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47章

海上升明帝-第34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织,一家人的穿衣盖被都够了,还能卖些丝钱补贴家用,等娃儿们大些,就可以送去读书,不遇灾荒,每年能剩些富余,等咱老了,也能安享晚年。”
  此时百姓吃用,平均一口一月至少三斗粮,简单的算,一口人一年要消耗近一亩地的粮,如果五六口之间,需得五亩左右粮,故此就算太平年月,如果仅靠种地,是不行的。妇人养蚕织布,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不仅自己穿用自己织,甚至还能卖钱补贴家用。
  一个家庭如果有十亩地,男耕女织,太平年月,能过的还行,温饱之余还有点富余。不过如遇灾荒,或是战乱,如崇祯那样乱摊派加征,就会再辛苦也不够交税的。
  而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靠佃种那真就只能勉强度日,一遇灾荒,最先撑不住的就是他们。
  田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实到了任何时代,只有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人,才能真正安稳富裕。
  没有生产资料,给人佃田或帮佣,始终是不行的。
  有了生产资料,才会有富余,才能慢慢积累本钱,不断扩充生产资料,最后就有脱离最低级的积累,靠生产资料钱生钱。
  所以在古代虽然田地有时很便宜,但从地方豪强到王公勋戚,都在想办法兼并田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朱老三现在虽有份不错的工作,在钱铺里当伙计,一月有一两银子,年资增加工钱还涨,等度过两个账期后,还有可能获得身股,到时赚的钱更多。
  但这也仍是伙计,就算作到掌柜,仍是伙计。
  将来这是无法传给他儿子的,但如果成为地主,这田地却是永久的,可以传给子孙,代代收租,或是雇工耕种收成获益积累的。
  朱老三十分盼着这两亩地早点分下来,甚至等认购一放,他就要第一时间去认购那十亩地,不管贵贱,只要能买的到,哪怕先借点钱,也要买。
  现在地价便宜,机会难得,有机会不买,以后再买可就艰难,何况现在绍天朝规定,田地买卖是得缴纳百分之八契税的,买主缴百之五,卖主缴百之三。
  等太平了,就算愿意缴这税,田地也不是说买就有机会买的。
  “我也买。”朱辅机道,“你到时买地若差点银子,就跟我说,我在你们钱铺里也存了点钱,你也知道的。”
  “嗯,到时若真不够,肯定找你借,利息就按我们铺里放贷的数。”
  “自家人说什么利息。”
  “一码归一码嘛。”
  “到时再说吧。”
  远处海上,一支舰队驶入港湾。
  “西洋风帆船,好几条。”
  “这是哪个西洋番?”
  朱辅机抬头打量,看了会,“好像是荷兰人的船,之前就有个荷兰什么舰队司令过来,桅上就是挂这旗,说是东印度公司的。”
  “是不是之前说荷兰人在台湾被咱们天子义儿国姓爷打败,然后来京请降的那个?据说万岁爷让荷兰人不仅交还台湾投降,还要他们把剩下的四条藏在日本的战舰也都上交朝廷?”
