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58章

海上升明帝-第358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二十五枪为二等,也会有点小嘉奖。
  而中靶不及二十枪,要受罚。
  中十枪以下还要挨打。
  赵小楼能练到如今的成绩,已经是练了快一年的结果了,别看好像挺容易,实际上却很难。
  因为这靶子设在四十一弓之外,一弓就是五尺,大约就是六十多米。
  这个距离,如果眼神不好的人,连靶子都看不清。
  还要连续开枪后打中二十枪以上太难了。
  而且还有开枪的速度要求,甚至分为站射,蹲射,甚至是趴着射。
  反正那参军就是变着法子训他们,经常调整难度。
  有时靶子是个圆,有时靶子是个人形,有时是个稻草人,有时是马形。
  反正是让人吃尽苦头。
  “两脚丁字步站定,绷直,腑前胯挑后胯,两脚心蹦平,前手托枪,前胳肘宜合,前甲肩贴腰,后手拢枪把靠脸。”
  “后胳肘沉紧贴腰,右眼由斗对星,照准靶心定神沉气后,二指轻轻拢机行火,铅子出枪,端正自然中靶,鸟枪就这么简单,教了这么久,就是只猴子,都能打中二十发以上。”
  “朝廷每天给你们提供这么多火绳、火药、铅子训练,你们他娘的就这样对待?
  看看你们这队,十二个人,打的是什么玩意?
  一个打满的都没有,最多才打中二十七枪,混日子吗?
  要混日子,滚回老家抱媳妇混去,这里是大明御营亲军,是天子亲赐的神策军,不是你们混日子的地方。”
  “今天所有没打中二十枪的,罚去搬铅块,融铅铸弹十斤!”
  “洗茅房、挑水都包了。”
  “打中二十五枪以上的,今天晚上加一块把子肉,另赏银一分。”
  御营会给军中提供铸好的铅弹,这是采用高塔法大规模熔铅铸造的,造的时候也比较简单,一个十几丈高的塔,顶上有熔铅炉,在塔下面是接铅弹的大水池,制造时,在塔楼顶把铅锭烧熔,然后把融化的铅液直接从高处倒下,融化的铅液在半夜就会呈球形,并在下落时迅速凝固成球形铅弹。
  这种就是小霰弹了。
  火枪用的铅弹,则是温水斜坡法制成大号铅弹。
  不过火枪手们消耗的铅弹数量大,所以每个火枪手一般都会配发一个手工制造铅弹的钳形模具,也就巴掌长,约三两重,有时直接给士兵们发一块铅块。
  铅比较软,熔点也低,只要有模具,随时随地都比较方便自己加工。
  反正铅弹也不需要太规整,使用时包上垫片也不影响使用。
  自己加工的铅弹一般还更好些。
  当然,围着火堆,熔化加工十斤铅弹,可不是什么轻松活,会搞的人烟熏火燎很疲惫。
  赵小楼暗暗松口气。
  幸好他打了二十六发,能得一分银角子赏钱,还能加餐一块大肥肉。
  想到肥肉,感觉肚子有些饿了。
  打三十铳,也不简单,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装填,瞄准,一遍又一遍,精神又紧张,确实耗费精神和力气。
  “解散!”
  赵参军黑着脸把众人训一顿,才终于宣布解散。
  大家大气不敢喘一个,赶紧熘。
  回到营房,一队人坐在那里,开始不由的抱怨起来。
  “这鸟枪虽然是少府监皇家兵器局第一铳厂造的,比较精良,但要求四十弓远三十中二十以上,还是太严了。”
  “就是,我听说鞑子的鸟枪手,都顶多要求三十步远,中五枪就有赏。而如果四十步远,每放十枪,中一枪以上者就有赏,如果能中八枪,据说能赏银三两。”
  “我也听说鞑子的鸟枪兵,一年顶多训练一百天,每天就实发五枪。”
  “咱们这跟训儿子一样,天天训,练阵列,训步骑协同,天天还要实弹三十发,还是四十弓远起码三十中二十,这要求太高了。”
  今天赵小楼队十二人,就队长和队副及一个伍长加上他打出了二十五枪以上,其余八个人都在二十枪以下,结果都要罚扫茅厕的挑水。
  挑水还得从山下泉眼挑上来,挑一担腿都要抽筋。
  大家都在那抱怨着,说同是火枪手,人家鞑子兵要求也没这么高。
  队长李宝泉听他们越说越不像话,掏出盒烟来,给大家散了一圈,“都少说两句,有这功夫,不如琢磨怎么打好枪,鞑子的鸟枪你们不是没见过,能跟咱们这鸟枪比吗?
