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03章

海上升明帝-第403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很好的完成了镇守的任务,甚至协助地方征税征兵之类的都不错,他几个儿子也都是总兵副将,当初他海门营三千人,就一百二十个家丁,如今这一百来人,活着的最低的也是营官了。
  在军中,海门营那也是一号山头的。
  皇帝也没亏待他,吴凯现在是五军都督府总后勤部长,地位还是不错的,散官是正二品辅国大将军,军衔是右都督。
  爵位是吴国公,世袭爵,实封一千二百户。
  他这几年更胖了,好似一头偷吃蜂蜜被叮肿了的棕熊,可在皇帝这里还是挺得信任的。
  “这银票臣不能收。”
  “朕当初说的是借,自然就有还,朕岂是那言而无信之人?”
  吴凯笑着道:“其实臣这几年虽没偷没抢也没贪污侵占什么的,但这家业却是发达了,陛下赏赐的也不少,我家原也有些底子,这几年投钱开矿经商贩货下海的,着实没少赚,跟着陛下投的那些兵工厂船厂等的股份,收益就非常丰厚了,我估计我现在也是身家百万了,不差钱。”
  “朕当然知道你现在身家厚,但一码归一码,这是借的就得还,你不能让朕说话不算话,收下。”
  吴凯接过。
  “臣希望把这银票表起来,永不兑换,留给子孙,代代相传。”
  朱以海提醒吴凯,这银票不是兑换券,是相当于支票的,这种大额的上面有九十天的有效兑换期,过期可就做废了。
  吴凯却笑着说这银票上有陛下的签名,远超两万零八百银元。他还说之前皇帝赐给他的墨宝忠孝传家,他还收藏着呢,现在正好一起收藏。
  朱以海倒也清楚吴凯确实挺有钱。
  他当初借一万,算是借了小半身家出来,挺不容易,不过后来跟着朱以海,确实也没亏。除了最开始那段时间比较困难,后来打开局面后,来钱的渠道就多了。
  贩茶贩盐,丝织贩丝,甚至后来朱以海在舟山搞兵工厂造船厂这些,也都是拉上了大臣们,吴凯等都投钱入股,这既是筹集资金,但也是极好的项目红利,都是利润极高的项目。其它诸如外贸行,海贸船队等等,仅是入股就回报数倍。
  更别说他们开矿开作坊,甚至免不了也会趁乱收购一些田地茶山等等,反正有地位的好处就是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不会被人侵吞。
  朱以海这几年经营许多产业,也赚了丰厚内库身家,吴凯他们也差不多。
  这些他很清楚。
  不过对朱以海来说,其实他是有意拉他们入伙合股的,一来有些项目确实需要比较大的启动资金,诸如铸炮铸铳造船海贸,甚至开矿冶铁等等,另外引导这些人一起投钱,他们获利丰厚,其实对朝廷也没坏处。
  比如正是因为这么多现在当权的勋戚权贵们经营海贸易、工商等,所以朝廷在政策上也是比较积极开放的。
  当然,这些心腹大臣们,有了这么多光明正大合法的收入后,自然也会减少他们贪污的可能。
  “越国公!”