  “不是上交,是卖给朝廷,他们之前不是战败要赔款一百万两银子嘛,这四条战舰连船上的炮,加上他们从南洋带来的货,就抵一半赔款。”
  朱老三看着那几条大舰,不禁感慨。
  “咱们圣天子威披四海,德服宇内啊,这些什么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个个全都臣服朝贡。”
  朱辅机对这些洋人没什么好印象,一个个既粗鲁还骚臭,上次那荷兰司令船上的水手,吃他东西就想不给钱。
  最后码头的水师官兵过来,那人却还扣索的想讨价还价,连几文钱的海蛎子煎都吃不起,掉价。
  不像御营水师的官兵,待遇好薪水厚,平时最得码头上的摊贩商家们喜爱,因为他们纪律好,从来不会买东西不给钱,而且还不喜欢讨价还价的。
  遇事找他们,还会立马帮忙。
  “听说咱们皇亲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报名参军呢,我要不是拖家带口,都也要去当兵。”
  朱辅机点头,御营待遇确实好。
  不过他们现在生活也不错,有了老婆孩子,也有些舍不得了。
  当然,假如跟鞑子战争形势不利,如果朝廷征召,不论是朱辅机还是朱慈安,都是会毫不犹豫的应征入伍参战的。
  他们很清楚,今天这生活是谁给的。
  “你说今年能不能打进北京城去,一举把鞑子赶出关去?”老三看着由水师船引进港的那几条荷兰战舰,心潮澎湃。
  “应当没这么快,听说现在御营也在各处调动,估计今年应当能攻下徐州、济南,收复山东。”朱辅机对形势很乐观,但也没太过轻敌,毕竟当初鞑子把大明按地上打了十几年了,哪有这么容易说灭就灭。
  能够稳固点的逐步收复国土,就已经不错了,也不急于三年五年的,千万别急进轻敌导致形势反复就好。
  都乱了这么些年了,再坚持几年吧。
  冬天是难熬的,但冬天过后便是百花灿烂的春天了。
  “真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到时不仅要收复北京,还要收复辽东,要对女真人再来一次犁庭扫穴,彻底的将他们灭种,别再给他们留下半点余孽。”
  “嗯,肯定会的,这天也不会远的。”
  两位皇亲站在码头上,一边忙碌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对未来充满着期盼,眼中满是希望。
  四条荷兰风帆战舰驶入,都是五百吨的大舰,各有二三十门大炮,此时炮舱门全都关闭着,在引航艇的带领下缓缓驶近码头。
  码头上所有人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当他们知道这四条荷兰战舰已经成了大明所有时,都不由的欢呼起来。
  所有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日之大明,已非昔日之朝廷了。


第567章 天子义儿受锦囊
  绍天三年,虏顺治四年。
  夏。
  汉中盆地西缘,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的山中小城略阳,陕甘行营提督张大鹏带着行营军官赶到城门口。
  恭迎从东京赶来的使者。
  新年正旦时,因陕甘形势紧张,他并没有入朝。从去年到现在,他一直忙着在打仗、练兵,入武都,收巩昌,分兵河西,用兵成县、徽州,收复略阳。
  沿着汉江,攻入了汉中,占据了这处要地。
  略阳虽小,但地理险要。
  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占据略带后,行营已经俯视东面的汉中盆地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张大鹏跪接圣旨,这封跨越数千里,从大海之滨蓬来宫发出的旨意,先抵青岛港,然后经船至长江口,再经长江一路到达重庆,再经顺庆、保宁,金牛道、阴平小道,然后到了陈仓道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略阳,这条道也叫嘉陵道,甘肃徽县到陕西略阳之间的秦陇入蜀必经之地。
