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70章

海上升明帝-第370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缴皇粮。”
  “缴皇粮天经地义!”
  “感谢圣皇仁政!”
  乡长看着这群乡民,额头汗水都不断往外冒,他从没想过,还有人缴皇粮这么积极的。
  最后也只好去找县衙里下来的书吏,这书吏其实就是他本家族侄。
  “叔,咱们也没逼这些人缴粮,圣人的旨意,官府的告示,咱们也都是传达解释到位的,你看他们态度明显,是一心要缴皇粮的,这是好事啊。”
  “他们要缴,那就收,咱们只要不乱搞浮收,规规矩矩的收粮入仓,然后给他们写个条子,最后往县太爷那一报,这也是功绩一个啊。”
  乡长心想,老子这乡长都不愿意当,要什么功绩?以我举人出身,真要愿意当官,最起码也是当个县教谕啊,哪会当这劳什子乡长。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承认侄子的说法。
  他们这些士绅先前不也非要主动补缴欠缴,清退侵占这些吗,还主动的搞出个义仓,现在这些百姓也没啥区别。
  “各位乡亲,各位父老!”
  “大家静一静!”
  乡长站到一处高地,双手虚按,大声讲话。
  “大家能有如此忠心觉悟,本乡长也是非常高兴,既然大家说丰收了有余粮,要纳粮进献,那这份忠良之心,本乡长又怎么好拒绝呢。”
  “现在开始,大家排好队,一个个来,这边开始斗量登记,入库存储。”
  皇粮亩征一斗四升二合,指的是麦稻,如果是其它的粮食,也有个专门的折算标准,相应折算就好。
  乡里的办事员,甚至县里的吏员,加上乡保甲的,一起开始收粮。
  这若是往年,收粮这事,那可是县中胥役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是捞银子赚钱的时候,甚至还有专门的老手负责各个环节。
  比如有人专门负责踢斗,还要提前穿上铁鞋,一斗装好粮,还要堆的高高的叫淋尖,然后他们狠狠往斗上一踢,这淋尖的就全落地上了,落地上的就归他们了。
  所以浮收惊人,往往普通百姓交一斗粮,实际上得缴两三斗。
  多的连火耗都不算,因为火耗还是有名目的有账的,这些直接就是这些小吏们联手弄下来,最后所有官吏一起平分的一个外快。
  甚至还要搞大小斗。
  但今天,没人搞这些事情。
  一个老农来时,在家里提前量过了,按折算、按亩数等,自己家折十税亩地,该缴二石四斗二升,他直接按以往的规矩,拉了八石来。
  还怕不够。
  结果那边乡长老爷拿着笔和名册,翻看了乡里刚完成的户籍、田地清理登记表,“簸箕村张二牛,地亩折算十税亩整,地赋二石,丁银二斗,火耗加征二斗二升,合计二石四升二,”
  那边吏员应了声好。
  然后把斗摆好,帮老汉把粮装上,也没堆尖,装好后,拿刮板一刮,刮下不多一点到地上,并不算多,没有特别淋尖,更没有踢,然后让补的。
  “二石四斗二升,上缴完毕。”
  “老汉,把斗旁边垫子上这些,都扫一扫拿回去吧。”
  老汉愣住,回头看了眼牛车上还有小半车的粮,再看看斗旁芦席上洒落不多的那些粮。
  他估摸着,还真就量了二石四斗二升,斗没问题,也没多量。
  可他还多拉了五石多呢。
  “老牛,这个单子给你,皇粮完缴单,有本乡长的印和县里书吏的章,本乡长代表国家和县里,感谢你的缴纳,谢谢!”
  张二牛还在发愣。
  “下一个!”
  张二牛的儿子把芦席上的粮都扫起收好,然后拉着还愣在那的父亲退到一边,“爹,完事了呢。”
  “这,这,”张二牛指指斗,又指指车。
  他儿子把他拉回车边,另几个儿女围过来,也都感慨着,“没想到这回居然没加浮收。”
  “那是好事,估计乡长也是被孙汉奸下场吓到了。”
  另一个则道,“爹,那咱交了这粮,是不是剩下的都是咱家的了,是不是就可以安安稳稳踏踏实实了。‘
  老汉回过神来,“嗯,咱们皇粮也缴了,自然没事了。”
  “爹,那这些粮咱拉回去?”
