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46章

海上升明帝-第346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总理处,一份绝密报告由锦衣卫东厂联合密奏,朱由棷谋反。
  朱由棷是衡宪王朱常庶的庶三子,初封镇国将军,崇祯五年袭封衡王,在位十二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派姚应奉率兵驻守青州。忠于明朝的将领李士元杀了姚应奉,找到朱由棷,劝他称帝即位,挑旗抗清。
  可朱由棷胆小懦弱,反而主动上表降清。清军刚入京,便表面安抚,仍保留其王爵,等朱以海在台州起兵后,清廷以衡藩子弟叛乱为由,将朱由棷押入北京,与被俘的弘光、投降的潞王等一起软禁在京。
  次年鞑子以谋反为名,连杀十六王。
  衡王本来在第二批当杀之列,后来鞑子假意议和,便送了弘光、潞王、衡王等数王南下。议和失败后,恼羞成怒的鞑子下令抄斩衡王府,衡藩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的被变卖为奴,家产财宝没收,青州衡王府夷为平地。
  衡王朱由棷到了江南,朱以海倒是对这个远房族侄还不错的,弘光和潞王都贬为庶民,安置浙江玉环岛,却还保留了他衡王爵位留京。
  在之前颁行宗室法后,衡王也是降爵的二十三亲王之一,改封临淄郡王。虽说是只传一系,且世降一等,可毕竟也还是郡王不是。
  怎么也不当谋反的。
  况且朱由棷胆小懦弱,哪来的胆子谋反?
  不过东厂和锦衣卫没有证据,也不敢乱说,要说朱由棷虽在崇祯朝当过十二年的衡王,在绍天朝又当了一年衡王,但这人确实没什么本事,就算谋反,也是不机密。
  锦衣卫开始也不敢相信,后来仔细调查,发现这事搞的太过份了,参与的人居然还不少。
  义阳王朱朝墠、靖江王朱亨歅、桂王朱由榔等也暗中参与谋反,他们计划毒杀朱以海,然后拥桂王朱由榔继位。
  而做为交换,朱由榔承诺称帝后,会恢复衡王亲王爵位,并晋义阳王和靖江王为亲王,世袭罔替,各择大郡永镇。
  至于这四位王爷怎么凑到一起去了,顺藤摸瓜一查,也是水落石出。
  说到底,还是新颁的宗室法惹出来的。
  朱以海自起兵后,对宗室也是几经调整待遇,如今更是颁宗室法,五服之外皆不为宗室,不封爵授禄。
  因五服内无人,才特旨保留了三十一位郡王。
  衡王、桂王皆降为郡王,而靖江王义阳王都直接除爵了。
  除降爵夺爵外,就是对这些宗室的产业,宗室法也有新规,就是削除这些五服之外的皇亲的经济特权和法律特权。
  具体做法就是收回他们的庄田,每丁保留三十亩,但以后也与民田一体起科。超出的田地,朝廷收回,然后适当的给予一些补偿。
  不仅是这些五服外的皇亲,就是之前如徐达后人等这些勋戚因为降清等,也都要没收田地。
  基本上跟鞑子对待明朝宗室勋戚差不多。
  不仅田地收回,房屋商铺等不动产也仅保留住房,其余的没收。
  之所以这样做,自然也是资源的重新分配,特别是田地,朱以海可不愿意让他们继续占有大量田地。
  如魏国公等这些享受了二百多年福利的勋戚,在大明要亡的时候,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救国勤王,投降的比谁都快。
  留着做什么。
  除非是起兵抗清或起义勤王的,朱以海才会视功绩保留他们田地财产等,否则一律是要重新分配的。
  如诚意伯刘孔昭虽被骂奸臣,但他对朱以海是从龙功臣,不仅没夺爵,还升为诚意县公。
  这个宗室法一出,引起的争议还是挺大的。
  尤其是宗室,底层宗室倒无所谓,甚至觉得还挺不错。虽然说从万历年间开始,其实已经慢慢放开了宗室禁制,允许科举做官等,但开禁较小,绝大多数底层宗室都是处境悲惨。
  所以他们对现在的新宗室法挺拥护的,因为就算降为皇亲,可也能获得一笔安家银,甚至有老人小孩子的还能得到一笔口粮补贴,他们还能排队,等分田地。
  虽比不上御营战士一人三十亩地,而是先每丁分两亩地,但好歹也能分点地不是。