  略阳,地处秦岭南麓,东接汉中,南临巴蜀,西连陇南,北屏关中,自古以来就有“关陇咽喉,巴蜀门户”之称。
  此地的重要性,在古代交通那是格外突显。
  御营陕甘行营能够接连夺取了徽县、成县、略阳、两当等地,虽然都是些偏僻山区,可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地区,一点不比汉中平原差。
  尤其是眼下大战之时。
  张大鹏去年入武都整编行营,后来又放张定国过境,然后让贺弘器等分营西征,随后他也率军边整编边进攻,一路打到略阳来。
  远在山东的皇帝对于张大鹏的这些决策和胜利,都非常满意。
  满意到皇帝降旨,收张大鹏为第四个义子,赐国姓朱,改名朱鹏飞,赐爵武兴县开国侯,世袭爵位。
  接过旨意,大鹏还有些懵。
  他以前在羽林镇呆过,也亲自给皇帝做过亲兵,但他毕竟也仅是个孤儿出身,在御营里如他这样的兵多的是,就算皇帝身边的侍卫、亲军也多啊。
  前来宣旨的并不是太监,而是皇帝的御前侍卫,五品千牛备身傅青主,他这次不仅前来传旨,而且奉旨就来行营任职了,升从四品,皇帝点名让他来给朱鹏飞当中军。
  中军这个职务,大抵相当于民国时的副官长,其职能类似于办公室主任,不是那种随从副官,而是副官长,一般的随从副官,顶多相当于私人助理或秘书。
  傅山这个中军,则统领朱鹏飞的卫队,并掌命令传达,公文信件往达传递等,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必须得是主将的心腹。
  “陛下对提督在汉中表现非常满意,希望再接再励。”
  说完,又递给他一封皇帝亲笔私信,交由他自己观看。
  傅山还带来了一批银元犒赏士兵。
  其它军械等,运输不便,暂时还在重庆,等后续送来。
  不仅张大鹏封赏,行营诸将校也各有升赏,士兵们也各有嘉奖赏赐,皇帝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
  张大鹏接过皇帝亲笔信,他以前不识字,后来入御营开始学认字,御营有传统,用士人任各级副职,平时也会用空闲时间给士兵们上课,讲忠君爱国,仁孝礼义这些,让他们学习认字等。
  皇帝的信尽量用的是白话,但他也只能认识部份,最后还是请傅青主帮他解释不认识的。信里,皇帝说了以前张大鹏在身边的旧事,说起他忠义勤恳勇勐,还表扬他入川后的优异表现。
  最后说到如今川陕战局,指出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皇帝希望张大鹏能够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陛下说张献忠不肯接受文安之提议,回龙安府休整,那么他败亡在即了,要做好准备。”
  对于陕甘这边的局势,皇帝在登来也钦定战略。
  以米喇印、丁国栋率领的河西回部义军,授归义镇旗号,让他们移驻兰州,沿长城东进,迫进平凉府的镇戎(同心县),接应武大定、王永镇等陕中兵败义军,威逼固原,视机会收取长城外的宁夏三卫。
  而以贺弘器诸将的西征军,授宣义镇旗号,让他们移驻秦州(天水),沿渭水而进,直抵陇山,进逼凤翔宝鸡。
  如今陇右河西基本上大抵收复平定,而大明又跟占据青藏的漠西蒙古和硕特固始汗会盟,固始汗派使者到奉天朝拜天子,奉表朝贡,进贡白牛白马白骆驼等,而朱以海回赐他们甲胃弓箭和火枪,命其统辖诸部。
  这算是一次正式的朝贡,表明宗藩关系。
  从西域进军青藏,扶持格鲁派,获得护教法王称号的固始汗,如今势力极大,但他也是刚控制青藏不久,还有许多唐藏势力反对,所以面对再次崛起的明朝,他选择了称臣进贡。
  朱以海也自然是下旨恢复边境茶马贸易,互不相犯。
  在这种条件下,固始汗留在青海的八个儿子,八台吉分统部落,驻守青海,而朱以海也便下旨让陇右河西的贺弘器、米喇印等暂时不要越界。
  先调头到东边来对付鞑子为上。
  青海这边的边境问题,暂时搁置。
  对于归义、宣义两镇的防区划分,朱以海定的是以大通河为界。
  兰州、西宁、临桃,直抵青海湖东畔,都归宣义镇,而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等划给归义镇。