  咱们这鸟枪那是皇家兵器局第一鸟铳厂造的,是绍天三年式的精品,这鸟枪这么精良,打四十步远过份吗?何况咱们每天打多少发实弹?练了这么久,耗费多少火药,要是打个不会动的死靶子,都还老是打不中,这上战场,还怎么有战斗力?”
  “教官总说,平时训练多流汗,战时就能少流血,大家把这精神头,多用做训练上,你们学学赵小楼,以前是辅兵,来我们队时,鸟铳都没摸过,但人家硬是从铳法最差的,到如今的前几名。
  今天还又得一分银赏钱,还能加块大肉,这肉不香吗?得了赏银,买烟抽不香吗?”
  “好了,都打起精神来,先去吃饭。”
  赵小楼把队长给的卷烟夹在耳后,他现在也有了烟瘾,不过比较控制,不敢多抽,烟还是挺贵的。
  晚饭果然加了块大肉,厚厚一片肥肉,有巴掌大,煮的软烂,咬一口嘴角流油,香的很。
  拌着米饭吃的别提多香了。
  队里其它八人,今天只能是糙米饭配上南瓜,看的出大家还是挺羡慕他的。
  饭后,大家洗好餐具,一起返回营房。
  天还没黑,营房里很闷热,大家便一起搬了小板凳来到门外。
  “都坐好,准备上课了。”
  刘队副搬出来块小板子,准备上课。
  赵小楼对每天晚上的文化课很喜欢,每次都会认真听讲,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不像队里有几个人,每次上课都会走神。
  队副是个文化人,据说读了好几年书的,不过连个童生都没考上,但是教他们却是绰绰有余的。
  “刘队副,今天教什么啊?”
  “今天,教大家首词,岳爷爷的满江红,我先唱一遍给大家听,然后再写在这上面,教你们认。”
  “怒火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刘队副是个山东人,他直接唱起来,还挺好听,大家都来了兴趣,也跟着唱。
  赵小楼很认真的跟唱,每天训练之余,晚上都会有文化课,讲忠君爱国,也讲仁孝礼义,从大明律法,到皇帝诏旨,甚至有时还会带大家读报说新闻,也会组织大家讲讲过往经历,忆苦思甜,还会教大家认字,写自己名字等,他很喜欢这些。
  歌唱完,刘队副开始把这首词写在板上,教大家认。
  赵小楼掏出烟,也给大家打了一圈,然后给自己点上一支,很享受的边抽着烟,边认字。
  “你说咱们天天守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晚上有点空也不让人安心,还要学这劳什么子字,咱们是当兵的,什么时候能上战场打仗啊,不是说要打济南吗,怎么没动静,这样下去,老子要疯。”队里的张铁柱是个粗汉,这板上的字他感觉好像每个都长的一样,根本分不出差别来,学的心烦意躁,抱怨连连。
  刘队副倒是早习惯了,也不理他。
  队长李宝泉也很认真的在学字,扭头瞪着张铁柱,“你他娘的别不识好歹,刘队副都没收你束修学费免费教你认字,你还抱怨个屁。也就是在咱们御营,你才有这样免费读书识字的机会,放别处,还会既给你厚饷,又教你认字?”