  “爹,要不咱们把这些粮拉县城卖了吧,俺娘还交待说要买些油盐回去呢。”
  老汉左瞧瞧右瞧瞧,发现后面去缴的众人,也都跟他一样,并没有多收乱收,大家开始惊讶,后来欣喜,甚至公开赞美乡长和书吏等人来。
  他看了会,然后道,“咱们再去那边缴义仓粮,一亩二升,十亩才二斗,也没多少,咱们也缴一份,也在那榜上留个名字。”
  本来以为这趟要缴七八石,虽然装了一车,但庄稼人纯朴,总觉得哪有种地收了粮朝廷不收赋税的,现在不收,回头指不定还得补上,说不得可能还要更多。所以倒不如干脆主动缴了,也免的回头生事。
  可不曾想,居然真不收,他们非要收,也真就只收了一亩二斗四升二。
  看着还剩下的这五石多粮,他打算再捐二斗义仓粮,反正也才二斗,连刚才的一起,也不过两石六斗二升而已,仍然还能剩下许多呢。
  如果朝廷真的不再征收,那家里都还有二十来石粮,够一家口粮有余,现在拉来剩下的这五石多粮,也不用再拉回去,直接卖了好了,买些油盐酱醋茶,或是买点染料花布什么的回去。
  他带着儿子找到乡长提出要再缴二斗义仓粮。
  最后粮食缴上去,又看着书吏把他的名字写在那义仓门口墙上的义榜上,终于满意的点头离开了。
  “老牛,你这是要卖粮?这边就是县里粮站的张书吏,朝廷统购统销,以后卖粮只能卖给他们。”
  张二牛一听,心里一咯噔,心里想原来这里还打着埋伏呢,只能卖粮给他们,估计是要从这里找补回来了。
  虽心里难受,还是过去询问价格。
  结果粮价居然不低,甚至比市价还稍稍高一点点。
  他想着,也许会在秤斗上做手脚。
  可他的粮拉过来一称量,居然还有五石多,他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发现加上他缴的皇粮、捐的义仓粮,然后跟他在家时称量的是一样的。
  并没有少数。
  这让他很惊讶。
  然后又以为这卖粮钱一时半会拿不到。
  结果粮一秤量完,那边就开了条子,然后张书吏带着他到另一个书吏那,凭条子领钱。
  麦子收购价是一两三钱一石,小米一两二钱一石,黑豆、高粱、玉米都是七钱一石。
  他卖了五石三斗半麦子。
  “总共是六两九钱五分五厘银元,给你六块龙银,剩下的给你银角、铜元、制钱,你仔细清点一下,确认无误,就在这里签字画押。”
  老汉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那堆钱。
  六块银灿灿的龙银,一枚五角银币,还有四枚一角的,然后五枚当十铜元,再加五个绍天通宝。
  连那五厘都没抹他的零,也如数给了。
  看着这堆钱,老汉手颤抖着点了好几遍,最后连连点头,“没错,一点没错。”
  他最后激动的在本子上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
  拿着钱还感觉做梦一样。
  什么时候,朝廷居然这般好了?
  征粮不浮收,不淋尖踢斛,甚至卖粮还不找理由克扣,价格还这么好?
  “绍天皇帝,真是圣皇大帝啊。”
  张二牛激动的直接跪在地上,朝着登州方向磕起头来。
  不少也刚缴了皇粮卖了余粮的百姓,也惊讶欣喜着,都不由自主的跟着跪谢。
  乡长看着越跪越多的百姓,也不由的很是感慨,他心里对绍天天子其实是恐惧多于拥护的,但是看到这场面,也不得不承认,那位天子确实不一般。
  只是不知道这种仁政,能维持多久呢?
  如今这些手脚干净的胥吏们,又能老实多久?
