场。
“你生在大明皇族宗藩之家,可你七岁就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被掳往关外为奴六载,你当比一般人经历更复杂,就说努尔哈赤、黄台吉、福临、多尔衮这些虏酋为例,他们以前也只是大明臣妾,羁縻之部落首领,可为何却能够侵入中原,夺我都城,建号称帝?”
“是天命吗?”
朱弘甲勐摇头,鞑子绝不可能有天命。
“你在关外呆过,对鞑子应当有所了解,若你仔细的了解他们起家历史,就会明白,这不是什么天命,不过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努尔哈赤父子懂得结盟罢了。”
“父皇再告诉你一个真相吧,所谓政治,其实就是结盟。不断的结盟,结成一个又一个的利益共同体,让更多的人成为你的盟友,然后你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打击另一小部份人。”
朱弘甲似懂非懂。
这些其实都是帝王术,是封建统治的真正核心,君权神授那些,是说给天下百姓听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地位的。但真正统治的底层逻辑,却不是那些。
这种帝王术,本来不应当告诉太子以外的其它皇子,不过朱以海今天还是打算跟两个少年皇子好好讲一讲。
“我能当皇帝,固然有我是太祖后裔原因,但这只是一个称帝的条件,真正能让我稳坐如今帝位的,是我亲手建立了御营,建立了一支能战之兵,所以我能击败入侵中原的鞑子,也能扫平那些想趁机也称王称帝的藩王或乱臣贼子们。”
弘甲被冲击的很厉害,“兵强马壮就能当皇帝吗?”
“如果你兵强马壮到天下无人能敌,当然你就能当皇帝。不过想做到这步,也是非常难的,当然,换句话说,如果皇帝连兵马都掌控不了,那他就当不稳皇帝。”
“回到你开始那个问题,父皇为何要对许定国、洪承畴、丁维岳、李过等等这些人宽容?这样做是否对忠贞大臣们的不公?”
“站在皇帝的角度,站在统治的角度,我们考虑问题不能跟普通百姓一样,这个人忠心,那个人曾经是流贼,那个曾经是汉奸,那个曾经叛乱,不能以这样的角度考虑,而是要分清主次矛盾,考虑好利弊得失,或者简单点说,得结盟。”
“得始终拉拢大多数,这样自己才能掌控大局。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必须结盟,而为把更多的人拉拢到自己的这边,就必须利益交换、妥协。”
“父亲为何要招安顺营、西营?因为父皇要驱除鞑虏,要收复中原,为了这个大目标,就得适当妥协。”
朱弘甲深受刺激。
“这样不公。”
朱以海摇头,然后掏出两个本了来,一个红本一个黑本,他拿出黑色小本子,翻开,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还记录着许多事情。
一件件一桩桩。
比如许定国,如此嚣张跋扈,如何叛明降清,反正后又如何在地方逼捐强征,全都记录着呢。
“朕都记着呢,但是,心中有数,不代表我们就容不得半点沙子。现在,不是动手的时候,我们得忍。”
和光同尘,不意味着就同流合污。
许定国现在肯抗清击虏,那么就得予以些容忍。
直白点说,现在朱以海主要精力是对付鞑子,暂时也腾不出手来收拾同样愿意打鞑子的许定国。
“那将来秋后算账吗?”
“慢慢来,现在许定国是我们共同驱虏的盟友,不能现在把盟友变成敌人,明白吗?至于他的问题,将来再算。当然,过是过,功是功,将来也是要算清楚的。”
许定国也好,洪承畴也罢,现在都是团结抗虏的对象和盟友,要借他们之力。等将来鞑子灭了,当然也还得清理整顿一波。不过朱以海也会考虑到他们的功绩,可以将功赎罪的。
“父皇跟你们说这些话,是要告诉你们,就算天子,也不是天生的,这皇帝的权力,也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都得有依托保障才行。”
“不要把别人都推到你的对立面去,不要树敌太多。”
两位皇子似懂非懂。
如许定国等这些军头们,论实力当然是远不及朱以海。只要朱以海要对他们动手,那现在自然是能够讨伐诛灭他们,甚至如洪承畴钱谦益土国宝马国柱等等这些人,要收拾也可以。
但朱以海一直很克制谨慎。
关键还是不想外乱未定又起内乱,在共同抗清的这面大旗下,把这些什么闯贼、西贼、什么降顺、降清,流贼、土塞、土司等等各方势力都联合起来,这才能够强大,才能够一致对外,才能迅速整合力量灭掉鞑子,而不是跟崇祯、弘光时一样,外患如头顶之剑,内部各方势力还在你争我斗。
“朕现在就一条底线,只要肯抗清的,都可以团结争取,只要一致对外的,以往之事,都可概不追究。
就算许定国这些军头,李际遇这些土寨,耿仲明这种兵贼,他们现在所行之事,虽然也还与我朝廷格格不入,但还是得抓大放小。”
建虏以前其实也是这样做的,只要肯降,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或是什么,他们看中的是他们的本钱,是他们的实力,是他们能够带来对明战争的帮助,所以官阶爵位等等都不吝惜。
历史上李渊起兵反隋,从太原进军关中长安。
所过之处,到处封官授爵,路过村庄城镇,见人就授散官。
俘虏了隋朝的官军,对那些不愿意加入的不仅释放他们,甚至还都给五品散官让他们回去。
也没有什么告身官印官服这些,直接拿张白纸写个散官名,相比起隋炀帝在被突围兵围雁门时许诺守军的勋官散阶,解围后居然舍不得兑现相比,李渊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段很高明。
他甚至对那些各地割据一方,肯主动上表归附的军阀们,如杜伏威等统统封王相赠。
都说李渊夺天下容易,但李渊的策略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同样道理,朱以海起兵之初,就一心打造一支自己的兵马,但他也并没有放弃联合其它势力一起抗清。
到如今,各方势力汇聚他旗下,才有这般形势。
“那如果吴三桂来投,陛下也要接纳吗?”弘甲问。
朱以海不以为然。
“朕一直在劝降吴三桂,只要他肯降,朕为何不接纳呢?”