  因战事需要,调河西的归义镇驻兰州。
  归义镇的主将米喇印、丁国栋等都是河西回人,还是世袭土官,他们起义军多是回人,也有一些原明军、顺军的汉人等,以回人为主。
  陇右的宣义军,则是以汉为主,羌氐也有些,许多汉兵还都是从关中来的。
  这两支人马,都划为外镇,也就是给予更多便宜之权,军政都让他们暂时一把抓,军饷粮草等也由自己解决。
  傅山是皇帝御前侍卫,此次前来,可不仅是外放升职这么简单,是带有特殊使命来的,要代天子向朱鹏飞传授方略。
  宣义、归义两镇只是外镇,调他们驻兰州、秦州,也不过是外围牵制威胁关中,皇帝真正对汉中战场寄以厚望的还是朱鹏飞的陕甘行营,以及川贵行营的张世鹏,以及文安之、秦良玉的人马。
  张献忠要亡,这是皇帝的推演,不是猜测。
  虽然之前张献忠拿自己抢琼来的金银,向文安之换了二十万石粮,还借路又派了义子张能奇带兵去增援在汉中定军山被围的张可望和张定国二义子。
  但并不顺利。
  因为米仓道翻山越岭,比金牛道更难走,特别是好多路还是分段的,有些路段还算是勉强能通行人马,可有些连接路段极险,得腰上绑着绳索,甚至晚上都只得绑在峭壁上过夜,物资的话只能随身背负一些,无法携带太多。
  所以张能奇虽在达州得了十万石粮,但他的七万人马,其实绝大多数都留在达州一带,他只能带着青壮不到两万人背负干粮翻山越岭的赶往定军山。
  好不容易买粮借路翻越,在山那边跟清军硬找了好几仗,才突然封锁,一路杀到定军山上。
  然后,又被围住了。
  白广恩、马科率兵在定军山南面立下营垒,挖壕立栅封锁。徐勇、张勇二将则在东面立营布垒,封锁。
  西面嘉陵江,北面汉水。
  张能奇跟肉包子打狗一样,好不容易杀到了,可自己也师疲力尽,最要命的是他们这一路过来,所带的粮食本就不多,到了山上后也没剩下什么了。
  张定国、张可望兄弟俩在这山上被围太久,部下逃亡大半,突围数次都被击退,现在饿的也没什么战斗力,只能三兄弟抱头痛哭,继续被围着。
  张献忠左等右等,见形势不妙。
  也没有办法了。
  只得强行拼命,他派出了四义子中最后一位张文秀,领兵两万在阳平关下,先往南后撤,再往西面迂回,翻越走马岭,硬是徜出一条路来,试图绕到阳平关后。
  这条路比经阴平道,大迂回翻越上千里要近许多,只是路更难走,而且容易被防范。
  事实上,张文秀一动,清军就发现了。
  驻防阳平关的李国翰派一位副将坐镇留守阳平关,自己亲领精锐八旗赶到王家湾堡驻防拦截。
  张文秀率军勐攻。
  可王家湾堡虽不如阳平关险固,却也是据险而守,处于走马岭和王家河之间,易守难关。强攻数日,死伤无数,都不得动。
  随后徐勇从定军山率一军赶来增援。
  这个徐勇就是之前在武昌汉战时,率军出城击溃明军十万人马的徐勇,因功授封陕西提督,随豪格吴三桂入汉中。
  豪格吴三桂走后,以固山额真李国翰为主将驻守汉中,徐勇也仍领兵协镇。
  徐勇早年也是明将,后来随左良玉儿子降清,在湖广立下大功,如今封国公,十分卖命。
  他赶到后,立即汇合李国翰杀出城堡,勐攻张文秀。
  张文秀部久攻不下,立营关外狭窄的河谷,被清军突袭,大败,几乎全军尽没,仅张文秀带着百余骑逃回阳平关下。
  张献忠一计不成。
  于是再生一计,他趁李国翰和徐勇主力还在王家湾堡,假意领兵撤退,实际南撤不远便率军强行渡河,登陆南岸后,硬是不顾大山险阻,强行开出一条路来,轻装翻越。
  出其不意的居然绕过了阳平关。
  虽然代价就是只有两万余人翻越山岭,且辎重器械等几乎全留在山那边,粮草也只随身的七日粮。
  但张献忠已经顾不得这些了,这是孤注一掷。
  在新年之时,张献忠带着张文秀及两万人马,抛弃了老营的十来万人,终于进入汉中,踏进汉中盆地,并成功杀到定军山下。
  西军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杀到山下。
  可惜此时定军山下的张定国、张可望、张能奇三兄弟,被围困许久,手底下人马也就三万左右了,而且都快饿死了,军中的马骡早吃光了,粮也快吃尽了。
  张献忠亲自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