  毕竟明太祖朱八八最痛恨贪官污吏,贪污一点点被发现,都会被剥皮实草,但也没能阻止贪官不断。
  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这个乡长,还有那位粮站站长,加上旁边的几个保长,甚至那些保甲乡勇,这些人以往在大明朝廷都是没地位,但是现在绍天天子,居然还给他们发一份俸银,不是一月一两那种工食银,是还不错的一份俸银。
  连乡勇、保丁都还有份当差补贴。
  “叔,我感觉这天下真的不一样了。”乡长的书吏侄子还很年轻,虽然在县衙做了几年吏,也染上了许多陋习,可毕竟年轻,此时看到这些场面,加上近段时间来的所见,感触极深,心底有东西在翻滚激荡。
  
  “也许吧。”一把年纪的乡长倒并没有那么轻易的改变看法。
  “叔,我不想在衙门做胥吏了,我打算去投军,我要去报考军校,我要去登州。”
  乡长想劝说侄儿打消这念头,可最后却没说出口,张了张嘴,最后出口的却是,“你要是想好了,就去闯闯吧。”


第598章 今日头条
  淄川上了头条。
  朱以海御门早朝回来,吃早餐的时候习惯翻看报纸,结果就看到复兴报头版头条报道淄川良绅义民。
  复兴四大主编,复社四公子甚至还写亲自评论。
  本来淄川出了孙之獬,坏了名声。
  结果现在出了无数良绅义民,忠国拥军,在皇帝已经明旨免除以往欠缴、今年地丁的情况下,仍然主动的把刚秋收的部分粮捐献朝廷,不仅把历年积欠都给补上了,还主动协助新任地方官员,把田亩户籍重新清理登记,把鞑子来后强征侵占的田地,都帮助县衙清量入官,并协助官府统征秋粮,帮助安置流民……
  甚至还有对一些士绅农民的采访报告,比如那位高喊着上缴皇粮天经地义的张二牛。
  有首发倡议在地方建立义仓,带头捐献义仓粮,亩纳二升,捐粮救济孤寡,做好一方表率的贤绅,
  而张二牛等农民,也一样不甘人后,坚持也捐义仓粮。
  淄川的胥吏衙役们,不仅帮助整理之前的账簿仓储,甚至还主动的把以往亏空填平了,声称绝不让大明收复淄川后还背上以往的烂账。
  贤绅、义士、良吏啊。
  甚至在谢迁、丁可泽等好汉带领下,淄川原来的那些山贼、响马,纷纷响应朝廷号召,主动下山前来请招安,解散人马,上缴刀枪,或加入乡勇团练,或还乡恢复本业。
  这简直就是大同社会啊。
  后面还有许多相关报道,诸如新县令顾咸受他们到任后如何迅速展开工作,如何救济难民,甚至分田授地。
  而驻于淄川的御营军,新建立的乡团,又是如何的与民秋豪无犯,军民鱼水一家亲。
  甚至是淄川迅速恢复安稳,山里的矿又开起来了,地里也仍在忙着种油菜、小麦、萝卜等,百姓甚至自发组织,修理道路桥梁,维护水渠,县城乡镇的市集又热闹了起来……
  朱以海看完,合上报纸,不由的摇了摇头。
  这报道的还真是了得。
  虽然他一眼能看出来,如今在谏院做给事中的那四公子,明显是有为顾咸受这个刚因党争桉而被贬斥出京做知县而出手相帮之意。
  顾咸受党争一桉是坐实的,没的翻桉,但贬谪地方也还有机会再机,所以他们现在抓住这机会,给顾咸受造势,表面上那是宣扬主旋律,为朝廷弘扬宣传,可这私底下,也确实是顺势给顾咸受等挟带了点私货。
  不过朱以海虽清楚这些,但也只是一笑而过。
  淄川这次的事情,能发展成热点,是有几个特别的因素聚合一起的。首先就是孙之獬是个天下有名的大汉奸,人人切齿恨之。
  而谢迁在齐地近年也是有名的好汉,他攻下孙家庄园,把孙之獬弄的猪狗不如,确实也是非常震撼的,既大快人心,同时也很好的震慑了下现在这些新复之地的那些士绅豪强们,毕竟在鞑子占领的这两年,甚至再加上之前顺军占领时,他们不少人那都是降顺降虏的。
  谁屁股底下也不是那么干净,孙之獬这般下场,谁都得暗暗心惊。
  这无形之中杀鸡儆猴了。
