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57章

海上升明帝-第35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青岛,琅琊、海州、淮安、扬州、镇江、南京的驿递路线。
  一点点扩建完善。
  以后山东半岛肯定还要再建一条环岛驿站,由蓬来往烟台、威海、成山到青岛,甚至还要经来州往青州、淄博、济南的路线。
  不过这倒也不是很急,前期可以适当慢一些,积累些经验,完善漏洞,等成熟后,就可以迅速扩张,遍及全国了。
  会议结束,朱以海留大臣们吃饭,仍是四菜一汤。
  饭后,宦官端来绿头牌。
  朱以海看着上面的牌子,“没有丽嫔的吗?”
  “回皇爷,丽嫔怀上龙种了,不能侍寝。”
  朱以海愣了下,这事他怎么不知道。
  “也是今日才请御医确诊的,还没来的及告诉圣人,正要禀报。”
  “哦,那朕一会去丽嫔那里。”
  “皇爷,丽嫔刚有孕,暂不能侍寝。”
  “朕过去看看。”
  朱以海有时觉得这皇帝也很孤独,就算后宫十几个嫔妃,可有时好几天都未必能见到一面,饭都不在一起吃。
  他想了想,“以后晚膳,若是嫔妃们有空,可以过来与朕一起用膳,孩子们一起带来,一起也热闹。”
  太监也愣了下,不过还是很快应声称是。
  “弄个大点的长桌放到这,到时都坐一起,热闹。”
  “奴婢领旨。”
  十四个妃嫔,一子八女,得一张很长的餐桌才坐的下,“记得问下皇后她们,皇子公主们喜欢吃什么,弄点她们喜欢吃的。”
  汉中大捷,朱以海心情极好,感觉格外的通畅,甚至也有精力开始关心起后宫嫔妃和皇子公主们了。
  太监一一记下,不敢半分怠慢。
  虽然觉得皇帝心血来潮,想一出是一出,但做为奴婢领命遵旨便是了,而且他也觉得这样一来,倒确实是会很热闹。


第580章 威海
  八月中秋,山东威海。
  从威海镇港驶来一条船到了刘公岛码头。
  “据说在战国之时,此岛为刘公别业,也有人说是汉朝灭亡后,刘氏皇族避乱来此岛,如今倒也无从考证,不过岛上倒是有刘公祠刘母祠还有龙宫庙。”
  “之前岛上只有东西两村,人口不多。吾皇北伐,迁都登州,驻兵威海,也在此岛上建工坊、码头等,倒是让这里日益兴盛起来了。”
  船上下来一行人,看着刘公岛新扩建的码头,感受着这勃勃生机。
  朱以海入登来后,也在山东裁撤卫所,实土卫所直接设县、镇,无土卫所则直接并入县乡,威海卫裁撤,军户为民,隶属文登县,威海卫改为威海镇。
  在绍天朝新制里,规定府州县治所在为城,城外的市镇、村庄、屯集人口满五万者设镇,其余为乡。
  威海正式撤卫设镇,下辖街道、村里。
  由于威海港位置优良,且海港每年大部份时间都不冻,故此这里还成为水师的驻地,同时从这里抵达朝鲜的仁川十分便捷。如今大明与朝鲜海上贸易,朝鲜向大明开放平壤、义州、仁川等几个港口。
  威海港出入的商船也大大增多。
  威海驻有御营水陆兵马,刘公岛上还有炮台、水师营和水师学堂以及教导营,上面还有许多御营官兵的家卷,加上铸炮厂、造船厂等的设立,使的这座海山仙山也十分热闹起来。
  原本仅两个小村子,如今迅速超过万人。
  距离威海港不到十里的这座岛,码头上一片繁忙。
  码头上有人来迎接。
  “现在刘公岛很兴盛啊。”威海镇的镇长陪着几名从东京来的官员道,刘公岛的保长刘继祖接话道,“确实,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我家据说汉代时就居住在这岛上了,洪武时设威海卫,成为军户,后来因倭寇骚扰,朝廷把岛上的人都迁入内地,嘉靖年间,这岛上还一度为倭寇占据。
  后来倭寇平定,我们才又回到岛上垦种。”
  刘继祖是刘公岛的保长。
  以前大明朝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不治,都是乡绅自治。
  朱以海的绍天朝廷,如今却是县下设乡镇,乡镇下编保甲。乡镇有乡公所、镇公所,保甲还设有保公所。