  朱以海给王之仁也拿出银票要还他银子。
  “臣也不会兑现的。”王之仁如今是越国公,右军都督府都督,他儿子王鸣谦也是一镇提督。
  当年王鸣谦还比较年轻,曾在张国柱面前犯过错,丢失过定海城,不过经历几年历练,其实也战功赫赫,成长为十分沉稳的一个年轻人了。
  朱以海还娶了王之仁的女儿入宫,王鸣谦成了朱以海的大舅子。
  王之仁当初虽说是靠太监兄长起家的,但做为朱以海起兵之初,军方最大的支持者,这几年可一直都是军中定海神针似的人物。
  对这样的元勋,朱以海除了封他国公,封他儿子为侯外,也就只能是赏钱赐地,最后还把他女儿纳进宫。
  几年前,朱以海还挺不喜欢这种政治联姻的,当初黄斌卿主动提出联姻,送女儿来时,他还很不乐意。
  但这两年,他却已经开始主动且大量的跟勋戚大臣们联姻了。
  郑芝龙、颜克英、施大宣、黄斌卿、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张国维、陈潜夫、王之仁、祁彪佳、朱大典、秦良玉、张岱、文安之、瞿式耜、毛有伦、黄道周、刘宗周、方逢年……
  一年前,朱以海后宫还只有十来个妃嫔。
  但是到此时,后宫中已经有三十多妃嫔了,甚至还纳了朝鲜国王、琉求国王之女入宫,连蒙古和硕特汗王的女儿也纳入宫了,甚至还主动的派使者到安南,找安南的黎王、郑主、阮主、武氏保主四方同时要求送女入宫。
  朝中的大学士、总理大臣、六部尚书、五军大都督、地方总督巡抚们,除非是没有合适的女儿孙女的,否则朱以海都主动的提出联姻。
  皇帝的这种突然转变,其实挺惊人的。
  不过大臣们对这种主动要求其实也不好拒绝,甚至也没什么理由拒绝,皇帝也不搞什么全国选秀,直接主动的跟大臣们联姻,这当然也不是坏事。
  是有助于朝堂政治关系稳固的。
  不过朱以海其实也并不是已经开始沉迷于后宫美色,他只是采用这样一种政治策略,来稳定现在朝堂罢了。
  随着北伐越来越成功,眼看中兴在望,朱以海其实越发小心谨慎的调整着朝中各方政治势力,尽量减少内部矛盾。
  当外部威胁越来越小时,内部的矛盾必然会开始抬头上升。
  他现在新建崇文、弘文二馆,其实也是增加王公勋戚大臣子弟的一个入仕福利,而另于宫中建女馆,招收王公勋戚大臣之女入学,将来还要给她们赐婚,也是一种整合内部派系的办法。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就算朱以海再反对党争,但派系山头是无处不在的。
  有以地域结乡党的,有以科举按座师、同榜等论师友的,还有军队以各镇等论山头的,反正各种各样的派系,甚至还是互相交错的。
  跟大臣们联姻,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加强皇帝权威,掌握大权。不过朱以海也从不强迫别人,他会主动提议联姻,但允许对方拒绝。
  只是现在还没有人拒绝过。


第644章 绑架天子
  其实大臣私底下一样联姻,甚至是以此暗里结盟,比如王之仁跟张名振以前关系好,后来还结了儿女亲家,张名振又跟黄斌卿、郑芝龙做了儿女亲家。
  吴凯跟王相联姻。
  沉文忠和杨伯兴当年一同跳水殉国,后来成皇帝心腹,一文一武,也定了娃娃亲。
  武将们跟武将联姻,文臣又跟文臣联姻。
  再加上族亲兄弟,连襟、亲家等关系,结各种关系网。
  比如说之前被朱以海罢撤的原两广总督丁魁楚,他的侄子丁启睿原是崇祯朝大学士,后来降清,然后丁魁楚暗里联络,把丁启睿丁启光兄弟俩又拉过来了,他们还在河南起义反清,朱以海后来也授了丁启光一个团练总兵之衔。
  再比如说吕大器,原也任过大学士,他兄弟、儿子、女婿、亲家,两家就出了七个进士,还没算两家的族人亲戚。
  次辅祁彪佳,联姻更了得,儿子女婿亲家全是进士。
  绍天朝,现在有不少新兴的贵族出现了。
  比如说张名振,他封爵楚国公,官至大都督。他还有三个兄弟,一个现在是文职的礼部侍郎,另两个都是提督。三个兄弟都有世封爵位,两侯一伯。
  一家四兄弟,就一公两侯一伯。
  再加上他们四兄弟的儿子,也都已经开始在军中担任了游击、参将甚至总兵这样的军职,甚至还有两个也已经凭军功封伯了。
  一家就是六个世封爵位,妥妥的一个新兴的功勋家族。
  朝中很多人都是亲戚关系了,朱以海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啊。
  对于皇帝来说,其实做任何事情,一言一行,其实都已经是政治。
  朱以海现在很喜欢学习天策上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个非常喜欢联姻的,谁要当李世民朝的宰相,那逃不过把女儿送进宫,或做儿女亲家。
  这种事情其实想明白了也没什么不好,反正据他所知,现在不说朝中这些高级的文武大将,就是御营底下的士兵们,现在都开始搞相互联姻了。
  很有几分圈子排外的感觉。
  御营待遇好,肥水不流外人田,甚至结亲互相照顾,这都很现实的考虑。
  现在绍天朝,有好几个很得势的武将家族,越国公王之仁、楚国公张名振、吴国公吴凯、靖国公王相,此外蜀国公秦良玉、兴国李赤心、平国公郑芝龙等。
  另外皇帝的这五位义子,也代表着五个新兴将门。
  其它诸如杨伯兴、刘穆、郑遵谦、刘光世、张鹏翼、卢象观、金攻玉、刘世勋这些人,都也已经是一杆旗帜。
  “陛下,臣近日来足疾复发,腿脚疼痛难耐,行走不便,臣请求辞去军职,专心在家养病。”
  挺好的气氛里,王之仁收下皇帝还的银票后,居然提出了辞职。
  朱以海端着酒杯望着他。
  “可是因为侯方域等的弹章?”