当前一切,都只为击败鞑虏,收复中原。等灭掉这个最大的敌人后,再慢慢来收拾中原不迟。
耿仲明也好,吴三桂也罢,或是洪承畴、钱谦益、张国柱、李成栋等等这些人,在合适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最终的审判的。
“吴三桂会降吗?”
朱以海仍然是不以为然,“吴三桂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不过是个精致的利己者,他当初既然能开山海关降清,你说他为何现在就不能再反正归明?”
“如果吴三桂要求过份呢,比如说他要封王?”
“呵呵!”朱以海不屑一笑。
第697章 关宁吴军
长安。
吴三桂召集麾下诸将齐至长安。
“鞑子气数已尽,咱们不得不考虑下追随的弟兄们将来啊,王爷。”鞑子所授总兵,二等公爵的何进忠带头进言。
副将,一等侯爵的杨坤也端着酒杯起身,“王爷,绍天中兴,气吞如虎。绍天大帝宽厚仁慈,既往不咎,愿意给我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甚至做了这么多许诺,愿意将关中仍交与我等镇守,编为外镇,保留职衔,王爷还有何可犹豫的。”
一群武将都有些急不可耐的劝吴三桂降明。
何进忠杨坤二将为首,其余孙文焕、吴朝忠、李可植等二十一员副将,皆被鞑子新授三等侯爵,另授记名提督衔。
参将邴国钤、许学颜、何起龙等五十二人,皆加二等伯,授总兵衔。
游击马春、王胜宗、刘正民等五十二人,皆加三等伯,加副将衔。
鞑子对吴三桂的这支人马也是用尽恩赏,百般笼络了,原游击以上的将领,俱封爵,加衔。
可这并没有换来何进忠等的忠心。
反而让他们越发觉得鞑子气数已尽,争相要逃离满清这条破船。
尼堪亲自来西安宣旨调兵。
但这些军将没有一个愿意再为鞑子效力,明军势吞如虎,现在再为鞑子卖命,那不是逆势而行吗?
吴三桂看着这些在关外就跟随自己的旧部诸将,沉默着没急于表态。
这是他手里最后的本钱,也是唯一的筹码了。
南下后也折损了一些兵马,但今年他也就地征召补充了一些,现在总共还有五万多人马。
明军破颍州,接着就要围南阳,然后就要尽取荆襄收复湖北,下一步就是要奔关中来。局势对于满清对于他来说,都是危如累卵。
济尔哈朗和尼堪还想再拼一把。
但吴三桂看到的却是鞑子必败之局,明军另一路十万人马,都已经在河北连下数府,已经打到保定城下了。
济尔哈朗都在忙着迁都燕北。
朱以海一遍遍的派使者来劝降,吴三桂也从一开始的坚拒,到如今的十分客气。
他现在唯一还在犹豫的,是对朱以海并不信任。
“王爷,那么多人也曾降过清,但反正过后仍得绍天帝重用,咱们手里握着关中还有五万多人马,不比耿仲明、金声桓、土国宝等强吗?再怎么着也比李过、高一过、李定国这些贼寇更得信任吧?”
“他们如今能够封公封侯,咱们凭什么不能?”