  真正反对的还是那些大藩,亲王郡王以及将军等,他们多少条件还是较好的,各地宗藩的田地大多在他们手里,甚至一些公主们家里也有不少田地。
  比如万历帝和王皇后嫡长女荣昌公主,鞑子进京时,她六十二岁了,三个儿子都死在闯军入京搜刮中,鞑子入京后,她还有一个儿子和十三个孙子,卷属百余人,她名下在顺天、保定、河间三府就有三千七百多顷庄田,这可是三十七万亩地啊。
  她在京时,曾请求鞑子给她保留一半地,或赐还三之一。她在京还有大房十余所,也被清军占去。
  她的请求并没得到允许,被搬去了郊外荒村,多尔衮开始表面答应说让部份庄子继续给她交租,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后来多尔衮更是把她与崇祯妹妹宁德公主一家等一些在京公主全给送回南边,她们在北方的田庄财产自然全没收。
  衡王在青州传了七代,弘治年初封时,就在寿光等地,赐田一千二百四十顷,其后不断奏讨侵占,使庄田增到七千多顷,正德年间,又奏讨四百八十顷。
  到嘉靖年间,因山东的德王、衡王、沂王、鲁王等藩兼并侵占田地严重,御史清理,发现衡王府合法拥有的赐地是一千一百七十顷。
  他们通过更改县册籍而混占的土地,折成二百五十步一亩的官亩,实际为两万余顷,东相当于西南北阔长二三百里。
  虽然官府计划清退衡王侵占的田地,但实际上这事最终并没有做到。
  直到崇祯末,衡王府的田,只增不减。
  崇祯年间,衡王府每岁额派禄米盐银一万六千五百多两,额定文武官三十一员,岁派俸钞雇役银一千五百多两……军校一千六百九十九名,岁食粮钞银五千五百多两,还有民厨、乐工、斗级、门子等等,共银两万六千多两。
  衡王府在潍县隐报的胭粉地两千余顷,草场一千余顷。
  山东当时的田地,基本上都在四大王府手里了。
  当然,其实这里面也还有问题,就是这些地,其实也不是真正就是王府的,多数是投献、寄名等,百姓把地直接寄名王府下,把该交给朝廷的田赋,变成向王府交租。
  王府呢庇护这些人,收的比朝廷的田赋加征数还少,百姓和王府都得利,反正就是挖朝廷墙脚嘛。
  这种事,从宗藩到勋戚,再到官僚乡绅士人,都是这般疯狂挖墙脚的。
  这也是明末时为什么国家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工商税等没有,基本的田赋丁银,结果还被这个钻漏洞。
  朱以海的宗室法,就是不管是赐田还是寄名等,统一清理。
  他们的田地本身就是取之于国家,如今再收归于国有。
  衡藩就保留了朱由棷一人爵位,降为临淄郡王,赐给一千二百亩永业田,其余田产收回官有,宅子赐留一座,其余收回。
  商铺作坊以及银钱、用品等都予以保留。
  衡王府的田地宅子等,其实在朱以海打回山东前,早被闯军和清军洗劫过两遍了,最后鞑子还把他们的地都给收了。
  朱以海不过从鞑子手里接收一遍。
  闯军、鞑子来时,朱由棷屁都没敢放一个,但他被送回来,尤其是明军收复青州后,他便一再请求能够还镇青州,并收回自己的庄田产业等。
  朱以海一直没同意,让他留在登州。
  新宗室法出来,田地彻底拿不回来,爵位又降级,朱由棷很有怨言,然后跟朱由榔等几个在京宗藩一起抱怨不满,恰好原广西提督陈邦傅本只是参将,因平定前靖江王叛乱而升官授爵加平蛮将军。
  只是这人封赏后过于膨胀,在广西土皇帝做风,跟丁魁楚狼狈为奸,私立山头。后来朱以海调回丁魁楚,又借平云南土司叛乱为名,把陈邦傅和广西另一悍将焦琏派去云南。
  陈邦傅入云南后,胜负各有,但还是老作风,部队没有纪律,到处劫掠,搞的云南人怨声载道。
  后来他轻敌大意,被伏击兵败,损兵折将,被朱以海顺势召回朝中,一番讯问后,削伯爵,夺将军印,免提督职,就留在登州挂了个副提督衔坐冷板凳。
  这家伙因此对皇帝是诸多怨愤,见从广西召回朝的靖江王朱亨歅也对新政不满,于是暗里挑唆,很快就又拉拢了一些人,结成了一个谋反小集团。
  只是这些人谋反也不谨慎小心,事情搞的很多人知道。
  锦衣卫轻松就掌握了他们这个谋反集团。
  朱以海看完报告,都有几分不屑。
  就这群人,谋反跟过家家一样,不扯澹吗?