  “打仗打仗,总有打仗的时候,现在还没到机会而已,给老子坐下,再吵吵老子揍你。”
  张铁柱五大三粗,平时有几分桀骜不驯的样子,刘队副他不放眼里,但李宝泉一发话,他立马老实了,因为李队长发起火来是真会揍他,那沙锅大的拳头可不是开玩笑的。
  “好了,老刘你继续,这怒发冲冠,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陈圆圆反李自成这事,有啥关系没?”李宝泉呵呵笑道。
  一群人立马来了精神,“刘队,跟咱们再讲讲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事呗,上次都没讲完,”
  “就是就是,那陈圆圆现在还在不?”
  “真长的那么漂亮吗?”
  军中呆三年,母猪赛貂蝉。
  整天呆在这山里,一提起女人,全都精神抖擞,两眼放光起来。


第582章 太行山上
  山西督粮道张集最近过的很滋润。
  虽然山西经历姜瓖等叛乱后,遭受破坏很大,甚至今年两度起蝗灾,影响了粮食收成,但这些对于张集来说,却是无所谓的。
  他如今身为督粮道还兼邮驿道,手握一省粮道大权。
  越是战乱、饥荒,他手里的粮食就越值钱。
  秋收已经开始,今秋虽然受旱、蝗之灾,加上战乱影响,山西的粮食种植没能恢复,产量远不及往年,但收粮季节又到了,又是他大展伸手,银钱滚滚来的时候。
  去秋和今夏两季,张集已经捞了很多银子了,不仅把借的三万两京债和私债都还清了,除去开销外,还有五万多两银子。
  先前刚来,还得多方打点,如今关系稳固,现在就是安心捞银子的时候了。
  在正式开秤收粮之前,张集还特意分别邀请了各个合作伙伴的心腹前来密议,有总督、巡抚的子弟、幕僚,也有驻军的将领亲随,甚至还有几大皇商的掌柜等。
  “老爷,山里来人了。”
  张集与各家代表谈的都很满意,大家都是已经有过一年的合作关系了,之前合作很愉快,也都愿意继续下去。
  关于这次山西秋粮征收,他们也都同意了张集提出来的新办法。大体就是先要求所有百姓本色纳粮,按亩征粮。
  之前是每亩地田赋折银征一两,然后其它各项丁役折每亩二钱二分,三饷亩加三分,总共是一两二钱五分银,然后张集等又在这个数上加征火耗两成,两钱四分五,平余等乱七八糟的继续加,耗上耗,什么运送、损耗、吏丁工食费、运输费,登记纸笔钱,又加了两成。
  所以实际加了四钱九,加上一两二钱五,因此就是一两七钱四。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他们去年还有其它办法弄银子。
  比如法玛上弄点手脚,用旧法玛甚至直接用假法玛,加上那些吏员称量时的手法,一百两银子可以在法玛上弄到三两,然后称量时弄手脚等又能弄到五两。
  折银征银,可百姓手里头哪有这么多银子?
  所以去年张集他们的办法,就是在征税前,故意打压粮食收购价格,百姓不低价卖给他们都不行,因为是官府指定的粮商收购,不能卖给其它人。
  本来一石粮能值几两银,他们硬能压到一两。百姓拿粮食换成银子来交税,他们还要在银秤、法码上做手脚,甚至成色上要再弄一道。
  最后百姓实际上被贪掉太多。
  而张集把银子收上来以后,再重新融铸,暗里掺铅,降低银锭成色,再捞一笔。
  这事反正已经弄成一个利益联盟,从总督巡抚再到地方知府、驻军将军等等,全都有份。
  可是今年张集嫌这捞的银子还是少了,他提出了新的征粮办法。
  今年要征本色,就是直接按亩征粮。
  但可不是简单的征粮这么简单。
  之前已经定的折银标准是亩征一两,丁银二钱二,还有各种耗费等,最后是一亩一两七钱四,这其实已经是学南方摊丁入亩的做法了,但却又增加了耗羡等在内。
  今年说是征粮,但不是按以前说一亩征多少粮,而是按去年征的这个一两七钱四来算,本来去年是一石银折银一两。