  王之仁沉默。
  “侯方域等人的弹章朕看过,但并不认可,全都留中不发。王卿何必挂怀,卿是大将,他是言官,言官挑刺,也很正常,是非黑白,朕心中有数。”
  侯方域是复社四大公子,当初来投朱以海,朱以海让他们办复兴报,后来四人成了言官,一路做到了六科掌印都给事中,官职改制后,也成了三品紫袍大臣了。
  谏院还新办谏报,也是交由他们主编。
  这四人这几年掌六科,倒也是不错的监察好手,奉旨办报,也是不错的喉舌,他们也在朝野赢得很大的名声。
  上次王之仁围兖州,赶在新年前攻破城池,杀进城后屠了顽抗的城中守军,足两万余人。不仅杀了城中的满鞑子蒙鞑子,还把他们的家卷老弱全杀了,甚至汉军旗、汉人包衣、奴隶,连他们家卷也一并杀了。
  这堪称是明军北伐以来,头一次这般屠城。
  虽然王之仁向朝廷上奏,杀的都是清军和其顽抗的家卷,但这个解释朝中有许多人不认可。
  侯方域就带头弹劾,历数王之仁屠城、滥杀、纵兵抢掠等好多项罪名。
  说来侯如此攻击王,其实也有些历史原因,王之仁大哥王之心是崇祯朝大太监,掌管东厂,正是东林和复社最恨的阉党,王之心这人史载贪、暴,所以对东林确实是下过狠手的,双方有过旧怨。
  王之仁以前也是个浪荡子,全靠他哥的关系在明末步步青云,一路成为统军大将,又因为较早投朱以海,所以在绍天朝地位一直很高。
  不过王之仁一直都是统领京营部队,属于御营外的另一绍天主力,王之仁统兵打仗,还遗留不少旧军中习气,什么抢掠扰民是有的,甚至会有些虚报军功之类的事情。
  以前侯方域等东林复社出身的官员,就没少弹劾,但都是些底下士兵的个别问题,不是很严重,虽也会处罚王之仁,但毕竟不会太严历。
  但王之仁这人向来也比较跋扈的,哪里能受这气?