  他们无兵无权,拿什么谋反?
  “诸卿以为,此事如何处置?”皇帝问。
  总理处的大臣们传阅完这详细报告,都觉得这几个家伙真是胆大包天,也是不知死活。
  连鞑子现在都不是皇帝对手,这些人搞这种事。
  “既然谋反,那便当诛。”
  “谋反,乃十恶不赦之罪,当诛!”
  大家意见一致,必须严厉镇压。
  朱以海刚起兵时,当时有不少宗室也自称宗室,甚至以天子自居的,如前靖江王就曾公然拒绝拥立朱以海,自称监国,还起兵作乱。他被平定后,朱以海另立朱亨歅为靖江王,让他移镇镇南关。
  对于前靖江王处置,也不过是废为庶人,送偏远岛上监视居住,让其自食其力。
  甚至如弘光、潞王这两人,也是先送玉环岛监视,后来也是让他们成为平头百姓自食其力。
  还是很宽宏大量的。
  但当时形势也不同,那时朱以海也不是皇帝。
  而现在,他这个皇帝早就名份已定,这种情况下还谋反,那确实罪不可恕了。
  “将这些人移交大理寺,着三司会审,按律处置。”
  大臣们明白,所谓三司会审,按律处置的结果,便是论罪当诛,夺爵抄家了。
  大明三十一位郡王,又要少两家,只剩下二十九郡王了。
  不过对此,他们很拥护,天子的宗室新法,怎么也比鞑子对他们强啊,凭太祖的福荫,他们也享受快三百年的优遇恩养,如今国难之时,无功却还想谋乱造反,这种人绝不该可怜。
  “此事也不要随意牵连扩大,把这几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处置了便是。”朱以海最后不忘记交待一句。
  真要扩大化,趁势清洗一波也是可以的,但他觉得没什么必要,仍然还是要注意影响,加强团结,不是搞内斗的时候。
  他们要不是公然谋反,朱以海甚至都可以暂时网开一面的。
  只怪他们自作孽,不可活!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第566章 青岛
  青岛。
  胶来运河已经化冻解封,胶州湾里的船更多了。
  青岛码头上,辅机海蛎子煎的生意更加红火了,凭借着量大、料鲜、味美,征服了这码头上无数人,吃过的都成回头客,每天都是排着队来买。
  朱慈安也在旁边帮忙。
  摊子上还有一个妇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帮忙,虽然烟熏火燎,海风吹拂,但他们却都忙的很充实。
  摊车上摆了一个木盒,客人来买,自行投钱,甚至有的客人带的是银元银角,还可以自己在里面找钱。
  “最近奉天的那事你听说没?”朱慈安问。
  朱辅机一边忙着洒葱花,一边答话,“最近码头上都在议论这事呢,都说他们罪有应得,活该。”
  老三帮忙开着生蚝,一边叹气,“确实是有些活该,你说这些人怎么想的,一个个高高在上,陛下待他们不好吗?就说衡王,他降顺降虏,陛下还把他赎回来,还给他特旨保留了一个郡王爵位,甚至又给他一千二百亩地,还赐还房产商铺等,他还有什么可不满的?”