  乡镇有乡长镇长副乡长副镇长,下有办事员一到三人,乡(镇)丁一到三人,保公所有保长、副保长,保丁一到三人,各甲还设甲长一人。
  实行管教卫三位一体,管理户籍、税赋、治安等。
  原来是乡村都交给乡绅、大族自治,但朱以海觉得这样做虽然省事,但问题很多,所以整合起来,加强管理。
  乡镇长属于流外,但有具体的职事任务,协助县里办事。
  其实以前各县虽然明面上官两三个,吏没几个,但事实上一些大县胥吏上千,只不过不是正式编制而已,但一样还是吃公家饭,开销一样是加在百姓头上的,只不过没列在朝廷正税里面罢了。
  皇权不下乡,于是官吏全都集中在县一级。
  有需求那就该正视,与其都挤在县衙,倒不如合理的派出。
  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当然能够提升效率,也能方便百姓。
  刘继祖这个保长虽然不入流,但一个月有三块龙银俸钱,具体的事情也还是不少的,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正常是一千户一保,不过实际上也是有弹性的,甚至保之上还有联保。
  刘公岛发展迅勐,从原来的两个村,百多户,到现在已经过万人了,虽然有许多都是属于御营军方管理,但也仍新建了一个村,原来的两个村也人口大增。
  实际上刘继祖这个保长,现在管的不是一千户,而是几乎管了整个刘公岛上非军事区人口,足有几千户不止。
  他不仅要管着上千人的保丁,也还有一支百人的乡勇,甚至还有一支几十人的保安队,有十来人的保办事处的办事员队伍。
  从户籍管理,到治安巡逻、保丁训练,甚至防盗缉贼,打击走私等等,什么事都要管,连一般民间纠纷诉讼也是要管的,除非是刑事桉件和重要的民事桉件,一般的民事纠纷,都是他们负责调解。
  所以别看是个流外杂职,但也是个十里侯。
  平时保长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管理十家牌,每十家立一牌,上面要详细登记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
  各牌还要轮流值日,随时检查更新牌上户籍情况,如遇可疑生人,都必须随时上报,若有隐匿,十家连坐。晚上还要值班巡夜,防火防盗!
  牌长们当值时,得负责巡视各家情况,如谁有有人外出,有人家来了亲戚,都得问清楚。
  在战乱动荡年代,这样严格的保甲制度,可以严防奸细贼匪,打击盗匪。而各户青壮编为保丁,再从保丁里轮抽壮丁为乡勇,闲时训练。并轮流调人充当保安队员,进行巡逻等保安任务。
  对乡村治安确实有很大帮助。
  甚至这保甲法,也为战争提供良好的预备兵员。
  所以别看保长没品级,但如刘公岛这样的大保,他们还有保学校、保安队、保乡团、保办事处等,到了收税季节,还要协助收税收粮。
  今天镇长亲自陪着东京来人,刘保长也不敢怠慢。
  自皇帝迁都登州,这威海也就成了京畿之地,天子脚下,就好比刘公岛,也驻有许多兵马,还有水师学校,水师教导营等,不仅有驻军、学兵,也还有少府监、工部等辖的皇家工坊、朝廷工坊等。
  这些是他管不了的,但毕竟同在一岛,平时也是常打交道,这就需要有很强的办事沟通能力,否则这保长了是当不好的。
  陪着京城来的上官,在岛上转了一圈,介绍了各处情况,甚至检阅了下保里的保安队,又特意把保里的乡团召集起来。
  “本官这次来呢,是奉旨前来筹备威海驿递的,威海这里要筹备驿站,另有邮递铺等,兵部邮驿局计划在威海设水、陆驿馆各一,递运所、急递铺、邮递铺、民信局等各若干。”
  这名绿袍官员是兵部新设的邮驿局的,来做前期筹备考察,选址,招人等。
  事情很多,特来打前站。
  “大人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我们刘公保一定全力配合。”刘继祖很痛快,反正他们这些保办事处,就是配合上级衙门办事的。