  另一方面,谢迁等接受招安,整编成团练营,也为这齐鲁地方上这些各路人马,指明一条路。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朝廷收复这些地方后,确实没有半点抢掠扰民行为,而且地方官也很快派到,迅速的恢复了地方秩序,推行的新政,对比以前崇祯朝、顺军、鞑子控制时的政策,那好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尤其是这新来的官员们,驻守的军将们,现在这吏治不是一般的好,虽然这也可能仅是极特别的情况,以后也许慢慢还是会变样,但起码现在这一对比,那真是让人心惊。
  对乡绅豪强地主们来说,他们积极补缴也好,主动退还侵占也罢,其实不过是吓怕了,这些都是为求自保。
  而对张二牛等许多百姓来说,他们为什么也还要上缴皇粮,交义仓粮呢?也是有不少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之前士绅地主、以及鞑子等侵占了许多百姓的田地,现在大明一兴复淄川,这些地都退还了。
  其二,以前百姓因为赋役负担太重,不得已投献士绅,把自家的地寄到他们名下,给他们交租,以逃税避役。
  现在税赋轻了,士绅们也被迫把这些地还给百姓名下。
  百姓也会算账,以前逃税投献士绅,负担减轻了许多,但现在拿回地直接交地丁银,顶多十税一,比寄名投献又能少缴许多。
  不给朝廷交,怕士绅再来收租。
  再则。
  一些百姓觉得完全免去过去积欠,今年全免,觉得不真实,不踏实,总担心后面又会来征收,想着干脆现在缴了,现在征的还低,万一回头再来征,估计反而要连本带利了,以前都这样搞,大家也搞怕了。
  所以缴了还踏实。
  当然,也是因为现在确实情况变好了,大家也真心愿意缴这地丁,毕竟比较合理也不算多。
  综合种种情况,淄川现在出现这么一种特殊的情况,然后顾咸受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也乐的顺水推舟,东林复社出身的他,还立马给奉天这边写信,把这事告诉他们。
  于是四公子便也抓住机会,搞出了这么一出特刊头条。
  事情很复杂。
  但对于看报的无数官绅士民来说,他们没几个真正能知晓其中详情的,他们看到的只是报纸上的这些,虽然这些没有一个字是假的。
  但就算再号称公正客观的新闻,其实他也是有自己的立场、角度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仅从宣传来看,这期复兴报是搞的非常成功的,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对朝廷当然也是有利的。
  甚至能对其它地方的形成这么一个榜样作用。
  朱以海提笔,在报纸上写了几句批语,给予了赞赏。
  ……
  皇帝赞赏后,朝廷也立即对淄川发生的事情给予了表彰。
  顾咸受甚至因此记了一功。
  皇帝还给顾咸受赏了两件新官袍,浅绯袍。
  顾咸受原来已经是正五品官,深绯银鱼,但贬为七品后,只能穿王八绿了。但现在皇帝特给他赏了两件浅绯袍,还赐了银鱼符。
  这就相当于恩赏五品待遇了,表示非同一般的恩宠。
  虽然没恢复他五品官职,可这表态让顾咸受干劲十足,本来有些失落颓废,现在也是精神抖擞。
  他立马召集了全县乡绅、官吏,向他们传达了皇帝对淄川近来表现的赞赏,然后指示大家,要不负圣恩,要继续下去。
  全县动员,大干特干。
  顾咸受让县乡组织了许多表扬队,给那些纳皇粮捐义粮的地主百姓们敲锣打鼓的送花挂牌。
  一面小牌子,一朵大红花,也不值什么本钱,但这般吹打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