  “没有皇上,他现在估计跟德王他们一样早下地府见太祖了。”
  朱辅机跟老三一样,以前都是底层宗室,没享过宗室的福,倒是吃过许多皇家的苦,如今倒是彻底解放了,日子蒸蒸上,极有盼头。
  他才不想再去理会这些人,不过码头上大家来买海蛎子煎时,也总会聊起这热门新闻,他也听了不少。
  大家说起这事时,都是一边倒的骂这几王。
  朱辅机心里也直骂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
  还造反,找死呢。
  其实从民间到朱慈安这样的宗室,大多数人对于皇帝之前新颁的宗室法,都是举双手赞成的。
  以前大明厚养宗藩二百八十年,其实整个天下百姓,早就有意见了,只是这种事情不满也没办法。
  如今圣天子在位,要改革宗藩制度,大家自然支持。
  山东前后总共封过六位藩王,齐王鲁王汉王德王衡王泾王,废掉了齐汉两王,明末还有四王,,到崇祯朝剩下三王,四家各自据有起码两万顷地,可以想象这问题有多严重。
  可这四藩宗室数千人,真正过的好的却也就那百八十人,绝大多数宗室饭都吃不饱,两头都不满已久了。
  衡王府两万顷地收回来,自然是要分下去的。
  御营士兵优先分,然后是官吏、宗室皇亲等,御营士兵三十亩,而皇亲两亩起分。
  “你接到宗人府通知没?要分地了,听说这次能分到两亩永业田,另外还有机会分期付款买地,一丁限购五亩。”
  “我也听说了,真的么?”朱辅机现在这海蛎子煎的生意很好,虽然卖的便宜,本小利薄但量大啊,小本买卖,也没请人,带着收留的妇人和几个孩子,一家忙碌着,收益还不错呢。
  这种小摊也不需交税。
  照这样下去,不用朝廷分田,他都能自己买田置业,甚至在青岛城里买房子了。
  当然,如果能分田,哪怕一丁两亩,这也是天降福利啊,谁还嫌弃?
  哪怕自己摆摊种不过来,但地只要在自己名下,不管是主人代种,还是出租招佃,都还是会有收益的。
  “你得抓紧跟嫂子多生几个孩子啊,这世道啊,还是人才是真正的财富。你看朝廷不论是分田还是卖地,那都得是凭人丁来的。”老三笑着道。
  朱辅机收留一个逃难妇人,带着三个孩子,一儿两女,都还小,而且就算长大了,终究不是自己血脉。
  其实以朱辅机现在的条件,就算寻个黄花大闺女都没问题,甚至找个落魄士绅或地主家的小姐也是可以的。
  不过他倒没那想法,日子踏实过就行了。
  前半生吃过太多苦,遭受太多罪,现在只想安安稳稳脚踏实地过日子,这女人虽带三个拖油瓶,但人勤快对他也温柔,知冷知热,他很喜欢。
  甚至几个孩子这么久相处下来,也都已经很亲了,都是很懂事的小孩子,甚至懂事的有些过份,他不可能再抛弃他们娘几个,做不出这种事来。
  “分地就要落户,三哥打算在青岛落户吗?”辅机问。
  “嗯,青岛这地方挺好的,冬天港口不冻,夏天风光好,码头热闹,是个好地方。况且我现在恒兴钱铺做事,也不大会随意变动,我们掌柜的对我也好,我打算就在这里落户了,把孩他娘和娃儿们都接过来,
  我算过,我现在只能分两亩永业田,但可以买十亩地,我现在手头钱付首付是可以的,以后按年分期付,问题不大。
  有十二亩地到手,到时种两亩桑,一亩桑自己养蚕,一亩桑还能卖钱,剩下的地种粮,我在钱铺做事帮不上忙,但可以招个长工管理,农忙时再招短工做活,应当是忙的过来的。
  细算一下,招人比出租划算,除去各种种子人工等开支,剩下的不仅够一家口粮以及地丁银赋,还能剩余一些,家里的养蚕丝织,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