绍天帝给的条件是越来越好,关中交给吴三桂这原班人马镇守,为外镇。
吴三桂改封为潞国公,世袭,实封一千二百户,加太子太保,授陕西提督总兵官。
没给王爵,但大明异姓不封王,绍天朝封王的两位异姓都是死后封赠,靖南王黄得功和涪陵王秦良玉。
耿仲明、米喇印、贺弘器、李赤心、金声桓等都是外镇。
给吴三桂的封赏还是不错的。
而他的五万余部众,朝廷提出设立一个外镇,编额一万五。其余为屯镇、团练,关中安置。
何进忠等将领,原品级上晋一级,原是游击的晋参将,参将的升副将,副将的升总兵,总兵的升副提督。
参将俱授终身男爵,副将俱授终身子爵,总兵俱受终身伯爵,副提督授终身侯爵。
以后立功,可叙功转世封。
各种条件开的非常诱人。
吴三桂还在犹豫,并不太相信。可何进忠等人却已经很心动了,现在的局势他们也很煎熬,原本想着打进四川,然后去云贵,管他中原如何争夺,他们在西南建立一块自己的地盘,远离纷争。
可去年他们回关中平乱,结果李国翰虽杀了张献忠,但却丢了汉中,他们也只能困守关中。
能够脱困上岸,自然是求之不得。
何进忠宁愿要大明给的终身侯爵,也不要鞑子给的世封二等公,鞑子马上就要完了,他们的爵位也是一钱不值。
“绍天帝已经到了洛阳,据说他的御营精锐也都往中原过来,如今洛阳、陕州、汝州、汝宁都已进驻大军,而四川、湖南、江西的朱胜利、李赤心、金声桓、高必正、袁宗第也都在往长江进发。
湖北即将溃败,咱们不能眼看着翻船,还往漏水的船上跳啊。”
吴三桂在这一百多个将领脸上一一扫过,将他们脸上表情尽收眼底。
诸将脸上的表情,把他们的心思透露无疑。
他们都急着反正归明。
甚至有人提出,当趁孟乔芳、尼堪正调兵准备经武关往南阳时,突然出兵,将他们一举歼灭擒斩,然后以此为投名状献给绍天帝。
对这种立功心切的想法,吴三桂满心不屑。
就算局势如此,可也不能这般,况且,李国翰、鳌拜、孟乔芳、张勇、王辅国、赵良栋这些家伙手里都还有兵,也挺能打。
再者,他吴三桂为何要为绍天帝跟清军火并?
让明军好趁机坐收渔翁之利吗?
……
武关。
何进忠率领一路大军出现在关下,派人送给关上一封信。
尼堪和孟乔芳正在关上。
看到何进忠领兵到来,还以为吴三桂听令率兵出关来汇合,结果信一打开,尼堪惊的腾的站了起来。
“大王?”
“吴三桂反了!”
“啊?”孟乔芳也吓一跳。他跟吴三桂在关中相处这段时间,矛盾不断,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眼下吴三桂要是反了,那整个秦楚局势就崩了。
敬谨辅政亲王尼堪手颤抖着。
他在长安时跟吴三桂见了面,宣读旨意,吴三桂也接了旨,并表示会立马调兵出关。可谁知他前脚到武关,这吴三桂后脚就反悔变卦。
现在直接一封信给他,请他们立即离开武关,离开陕西。
吴三桂信里厚颜无耻的说当年闯贼攻破北京,逼杀烈皇,他为报仇才向多尔衮借兵平寇,谁知鞑子不讲信用,入关后居然占据中原不走,还想窃居主人之位。现如今大明出了中兴明主绍天帝,他吴三桂自当尊奉这位太祖后裔为君。
不过念着以往他们帮着灭李自成的情义,所以他现在也不逼迫尼堪他们,而是礼送他们出陕。
且只要尼堪他们主动退出关中,那吴三桂也保证不攻击他们。
互不侵犯。
“限期三日离境,否则兵戎相见,绝不客气!”
吴三桂的客气里,也透露着杀气。
他可以让尼堪离开,也可以让原总督孟乔芳离开,甚至允许张勇、赵良栋、王辅臣诸将带着他们的部下一起跟着离开。
但必须三日内离开陕西地界,不能留一兵一卒,不能占一城一村,否则就将开战。
“这个叛贼!”
尼堪气的大骂。
原以为吴三桂已经接受封赏,也满足了,朝廷把陕甘都割给他了,他居然还这般贪婪不满足,转头就投了明。
孟乔芳看过后,长叹一声。
“这倒是有几分符合吴三桂的性格,这人立场不坚,喜好投机。如今见朝廷艰难,便要叛去,却又不想与我们开战,反想坐山观虎斗,这种人不会有好下场的。”
尼堪不在乎他会不会有好下场,他现在愤怒吴三桂突然背叛,那么之前拟定的计划也将全盘皆输。
没了吴三桂五万人马,靠着孟乔芳这万余关中兵马,如何去湖广与朱以海决战?
“打回西安去,剐了吴三桂!”
孟乔芳劝阻。
“我们现在缺粮少饷,与吴贼兵力悬殊,若是往回打,吴贼到时邀明军前后夹击,我们必败。”
“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去南阳。”
尼堪很绝望,现在去南阳又有何用?没了吴三桂兵团,加上关中反叛,此时整个湖北和南阳都已经被切断包围了。
之前还能通过关中与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