  张集打算先把这一两七钱四,折成粮,按低价折,折成一石七斗四升粮,实际上现在根本不可能有一两一石的粮,山西粮价起码也得是三两一石。
  但他就按一两一石先银折粮,所以一亩得缴粮一石七斗四升。
  但是,所谓本色征粮,也是假的。
  张集先把地丁银折成实粮后,再又要求百姓按市价折银上缴,先前一石折一两,现在市价定的却是一石折银三两,这转换一下,原本一亩缴银一两七四,现在就变成五两二钱二分了。
  翻三倍。
  但这还没完,因为张集要的是粮,粮更值钱。
  所以跟去年一样交银子还没完,他会把弄来的银子再向大户、粮商,百姓摊买,一石粮给二两银子,还要短一钱。
  百姓粮折银,五两二钱二一石,从百姓那买却是一两九钱一两。
  前面从百姓手里赚了三倍差价,现在还要再赚上一笔。
  这脑子是挖空心思了。
  买回来的粮食,部份运缴京师,部份供给军粮,还有部份由兵银采购,给军中价格又是五两一石了。
  反正为了捞钱,张集无比疯狂,胆大包天。
  可上上下下都为他打通关节,一起分钱,自然一起掩饰。
  不过贪婪的张集可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
  他暗地里还胆大包天的跟明军做起交易。
  听说山里来了朋友,便亲自招待。
  这山里来的朋友,其实就是从太行山里来的,是大明天津总督土国宝的外甥杨国海。
  两人去年就偷偷的勾搭上了。
  杨国海向张集贩卖私盐,张集向土国宝卖粮。
  换来的盐,在山西等地出手,又赚一笔。
  “这次杨兄带来多少盐来?”张集笑问。
  “五千石盐,就在井陉娘子关外。”
  “还是照先前老规矩,一石盐换一石粮?”张集问。
  崇祯年间,盐价并不贵,在淮扬苏松这些盐产地,崇祯初一百斤甚至只要两钱银子,崇祯十六年,因大水原因,一百斤盐也不过涨到五钱。
  盐比粮便宜好几倍。
  当然,淮扬苏松属于盐产区,盐便宜。在内地,尤其是陕西盐就比较贵,华州盐最高时卖到百斤九两银。
  山西因为有解池这么一个大盐池,所以盐价太平年间不贵,百斤不超过一两银。
  盐比粮便宜。
  不过现在明军控制着沿海的盐产区,鞑子控制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盐供应不足,这盐价格很高。

  去年张集与杨国海的盐粮交易,就是直接按一比一,双方在娘子关一带交易,一手交盐一手交粮。
  土国宝和杨国海都不缺盐,但是缺粮,他们现在活动在太行、真定一带,山西义军张鼎也与他们会师,人马不少,粮食比较紧缺。
  盐换粮还是比较划算的。
  “五千石太少了点。”
  “这只是第一批,只要张大人能够弄来粮,要多少盐我们也都能弄来。”
  “好。”
  “大人真能弄到更多的粮?”杨国海说他最近听到一些风声,是张集的征粮计划,觉得有些不敢相信,这样征法,能行吗?
  “有什么不可以?”
  “大人一亩地左折右折的,最后折出一亩征银五两二钱二,百姓缴的出来吗?何况这两年山西这情况?”
  张集却只是抚须笑道,“现在北方这粮价是什么情况,其实杨兄你也知道的,北京都超过十两银子一石,所以就算再怎么折,一亩五两多,也还有余地。”
  他才不管征不征的上来,反正先弄个高点的数字,这也是留有余地,到时那些刁民讨价还价,肯定也会有缴不上来欠缴的,这东缺西补,不也正好。
  他才不会关心百姓的死活,不管是给百姓订一亩缴五两二钱二银子,还是向商人大户摊派买粮,每石只给一两九钱银,目的都只是为了赚银子。
  他弄来粮食,八大皇商为首的晋商们能给他至少五六两一石,一两九买进,五六两卖出,能翻三倍。
  前后就是六七倍的银子入手。
  而他从杨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