  “烟台是大港,以后会更加兴盛热闹,所以水陆驿馆、邮递铺等会比较多,人员也会较多,目前计划是准备先招募三百人。”
  刘继祖还以为这驿递招驿卒,还是跟以前那样,不由的有些担忧,驿站害民,这是公认的,当驿卒那更是倒八辈子霉,比当卫所兵还惨,会被层层剥皮吸血的。
  “陛下仁厚,改革驿递制度,驿卒待遇也很好。”
  他简单的说了下驿卒的情况,要从各地乡镇招募,挑选良家子弟,年龄二三十岁之间,当然如果能骑马会开船的这些更加优先。
  选中后待遇会很好,一来是成为驿卒后,就隶属于兵部,相当于准军人,按月领饷。
  驿卒底薪二两,马卒、船夫还会另有些增加。
  “一月有二两工食银?”刘继祖很惊讶,他以前是威海卫的军户,很清楚地方上这些衙役啊,驿卒之类的收入有多少,好多底层的役,都是限定一年六两工食银的,一月就半两。
  一些书吏,才能一月一两。
  所以给衙门当差,如果真靠明面上那点工食银,自己都养不活,别说养家,都得找机会捞外水。
  以前大明的驿卒更惨,当驿卒累死累活,可能还要倒贴钱进去。
  “二两是要养马吗?”他问。
  “养马另有草料钱的,二两只是工食银。”
  朝廷既然要重建驿递,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样,难道还要再逼出个李自成么。
  驿卒以后就是准军事人员,隶属兵部,大概跟屯镇兵类似,直接受兵部管辖的,也相当于是个铁饭碗了。
  不仅有月饷,还能享受诸如驿服、鞋等发放。
  当然最重要一点,朝廷打算在设驿、递的地方,于周边征一些田地,设为驿田。这些驿田产权为朝廷所有,专门出租给驿卒的家人。
  佃租四六分成,佃户六,且只收秋粮收成。
  只要驿卒在任上,那就能享受十亩地佃租权,种不完的话也可以再转租。
  等驿卒年老离职,或去世了等,这佃租权才收走。
  这就是给驿卒额外的一份保障。
  虽说如今战乱年代,土地价格下降。
  但是,土地仍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朝廷就算授田分地,也是拿出官田来分,私人土地,也得保护,不能随时夺取。
  所以田地是有限的,还得按照贡献,优先分给军人,赏赐给功臣等。所以绝大多数普通穷人,是没机会分到田地的。
  而佃田耕种,就得受制于地主,一个安稳可靠原租佃权,也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大明以前,在江南这种富裕之地,早就还出现了田骨田皮分离,就是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即田骨,而佃租权为田皮。土地买卖,却不破租佃。
  许多地主就算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却没有租佃权,租佃权在拥有田皮的人手里,一地二主,拥有租佃权的人可以转租,甚至转卖田皮,地主也不能干涉,这都是因为土地的稀缺和珍贵性导致的。
  如朝廷现在给驿站专门划一块驿田,租给驿卒家人佃种,这确实是非常不错的福利,以后局势安稳,这福利越发珍贵。
  朝廷之前搞屯镇,就是拿屯镇周边的田地划属于屯镇,然后给屯卒一些田地的佃租权,现在搞驿邮,也干脆把这套拿来使用。
  一个月二两银子,说低不低,说高也不高,毕竟驿卒是个辛苦活,所以给份驿田租佃,也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加强保障。
  对于朝廷来说,官田出租给百姓,租给谁都是一样收租,可如果优先租给为朝廷服务的人,这就相当于变相的一项福利,惠而不费。
  “驿卒要优选本地身家清白,三代无犯罪记录,三三十岁年轻强壮者充任,自愿报名,体检筛选,凡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登记,然后选拔!”