  所以不仅一次公然骂这些人还想搞党争,甚至也在自己的防区内,抓过一些东林党人家族的不法行为,并严厉处置。
  双方矛盾就越搞越大。
  皇帝调节都不好使。
  这次侯方域抓住机会,就一定要置王之仁于死地。
  毕竟一次屠了两万多人,虽然没把兖州城里的百姓都屠了,但也确实有些惊人,而且兖州还是皇帝朱以海家呆了快三百年的旧封地。
  朱以海对这事也有几分不满,王之仁不该这般杀,他在济南时,也只是杀些军官,其余的也是分别对待,满鞑子下矿场为奴,蒙鞑子流放改造,清军里的汉人则全移民台湾垦荒,汉军旗里的军官,也处死。
  可王之仁全杀了,甚至因为杀的过火,最后还发生了兖州城里抢掠的事情。
  不过他毕竟是大将,朱以海也恨鞑子,杀就杀了,总不能因为一群鞑子而要怎么深究朝廷功勋大将吧。
  这也就是在绍天朝,若放在以前,这都不是事。
  可侯方域揪着不放,不顾皇帝的意思,反而借着他掌握几大报刊的主编权,甚至是利用在朝中影响力,把事情越挑越大,甚至宣扬到民间,扇动对王之仁不好的舆论,有几分要让全民审判王之仁,绑架皇帝的意思。
  这事其实已经触及朱以海的红线了,比王之仁的行为更惹他不满。
  如今舆论纷纷,已经把王之仁说成了一个大军阀,嚣张跋扈无人可制等等,弄的人人声讨。
  王之仁今日主动请辞,还选在这个特意与元勋们聚会的时候,倒不是其它意思,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没有办法了。
  他家现在父子并封公侯,另外兄弟子侄、义子等也多在军中担任要职,女儿还入宫中,又联姻多家将门。
  这般舆论汹汹,他也不得不避锋芒,只得请求辞职,希望以此平息舆论,这火不要再烧下去了。
  “今日不是谈这些的时候,而且朕也不会同意你辞职,你还正当壮年,朕军中大将,如今北伐尚未成功,岂能摞挑子?
  这个事情,朕这两日就会正式做出处置的,朕会就事论事,有错就罚,有功则赏,你确实有错,但也没那么大的错。”
  侯方域这次挑起的这个事情,简单的话可能是阉党和东林的旧怨,但如果细论,则有可能是军方和文官之间的一次大较量。
  绍天朝的武将,地位已经十分高,再不复过去一个知府都能压着总兵,一个兵备道,都能让一镇总兵跪拜的场面。
  虽然朝廷也还设了总督、巡抚,甚至是经略,也有各道分巡,可在取消了太监统兵监军后,对文臣监军这块,其实也加了许多限制。
  军队自成体系,如现在军中负责监督的主要是长史,而长史不再是都察院派出的御史,或是说加御史衔的文臣,而是由兵部派出的,甚至许多本就是武将。
  粮饷确实仍由文臣负责,但也是自成系统的。
  总之,如今武将地位高,甚至有几分压制文臣的感觉,这让自土木堡之变后,已经彻底主掌朝政的文官们,自然心里有些不满。
  借着这次的事情,也算是一个爆发。
  只是这种来势汹汹,在皇帝这里恰得其反。
  他最容不得裹胁绑架,不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都不得强迫他的意志。
  侯方域绑架民意,压迫皇帝,这是最不该的。
  就算今天王之仁不被迫请辞,朱以海也已经决定在正旦朝会后要狠狠收拾一下侯方域,以及打几个出头鸟,震慑一下他们。
  朱以海向来不会简单的分什么忠臣、奸臣,不会用党派身份来区分事物。
  上次顾咸受等东林党针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发起弹劾桉,最终就是朱以海亲自处置的,把他们全都贬出去了。
  现在侯方域又掀起王之仁弹劾大桉。
  这次不收拾狠一些是不行了。
  虽然中间出了这个小插曲,不过有皇帝的保证,王之仁最后还是谢恩收回了请辞,接下来皇帝继续跟大家回忆起兵之初的事情,也感谢大家这一路来的支持。
  刘穆、郑遵谦以及沉文忠、严我公等元从都喝的微熏,最后还一起到船外冰上,一起放烟花。
  直到挺晚才散去。
  “陛下真要处置侯方域?”回宫时,刘朝忍不住问。
  “难道你觉得不该处罚?”
  刘朝提醒皇帝,侯方域四公子这几年在朝野声望极高,甚至不输刘宗周黄道宗等,甚至被称为忠臣诤臣,还有人称他们是绍天朝的魏征马周。
  如果皇帝处罚他们,可能会引起一些非议。
  朱以海却仅是笑了笑,他伸手接过几片洒落的雪花,看着雪花融化在掌心成水,“其实侯方域等都是朕一手捧起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