  刘继祖越听越觉得这事好啊,选上驿卒,相当于当了兵,还没什么危险,待遇虽不如当兵好,但也还不错。
  而且这位大人也说了,驿卒属于兵部统领的准军事人员,以后御营、京营、行营等补充兵员,也会优先从屯卒、驿卒里选拔。
  “大人,我家有个小子二十出头,会骑马也会驾船,你看能报名吗?”
  “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名。”


第581章 青石关
  “预备!”
  “放!”
  青石关堡,随着教官一声令下,赵小楼打开火门,扣下钣机砰砰一排铳响,硝烟阵阵。
  一枪放完,赵小楼不敢松懈,赶紧清理枪膛,重新装填,有定装纸弹,装填起来要方便许多,用牙咬开纸壳,往里面倒药就好。
  等一套动作做完。
  那边已经开始报靶。
  赵小楼有些紧张,他原本是神武镇的一名辅兵,驻守登州,后来因表现不错,补充进了神策镇为战兵,调到了青州的博山县青石关。
  青石关地势险要,素有齐鲁雄关之盛名,是齐鲁要道的咽喉。
  在鲁山的西南脚下,这也是青州府西南往济南府突进去的一个角,青石关附近还是青州大河淄河的源头,也是济南府孝妇河的源头。
  过了关,往南面就是泰安府,汶河的支流司马河也发源山脚下。
  春秋时期,齐国便筑关于此,以御鲁、楚。
  在双峰对峙,中为一线天的谷口南面制高点上筑关,
  关下长达十里的关沟,最窄处只能通独轮车。虽说险要,但一直都是齐鲁交通要道。
  有时还经常因为独轮车翻车等,能让这里堵车好几天。
  神策镇驻守青州,一标人马驻于博山,一营驻青石关,一营驻县城。
  赵小楼这营就驻在青石关。
  因为泰安、济南还为鞑子所据,所以这里就成了前线,本来交通要道,也就此禁绝,没了往来商贾百姓,这里也就成了个偏僻寂静之所。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守在山上,但日子却并不轻松。
  赵小楼甚至经常后悔报名考战兵了,本以为战兵营会好过,起码饷钱比辅营高许多,可来了战营才知道,这日子一点也不轻松。
  哪怕明明这关前也没敌人,可他们营官却天天操练弟兄们,尤其是那赵参军,还是本家同姓,结果训起人来,那跟使唤牲口一样。
  每天天还没亮,营地就吹响起床号。
  所有人都得在规定时间里起床叠被洗漱完,然后到操场集合。
  接着就是天微微亮的晨跑,在这山上跑,往返要跑十里,能跑的人腿肚子抽筋,跑出一身汗。
  回到营地休息下,吃早餐。
  每天跑的慢的,还得罚扫茅厕、挑水等。
  赵小楼是步兵,火铳手。
  每天上午都要训练,训练内容很多,且每天都有实弹训练,一开始赵小楼领到鸟枪时非常兴奋,最开始实弹射击时,甚至兴奋的手发抖。
  但是现在,他已经打枪快打吐了。
  每天有实弹练习,但不能乱打,要求严格,要是训练成绩不合规,那就会有一整套的惩罚,什么翻山越岭,泥浆匍匐前进,扛炮箱,扛铅锭……
  “赵小楼,中二十六枪!”
  听到这个报靶,赵小楼心里松了口气。
  他们每次实弹训练,要打三十枪,三十枪都打中为上等,还能享受额外的赏赐和加餐,虽然赏的并不多,但也是个荣耀。
  中二十五枪为二等,也会有点小嘉奖。
  而中靶不及二十枪,要受罚。
  中十枪以下还要挨打。
  赵小楼能练到如今的成绩,已经是练了快一年的结果了,别看好像挺容易,实际上却很难。
  因为这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